汉军战略差不多70%是韩信策划,20%是张良策划,10%是袁生策划。甚至有专门的成语来形容韩信、张良的战略规划能力:(韩信)“王霸大略”、“不世之策”、“首建大策”,(张良)“决胜千里”、“运筹帷幄”。
刘邦的战略,历史不是没有记载,而是都是反面教材,比如打算绕宛而行,却忽视后勤被断的风险,被张良指责“此危道也”。(这是最基本的战略常识,刘邦都不明白)
比如韩信已消灭关东六国、攻略大半楚地的时候,刘邦非要签订“鸿沟协议”,与项羽平分天下。还高兴的手舞足蹈,封了个“平国君”。
比如白登之围,刘敬劝阻其不要孤军深入,冒顿在诱敌深入,结果刘邦大怒把刘敬关起来,事后被冒顿包围反攻,又把刘敬放出来,给刘敬道歉,把所有主战派使者都杀了。
而且绝大部分人对战术和战略关系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是战术执行水平决定了战略规划的发展,而不是战略决定了战术成果。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李渊派李元吉、宇文歆镇守河东(山西)、派裴寂收复河东失地,结果都是被刘武周和宋金刚打得大败。而仅仅换了李世民去,立马直接剿灭刘武周、宋金刚。
这中间有任何战略变化吗?并没有,只是战术执行人改变了,就完全是两个极端的军事成果。
刘邦的战略,历史不是没有记载,而是都是反面教材,比如打算绕宛而行,却忽视后勤被断的风险,被张良指责“此危道也”。(这是最基本的战略常识,刘邦都不明白)
比如韩信已消灭关东六国、攻略大半楚地的时候,刘邦非要签订“鸿沟协议”,与项羽平分天下。还高兴的手舞足蹈,封了个“平国君”。
比如白登之围,刘敬劝阻其不要孤军深入,冒顿在诱敌深入,结果刘邦大怒把刘敬关起来,事后被冒顿包围反攻,又把刘敬放出来,给刘敬道歉,把所有主战派使者都杀了。
而且绝大部分人对战术和战略关系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是战术执行水平决定了战略规划的发展,而不是战略决定了战术成果。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李渊派李元吉、宇文歆镇守河东(山西)、派裴寂收复河东失地,结果都是被刘武周和宋金刚打得大败。而仅仅换了李世民去,立马直接剿灭刘武周、宋金刚。
这中间有任何战略变化吗?并没有,只是战术执行人改变了,就完全是两个极端的军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