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懿王时王室衰弱、周考王时小冰期的骤至、周夷王听命于诸侯、周厉王奋力一搏被流亡河东、共和时期的诸侯间王政连续数世的堕落让西周王朝走向分崩离析的边缘,那么西周又何德何能在混乱中还能再续两代才灭亡呢?
周宣王自小就是这场动乱的亲历者,父亲厉王的权力斗争失败致使他差点也被杀,得亏召穆公(召虎)把他藏匿于家中逃过一劫,他是怀着家仇国恨的记忆长大的,王朝曾经的荣耀和现实沉沦的反差让他心中愤愤不平,所以在周定公和召穆公拥护登基后他决心展开了复兴帝国的蓝图。即位之初朝政大权掌握在周召二公手上,虽然二公是站在他一边的,但实际上西周的命运掌握在二公为首的诸侯们手上,比如关于帝籍田千亩这一制度废决的争论,所以他要改变这一现状。周宣王即位时方处弱冠之年,对政事颇为生疏,好在周召二公还算是记得文武的祖训,兢兢业业地辅助周宣王处理王朝事务。周宣王在即位几年内,整肃前朝的政治弊病,“法文、武、成、康之遗风”,效仿周初的制度和风气,很快就使王朝焕新。宣王四年他便派遣7000兵马支援秦庄公打败了西戎收复西犬丘,自此世为周王朝守西门的秦人有了一处稳定的基地,并正式被封为周王朝的西垂大夫。宣王五年,周宣王率尹吉甫北征犬戎,一直打到大原(甘肃固原),同年他派程伯休父和召穆公两路攻灭徐戎、淮夷,拓土千里。其后又派方叔率三千乘战车远征楚国,俘获颇丰。之后连续派南仲、虢季子白等屡征犬戎,稳固了西北方的局势。在王朝内部,他派人屡次向淮夷征税征兵,派军队帮燕国和齐国筑城抵御山戎和莱夷的侵犯,新封忠诚于他的郑、南申等国…一套组合拳下来,周王朝迈入了“宣王中兴”的时代,周王朝俨然回到了成康之治的盛世,尽管此时依然遭受小冰期的严峻气候的折磨。周宣王在武功上虽无愧于先祖文武了,但在对诸侯的干预上显然过于粗暴,鲁国是周朝最大功臣周公旦的封国,但周宣王却强行让鲁国废长立幼,之后还亲自带兵诛杀鲁国国君,还默许流亡国外的齐胡公子余党入齐作乱和卫君弟共伯和弑君自立,这些公然背叛宗法制和残暴血腥的行为,让诸侯们惶惶不安,自此之后有实力的诸侯开始阳奉阴违,自周宣王三十二年征讨鲁国后,便出现了“诸侯多叛王命”的现象。但此时周王朝正处于盛期,诸侯再不满慑于周军的兵威也只能各安其业,听候差遣。当然,宣王中兴成于周军,亦垂败于周军。在连续征犬戎、太原戎、西戎、淮夷、徐、楚等兵事后,周王朝的兵源也出现了不可逆转的衰竭,为了维持军队的建制,周军中甚至有京夷、秦夷、华夷、西门夷等蛮族组成部分(见询簋铭文),在千亩之战时周军的主力还是向周朝南部诸侯征调的“南国之师”,可见周军在两京的兵源问题已经到了何种地步了。
在又一次镇压淮夷之一的宿夷叛乱后,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军再次张开它的獠牙,向厉宣之际南据今天山西中条山一带的条戎、奔戎宣战,没有人会料到此战将吹响了周王朝崩溃的号角。此次军事行动,周宣王一如既往的以为这将又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征服行动,结果无疑会恢复帝国版图在西北的一个缺口,并把这两个野蛮的部落赶到北方的尽头去。周宣王如往常一样征调诸侯跟从,此次作战周军已知由“王师”和晋穆侯的部队组成,两路大军会师于中条山,但条戎奔戎同仇敌忾,利用中条山区的地形和周军周旋,周军久攻不下,最后遭遇惨败,晋穆侯的太子刚好生于此年,为了不忘战败之耻,他给太子取名为“仇”,周宣王的直辖部队王师也遭遇了不可逆转的损失。此战也为西周王朝以来难得一见的大败仗,可算得是周军的一耻了。
周宣王三十九年,在休整数年后,周宣王为了找回场面,决定对泾北的姜戎(又名申戎)用兵,誓要解决掉悬在周王朝西京头上的劲敌,为了确保成功,此次用兵规模要比以往的北征都要盛大,周宣王不但御驾亲征(赵氏先祖奄父为御手),还把南边忠于他的申吕等南国诸侯的部队都征调了过来。不久,周军沿着泾水浩浩荡荡向北开去,刚开始,周军一度势如破竹,晋穆侯也立了战功,为此他还为刚出生的二儿子取名为“成师”,但随着战事的发展,姜戎充分利用双方对战场环境掌握的信息差,改变战术与周军屡败屡战,拉长周军的战线使得其粮草不继,最终成功迫使周军被迫撤军。就在周军南撤之际,姜戎一路尾随周军,并伺机在丰镐附近的帝籍田千亩攻击周军,一举将其击败,此战周王朝不仅遭遇“丧南国之师”的全军覆没,就连周宣王也差点被俘,幸亏奄父的高超驾车技术才逃过一劫,周军南撤期间晋国部队也不见任何踪影,史料也只记它有战功的部分,值得玩味!!!此役亦是西周难得一见的大败仗,不仅埋葬了周宣王所仅能调动的绝大部分军队,还埋葬了周人引以为傲的中兴之世,自此以后周宣王破罐子破摔了,周王朝也进入了倒计时,六年后周宣王被杀,周幽王即位,再过十年,西周灭亡。


周宣王自小就是这场动乱的亲历者,父亲厉王的权力斗争失败致使他差点也被杀,得亏召穆公(召虎)把他藏匿于家中逃过一劫,他是怀着家仇国恨的记忆长大的,王朝曾经的荣耀和现实沉沦的反差让他心中愤愤不平,所以在周定公和召穆公拥护登基后他决心展开了复兴帝国的蓝图。即位之初朝政大权掌握在周召二公手上,虽然二公是站在他一边的,但实际上西周的命运掌握在二公为首的诸侯们手上,比如关于帝籍田千亩这一制度废决的争论,所以他要改变这一现状。周宣王即位时方处弱冠之年,对政事颇为生疏,好在周召二公还算是记得文武的祖训,兢兢业业地辅助周宣王处理王朝事务。周宣王在即位几年内,整肃前朝的政治弊病,“法文、武、成、康之遗风”,效仿周初的制度和风气,很快就使王朝焕新。宣王四年他便派遣7000兵马支援秦庄公打败了西戎收复西犬丘,自此世为周王朝守西门的秦人有了一处稳定的基地,并正式被封为周王朝的西垂大夫。宣王五年,周宣王率尹吉甫北征犬戎,一直打到大原(甘肃固原),同年他派程伯休父和召穆公两路攻灭徐戎、淮夷,拓土千里。其后又派方叔率三千乘战车远征楚国,俘获颇丰。之后连续派南仲、虢季子白等屡征犬戎,稳固了西北方的局势。在王朝内部,他派人屡次向淮夷征税征兵,派军队帮燕国和齐国筑城抵御山戎和莱夷的侵犯,新封忠诚于他的郑、南申等国…一套组合拳下来,周王朝迈入了“宣王中兴”的时代,周王朝俨然回到了成康之治的盛世,尽管此时依然遭受小冰期的严峻气候的折磨。周宣王在武功上虽无愧于先祖文武了,但在对诸侯的干预上显然过于粗暴,鲁国是周朝最大功臣周公旦的封国,但周宣王却强行让鲁国废长立幼,之后还亲自带兵诛杀鲁国国君,还默许流亡国外的齐胡公子余党入齐作乱和卫君弟共伯和弑君自立,这些公然背叛宗法制和残暴血腥的行为,让诸侯们惶惶不安,自此之后有实力的诸侯开始阳奉阴违,自周宣王三十二年征讨鲁国后,便出现了“诸侯多叛王命”的现象。但此时周王朝正处于盛期,诸侯再不满慑于周军的兵威也只能各安其业,听候差遣。当然,宣王中兴成于周军,亦垂败于周军。在连续征犬戎、太原戎、西戎、淮夷、徐、楚等兵事后,周王朝的兵源也出现了不可逆转的衰竭,为了维持军队的建制,周军中甚至有京夷、秦夷、华夷、西门夷等蛮族组成部分(见询簋铭文),在千亩之战时周军的主力还是向周朝南部诸侯征调的“南国之师”,可见周军在两京的兵源问题已经到了何种地步了。
在又一次镇压淮夷之一的宿夷叛乱后,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军再次张开它的獠牙,向厉宣之际南据今天山西中条山一带的条戎、奔戎宣战,没有人会料到此战将吹响了周王朝崩溃的号角。此次军事行动,周宣王一如既往的以为这将又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征服行动,结果无疑会恢复帝国版图在西北的一个缺口,并把这两个野蛮的部落赶到北方的尽头去。周宣王如往常一样征调诸侯跟从,此次作战周军已知由“王师”和晋穆侯的部队组成,两路大军会师于中条山,但条戎奔戎同仇敌忾,利用中条山区的地形和周军周旋,周军久攻不下,最后遭遇惨败,晋穆侯的太子刚好生于此年,为了不忘战败之耻,他给太子取名为“仇”,周宣王的直辖部队王师也遭遇了不可逆转的损失。此战也为西周王朝以来难得一见的大败仗,可算得是周军的一耻了。
周宣王三十九年,在休整数年后,周宣王为了找回场面,决定对泾北的姜戎(又名申戎)用兵,誓要解决掉悬在周王朝西京头上的劲敌,为了确保成功,此次用兵规模要比以往的北征都要盛大,周宣王不但御驾亲征(赵氏先祖奄父为御手),还把南边忠于他的申吕等南国诸侯的部队都征调了过来。不久,周军沿着泾水浩浩荡荡向北开去,刚开始,周军一度势如破竹,晋穆侯也立了战功,为此他还为刚出生的二儿子取名为“成师”,但随着战事的发展,姜戎充分利用双方对战场环境掌握的信息差,改变战术与周军屡败屡战,拉长周军的战线使得其粮草不继,最终成功迫使周军被迫撤军。就在周军南撤之际,姜戎一路尾随周军,并伺机在丰镐附近的帝籍田千亩攻击周军,一举将其击败,此战周王朝不仅遭遇“丧南国之师”的全军覆没,就连周宣王也差点被俘,幸亏奄父的高超驾车技术才逃过一劫,周军南撤期间晋国部队也不见任何踪影,史料也只记它有战功的部分,值得玩味!!!此役亦是西周难得一见的大败仗,不仅埋葬了周宣王所仅能调动的绝大部分军队,还埋葬了周人引以为傲的中兴之世,自此以后周宣王破罐子破摔了,周王朝也进入了倒计时,六年后周宣王被杀,周幽王即位,再过十年,西周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