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张素荣阿姨接受了甲状腺癌右侧切除手术,术后一直服用"优甲乐"维持治疗。这本应是一个战胜癌症的胜利故事,然而命运却给了她更严峻的考验。一年后复查时,医生发现她双肺有多发小结节,随后的"右肺上叶切除+右肺下叶梭形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腺癌。令人唏嘘的是,早在2020年第一次癌症手术后,她就已经出现了干咳症状,只是当时谁也没想到这竟是第二种癌症的先兆。

面对这一连串的打击,张阿姨坦言:"一开始知道这个病,说到底心里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感是人之常情——为何癌症接二连三找上自己?为何命运如此不公?这种心理反应在癌症患者中并不罕见,医学上称之为"二次癌症创伤",其心理冲击往往比初次确诊更为强烈。
更令人揪心的是,当肺癌术后病理结果出来时,家人出于保护她的考虑选择了隐瞒真相。这种"善意的谎言"在癌症家庭中颇为常见,却也折射出癌症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心理重负。家人不仅要承受患者病痛的压力,还要在告知与隐瞒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由于手术只切除了肺部较大的结节,仍有小结节残留,在家人的坚持下,张阿姨在癌友推荐下开始尝试中药治疗。2021年5月4日,她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此时的她已在外服用中药一个半月,但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咳嗽频繁、肺中有痰难以咳出、怕冷、稍快行走即感气喘……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
转机出现在对症用药一个疗程后,她的咳嗽、气喘症状明显减轻。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给了她继续治疗的信心。6月23日复查CT显示:右肺术后改变,左肺上叶磨玻璃影直径1.6cm。随着三四个月的治疗,她感觉"免疫力慢慢上来了,抵抗力都比较好了"。
2021年12月26日,间断服用中药90付后,张阿姨复诊时反馈:食欲改善、饭量增加,但仍饭后打嗝、进食时食管灼热感;白痰多但能咳出;怕冷减轻;快走时仍有憋气感……这些症状的渐进式改善,印证了中医调理在癌症康复中的独特价值。

进入2022年,张阿姨开始采取春秋两季巩固服用中药的策略,复查CT显示病情保持稳定。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性治疗思路,正是中医"既病防变"理念的体现。然而,2023年7月,她的身体突然"恶化",但奇怪的是检查显示病灶并无变化。
袁希福院长的问诊揭开了谜底:原来张阿姨生了一个月的气。这场持续的情绪波动导致了连锁反应:精神萎靡、终日躺卧、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口腔溃疡频发……袁院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现在的各种不适,都是生气引起的。"他开药缓解症状的同时,更语重心长地劝导:"关键还是要自我修行,不要生气。不要总想不好的事情,心情宽广些。"
这番对话揭示了癌症康复中常被忽视的关键因素——心理调适的重要性。现代"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证实,长期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而良好的心态则能增强抗癌能力。张阿姨的经历生动诠释了"情绪是健康的晴雨表"这一真理。
2024年4月26日,张阿姨与老伴一同参加了"郑州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分享了自己的抗癌历程。站在讲台上的她已焕然新生:"去锻炼锻炼啊,这户外活动都可以,在家做做饭什么,这都可以,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对于肺内残留的小结节,她坦然表示:"虽然我是多发结节,只做了一个,里面还有,但现在这里面非常稳定。"

从最初的"心里不平衡"到如今的平和接纳,从身体每况愈下到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张素荣阿姨的三年抗癌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癌症康复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较量,更是身心合一的修行;不仅要对抗疾病本身,更要学会与疾病和解;不仅需要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也需要传统医学的整体调理;不仅依赖医生的专业指导,更需要患者自身的心理调适。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癌症这一生命中的重大挑战,恐惧与不平衡是人之常情,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医疗帮助下重建身心平衡。正如张阿姨所说:"有中医给咱做护盾,达到这理想是吧!"在现代医学与中医智慧的共同守护下,在医疗干预与自我调节的双重努力下,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而是一段需要勇气、智慧和耐心去面对的生命历程。

面对这一连串的打击,张阿姨坦言:"一开始知道这个病,说到底心里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感是人之常情——为何癌症接二连三找上自己?为何命运如此不公?这种心理反应在癌症患者中并不罕见,医学上称之为"二次癌症创伤",其心理冲击往往比初次确诊更为强烈。
更令人揪心的是,当肺癌术后病理结果出来时,家人出于保护她的考虑选择了隐瞒真相。这种"善意的谎言"在癌症家庭中颇为常见,却也折射出癌症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心理重负。家人不仅要承受患者病痛的压力,还要在告知与隐瞒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由于手术只切除了肺部较大的结节,仍有小结节残留,在家人的坚持下,张阿姨在癌友推荐下开始尝试中药治疗。2021年5月4日,她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此时的她已在外服用中药一个半月,但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咳嗽频繁、肺中有痰难以咳出、怕冷、稍快行走即感气喘……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
转机出现在对症用药一个疗程后,她的咳嗽、气喘症状明显减轻。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给了她继续治疗的信心。6月23日复查CT显示:右肺术后改变,左肺上叶磨玻璃影直径1.6cm。随着三四个月的治疗,她感觉"免疫力慢慢上来了,抵抗力都比较好了"。
2021年12月26日,间断服用中药90付后,张阿姨复诊时反馈:食欲改善、饭量增加,但仍饭后打嗝、进食时食管灼热感;白痰多但能咳出;怕冷减轻;快走时仍有憋气感……这些症状的渐进式改善,印证了中医调理在癌症康复中的独特价值。

进入2022年,张阿姨开始采取春秋两季巩固服用中药的策略,复查CT显示病情保持稳定。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性治疗思路,正是中医"既病防变"理念的体现。然而,2023年7月,她的身体突然"恶化",但奇怪的是检查显示病灶并无变化。
袁希福院长的问诊揭开了谜底:原来张阿姨生了一个月的气。这场持续的情绪波动导致了连锁反应:精神萎靡、终日躺卧、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口腔溃疡频发……袁院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现在的各种不适,都是生气引起的。"他开药缓解症状的同时,更语重心长地劝导:"关键还是要自我修行,不要生气。不要总想不好的事情,心情宽广些。"
这番对话揭示了癌症康复中常被忽视的关键因素——心理调适的重要性。现代"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证实,长期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而良好的心态则能增强抗癌能力。张阿姨的经历生动诠释了"情绪是健康的晴雨表"这一真理。
2024年4月26日,张阿姨与老伴一同参加了"郑州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分享了自己的抗癌历程。站在讲台上的她已焕然新生:"去锻炼锻炼啊,这户外活动都可以,在家做做饭什么,这都可以,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对于肺内残留的小结节,她坦然表示:"虽然我是多发结节,只做了一个,里面还有,但现在这里面非常稳定。"

从最初的"心里不平衡"到如今的平和接纳,从身体每况愈下到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张素荣阿姨的三年抗癌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癌症康复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较量,更是身心合一的修行;不仅要对抗疾病本身,更要学会与疾病和解;不仅需要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也需要传统医学的整体调理;不仅依赖医生的专业指导,更需要患者自身的心理调适。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癌症这一生命中的重大挑战,恐惧与不平衡是人之常情,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医疗帮助下重建身心平衡。正如张阿姨所说:"有中医给咱做护盾,达到这理想是吧!"在现代医学与中医智慧的共同守护下,在医疗干预与自我调节的双重努力下,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而是一段需要勇气、智慧和耐心去面对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