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有一些认知和论断,颇为有趣,值得玩味。
第一:鬼子不认可洮河砚,觉得藏区远离中原文化地,且古籍记录的临洮和现在洮河砚产地并不一致。大量被认为是洮河砚的砚石,实则是“绿端”。所以在鬼子书中记录的四大名砚,并没有洮砚一席之地。
第二:鬼子认为“端砚下坑”与“水坑”实则一脉。下坑即是“冚罗蕉”,水坑即为“老坑”。对冚罗蕉极为推崇。
第三:鬼子认为“澄泥砚”就是天然石砚,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苏州“蠖村砚”。鬼子不认为澄泥砚是泥巴烧制的。
ps:书中有些记录挺有趣,比如鬼子大量购买他们以为的古砚,结果后来发现是现代低仿。还有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比如从万历到光绪,三百年里,端砚老坑平均每年开采矿层也就40cm左右,从70年代开始,每年几十甚至百米,竭泽而渔。令人痛心。









第一:鬼子不认可洮河砚,觉得藏区远离中原文化地,且古籍记录的临洮和现在洮河砚产地并不一致。大量被认为是洮河砚的砚石,实则是“绿端”。所以在鬼子书中记录的四大名砚,并没有洮砚一席之地。
第二:鬼子认为“端砚下坑”与“水坑”实则一脉。下坑即是“冚罗蕉”,水坑即为“老坑”。对冚罗蕉极为推崇。
第三:鬼子认为“澄泥砚”就是天然石砚,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苏州“蠖村砚”。鬼子不认为澄泥砚是泥巴烧制的。
ps:书中有些记录挺有趣,比如鬼子大量购买他们以为的古砚,结果后来发现是现代低仿。还有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比如从万历到光绪,三百年里,端砚老坑平均每年开采矿层也就40cm左右,从70年代开始,每年几十甚至百米,竭泽而渔。令人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