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组照:
● 一个水族少年10岁时因为家贫上不起学,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后被迫辍学
● 16岁时他带了5块钱,含泪背井离乡,孤身外出闯荡
● 1990年,这个少年已长成25岁的小伙子,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折
● 10多年过去了,这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水族农民成了身价千万的青年企业家
● 作为打工,他是成功者,作为创业,他是胜利者
近日,本报重量级栏目“创业者风采”快车开往三都县恒丰乡,二进荔波,向读者朋友们讲述在三都出生,在荔波创业的三都县恒丰乡务条村农民韦兴实不为人知的艰辛、传奇故事——
从打工仔到千万富翁
因为贫穷,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韦兴实被迫辍学。也因为贫穷,16岁的他含着眼泪背井离乡,孤身外出。在20多年漫长的打工生涯中,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危险,用真诚、智慧、顽强和胆识在那片不属于自己的天空一路打拼,顽强搏击,终于成为一名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的青年企业家。吃水不忘挖井人,他用了近20万元开展帮扶活动,在水乡大地上高扬饮水思源,反哺故土的猎猎旗帜,奏响一曲曲爱民助民的时代赞歌。
儿时故事:少年别家 几经磨难成大器
三都水族自治县恒丰乡务条村,是一个不足500人的贫困小山村,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脊,荆棘遍地,1965年9月韦兴实就出生在这个偏远封闭而贫脊的小山村里,并在这里度过他苦涩艰辛的童年、少年生活。1975年9月,荷谷遍野,秋收在望。开学即将临近,韦兴实就把书包涮洗得干干净净,盼望快到开学这一天, 10天、20天、30天过去了,母亲却筹集不到一分学费,最后含着泪珠对他说:“实啊!,书咱读不起了,安心干活吧……”
这一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他怎么都无法改变但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一口气爬到村对面的山坡上放声大哭,把书及书包全部焚烧……他知道,自从6月份来,家里就一直借米下锅,母亲重病缠身,病得只剩下皮包骨头。因为贫穷,让这位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农民儿子被迫辍学了,用他雅嫩的双肩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也因为贫穷,铸就了他从小就搏击贫困的顽强意志。
1982年,韦兴实16岁,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和困顿潦倒的生活,他选择了外出打工。深秋未过,寒冬即到,韦兴实怀揣着借来的5元钱,冒着刺骨冷风,从家乡恒丰乡务条村徒步到九阡,过坝街后,到榕江县的新华、定旦、八开、加义到加揪区,他餐风宿路历时5天5夜,行程数千余里,到加揪区跟别人扛原木、抬矿石、挖树坑。因为个子小,别人怕吃亏,都不愿和他分在一组,老板也几次想辞退他,但因为可怜,又勉强让他留下来。
寒冬腊月,淫雨霏霏,冷风刺骨,韦兴实却咬紧牙关,早出晚归……3个月后领得工资270元,第一次捧着用自己血汗挣来的270元,一向坚强倔强的他哭了。因为贫困,也终于觉得自己能凭借体力养家糊口了。但这种重体力活对于仅有16岁的韦兴实来说实在难以接受。无望中他独自一人扛着打工买得的一床破棉被和一包旧衣服,踏上回家的归程,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
没有什么比屡次失败更苦闷更徘徊了。因为打工失败家中又无人照应,韦兴实在家乡那片贫瘠的土地艰辛耕作,度过了他人生最漫长苦闷的两年。尽管外出打工屡屡失败,但个性倔强的他仍然心有不甘。1985年,通过亲戚介绍,他来到荔波县茂兰镇甲介煤厂做挖煤工。由于屡遭失败挫折,加上生活所迫,他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十分珍惜,无论工作条件如何恶劣,他从来没有埋怨。
初来乍到,别说对煤矿开采一窍不通,就连基本的打钢钎、甩扬钩都一窍不通。他就从学打钢钎、架原木开始学打新井、开挖煤矿。在当时安全设施不很完善的情况下,瓦丝爆炸、山石塌方、水仓爆破等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他每次目睹着一些工友在他身边倒下去的情景,让人伤心欲绝,悲痛不已,但他依然选择留下,因为他相信,只有冒险,才孕育成功。
● 一个水族少年10岁时因为家贫上不起学,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后被迫辍学
● 16岁时他带了5块钱,含泪背井离乡,孤身外出闯荡
● 1990年,这个少年已长成25岁的小伙子,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折
● 10多年过去了,这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水族农民成了身价千万的青年企业家
● 作为打工,他是成功者,作为创业,他是胜利者
近日,本报重量级栏目“创业者风采”快车开往三都县恒丰乡,二进荔波,向读者朋友们讲述在三都出生,在荔波创业的三都县恒丰乡务条村农民韦兴实不为人知的艰辛、传奇故事——
从打工仔到千万富翁
因为贫穷,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韦兴实被迫辍学。也因为贫穷,16岁的他含着眼泪背井离乡,孤身外出。在20多年漫长的打工生涯中,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危险,用真诚、智慧、顽强和胆识在那片不属于自己的天空一路打拼,顽强搏击,终于成为一名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的青年企业家。吃水不忘挖井人,他用了近20万元开展帮扶活动,在水乡大地上高扬饮水思源,反哺故土的猎猎旗帜,奏响一曲曲爱民助民的时代赞歌。
儿时故事:少年别家 几经磨难成大器
三都水族自治县恒丰乡务条村,是一个不足500人的贫困小山村,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脊,荆棘遍地,1965年9月韦兴实就出生在这个偏远封闭而贫脊的小山村里,并在这里度过他苦涩艰辛的童年、少年生活。1975年9月,荷谷遍野,秋收在望。开学即将临近,韦兴实就把书包涮洗得干干净净,盼望快到开学这一天, 10天、20天、30天过去了,母亲却筹集不到一分学费,最后含着泪珠对他说:“实啊!,书咱读不起了,安心干活吧……”
这一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他怎么都无法改变但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一口气爬到村对面的山坡上放声大哭,把书及书包全部焚烧……他知道,自从6月份来,家里就一直借米下锅,母亲重病缠身,病得只剩下皮包骨头。因为贫穷,让这位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农民儿子被迫辍学了,用他雅嫩的双肩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也因为贫穷,铸就了他从小就搏击贫困的顽强意志。
1982年,韦兴实16岁,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和困顿潦倒的生活,他选择了外出打工。深秋未过,寒冬即到,韦兴实怀揣着借来的5元钱,冒着刺骨冷风,从家乡恒丰乡务条村徒步到九阡,过坝街后,到榕江县的新华、定旦、八开、加义到加揪区,他餐风宿路历时5天5夜,行程数千余里,到加揪区跟别人扛原木、抬矿石、挖树坑。因为个子小,别人怕吃亏,都不愿和他分在一组,老板也几次想辞退他,但因为可怜,又勉强让他留下来。
寒冬腊月,淫雨霏霏,冷风刺骨,韦兴实却咬紧牙关,早出晚归……3个月后领得工资270元,第一次捧着用自己血汗挣来的270元,一向坚强倔强的他哭了。因为贫困,也终于觉得自己能凭借体力养家糊口了。但这种重体力活对于仅有16岁的韦兴实来说实在难以接受。无望中他独自一人扛着打工买得的一床破棉被和一包旧衣服,踏上回家的归程,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
没有什么比屡次失败更苦闷更徘徊了。因为打工失败家中又无人照应,韦兴实在家乡那片贫瘠的土地艰辛耕作,度过了他人生最漫长苦闷的两年。尽管外出打工屡屡失败,但个性倔强的他仍然心有不甘。1985年,通过亲戚介绍,他来到荔波县茂兰镇甲介煤厂做挖煤工。由于屡遭失败挫折,加上生活所迫,他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十分珍惜,无论工作条件如何恶劣,他从来没有埋怨。
初来乍到,别说对煤矿开采一窍不通,就连基本的打钢钎、甩扬钩都一窍不通。他就从学打钢钎、架原木开始学打新井、开挖煤矿。在当时安全设施不很完善的情况下,瓦丝爆炸、山石塌方、水仓爆破等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他每次目睹着一些工友在他身边倒下去的情景,让人伤心欲绝,悲痛不已,但他依然选择留下,因为他相信,只有冒险,才孕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