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吧 关注:4,081贴子:1,195,265
  • 12回复贴,共1

二道征吴与石亭会战复盘与一些问题的讨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古一楼不言事


IP属地:广东1楼2025-05-10 13:34回复
    1、二道征吴东关的位置
    纵观整部陈志,东关字条出现过多次,而东关之战也是相当出名的,所以很多人都以为所有记载的东关就是东兴,但这个观点显然有问题,下文解释。而我比较赞成宋杰教授的观点,此东关当为武昌。


    IP属地:广东2楼2025-05-10 13:35
    回复
      2025-05-29 03:34:51
      广告
      --此东关当为武昌
      《贾逵传》:时孙权在东关,当豫州南,去江四百余里。每出兵为寇,辄西从江夏,东从庐江。国家征伐,亦由淮、沔。是时州军在项,汝南、弋阳诸郡,守境而已。权无北方之虞,东西有急,并军相救,故常少败。逵以为宜开直道临江,若权自守,则二方无救;若二方无救,则东关可取。
      《贾逵传》: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
      由贾逵传可知,孙权驻地就在东关,正对豫州南部,且在魏国江夏郡以东、庐江郡以西,时常威胁到两郡,宋杰教授就认为孙权驻地不可能在尚未开发的东兴,因此此东关并非东兴。而贾逵建议开水道直达长江攻取东关,更加证明了东关就在长江两岸,且西阳到东关存在一条直线路程。“从西阳直向东关”,两地直线距离约150公里,与“直向”相符,;若指向东兴,则需迂回穿越吴控区,明显不合理。由这些特征来推断,东关显然更应当指的是武昌,唯一不好解释的就是"去江四百余里",武昌就在江边并不切合,如果主语是豫州南就解释的通了,李晓杰教授就认为曹魏豫州南界至长江北岸直线距离约180公里(合汉制四百余里),与《贾逵传》“去江四百余里”吻合。


      IP属地:广东3楼2025-05-10 13:35
      回复
        --问题:武昌为什么被称为东关
        这个只是个人观点。"东关"一词绝大部分都是魏书晋书所使用的,吴书使用的多用来指东兴。"东关"指代武昌可能是魏人所创造的说法。
        "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五月,建业言甘露降。八月,城武昌"。孙权应当是先都鄂建郡,后面才在原鄂县修筑武昌城,姑且大胆猜测是因为武昌是在原鄂县附近依山扩建而成的,从曹魏眼中看来就是一座关城,因此要区别于西鄂县,可能将其称之为东鄂关城,简称为东关,东也可能是指的东主孙权,暗喻武昌为“孙权之关”,讳称孙权都城为“关”而非“都”,意在否定其政权合法性,并且由于"武昌"对于孙权有特殊含义,因此使用东关一词形象贴切也减少了影响。


        IP属地:广东4楼2025-05-10 13:35
        回复
          --问题:此东关为何不是东兴
          其一是地理位置
          《晋书宣帝纪》: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
          按司马懿的说法,夏口与东关实际上是两处相距不远的战略要地,吴国的核心区域也就是"心喉",且东关必然在皖城以西,孙权自武昌东下之后必然是没办法轻易回援,所以才能做到声东击西,若东关即东兴,则与皖城同处下游,无法形成“声东击西”效果;唯有武昌与夏口方可牵动吴国全局。所以此东关必然不会是与皖城相距不远且位于皖城以东的东兴。


          IP属地:广东5楼2025-05-10 13:36
          回复
            其二是东兴建城时间
            《诸葛诞传》诸葛恪兴东关,遣诞督诸军讨之,与战,不利。
            《三嗣主传》冬十月,太傅恪率军遏巢湖,城东兴,使将军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东城。
            《诸葛恪传》初,权黄龙元年迁都建业,二年筑东兴堤遏湖水。后征淮南,败以内船,由是废不复修。恪以建兴元年十月会众于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于受侮,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众七万,欲攻围两坞,图坏堤遏。
            《诸葛恪传》丹杨太守聂友素与恪善,书谏恪曰:“大行皇帝本有遏东关之计,计未施行。今公辅赞大业,成先帝之志,寇远自送,将士凭赖威德,出身用命,一旦有非常之功,岂非宗庙神灵社稷之福邪!宜且案兵养锐,观衅而动。今乘此势,欲复大出,天时未可。而苟任盛意,私心以为不安。”
            按上述史料,"筑东兴堤遏湖水。后征淮南,败以内船"恐怕是传抄有误,应当是"筑东兴堤遏湖水以内船。后征淮南败,由是废不复修",孙权于黄龙年间修筑东兴堤来蓄水容纳船队北伐,"计未施行"说明此时并未立坞城,足见此时东兴仅为魏吴边境的废弃水利设施,不可能是孙权驻地。孙权更是在战败之后放弃了此地,所以东兴在诸葛恪时期实际为魏国疆土,真正完成筑城的是一直主张北进的诸葛恪。其实无论是哪一个时间点,都在吴黄武年间之后,因此二道伐吴的东关并非是后来东兴城。


            IP属地:广东6楼2025-05-10 13:36
            回复
              --孙权都武昌的用意
              简单而言就是战略因素,孙权的想法是立足一个战略支点,可沿江快速支援荆州(向西)、扬州(向东)两大战场,需满足控长江而蔽江东的要求,武昌背靠幕阜山脉,前扼夏口,正是退可守、进可攻的理想枢纽。故而武昌虽无险可守,但依托长江水军机动性,可将无险转化为无形之险,符合孙权“居中以制四方”的用兵思想。
              "权自公安都鄂"似是孙权在夺取刘备所控制的荆州与擒杀关羽的过程中亲至荆州治所指挥并临时定都公安,但随着曹操的离世与向刘备求和无果之后局势发生变化。孙权要承受刘备的怒火与报复,且还要面对曹丕新君继位的威压,其必然要有所抉择,东西两个战场相距甚远,要连接荆州与扬州两个战区,就必然要居中选择在江夏定都,而江夏长江以北的地区无法长期维持,以孙吴的水军能保江南,长江南岸自是更为理想,而下雉、阳新离长江太远,并不符合孙权以中军作为总预备队支援各个战场的战略意图,夏口作为重镇固然是很好的选择,但作为首都而言太容易接敌,反而不利军事。
              按顾祖禹所说:“孙氏都武昌,非不知其危险堵确,仅恃一水之限也,以江夏迫临江、汉,形势险露, 特设重镇以为外拒,而武昌退处于后,可从容而图应援耳。 名为都武昌,实以保江夏也。 未有江夏破而武昌可无事者。”而孙权的目的正是以夏口、寻阳等地作为江北重镇,以鄂县作为二线枢纽调度全军。


              IP属地:广东7楼2025-05-10 13:36
              回复
                以上是第一部分,后续还没完善,就先发点


                IP属地:广东8楼2025-05-10 13:38
                回复
                  2025-05-29 03:28:51
                  广告
                  围观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5-10 16:36
                  收起回复
                    不错不错。以前我也写过一文论证这个东关,后来发现宋杰教授比我还早几年就发表过论文,我不在史学界,没看到。


                    IP属地:广西10楼2025-05-19 11: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