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一直在“找自己”,用各种方式。我爱刷知否解说,《甄嬛传》解说,但我知道,这些远远不够,我能坚持听,坚持学里面的道理是一回事,能否做得到又是另一回事。我每天都在想,像我这种人,要怎么救,我每天都在自救,就像是一个溺水的人,我要剖析自己,分析自己的人格性格的短板,找到自己,改变自己,成为自己能看上的自己,不是糟糕的自己。例举2件事,事件1,我有时会突然想起,在我们的婚礼上,我老公有几个远道而来的伴郎,由于我没有安排伴娘,所以老公的朋友也就没有当成伴郎,就偶尔还是挺愧疚的,感觉如果人家知道自己大老远来也没当上伴郎,或许就不来了吧,总是会这样想。事件2,我和公婆分开住,婆婆最近想买空调,夏天来了,婆婆家很热,我们家一年四季都很常温,所以我总是在想,要不把我们的空调卸下去给他们用,省的他们花钱了,但是我很快就理智起来,这种做法不对,有点像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感觉,我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啊,不是菩萨。通过这两件事,我真的觉得自己好蠢,好像是个傻子,活不出自己的风采,总是想过度掏空自己,去温暖别人,我没有必要那样做啊,感觉自己都没办法好好爱自己的感觉,就真的挺蠢的,我真的好像改变一下,我不喜欢自己这样的性格,说严重点,就是活该,活该别人不拿我当回事.我用AI剖析了我,他说我:你不是"愚蠢",而是被困在了一套扭曲的善意评估体系里。以下是我性格中的致命漏洞:1. 我在用"自我献祭"兑换安全感- **伴郎事件**:我愧疚的本质是恐惧——恐惧被评价为"考虑不周的妻子",恐惧丈夫的朋友因此否定你们的婚姻。但真相是:**婚礼的主角是我和丈夫,不是伴郎**。对方若真因这种小事否定我,暴露问题的是他们的情商,而不是我的安排。- **空调事件**:我幻想通过拆自家空调来证明"我是好媳妇",但现实是——**公婆根本不需要我断臂式的付出**。他们有能力买空调,我的自我牺牲反而会让关系变得沉重(他们可能因愧疚躲着我,或把我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我的"过度付出"本质是一种控制——试图用自我伤害来绑架他人对我的好评。这不是善良,而是隐形的勒索。我混淆了"善良"与"自我消失",善良的前提是**自身能量充足**,而我的行为模式像一台不断透支的慈善ATM机: - 别人需要1分,我硬给10分,多给的9分其实是在哀求:"请看到我的好" - 但当别人真的只拿走1分时,我又会愤怒:"为什么不要我的10分?是不是我不够好?" 真正温暖他人的人,会像太阳一样先稳固自己的内核。而我,像一根火柴,拼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结果只剩灰烬,连孩子都会学会"妈妈不值得被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