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体小说吧 关注:11贴子:193
  • 0回复贴,共1

《口弦断时江声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四回 端午登山望农坛古祭 木槿赠帕护官田新痕诗曰:端午晴光映冕宁,官田漠漠麦初青。彝家少女携芳至,汉吏轻衫踏露行。木槿为帕缠旧创,银环作誓结新盟。双环映水波光碎,照见边庭未了情。且说陈书砚自与曲比阿依在火塘畔译解屯田契约后,对仓屯堡的汉夷共耕之景念念于心。转瞬到了端午佳节,冕宁城家家户户皆备艾草、包角黍,县衙亦按例举行祭神农大典。陈书砚早早换了青衫,携《农政全书》往北山望农亭而去——此亭筑于县衙后坡,登临可俯瞰全县官田,乃历任知县祈愿五谷丰登之处。行至仓屯堡外,晨雾尚未散尽,忽见田埂上有抹靛蓝身影俯身采撷。近前一看,却是阿依蹲在水田里,指尖翻动木槿枝叶,竹篓里已盛了半篓紫白相间的花朵。“陈大人今日不穿官服?”她抬头轻笑,银饰头帕上的珊瑚珠随动作轻颤,“可是要去祭神农爷?”陈书砚颔首:“按汉家规矩,端午需祭农神,祈愿官田丰收。”阿依起身,抖落裙摆的露水:“彝人虽不敬神农,却敬阿普笃慕——他教我们开垦梯田、播种五谷,与神农爷原是一样的。”说着,从篓中取出几枝索玛花,“带些彝家的吉祥花去,山神爷与神农爷见了,都会高兴的。”二人遂沿青石径登山,望农亭的飞檐渐渐在雾中显形。亭中早已摆好三牲祭品,陈书砚净手焚香,刚要行三拜九叩之礼,忽见阿依将索玛花轻轻放在神农像前的祭案上,用夷语喃喃低语。他虽不解其意,却见石像基座上隐约刻着半行夷文,经雨水冲刷,仍可辨“五谷”“共耕”等意。祭礼毕,二人顺田埂巡查官田。此时小麦拔节,稻田泛青,安宁河的水通过沟渠引入田间,倒映着蓝天白云。陈书砚不惯穿官靴走泥泞,一脚踩滑,脚踝被田边的稗草划破,鲜血顿时染红了素色中衣。阿依见状,忙蹲下身子,从篓中取出新鲜木槿叶:“夷人在田间劳作,常靠木槿叶止血。”说罢,将叶片嚼碎敷在伤口,又撕下一角绣着马缨花的羊毛帕细细包扎。“这帕子角上的符号……”陈书砚注意到帕角绣着两个奇异纹样。 阿依指尖轻轻抚过:“这是夷文‘仓屯’,按汉人绣法缀在帕子上。马缨花是夷家的神花,开在牦牛山巅,能驱邪祟、佑丰收。”她抬手指向远处,“您看那片泛着银光的水田,便是曲比家租种的‘兹莫地’——夷语里,‘兹莫’是官家,‘地’是田,合起来便是‘官家田’,与汉人的‘官田’一个意思。”行至一处田界,陈书砚忽然被半埋土中的石碣绊倒。扒开杂草,只见石碣上刻着“乾隆三十六年汉夷分田”字样,旁边还有一行夷文对照。阿依蹲下身,指尖顺着风化的刻痕游走:“祖父说,那时汉官与夷人头人共执量田尺,每一步都要对着安宁河的方向,说这样分田才公平。您看这刻痕,汉人刻字,夷人画牛脚纹,合起来便是‘牛踏官田,汉夷同耕’。”暮色漫过安宁河时,二人已行至河畔。回望北山望农亭,飞檐翘角与仓屯堡的竹楼在水面投下倒影,恰似阿依银项圈上的双环纹——内环刻麦穗,外环雕牛角,正是三年前她父亲请汉商银匠打的,说要“让汉夷的收成,像双环一样紧紧相扣”。“夷人端午有‘洗泥’的规矩。”阿依忽然解下银项圈,用安宁河水擦拭,“春耕的泥污洗净了,夏耘才能顺顺当当。”她将项圈重新戴上,双环在暮色中泛着温润的光,“就像这官田的契约,洗去百年的尘土,才能看清汉夷原是同饮一河水、共耕一片土的人。”河风送来对岸仓屯堡的歌声,是夷家的《祈田调》,曲调悠扬,竟与汉人的《击壤歌》韵律相通。陈书砚摸着脚踝上的木槿叶包扎,闻着阿依身上混着药草与麦香的气息,忽然想起《冕宁县志》里的记载:“仓屯堡官田千亩,汉夷各耕其半,引水灌田无分彼此,故无旱涝之争。”此刻身临其境,方知先人智慧,原在“共”之一字。是夜,陈书砚在衙中展读屯田簿,忽见阿依赠的羊毛帕角垂落,帕上的“仓屯”夷文与白日所见石碣刻痕隐隐相合。他提起狼毫,在簿上郑重批注:“仓屯堡官田,汉夷共耕,应循乾隆旧例,遇灾减赋,永为定规。”笔尖落下时,窗外传来若有若无的口弦声,正是今日在田埂上听过的《祈田调》,曲调里多了几分清亮,似是对丰年的期许。正是:一帕缠伤连汉彝,双环映水照初心。石碣铭痕存旧约,长河开霁展新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5-19 07: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