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聃默写本和春秋以后《五千言》的帛书竹简双版本流传
不分章的帛书甲乙本和分章的竹简楚汉本《五千言》之间的巨大文字和章节分割差异,证明了于秦汉之前,华夏就已经有两种不同版式的《五千言》版本:不分章的帛书版和分章的竹简版,同时在流传!那么,同一著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诡异的历史流传现象呢?
按照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就是说,弃周的周守藏史老聃为过关,不得不满足关令尹的索求,创作了《五千言》上下篇用于交差。但内容博大精深的《五千言》,其从宇宙起源论起、从哲学本体论到人类处事处世方法论、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治理、从批判礼治到推崇道治等,可以说面面俱到,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社会科学著作。因而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来看,它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没有仔细深刻社会观察、深厚阅历和实际治世实践经验的书斋文人——守藏史(图书馆长)老聃,在过关的短期内就能创作出来的书。
因此,符合逻辑的结论,就只剩下这样一种可能:要么是老聃过去早已写好的东西,过关时凭记忆又把它默写了出来,要么是图书馆的朝廷珍藏书籍,老聃的守藏史职守让他能够读到,又特别喜爱以致能够背诵它,恰好过关需要,就把它默写了出来用于交差。只是他当然不会扫自己面子交代默写实情,以致李代桃僵,关令尹及后来所有读到此书的人,都以为老聃就是此书的实际作者了。而这就是以讹传讹,让老子成为《五千言》作者的历史真相。
但是,书中的内容,却包括了作者的自述,由此证实了作者本人,乃是一个有着实际治世经验的治世王者:“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祭兹,以此”。并且,他还有过“结绳而用之”的原始氏族公有制无阶级社会的实际经历和对其优越性的观察和深刻认识,因而具有“不欲见贤(多财)也”的无贫富之分、反私有制阶级社会的去礼者取道者社会的伟大理想:“故:去皮取此”等。而这些作者的必要条件,就已把老聃这个末日周朝的守藏史远远排除在外了——春秋时期,早已“礼崩乐坏”,以致孔老二作梦都想着“克己复礼”,那里还有什么有效的礼者政体需要弃周而去的老聃去反、去除呢?!因此,最终结论显然就剩下了一个,《五千言》乃是老聃为过关交差而默写出来的周王室珍藏典籍!这样一来,除了王室仍然珍藏、普通人难窥其面的原始帛书版本之外,就由此又开启了《五千言》传世版本的另一个普世竹简本源头——老聃默写本。而老聃默写本之所以会竹简传世,当然是由于竹子的俯拾皆是及竹简普通廉价易取的特征。而这就是秦汉之前会有正版帛书本和盗版竹简本,两种《五千言》版本同时传世和流传的原因。
不过,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人的记忆,尤其是对长篇大论的文章的记忆,存在记忆错误乃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所以,老聃默写本《五千言》中存在记忆错误,这也是难免之事。但也正是这种记忆错误,恰恰成了老聃默写本区别于朝廷珍藏帛书原本的基因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丢了“恒也”、“一者”等文字,2、夫唯居,错记成了“夫唯弗居”,3、意声相和,错记成了音声相和,4、訾不善也,错写成此其不善也,后又被进一步纠错改为斯不善也。如此等等。这些默写错误作为老聃默写本的特征基因,为后世其所有传抄本共同继承。包括楚简、汉简、河上公、王弼和所有竹简道德经传世本。

至于《五千言》真正的作者,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中,唯一符合条件的人,唯有周朝从理论到实践的真正开创者周文王姬昌!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豳地结绳而用之的原始氏族公有制无阶级社会中度过,因而对“结绳而用之”的上古不见贫富(不见贤也)之分的无阶级社会非常熟悉。长大又随祖父由豳迁岐,并随环境的变化,参与建立起了周朝的国家制度,与商朝的礼制逐步接轨。而鲜明对比之下,让他非常清楚地了解和把握了礼者政体的弊端和原始道者政体的优越性,从而树立起了“复结绳而用之”的去礼者取道者的造反理想:“故:去皮取此”!并因此被崇侯虎告密谋反,而被捕入狱关在羑里。而也许正是在狱中的闲暇时间和联系实际的静心思考:“以天下观天下”,让姬昌最终创作出了《五千言道论》此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