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言吧 关注:79贴子:2,453
  • 24回复贴,共1

楚简本《老子上下经》探秘和不堪大用定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郭店出土的楚简本《老子上下经》的甲组文本。从中不难发现几个独有特征:
1、对比内容,可见楚简本的内容及其分章格式与不分章的帛书甲乙本《五千言》完全不一致,却与北大汉简本《老子上下经》基本相同而一脉相承。比如两者皆无“恒也”,皆为“夫唯弗居”、“孰能浊以静”等,皆把“绝学无忧”割裂入下一章首等等。由此可以断定,抄写于公元前3百年左右的楚简本和抄写于汉初汉文帝之前(不避讳刘恒)的汉简本,两者虽相差一百多年,但却是出自同一底本的系列抄本流传。因此,那些把只有两千多字的楚简本当做《五千言》原始未完成创作底本的观点,可以去爪哇国报道继续做梦去了。
2、再以完整的汉简本《老子上下经》为参照,对比即可知,楚简本甲乙丙三组作为不完整且有重复的文章选编,编者应是一位儒学教师——因郭店楚墓不但同时出土大量的儒学文章,他更是大量删改和儒化《五千言》中的绌儒文字,如绝圣弃智被篡改为绝智弃辩等,而确证了他的拥儒立场。因而楚简本只能是编者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而挑选出来的三组《五千言》教学节选本。
3、儒化严重:“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被篡改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季子”等等,证明楚简本乃是儒师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删改原文的产物,因而根本不能作为《五千言》的正式流传本来看了。相对于其同源的正式流传全本汉简《老子上下经》而言,楚简本其实已经失去了其作为一个《五千言》传本的意义,只能作为儒师个人改编的节选教学本教材来对待了。因此,除了对帛甲缺失文字的文字矫正补漏等作用以外,学术上面已经基本无用了。不过,作为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的价值,当然还是依然如故!


IP属地:北京1楼2025-05-21 10:26回复
    二、老聃默写本和春秋以后《五千言》的帛书竹简双版本流传
      不分章的帛书甲乙本和分章的竹简楚汉本《五千言》之间的巨大文字和章节分割差异,证明了于秦汉之前,华夏就已经有两种不同版式的《五千言》版本:不分章的帛书版和分章的竹简版,同时在流传!那么,同一著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诡异的历史流传现象呢?
      按照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就是说,弃周的周守藏史老聃为过关,不得不满足关令尹的索求,创作了《五千言》上下篇用于交差。但内容博大精深的《五千言》,其从宇宙起源论起、从哲学本体论到人类处事处世方法论、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治理、从批判礼治到推崇道治等,可以说面面俱到,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社会科学著作。因而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来看,它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没有仔细深刻社会观察、深厚阅历和实际治世实践经验的书斋文人——守藏史(图书馆长)老聃,在过关的短期内就能创作出来的书。
      因此,符合逻辑的结论,就只剩下这样一种可能:要么是老聃过去早已写好的东西,过关时凭记忆又把它默写了出来,要么是图书馆的朝廷珍藏书籍,老聃的守藏史职守让他能够读到,又特别喜爱以致能够背诵它,恰好过关需要,就把它默写了出来用于交差。只是他当然不会扫自己面子交代默写实情,以致李代桃僵,关令尹及后来所有读到此书的人,都以为老聃就是此书的实际作者了。而这就是以讹传讹,让老子成为《五千言》作者的历史真相。
      但是,书中的内容,却包括了作者的自述,由此证实了作者本人,乃是一个有着实际治世经验的治世王者:“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祭兹,以此”。并且,他还有过“结绳而用之”的原始氏族公有制无阶级社会的实际经历和对其优越性的观察和深刻认识,因而具有“不欲见贤(多财)也”的无贫富之分、反私有制阶级社会的去礼者取道者社会的伟大理想:“故:去皮取此”等。而这些作者的必要条件,就已把老聃这个末日周朝的守藏史远远排除在外了——春秋时期,早已“礼崩乐坏”,以致孔老二作梦都想着“克己复礼”,那里还有什么有效的礼者政体需要弃周而去的老聃去反、去除呢?!因此,最终结论显然就剩下了一个,《五千言》乃是老聃为过关交差而默写出来的周王室珍藏典籍!这样一来,除了王室仍然珍藏、普通人难窥其面的原始帛书版本之外,就由此又开启了《五千言》传世版本的另一个普世竹简本源头——老聃默写本。而老聃默写本之所以会竹简传世,当然是由于竹子的俯拾皆是及竹简普通廉价易取的特征。而这就是秦汉之前会有正版帛书本和盗版竹简本,两种《五千言》版本同时传世和流传的原因。
      不过,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人的记忆,尤其是对长篇大论的文章的记忆,存在记忆错误乃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所以,老聃默写本《五千言》中存在记忆错误,这也是难免之事。但也正是这种记忆错误,恰恰成了老聃默写本区别于朝廷珍藏帛书原本的基因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丢了“恒也”、“一者”等文字,2、夫唯居,错记成了“夫唯弗居”,3、意声相和,错记成了音声相和,4、訾不善也,错写成此其不善也,后又被进一步纠错改为斯不善也。如此等等。这些默写错误作为老聃默写本的特征基因,为后世其所有传抄本共同继承。包括楚简、汉简、河上公、王弼和所有竹简道德经传世本。

      至于《五千言》真正的作者,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中,唯一符合条件的人,唯有周朝从理论到实践的真正开创者周文王姬昌!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豳地结绳而用之的原始氏族公有制无阶级社会中度过,因而对“结绳而用之”的上古不见贫富(不见贤也)之分的无阶级社会非常熟悉。长大又随祖父由豳迁岐,并随环境的变化,参与建立起了周朝的国家制度,与商朝的礼制逐步接轨。而鲜明对比之下,让他非常清楚地了解和把握了礼者政体的弊端和原始道者政体的优越性,从而树立起了“复结绳而用之”的去礼者取道者的造反理想:“故:去皮取此”!并因此被崇侯虎告密谋反,而被捕入狱关在羑里。而也许正是在狱中的闲暇时间和联系实际的静心思考:“以天下观天下”,让姬昌最终创作出了《五千言道论》此书!


    IP属地:北京3楼2025-05-21 13:09
    收起回复
      2025-07-22 23:45: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帛甲本《五千言》唯一王室珍藏正版抄本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
        可以证明,现存最早、大约抄写于公元前278年前的竹简本《五千言》楚简本的抄写时期,略晚于抄写于秦惠文王时期、因避讳赢驷而把驷马写作四马的帛书甲本。帛甲本作为周王室收藏的正版帛书原本的抄本,是至今为止唯一保留了前四世纪时原版的文字和特征的抄本。如声人、百负、百省、自祭等等。而在其他版本中,如老聃默写本的竹简抄本郭店楚简本、北大汉简本、河上公本、王弼本以及后世所有通行本,甚至包括了抄写于汉文帝之前不避讳刘恒的汉初正版抄本帛乙本在内,均被后世统一修改为“圣人”、“百倍”、“百姓”、“自然”等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横跨两千多年的版本传抄过程中的文字演变历史现象,其原因当然绝非偶然,而是证明:
        1. 帛甲本是现存最古老、最接近作者本义的朝廷正版珍藏帛书传抄本,这才能在早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战国早中期时期,保留着未被后人改动过的原始正版本的原始表述。其在主人生前就已是珍藏历史文物。
        2. 用字统一化后的楚简本(郭店出土)、北大汉简本、王弼本以及后世所有传世本,甚至汉初的朝廷正版抄本帛乙本,则均为被朝廷和后人由于种种原因如避讳、语言规范化或思想改造、维护朝廷统治等等,所篡改而成的后世修订本。
        特别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选择颁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策以后,儒家为了弥补儒术有术无道的先天绝症,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小偷手段,系统剽窃道学本体论以为儒用,从而形成了有计划有预谋的全面儒篡儒释《帛甲五千言道论》全文的学术盗窃历史行动。并终于在汉武帝罢黜道学、正版帛书被禁绝流传三百余年后,在汉末又以老聃默写本《老子上下经》为底本,颠倒其篇序而篡成《老子下上经》,从而全文一字不落、能改则改地篡改超九百余处,最终全面儒释儒化而改编出了伪道学真儒术书《下上经》或曰《道德经》。而这也就是曹魏人王弼的《王弼注道德经》的来源,也是它挂着道学的羊头,却能被“独尊儒术”的卖狗肉朝廷认可、推崇并广为出版传播而成为传世本或通行本的奥秘所在——《道德经》从王弼注本开始,就已成为“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儒家经典或儒术补充了,与真正的道学帛甲本《五千言》道论,早已是面目全非、南辕北辙、甚至背道而驰的两本书了。


      IP属地:北京4楼2025-05-21 14:14
      收起回复
        绝学无忧。
        这几个字还没解透吧。
        估计大家都用现代汉语解读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5-21 17:37
        收起回复
          北大汉简本《老子上下经》和帛乙本《五千言》,无论文字和章节版式,都相差巨大。而从两者不避讳汉文帝刘恒可知,两者当时大约是同时流传的两个版本:朝廷珍藏正版抄本和老聃默写本。而王弼本和《老子上下经》的老聃默写基因文字内容相同,因而可与确认源于《老子上下经》。只是颠倒了篇序而已。

          首先必须正名!帛甲五千言道论,不是道德经。汉文帝时期的汉简称为《老子上下经》。而道德经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绝朝廷珍藏正版帛书五千言流传3百余年之后,才有后儒以老子上下经为底本、颠倒上下经序、儒篡儒释内容成《下上经》之后而成,被命名为道德经。大概是取司马迁的道德之意导致。再者,帛甲与传世本下上经,已经不是同一本书了。帛甲五千言乃是正版抄本道学,道德经则是儒篡儒释的老聃默写本儒家经典,儒术补充。

          再者,帛甲五千言乃是两千余年不见于世,1973年才得以出土得见天日只能地下流传正版抄本道学,道德经则是儒篡儒释的老聃默写本儒家经典和儒术补充。两者之间早已是风马牛不相及


          IP属地:北京6楼2025-05-23 07:22
          回复
            万经之源被你看成小学生写作文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5-25 14: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