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不能,因为“把人当作生产资料”这种简单说法,恰恰是矮化了马克思对兹苯煮益的批判
这实际上涉及到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即早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与晚期马克思(《兹苯论》)的分歧,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歧(楼主所说的“把人当作生产资料”,算是异化劳动的一种不太规范的表达)
先讲一点《兹苯论》里的内容,劳动力是可变资本(V),而生产资料是不变资本(C)。马克思在机器大工业那部分提到了“吮吸着活劳动的死劳动”。死劳动是指物化的劳动,它们已凝结在生产资料里,本身是静态的,无法创造价值,只能通过生产过程,将其原有价值转移到商品中。而活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它能够生产出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而“死劳动吮吸活劳动”则是指,兹苯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购买劳动力。工人进入工厂后,其活劳动被死劳动(机器、流水线)控制,工人的劳动节奏由机器设定,沦为机器的附庸,必须服从资本安排的劳动过程,否则无法生存。
这种“吮吸着活劳动的死劳动”大概就是楼主所说的“把人当作生产资料”的更规范化的表达。
但《兹苯论》中的这种倾向并不是以一贯之的,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与分歧。
张一兵在他那本《回到马克思》中提到了这种分歧,也即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歧。早期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作为对兹苯煮益的一种批评,也即“类本质”问题,兹苯煮益异化了劳动和人,工人生产的产品不归自己所有,反而成为支配自己的异己力量(兹苯)。在这种描述下,“把人当做生产资料”与异化劳动理论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显然还是不够严谨。而且有些学者认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自身不很成熟的情况下,对费尔巴哈理论的一种借鉴(费尔巴哈就提出了类本质批判),因而异化理论只是一种人本主义史观(当然这里也有争议)
因而作为对自身理论的一种补充与扬弃,晚期马克思在《兹苯论》里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即剩余价值问题,和上面所说的死劳动活劳动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早期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停留在人本主义的道德批判上,而且使用了“类本质”这种未经验证的哲学假设,缺乏对兹苯煮益的科学阐释,而且缺乏对剥削本身的经济分析,甚至主张通过“扬弃异化”回归“真正的人”,科学性不足。而晚期马克思则实现了方法论的改变,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则解释了兹苯煮益将劳动力商品化的过程,而且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活劳动如何被剥削,并且提出了如何改变这一切,也就是GM。
所以“把人当做生产资料”的异化理论其不足之处就是:1.有沦为道德指责的风险。2.没有涉及更精细的结构性批判。3.没有指出如何改变这一切。所以说这种说法恰恰是对马克思的一种矮化
当然关于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问题,关于马克思到底有没有在晚期部分的扬弃他的“异化劳动”理论,很多学者争来争去,而且现在还在争,算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