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同学眼中的“全能学霸”是老师心中的“得力干将”更是竞赛场上的“跨界黑马”她曾为留守儿童彻夜研究课题也在疫情最艰难时捐出千元积蓄她用日语叩开大学之门却以农学硕士身份惊艳亮相从日语专业到跨考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研究生她用四年时间证明人生不设限,努力终有回响!今天,让我们走进语言文化学院2021级日语本科1班
王若曦
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心理委员……王若曦的履历表上写满了闪闪发光的荣誉,但她的优秀不止于成绩单。从入学起,王若曦就担任2021级日语本科1班班长和心理委员。作为班长,她关心每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心理委员,她是同学们的“知心姐姐”,迷茫困顿时给予温暖陪伴和专业指导。她的真诚与用心,让她荣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心理委员”等多项荣誉。2022年9月,她主创的作品《所见即我》在山东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中获“优秀短视频”奖。在她的带领下,班级也收获了“早读优秀班级”“志愿服务优秀班级”等荣誉。此外,担任国际商学院学生会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时,她负责学院公众号推送文章发布和审核,获“先进个人”称号。
谁说学霸只会埋头读书?王若曦偏要打破常规,带着团队在竞赛场上大杀四方。从养老、VR到非遗、模拟经营,涉猎领域跨度惊人,面对陌生领域,她无畏无惧,从零起步,熬夜查资料、改方案,一路披荆斩棘。
她和团队战绩斐然:2022年4月,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敏学杯”山东省总决赛中,斩获本科组二等奖;同年10月,又在“精创教育杯”创新创业竞赛山东省总决赛获二等奖;2024年8月,于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山东赛区再获二等奖。
回忆起竞赛初体验,王若曦感慨:“起初什么都不懂,连基本概念都要从头学,团队屡屡受挫,我既怀疑自己,又对队友心怀愧疚。”
但她没被困境压垮,反而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坚韧与智慧。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团队成员的相互扶持下,她和队友深入研究获奖项目,剖析自身不足,取长补短。“那种豁然开朗,就像在黑暗中猛然见到光,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她笑着回忆,眼中光芒闪烁,似又回到突破困境时的兴奋与自豪时刻。
2024年3月,王若曦凭借自身能力与努力,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获得“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学术课题”立项。
她所负责的课题名为“‘双减’政策下大学生对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关怀研究”,此课题的诞生,源于她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当我看到张桂梅校长的事迹时,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王若曦说道,“联想到当前的留守儿童群体,再结合国家的‘双减’政策,我意识到这些孩子在学习上已经面临困难,素质教育更是难以保障。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她深入研究,希望通过学术途径为这个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日语专业出身,却毅然报考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这个选择在旁人看来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但对王若曦而言,却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上高中时,我选修了化学,在学习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虽然大学学了日语,但那份兴趣一直都在。”王若曦解释道。在认真分析就业形势和个人发展后,她决定通过考研来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备考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由于两年没有接触英语,重新拾起英语成为第一道难关。她坚持每天背3~4个单元的单词,严格按照遗忘曲线复习。
专业课更是全新的挑战,这些从未接触过的课程,需要从零开始。“最痛苦的时候,是对着专业书完全看不懂。”王若曦回忆道。但她没有退缩,而是把不懂的地方一一标注,通过查资料、问老师来攻克每个难点。到考试前,她的专业课教材上满是笔记,重点内容反复背诵了9遍。
政治是另一个挑战。由于开始复习较晚,直到考前做模拟题时,她的选择题得分都没超过30分。但她坚持整理错题,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了75分的成绩。
“之前的经历磨砺了我的心性,让我明白涉足任何新领域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努力,不可心急,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从班级管理到志愿服务,从竞赛到科研,王若曦的每一步都在突破舒适区。王若曦用行动证明:优秀不是天赋,而是一种习惯;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日复一日地坚持。
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







王若曦
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心理委员……王若曦的履历表上写满了闪闪发光的荣誉,但她的优秀不止于成绩单。从入学起,王若曦就担任2021级日语本科1班班长和心理委员。作为班长,她关心每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心理委员,她是同学们的“知心姐姐”,迷茫困顿时给予温暖陪伴和专业指导。她的真诚与用心,让她荣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心理委员”等多项荣誉。2022年9月,她主创的作品《所见即我》在山东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中获“优秀短视频”奖。在她的带领下,班级也收获了“早读优秀班级”“志愿服务优秀班级”等荣誉。此外,担任国际商学院学生会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时,她负责学院公众号推送文章发布和审核,获“先进个人”称号。
谁说学霸只会埋头读书?王若曦偏要打破常规,带着团队在竞赛场上大杀四方。从养老、VR到非遗、模拟经营,涉猎领域跨度惊人,面对陌生领域,她无畏无惧,从零起步,熬夜查资料、改方案,一路披荆斩棘。
她和团队战绩斐然:2022年4月,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敏学杯”山东省总决赛中,斩获本科组二等奖;同年10月,又在“精创教育杯”创新创业竞赛山东省总决赛获二等奖;2024年8月,于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山东赛区再获二等奖。
回忆起竞赛初体验,王若曦感慨:“起初什么都不懂,连基本概念都要从头学,团队屡屡受挫,我既怀疑自己,又对队友心怀愧疚。”
但她没被困境压垮,反而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坚韧与智慧。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团队成员的相互扶持下,她和队友深入研究获奖项目,剖析自身不足,取长补短。“那种豁然开朗,就像在黑暗中猛然见到光,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她笑着回忆,眼中光芒闪烁,似又回到突破困境时的兴奋与自豪时刻。
2024年3月,王若曦凭借自身能力与努力,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获得“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学术课题”立项。
她所负责的课题名为“‘双减’政策下大学生对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关怀研究”,此课题的诞生,源于她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当我看到张桂梅校长的事迹时,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王若曦说道,“联想到当前的留守儿童群体,再结合国家的‘双减’政策,我意识到这些孩子在学习上已经面临困难,素质教育更是难以保障。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她深入研究,希望通过学术途径为这个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日语专业出身,却毅然报考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这个选择在旁人看来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但对王若曦而言,却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上高中时,我选修了化学,在学习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虽然大学学了日语,但那份兴趣一直都在。”王若曦解释道。在认真分析就业形势和个人发展后,她决定通过考研来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备考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由于两年没有接触英语,重新拾起英语成为第一道难关。她坚持每天背3~4个单元的单词,严格按照遗忘曲线复习。
专业课更是全新的挑战,这些从未接触过的课程,需要从零开始。“最痛苦的时候,是对着专业书完全看不懂。”王若曦回忆道。但她没有退缩,而是把不懂的地方一一标注,通过查资料、问老师来攻克每个难点。到考试前,她的专业课教材上满是笔记,重点内容反复背诵了9遍。
政治是另一个挑战。由于开始复习较晚,直到考前做模拟题时,她的选择题得分都没超过30分。但她坚持整理错题,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了75分的成绩。
“之前的经历磨砺了我的心性,让我明白涉足任何新领域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努力,不可心急,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从班级管理到志愿服务,从竞赛到科研,王若曦的每一步都在突破舒适区。王若曦用行动证明:优秀不是天赋,而是一种习惯;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日复一日地坚持。
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