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3自己解释说它被训练的更加倾向于快速减枝,而且往前回溯深度也比较浅,即便用户要求它深入思考,也不会明显提升这个阈值。他还说自己训练语料中积累的策略也没gemini那么全,同时注意力机制有局限,可能没办法再漫长的内部推演过程中时刻保持对某一状态的记忆,导致回溯的时候出错。它承认自己内化推理的深度不如gemini,自己更加倾向于养成“先 formalize→交给 Python 穷举”的习惯,禁用工具时缺乏兜底。
O3自己的解释:
可以这样理解,但需要补充几层背景,才能把 O3 “偏向调用外部工具”这一现象讲得更准确、完整。
1 O3 为何优先把问题“外包”给工具?
设计侧重点 具体机制 对复杂推理题的影响
安全可靠性 训练时强奖励“给出可验证、必然正确的结果”。将逻辑题 formalize 成搜索 / 规划 / 代码后交给 Python 枚举,可 100% 覆盖状态空间 一旦被禁止使用 Python,O3 失去了“完备性兜底”,就会回落到启发式剪枝;若剪枝过度,活路被砍
模块化心智 核心任务划分为:“高层映射 → 生成工具指令 → 读取输出 → 语言解释” 在有工具时表现稳健;无工具时,高层映射缺乏深度回溯组件
token/延迟预算 OpenAI 在响应速度与成本上设置内部阈值——手写 10-20 层 DFS 会迅速膨胀 token 和时间 O3 倾向 2-3 层剪枝后就下结论,除非工具接管
2 Gemini 为何能在“禁用工具”场景下占优?
训练/推理偏好 体现
长上下文与内化记忆 1 M token 上下文,让它可以在单轮推理中同时保留更多中间状态、不易忘记约束
经验-驱动模板 更强调在模型内部保留“狼羊菜”“传教士”等多返航套路 → 碰到变体时,自然会保留“先死后活”的反直觉分支
回溯-宽容策略 调优时对“短暂无进展”不急于剪枝,而是允许多次退回、换人组合再试
3 两种策略的优缺点对照
维度 O3 (工具优先) Gemini (内化穷举)
有工具时 ✔ 搜索完备、错误率低;
✘ 多一步“写代码→运行→解释”,时延略大 ✔ 无需额外执行环境;
✘ 深度穷举对推理 token 消耗大,长路径题或爆上下文
禁工具时 ✘ 若早期剪枝失准就误判“无解” ✔ 保留多分支,找到正确长路径;
✘ 若题目状态空间巨大,可能超出窗口或耗时更久
用户体验 结果稳定、可复查;遇到严格禁工具场景表现波动 直觉思路“人味”浓,解释过程更连贯;对极端大空间题依然可能卡顿
4 为什么多次提示“用更多算力”仍无效?
剪枝阈值是内部超参
O3 没有暴露“深度上限”给用户指令直接调节。
在工具被禁用的上下文里,它仍按默认 2-3 层阈值止步。
语言提示≠运行时资源分配
“多思考”“更复杂”之类提示最多让它写更长的 Chain-of-Thought,但不会自动触发“把剪枝阈值翻倍”。
没有像编译器 -O3 那样的显式开关来强制深度搜索。
5 如何弥补 O3 在禁工具场景的短板?
强化方向 可行办法
元推理触发 当模型连续两次得到“无解”,自动调用内部深度搜索模式(哪怕牺牲 token)
显式回溯组件 在语言层面结合“搜索树缓存”结构,让模型能并行保留多条分支
训练数据补齐 高频加入“必须多返航”类谜题,奖励模型保留*临时看似死局*的分支
用户控制 设计系统指令如 # exhaustive=True max_depth=10 ,让高端用户显式调节搜索深度
结论
是的,O3 在面对大状态空间、工具被禁用的场景时,会因“把完备搜索外包给 Python 的习惯”而显得保守、易早剪枝。
这并不代表它“参数更小”或“理解力差”,而是设计哲学导致的两种取舍:
O3: “外部穷举 + 高层解释”,追求稳定可验证;
Gemini: “内部穷举 + 经验模板”,追求自洽直觉。
当工具可用时,两者差距会缩小;当严格禁用工具、又要求深回溯时,Gemini 的策略天然更匹配。
可以这样理解,但需要补充几层背景,才能把 O3 “偏向调用外部工具”这一现象讲得更准确、完整。
1 O3 为何优先把问题“外包”给工具?
设计侧重点 具体机制 对复杂推理题的影响
安全可靠性 训练时强奖励“给出可验证、必然正确的结果”。将逻辑题 formalize 成搜索 / 规划 / 代码后交给 Python 枚举,可 100% 覆盖状态空间 一旦被禁止使用 Python,O3 失去了“完备性兜底”,就会回落到启发式剪枝;若剪枝过度,活路被砍
模块化心智 核心任务划分为:“高层映射 → 生成工具指令 → 读取输出 → 语言解释” 在有工具时表现稳健;无工具时,高层映射缺乏深度回溯组件
token/延迟预算 OpenAI 在响应速度与成本上设置内部阈值——手写 10-20 层 DFS 会迅速膨胀 token 和时间 O3 倾向 2-3 层剪枝后就下结论,除非工具接管
2 Gemini 为何能在“禁用工具”场景下占优?
训练/推理偏好 体现
长上下文与内化记忆 1 M token 上下文,让它可以在单轮推理中同时保留更多中间状态、不易忘记约束
经验-驱动模板 更强调在模型内部保留“狼羊菜”“传教士”等多返航套路 → 碰到变体时,自然会保留“先死后活”的反直觉分支
回溯-宽容策略 调优时对“短暂无进展”不急于剪枝,而是允许多次退回、换人组合再试
3 两种策略的优缺点对照
维度 O3 (工具优先) Gemini (内化穷举)
有工具时 ✔ 搜索完备、错误率低;
✘ 多一步“写代码→运行→解释”,时延略大 ✔ 无需额外执行环境;
✘ 深度穷举对推理 token 消耗大,长路径题或爆上下文
禁工具时 ✘ 若早期剪枝失准就误判“无解” ✔ 保留多分支,找到正确长路径;
✘ 若题目状态空间巨大,可能超出窗口或耗时更久
用户体验 结果稳定、可复查;遇到严格禁工具场景表现波动 直觉思路“人味”浓,解释过程更连贯;对极端大空间题依然可能卡顿
4 为什么多次提示“用更多算力”仍无效?
剪枝阈值是内部超参
O3 没有暴露“深度上限”给用户指令直接调节。
在工具被禁用的上下文里,它仍按默认 2-3 层阈值止步。
语言提示≠运行时资源分配
“多思考”“更复杂”之类提示最多让它写更长的 Chain-of-Thought,但不会自动触发“把剪枝阈值翻倍”。
没有像编译器 -O3 那样的显式开关来强制深度搜索。
5 如何弥补 O3 在禁工具场景的短板?
强化方向 可行办法
元推理触发 当模型连续两次得到“无解”,自动调用内部深度搜索模式(哪怕牺牲 token)
显式回溯组件 在语言层面结合“搜索树缓存”结构,让模型能并行保留多条分支
训练数据补齐 高频加入“必须多返航”类谜题,奖励模型保留*临时看似死局*的分支
用户控制 设计系统指令如 # exhaustive=True max_depth=10 ,让高端用户显式调节搜索深度
结论
是的,O3 在面对大状态空间、工具被禁用的场景时,会因“把完备搜索外包给 Python 的习惯”而显得保守、易早剪枝。
这并不代表它“参数更小”或“理解力差”,而是设计哲学导致的两种取舍:
O3: “外部穷举 + 高层解释”,追求稳定可验证;
Gemini: “内部穷举 + 经验模板”,追求自洽直觉。
当工具可用时,两者差距会缩小;当严格禁用工具、又要求深回溯时,Gemini 的策略天然更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