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忽然对明朝这位大太监感兴趣,结果一搜,好嘛百度AI给出的答案是3亿两,相当于明朝一百年的财政收入😂,依据是多篇百度号,海外媒体,明清笔记。
这里的海外媒体大概就是指某亚洲某街日报,该媒体称,这位明代的司礼太监“拥有黄金1200万盎司,白银2.59亿盎司。”因此入选“世界千年富豪”。数字与明代王鏊的笔记记载一模一样,只是海外媒体单位是盎司,明人笔记是两——金“1205万两”,银“2.59亿两”。
这是抄作业都不认真抄了😂。
记载刘瑾被抄家产的原始出处都出自一本书,王鏊《震泽长语》里摘录的刘瑾抄家副本。其它的都属于相互传抄,例如,明代陈洪谟《继世纪闻》,郎瑛《七修类稿》,田艺蘅《留青日札》以及高岱《鸿猷录》,清初谈迁《国榷》和谷应泰所编《明史纪事本末》。那么王鏊的抄家副本有多大可信度呢?我就告诉你“金龙盔甲”一项,王鏊记为“三千”,后来者多觉其过分,径改为“三十”。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过分,因为私藏盔甲已经是谋反大罪,而“金龙盔甲”为皇家用物,更是大罪里的大罪,刘瑾居然弄到三千副还没有被发现😥。
其次明朝正德那会美洲还没有被西班牙人“大开发”呢,那会明朝全部的白银实物往高限估计也不可能超过1亿两,这刘瑾直接干了2.59亿两。那社会上流通的白银都是铁做的么😂?要知道刘瑾死后八十年,明朝全国白银总数仍然有限,张居正改革时国库积银才1200万两,各地银根紧缩。还有黄金从来都稀缺,古代更是如此,刘瑾的藏金可是和珅的14倍,和珅的数目已经够惊人了,这刘瑾干这么多,当时大明的金器金佛都是铜铸的吧?你可以不怀疑刘瑾的纳贿能力,但能不能怀疑一下当时的社会供养刘瑾的能力呢😥?
再次那会明朝也没有银票这种东西,王鏊所记也都是现银还不是宝钞,那么多白银和黄金要藏起来不让人轻易看见,刘瑾得把自家地窖挖成地宫是吧?那么多土方运输难道没有人看到吗?你要说是房产田土同样说不过去,这么多黄金白银买成房产田土那得买多少,这可是一百年明朝财政收入呀,那可真是不打自招了。
再来看《明史·宦官传》记:帝亲籍其家,得伪玺一,穿宫牌五百及衣甲、弓弩、哀衣、玉带诸违禁物。又所常持扇,内藏利匕首二。始大怒曰:“奴果反。”看到没有,清修明史都没有记家产查抄多少,以十全的明黑属性,如此难得的黑料咋能放过,必定是详细记载,因为明史连另一位大太监王振的查抄家产都记了,岂有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道理?而且正德光火的是刘瑾的谋反罪证反不是巨额贪墨,这谋反罪证也只是“所常持扇,内藏利匕首二”,三千幅盔甲,还是金龙盔甲,皇帝居然不光火?
另外,“刘瑾跌倒”,居然没有“正德吃饱”。正德十年三月户部主事戴冠言:“逆瑾既败,所藉财产,不归有司,而贮之豹房,遂创新库。”可乾清宫烧毁,为了筹集重建所需区区100多万两银子,不得不加派天下钱粮五年,拖到正德十六年才完工。不是有2.59亿两白银加1205万两黄金吗?皇家至于如此狼狈吗?
最后从正德元年十月入掌司礼监,到正德五年八月被杀。在46个月时间里,刘瑾这位权倾天下的“立地皇帝”,才有机会积累巨大的财富吧。严嵩和和珅招权纳贿可是达二三十年之久。
事情说到这里已经很明显了,王鏊那个笔记里的所谓抄家副本就是伪造的,一众明清笔记以讹传讹照抄不误,不过如此荒谬的数字,其实即使是那些传抄的明清笔记作者也提出了合理怀疑。今天一众百度号不加考证却竞相拿这个来吸引眼球,也真算是奇观了。
根据一份明代的刑部题本,其中涉及刘瑾财产原文如下:(正德五年)本年八月十三日,太监张永班师回京,备将瑾不法事情开条具奏。蒙拿锦衣卫镇抚司监候。随于本家搜出前项假宝,违禁衣甲、牌面、弓弩等件,金银数百余万,宝货不计其数。同卷又提到:“正德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奏。奉圣旨:是。刘瑾恃恩骄横,专权黩货,赃至数百万两。……在京并原籍家产、房屋、田土,尽数抄没入官。”前面记“金银数百余万,宝货不计其数”,后面为“赃至数百万两”。因为该题本不是籍没册子,只是刑部向朝廷报告刘犯等处理情况,所以对财产没有精确定量,但它为我们提供的估量尺度应该是大致准确的。刑部题本比笔记可信度要高的多,与前述逻辑也完全对得上。
本文非我原创,里面资料参照多篇文章,特别是这篇《刘瑾家产真相:或仅为金银数百万》,这里特别向认真的作者致谢。

这里的海外媒体大概就是指某亚洲某街日报,该媒体称,这位明代的司礼太监“拥有黄金1200万盎司,白银2.59亿盎司。”因此入选“世界千年富豪”。数字与明代王鏊的笔记记载一模一样,只是海外媒体单位是盎司,明人笔记是两——金“1205万两”,银“2.59亿两”。
这是抄作业都不认真抄了😂。
记载刘瑾被抄家产的原始出处都出自一本书,王鏊《震泽长语》里摘录的刘瑾抄家副本。其它的都属于相互传抄,例如,明代陈洪谟《继世纪闻》,郎瑛《七修类稿》,田艺蘅《留青日札》以及高岱《鸿猷录》,清初谈迁《国榷》和谷应泰所编《明史纪事本末》。那么王鏊的抄家副本有多大可信度呢?我就告诉你“金龙盔甲”一项,王鏊记为“三千”,后来者多觉其过分,径改为“三十”。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过分,因为私藏盔甲已经是谋反大罪,而“金龙盔甲”为皇家用物,更是大罪里的大罪,刘瑾居然弄到三千副还没有被发现😥。
其次明朝正德那会美洲还没有被西班牙人“大开发”呢,那会明朝全部的白银实物往高限估计也不可能超过1亿两,这刘瑾直接干了2.59亿两。那社会上流通的白银都是铁做的么😂?要知道刘瑾死后八十年,明朝全国白银总数仍然有限,张居正改革时国库积银才1200万两,各地银根紧缩。还有黄金从来都稀缺,古代更是如此,刘瑾的藏金可是和珅的14倍,和珅的数目已经够惊人了,这刘瑾干这么多,当时大明的金器金佛都是铜铸的吧?你可以不怀疑刘瑾的纳贿能力,但能不能怀疑一下当时的社会供养刘瑾的能力呢😥?
再次那会明朝也没有银票这种东西,王鏊所记也都是现银还不是宝钞,那么多白银和黄金要藏起来不让人轻易看见,刘瑾得把自家地窖挖成地宫是吧?那么多土方运输难道没有人看到吗?你要说是房产田土同样说不过去,这么多黄金白银买成房产田土那得买多少,这可是一百年明朝财政收入呀,那可真是不打自招了。
再来看《明史·宦官传》记:帝亲籍其家,得伪玺一,穿宫牌五百及衣甲、弓弩、哀衣、玉带诸违禁物。又所常持扇,内藏利匕首二。始大怒曰:“奴果反。”看到没有,清修明史都没有记家产查抄多少,以十全的明黑属性,如此难得的黑料咋能放过,必定是详细记载,因为明史连另一位大太监王振的查抄家产都记了,岂有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道理?而且正德光火的是刘瑾的谋反罪证反不是巨额贪墨,这谋反罪证也只是“所常持扇,内藏利匕首二”,三千幅盔甲,还是金龙盔甲,皇帝居然不光火?
另外,“刘瑾跌倒”,居然没有“正德吃饱”。正德十年三月户部主事戴冠言:“逆瑾既败,所藉财产,不归有司,而贮之豹房,遂创新库。”可乾清宫烧毁,为了筹集重建所需区区100多万两银子,不得不加派天下钱粮五年,拖到正德十六年才完工。不是有2.59亿两白银加1205万两黄金吗?皇家至于如此狼狈吗?
最后从正德元年十月入掌司礼监,到正德五年八月被杀。在46个月时间里,刘瑾这位权倾天下的“立地皇帝”,才有机会积累巨大的财富吧。严嵩和和珅招权纳贿可是达二三十年之久。
事情说到这里已经很明显了,王鏊那个笔记里的所谓抄家副本就是伪造的,一众明清笔记以讹传讹照抄不误,不过如此荒谬的数字,其实即使是那些传抄的明清笔记作者也提出了合理怀疑。今天一众百度号不加考证却竞相拿这个来吸引眼球,也真算是奇观了。
根据一份明代的刑部题本,其中涉及刘瑾财产原文如下:(正德五年)本年八月十三日,太监张永班师回京,备将瑾不法事情开条具奏。蒙拿锦衣卫镇抚司监候。随于本家搜出前项假宝,违禁衣甲、牌面、弓弩等件,金银数百余万,宝货不计其数。同卷又提到:“正德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奏。奉圣旨:是。刘瑾恃恩骄横,专权黩货,赃至数百万两。……在京并原籍家产、房屋、田土,尽数抄没入官。”前面记“金银数百余万,宝货不计其数”,后面为“赃至数百万两”。因为该题本不是籍没册子,只是刑部向朝廷报告刘犯等处理情况,所以对财产没有精确定量,但它为我们提供的估量尺度应该是大致准确的。刑部题本比笔记可信度要高的多,与前述逻辑也完全对得上。
本文非我原创,里面资料参照多篇文章,特别是这篇《刘瑾家产真相:或仅为金银数百万》,这里特别向认真的作者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