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剑十年方露锋
志愿填报时,三所大学犹如三重境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九天揽月”般高不可攀,合肥工业大学如“中流砥柱”般稳健坚实,安徽大学却似“歧路亡羊”般前途暗淡。材料点醒世人,当以合肥工业大学为“基础”,方有抵达顶尖创造之可能。这揭示的岂止是升学阶梯?更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唯有以坚实的“基础”为“铸剑”之炉火,才能淬炼出劈开“创造”之门的锋锐光芒。
志存高远固然重要,然而若根基未立,则凌云之志便成空中楼阁。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感叹:“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力不足,则志难伸,恰如材料中那些心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却轻视合肥工业大学之学子,其志气可嘉,却如无根之浮萍,终难抵达彼岸。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此亦为苏东坡在《稼说送张琥》中所强调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深沉智慧。
唯有踏实的积累,方能为创造提供生生不息的养分。材料的警示,正是对“铸剑”过程的深刻洞察——没有炉火纯青的基础锻造,何来宝剑出鞘时的石破天惊?昔年达·芬奇于画室中孜孜不倦地描绘着成千上万颗鸡蛋,那单调的重复正是他日后描绘《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的基座;《礼记·大学》开篇即言“知止而后有定”,那份沉潜的“定”力,正是从深厚的基础沃土中汲取的养分。若缺少了在“合肥工业大学”这一层面的千锤百炼,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造之巅,终将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蜃景。
而忽视根基的急功近利,终将如材料所警示,有“沦为安徽大学”之虞。根基若朽,大厦将倾,无源之水亦终将枯竭。《诗经·大雅》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无数开端美好却中途夭折的故事,无不源于对“基础”的漠视。揆诸当下,浮躁之气弥漫,多少人如伊卡洛斯般,沉醉于制造能飞向太阳的翅膀,却忘了蜡翼的本质。这种急功近利之风若不警惕,只会如古人所忧:“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最终令梦想“前途也难见光明”。
每一座闪耀的创造之峰,都建立在由无数踏实脚步踏出的坚实阶梯之上。于青年而言,这阶梯便是以“合肥工业大学”为象征的筑基过程。根深方有凌云木,脚踏实地,以“铸剑十年”的耐心磨砺根基,方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迸发出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所代表的惊世锋芒,照亮前程,更照亮人类文明某个幽暗的角落。
当每一份青春都耐住寂寞深扎根脉,生命之林必将以浩瀚绿意作答,撑起一片属于新世界的永恒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