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龙山寺吧 关注:3贴子:56
  • 7回复贴,共1

如何理解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教说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而是凡所有相,都是不可执着,并不是没有相,什么都没有。
衣服御寒、房子避雨,说明相(事物的表象、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这些相,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即“假”)。比如衣服会磨损、房子会倒塌,它们的有用性是因缘聚合的暂时显现,而非永恒实有。
“空”揭示了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网。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例如,“我”依赖于身体、感受、思想、记忆、社会关系等,离开这些条件,“我”无从谈起。这些条件本身也是空性的。
“空”超越了“有/无”、“存在/不存在”、“对/错”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它并非否定现象的存在(不是“无”),而是揭示现象存在的本质是依赖、流动、无自性(非“实有”)。
“空”是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不可执着”是基于这种认知的生活态度,核心在于打破“非此不可”的固化思维,以更通透的视角看待世界。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6-17 22:05回复
    “非空非相,才是真消息,“空”与“相”本是一体两面,刻意求“空”(如追求绝对虚无)或执着“相”(沉迷表象实有),都是偏执。真正的“真消息”(真理),是认识到“空”并非空无,“相”并非实有,二者本质皆“无自性”,如同水中月影,非实存也非虚无,超越“有”“无”的定义。例如:烦恼与菩提的关系,烦恼本是心念波动的表象(相),若执着“烦恼是实有的痛苦”,或追求“空除烦恼”,反而被困,若知烦恼本质“空无相”,则能在烦恼中见菩提(觉悟),这便是“非空非相”的智慧。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6-17 22:09
    回复
      2025-07-03 15:41:39
      广告
      “不求空,方见垢土即莲邦”
      不刻意逃离世俗(垢土)去追求虚无的“空”,而是接纳当下的境遇,即使身处烦恼(如生活压力、人际矛盾),若不执着于“烦恼有害”,反而能发现其中的修行契机。莲邦(净土)不在彼岸,而在对“垢土”(世俗烦恼)的超越认知中。就像污泥中长出莲花,烦恼若不被执着,便成了觉悟的养分。比如生活中的压力若被视为“磨练心性的道场”,而非“必须摆脱的烦恼”,当下即是“莲邦”。
      “烦恼是众生渡你的船”,烦恼非障碍,而是修行工具。众生因烦恼而求觉悟,如同因落水而寻船。若没有对“苦”的感知,便不会生起出离执着的愿心。因贪念带来痛苦,才会反思“贪执”的虚妄,进而学会放下,烦恼在此处成了渡向解脱的“船”,关键在于不被“船”(烦恼表象)困住,而是借其抵达彼岸。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6-17 22:20
      回复
        “不守相,始觉喧哗本禅唱”
        “不守相”即不执着表象,喧哗(市井嘈杂、人事纷扰)本是声音的相状,若执着“喧哗是扰乱”,便生烦躁,若“不守相”,洞察声音本质“空无相”(声音由因缘生灭,无固定自性),则会发现喧哗与禅唱(清净音)本质无异,都是因缘的显现,无好坏之分,当下的每一个声音都可成为觉悟的契机。
        刻意“断除妄想”或“追求空境”,本身就是一种“妄”。“不求空,不断妄”,并非纵容妄想,而是明白“妄念”与“空境”本质皆“空”,妄想是心念的流动(相),空是心念的本质(无自性),二者都不是永恒实有的“二法”(对立的两种事物)。
        “念起念灭”的本质,当杂念生起时,不刻意抗拒(断妄),也不追逐其内容(执相),只觉察到“念起念灭如梦幻”,了知“妄念”与“空”都无固定自性,便是“了知二法空无相”,此时妄念自然转化为觉悟的助缘。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6-17 22:30
        回复
          “放下空的概念,方见求空的本质”
          破除“空”的认知枷锁。“求空”是觉悟的阶梯,而非终点。追求“空”,如同用手指月,目的是借“空”的概念破除对“实有”的执着。但执着于“空”的概念本身(如追求“虚空”的空无状态),就像抓住手指而忽略月亮。真正的“空”是超越概念的本觉,而非一个需要抵达的“境界”。
          “求空的本质是本觉波动”,当彻底放下“空”的概念时,会发现当初“求空”的动力,并非来自外在追求,而是本具的觉悟智慧(本觉)在起作用。如同人渴了会找水,“求空”的冲动本质是自性对“离执”的本能趋向,就像浪花涌动时,早已是大海的一部分,只是未认出自己。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6-17 22:40
          回复
            修行的本质是“认取”而非“获取”
            浪花误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奋力想融入大海,却不知自己本就是大海的一部分。“求空”的过程如同浪花的挣扎,而放下“求空”的概念时,就像浪花不再执着于“成为大海”,突然意识到“我即是海”,本觉智慧本自圆满,无需外求,“空”的本质就是自性的空明无执。
            “不再求空”不是放弃修行,而是超越对“空”的概念执着,在放下的瞬间,让本觉智慧如“虚云老和尚碎杯开悟”般自然显发,认清“求空”的本质即是自性的觉醒之力。佛教的“空”,最终是为了让人在看清世界本质后,以更清醒、更慈悲的方式投入生活,而非消极避世。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6-17 23:17
            回复
              继续学习。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6-18 06:36
              回复
                浏览了你很多的作品,特别是第一条,非常的有深意,我也很喜欢研究和了解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可以相互分享一下心得吗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5-06-18 15: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