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天文台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街道西涌社区,坐落于穿鼻岩山顶,毗邻中国最美八大海岸线之一的西涌海滩。这座占地2.97万平方米的综合性观测基地自2010年启用以来,已成为集光学天文、空间天气、海洋气象、生态环境观测于一体的科研重镇,同时承载着天文科普与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使命。
天文台核心建筑由天文圆顶、气象楼、综合楼等构成,配备80厘米口径反射式光学望远镜、三通道全日面太阳望远镜等尖端设备。其中,太阳望远镜通过Ha、CaK、白光三通道同步监测太阳活动,为空间环境预报提供关键数据支撑。作为国家、省、市三级科普教育基地,天文台年均接待市民超10万人次,通过"互联网+天文"模式直播重大天象,累计服务公众超1.5亿人次。其创新设计的登山栈道兼顾观测需求与生态保护,曲折的600级阶梯串联起山顶观测场与海岸景观,成为网红打卡地标。
2023年,天文台牵头创建全国首个"国际暗夜社区",通过严格的光污染管控使夜空可见星数恢复至建设初期的三分之二。该社区获国际暗夜天空协会认证,既保护了生物夜间栖息地,又为暗夜经济与生态旅游树立标杆。近年来,天文台与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等机构深化合作,在空间科学研究、碳中和研究等领域拓展科研边界,其观测数据更助力"深圳星"等小行星的持续追踪研究。这座矗立于山海之间的科研机构,正以科学探索与公众教育的双重使命,书写着城市与星空对话的新篇章。

天文台核心建筑由天文圆顶、气象楼、综合楼等构成,配备80厘米口径反射式光学望远镜、三通道全日面太阳望远镜等尖端设备。其中,太阳望远镜通过Ha、CaK、白光三通道同步监测太阳活动,为空间环境预报提供关键数据支撑。作为国家、省、市三级科普教育基地,天文台年均接待市民超10万人次,通过"互联网+天文"模式直播重大天象,累计服务公众超1.5亿人次。其创新设计的登山栈道兼顾观测需求与生态保护,曲折的600级阶梯串联起山顶观测场与海岸景观,成为网红打卡地标。
2023年,天文台牵头创建全国首个"国际暗夜社区",通过严格的光污染管控使夜空可见星数恢复至建设初期的三分之二。该社区获国际暗夜天空协会认证,既保护了生物夜间栖息地,又为暗夜经济与生态旅游树立标杆。近年来,天文台与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等机构深化合作,在空间科学研究、碳中和研究等领域拓展科研边界,其观测数据更助力"深圳星"等小行星的持续追踪研究。这座矗立于山海之间的科研机构,正以科学探索与公众教育的双重使命,书写着城市与星空对话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