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震(1228-1307)号蘧觉,南宋广州番禺人。祖先陈铎南宋时任承事郎祖籍汴梁(今河南开封),为避靖康之乱先迁杭州,后徙广州大市街仙麟巷,最终定居番禺沙村,明朝中叶归增城。到陈大震为五世孙,于宝祐元年(1253年)登进士第,时年25岁,列姚勉榜第四甲。朝奉大夫、知全州等职。陈大震晚年隐居新塘沙村陈家林专心编写《大德南海志》,该志书是研究宋元时期岭南地区的重要方志文献,可惜原书已丢失,部分内容散见于《永乐大典》等后世文献中。还著有《蘧觉集》。
《西湖 》 南宋 · 陈大震
有湖光处有山多,独此平坡玉一窝。
天下比来几西子,水中曾见百东坡。
不随巨浸熏为瘴,肯为飞廉鼓作波。
莫作无根潢潦看,两支流出万囷禾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三)。
译文:
哪里有湖光的地方往往山也多,唯有西湖的湖面如玉般温润平展。天下能与西施媲美的湖泊能有几处?这水中曾映照过像苏东坡一样文人墨客的身影有百来人。它不随大水泛滥而化为瘴气之地,也不会因为风神的鼓动而掀起波澜。切莫将它视为无根的积水潭,它分出的两道支流,滋养着的稻田能收获万捆稻谷。
收录于(《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三)。
何仙姑
增城人何仙姑,所居地曰春冈,下有穴,产云母。忽梦老人教以服饵,兼得化炼之术,后常服之,体觉轻健,日月有异。一日,告其母欲游罗浮,母曰:「女子迎送不出门,奈何独游?」数日又告,母方止,忽不见。
【永乐大典卷一三一三六,梦字韵,「梦老人」条,引广州府南海志。】
译文:
何仙姑她居住春冈有一个洞穴,里面产有云母石。有一天,何仙姑突然梦见一位老人教她服用云母石的方法,并传授给她炼制云母石的技艺。从此以后,她常常服用云母石,身体逐渐感觉轻盈强健,容貌也与常人有了不同。有一天,何仙姑告诉她的母亲说:“我想去罗浮山游玩。”她的母亲回答说:“女子出门应该有迎有送,不能独自外出,你怎能一个人去游玩呢?”过了几天,何仙姑又向母亲提起此事,母亲还是不同意。然而,就在母亲稍一疏忽的时候,何仙姑突然不见了踪影。
《永乐大典》卷一三一三六“梦”字韵下的“梦老人”条目,引用了陈大震《广州府南海志》
嘉靖初,陈氏外孙黄佐参照《陈氏家谱》(今已佚)及《雷州志》为陈大震作传:
宋帝入广,召为尚书、吏部侍郎,不就。至元辛巳,有诏甄录旧臣,宣授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避贯请闲居,从之。……御子孙严而有礼,不冠不见。性乐山林,附郭有亭榭数所,皆朴陋,仅庇风雨。
译文:
宋朝皇帝入广东,征召他为尚书、吏部侍郎,他不赴任。到了元朝至元辛巳年间,朝廷下诏甄选录用前朝旧臣,他被宣召任命为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他以籍贯回避为由,请求闲居,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陈大震教导子孙严谨而有礼节,不戴好帽子就不见他们。他生性喜爱山林隐居生活,有几处亭台馆榭,都建造得朴素简陋,仅能遮蔽风雨。
陈大震晚年与吕桂孙共同编纂《大德南海志》,该书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原名《南海志》,是现存最早的广州旧志刻本。原书共20卷,因战火与文字狱仅存残本5卷(卷六至十),现藏于北京图书馆。该书系统记载了宋元时期广州地区的户口、赋税、物产、教育、海上贸易及城防等,堪称岭南历史百科全书。其价值体现在:海外交通史料:卷七详述“诸蕃国”名,记录广州与东洋、西洋142国的贸易往来,是研究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经济制度记录:卷六记载元代税赋改革,反映朝廷“首以宽民力为第一义”的政策。城建与教育:卷八、九记录广州城壕、学校布局,为研究岭南城市发展提供实证。近代学者郭沫若曾专题研究此书,认为其对中外交通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为官声誉:陈大震为官公正清廉,判案数百无冤案,被百姓称为“神判”。《增城县志》赞其“处事果断,刚直不阿”。
家族恪守礼法家风,以刚直守礼闻名,对后世影响深远。据《陈氏族谱》记载,陈大震一支在岭南繁衍,至明代已成当地望族,后裔中不乏文人墨客与仕宦之才。如明代女官陈瑞贞以刺绣技艺入宫,成为广绣先师,印证了陈大震家族对岭南文化的深远影响。
陈大震在岭南文化史上具有象征意义:
祠堂纪念:广州增城新塘镇沙村建有“蘧觉陈公祠堂”,供后人瞻仰。
学术影响:其“立身行道,扬名后世”的思想,通过家族传承与方志编纂,持续影响着岭南士人的价值观。
陈政(1417-1476),陈大震五世孙,十五岁乡试举解元,景泰甲戌年成进士,选入翰林院当庶吉士,参与编修《寰宇通志》;后来官至提督北隶学校,山东、云南按察副使。他不但才华横溢,能诗善文,著有《东井诗集》;而且不谋私利,勤政为民,不攀权贵,严惩邪恶。时至今日,陈家林黑山还有彰表其政绩的墓表;文史专家在著述中更赞其为“师道之楷模”。


《西湖 》 南宋 · 陈大震
有湖光处有山多,独此平坡玉一窝。
天下比来几西子,水中曾见百东坡。
不随巨浸熏为瘴,肯为飞廉鼓作波。
莫作无根潢潦看,两支流出万囷禾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三)。
译文:
哪里有湖光的地方往往山也多,唯有西湖的湖面如玉般温润平展。天下能与西施媲美的湖泊能有几处?这水中曾映照过像苏东坡一样文人墨客的身影有百来人。它不随大水泛滥而化为瘴气之地,也不会因为风神的鼓动而掀起波澜。切莫将它视为无根的积水潭,它分出的两道支流,滋养着的稻田能收获万捆稻谷。
收录于(《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三)。
何仙姑
增城人何仙姑,所居地曰春冈,下有穴,产云母。忽梦老人教以服饵,兼得化炼之术,后常服之,体觉轻健,日月有异。一日,告其母欲游罗浮,母曰:「女子迎送不出门,奈何独游?」数日又告,母方止,忽不见。
【永乐大典卷一三一三六,梦字韵,「梦老人」条,引广州府南海志。】
译文:
何仙姑她居住春冈有一个洞穴,里面产有云母石。有一天,何仙姑突然梦见一位老人教她服用云母石的方法,并传授给她炼制云母石的技艺。从此以后,她常常服用云母石,身体逐渐感觉轻盈强健,容貌也与常人有了不同。有一天,何仙姑告诉她的母亲说:“我想去罗浮山游玩。”她的母亲回答说:“女子出门应该有迎有送,不能独自外出,你怎能一个人去游玩呢?”过了几天,何仙姑又向母亲提起此事,母亲还是不同意。然而,就在母亲稍一疏忽的时候,何仙姑突然不见了踪影。
《永乐大典》卷一三一三六“梦”字韵下的“梦老人”条目,引用了陈大震《广州府南海志》
嘉靖初,陈氏外孙黄佐参照《陈氏家谱》(今已佚)及《雷州志》为陈大震作传:
宋帝入广,召为尚书、吏部侍郎,不就。至元辛巳,有诏甄录旧臣,宣授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避贯请闲居,从之。……御子孙严而有礼,不冠不见。性乐山林,附郭有亭榭数所,皆朴陋,仅庇风雨。
译文:
宋朝皇帝入广东,征召他为尚书、吏部侍郎,他不赴任。到了元朝至元辛巳年间,朝廷下诏甄选录用前朝旧臣,他被宣召任命为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他以籍贯回避为由,请求闲居,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陈大震教导子孙严谨而有礼节,不戴好帽子就不见他们。他生性喜爱山林隐居生活,有几处亭台馆榭,都建造得朴素简陋,仅能遮蔽风雨。
陈大震晚年与吕桂孙共同编纂《大德南海志》,该书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原名《南海志》,是现存最早的广州旧志刻本。原书共20卷,因战火与文字狱仅存残本5卷(卷六至十),现藏于北京图书馆。该书系统记载了宋元时期广州地区的户口、赋税、物产、教育、海上贸易及城防等,堪称岭南历史百科全书。其价值体现在:海外交通史料:卷七详述“诸蕃国”名,记录广州与东洋、西洋142国的贸易往来,是研究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经济制度记录:卷六记载元代税赋改革,反映朝廷“首以宽民力为第一义”的政策。城建与教育:卷八、九记录广州城壕、学校布局,为研究岭南城市发展提供实证。近代学者郭沫若曾专题研究此书,认为其对中外交通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为官声誉:陈大震为官公正清廉,判案数百无冤案,被百姓称为“神判”。《增城县志》赞其“处事果断,刚直不阿”。
家族恪守礼法家风,以刚直守礼闻名,对后世影响深远。据《陈氏族谱》记载,陈大震一支在岭南繁衍,至明代已成当地望族,后裔中不乏文人墨客与仕宦之才。如明代女官陈瑞贞以刺绣技艺入宫,成为广绣先师,印证了陈大震家族对岭南文化的深远影响。
陈大震在岭南文化史上具有象征意义:
祠堂纪念:广州增城新塘镇沙村建有“蘧觉陈公祠堂”,供后人瞻仰。
学术影响:其“立身行道,扬名后世”的思想,通过家族传承与方志编纂,持续影响着岭南士人的价值观。
陈政(1417-1476),陈大震五世孙,十五岁乡试举解元,景泰甲戌年成进士,选入翰林院当庶吉士,参与编修《寰宇通志》;后来官至提督北隶学校,山东、云南按察副使。他不但才华横溢,能诗善文,著有《东井诗集》;而且不谋私利,勤政为民,不攀权贵,严惩邪恶。时至今日,陈家林黑山还有彰表其政绩的墓表;文史专家在著述中更赞其为“师道之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