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5 08:22
“满街跑但无人坐”:深圳公交的“瘦身”之路
过去四十多年里,深圳公共汽车满足大部分市民的出行需求,是公共交通领域的主力军。
但现在,在地铁等交通方式的冲击下,公交行业不得不面对客流量下降甚至车辆空载的现实。
售票收入在减少,与客流挂钩的财政补贴也在缩减。九百多条线路未能替企业解忧,公交系统低效的弊病反而暴露出来。
我们试图探究深圳公交为何会陷入困境,它又如何脱困,另寻“生”路。
“满街跑但无人坐”
圣诞节当天,18时,车流正在深南大道汇聚,形成车海。
10分钟内,4辆19路公共汽车相继驶入大道旁的科技园③公交站。这条自2000年就已投入使用的公交线,如今连车辆满座也难以实现。
相比之下,一大波“打工人”涌入深大地铁站。
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统计,近十年来深圳公共汽车客流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与之相对的是深圳地铁客运量的总体上升。

根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公布的公共交通客流量数据进行绘制
除了地铁,其他出行方式的使用也在增加。而后者与公共汽车共享着有限的道路资源: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共享自行车响着铃,驶入正等待红灯的人潮,面前是排队通行的小汽车。不同的是,私家车在停车场泊车,网约车在“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提示下准备开启新一程。绿灯一亮,从2022年8月以来被允许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先行一步。
近几年,多元的交通工具依托其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这意味着公共汽车的盈利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挤压。而公共汽车系统的运行规则也让这一可能变为现实。
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湾区事业部规划一所所长李云辉告诉新新报,深圳全市公共汽车高峰时期的平均发车间隔在12分钟左右。当只需等待2~5分钟就能坐上地铁时,市民自然不会选择多花至少两倍的时间在公交站台候车。
即使坐上公共汽车,人们对“快”的追求也受层层阻碍。除了“每站必停”的行车要求外,公共汽车的运行速度还受限速的制约。在公交专用道“不专用”、交叉口等节点处公交优先路权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汽车像迟暮老人在堵塞的路面上缓慢行进。同一时间,地铁呼啸而过,非机动车灵活穿行。
乘坐公共汽车的市民越来越少,似乎也成为一种必然。
“没人坐就会饿肚子”
公共汽车总体客流减少,对当前政府补贴与客流量挂钩的深圳公交企业而言,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自2008年以来,深圳公交行业财政补贴方案已历经三轮革新。
2008年2月,补贴数额与运营里程密切相关的《深圳市公交财政补贴及成本规制方案》颁布。据深圳市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巴士集团 ”)对补贴政策效果的介绍,在5年多的实施时间里,原特区内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接近100%,原特区外的则从55%提升至92.2%。
这一方案在有效弥补城市偏远地区公交服务供给不足的同时,也引发了企业盲目增加线路与车辆以获更多补贴的现象。直至与客流量密切相关的第二轮补贴方案实施后,2013—2014年近80条客流量少、重复度高的巴士公交线路才被取消。
这一时期,企业有意识地对运力进行差异化分配,在高峰期、客流量较大的区域配备更多的车辆。但在非高峰期、比较偏僻的区域,市民的乘车需求被满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深城交”)的黄工告诉记者,目前深圳实施第三轮公交财政补贴方案,对常规公交服务进行分类管理和差异化补贴。
据记者了解和分析,该方案按不同线路性质和不同补贴标准进行规划:第一类针对冷僻、偏远的线路服务,按里程进行补贴,体现政府“兜底”作用,有利于解决第二轮方案出现的问题;第二类针对运力充足的线路服务,按客流量进行补贴,推动企业提升经营积极性;第三类针对适应市民个性化需求的线路服务,原则上不进行补贴。
处在现今城市交通格局主从地位早已变化、新生交通工具强势发展的当下,最后一类为公交行业如何自我造血提供文件性的指导。
李云辉透露:“按照现在的趋势,企业自主类的补贴(第二类)会逐步加大,政府主导类的补贴(第一类)会适当往下减。”
公交企业要想获取更多自主类补贴,就需要拉到更多乘客,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这也是为什么客流量下降对于深圳公交企业来说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