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着在1958年,李少春先生排演的现代戏《白毛女》、《林海雪原》里,却成功地使用了传统的“韵白”。直至今日,“李神仙”(京剧界中青年对李少春的尊称)的杨白劳,仍被后人效仿和传颂。李少春先生排演的《响马传》、《穆桂英挂帅》(饰寇准)、《赤壁之战》(饰鲁肃)、《战渭南》(饰韩遂)等剧目,均未见使用“京音”。
李少春先生为了京剧艺术的发展,确实进行过大胆的探索和改革。他五十年代初录制过一盘《卖马》唱片,想在京剧语音上作些改革的尝试,如“店主东”的“主”,“大街之上”的“街等,均改为京音读法。这种语音上个别字音的变动,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取消一些“上口字”。李少春先生的“朱出书如”和“街解鞋”以及“约岳学药”、“六肉绿”等系统的上口字,都在唱念中有些变动。实际上,这种语音的变动,是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因为京剧形成后,“方音”和“古音”进入京剧中,都是有系统的。京剧的“上口字”和“不上口字”也是按音韵系统来分别的。只抽出几个字音作一些变动,反而使系统很强的京剧语音,自己乱了套路。
有人认为,京剧中的上口字音,北方人听不懂。其实京剧“朱出书如”等上口字,不单安徽、湖北有此音,陕西、甘肃、河北等不少地区也有此音。“街解鞋”等上口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河南、河北等不少地区都有。看来,“听不懂”之果,并非来自“南方人”或“北方人”之因。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京剧的唱念,是随京剧艺术的形成而存在于京剧艺术中的,京剧的语音,是随京剧唱念艺术的融进,而被吸收、固定、规范到京剧声乐系统中来的。京剧所以不同于其它戏曲艺术,因京剧有自身的艺术特色、艺术规范、艺术系统和艺术方法。
就我国众多的地方戏剧种而言,它们能独立存在的基本条件,就是各自的地方色彩。令观众最直接感觉到的地方色彩,就是唱念中所用的方音。由于语音的系统性,决定了方音之间的不同“味道”。不同的方音,必产生不同的声腔。如若叫全国三百种地方戏,一律使用统一的语音(如普通话)唱念。必将出现“三百个剧种归一统”的局面。假如真出现全国仅一种戏曲艺术形式的时候,还会有人争论“听不懂”的问题。任何艺术都是既有人欣赏又有人指责。欣赏者未必承认你,指责者未必反对你。见仁见智,褒贬不一。艺术家当如之何呢?我忘了是哪位科学家说的一句话,值得艺术家们借鉴,他说:“科学家要严肃自己的科研事业,切不可轻易推翻自己的科研成果。”这句话是百分之百的科学,无一丝一毫“狂傲自大”或“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之意。
大家都公认京剧是融汇了“徽汉昆秦”等古老剧种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但京剧不是“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剧”简单的公式含义。就京剧的语音而言,它的“上口字”、“不上口字”、“尖团字”及“四声”的调类与调值,都分别同皖南、鄂东、汉口、苏州(或昆山)、陕甘、北京等方音有对应关系,但只能是影响或借鉴的关系。京剧语音不隶属任何方言音系(也不隶属任何古音系统)。京剧语音是自我规范、自成系统的汉语语音分支。京剧语音的规范化、系统化,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了的,它是经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它是若干时代的产物,在这些时代中,它形成起来、丰富起来、发展起来、精炼起来”。京剧语音系统的形成,“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的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李少春先生为了京剧艺术的发展,确实进行过大胆的探索和改革。他五十年代初录制过一盘《卖马》唱片,想在京剧语音上作些改革的尝试,如“店主东”的“主”,“大街之上”的“街等,均改为京音读法。这种语音上个别字音的变动,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取消一些“上口字”。李少春先生的“朱出书如”和“街解鞋”以及“约岳学药”、“六肉绿”等系统的上口字,都在唱念中有些变动。实际上,这种语音的变动,是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因为京剧形成后,“方音”和“古音”进入京剧中,都是有系统的。京剧的“上口字”和“不上口字”也是按音韵系统来分别的。只抽出几个字音作一些变动,反而使系统很强的京剧语音,自己乱了套路。
有人认为,京剧中的上口字音,北方人听不懂。其实京剧“朱出书如”等上口字,不单安徽、湖北有此音,陕西、甘肃、河北等不少地区也有此音。“街解鞋”等上口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河南、河北等不少地区都有。看来,“听不懂”之果,并非来自“南方人”或“北方人”之因。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京剧的唱念,是随京剧艺术的形成而存在于京剧艺术中的,京剧的语音,是随京剧唱念艺术的融进,而被吸收、固定、规范到京剧声乐系统中来的。京剧所以不同于其它戏曲艺术,因京剧有自身的艺术特色、艺术规范、艺术系统和艺术方法。
就我国众多的地方戏剧种而言,它们能独立存在的基本条件,就是各自的地方色彩。令观众最直接感觉到的地方色彩,就是唱念中所用的方音。由于语音的系统性,决定了方音之间的不同“味道”。不同的方音,必产生不同的声腔。如若叫全国三百种地方戏,一律使用统一的语音(如普通话)唱念。必将出现“三百个剧种归一统”的局面。假如真出现全国仅一种戏曲艺术形式的时候,还会有人争论“听不懂”的问题。任何艺术都是既有人欣赏又有人指责。欣赏者未必承认你,指责者未必反对你。见仁见智,褒贬不一。艺术家当如之何呢?我忘了是哪位科学家说的一句话,值得艺术家们借鉴,他说:“科学家要严肃自己的科研事业,切不可轻易推翻自己的科研成果。”这句话是百分之百的科学,无一丝一毫“狂傲自大”或“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之意。
大家都公认京剧是融汇了“徽汉昆秦”等古老剧种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但京剧不是“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剧”简单的公式含义。就京剧的语音而言,它的“上口字”、“不上口字”、“尖团字”及“四声”的调类与调值,都分别同皖南、鄂东、汉口、苏州(或昆山)、陕甘、北京等方音有对应关系,但只能是影响或借鉴的关系。京剧语音不隶属任何方言音系(也不隶属任何古音系统)。京剧语音是自我规范、自成系统的汉语语音分支。京剧语音的规范化、系统化,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了的,它是经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它是若干时代的产物,在这些时代中,它形成起来、丰富起来、发展起来、精炼起来”。京剧语音系统的形成,“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的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