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24日漏签0天
云南大学吧 关注:239,452贴子:5,483,908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 82回复贴,共5页
  • ,跳到 页  
<<返回云南大学吧
>0< 加载中...

我看到有关云南大学最全的帖子,愿全文转之!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楼给云大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先来一篇施老的散文


2025-07-24 19:07: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列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7月版,中译本第9卷,PP867-893)
世界主要大学的中国大陆高校共15所
1、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中国人民大学
4、复旦大学
5、吉林大学
6、兰州大学
7、南开大学
8、南京大学
9、西北大学
10、内蒙古大学
11、山东大学
12、四川大学
13、武汉大学
14、云南大学
15、中山大学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世界主要大学的中国大陆高校共15所
1、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中国人民大学
4、复旦大学
5、吉林大学
6、兰州大学
7、南开大学
8、南京大学
9、西北大学
10、内蒙古大学
11、山东大学
12、四川大学
13、武汉大学
14、云南大学
15、中山大学
——云南大学在其中,你信吗?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抗战爆发后建立之国立综合大学
2.1 国立东北大学
2.2 国立山西大学
2.3 国立西北大学(第二次)
2.4 国立安徽大学
2.5 国立湖南大学
2.6 国立广西大学
2.7 国立中正大学
2.8 国立贵州大学
2.9 国立兰州大学
2.10 国立河南大学
2.11 国立云南大学
2.12 国立重庆大学
2.13 国立政治大学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987年代大学教授人数
1清华大学309*
2北京大学299*
3天津大学241
4复旦大学203*
5大连工学院186
6华中工学院177
7中国人民大学174
8华南工学院150
9南京大学148*
10南开大学147
11西安交通大学147*
12哈尔滨工业大学146*
13上海交通大学144*
14武汉大学143
15同济大学140
16北京航空学院138
17东北工学院133
18中山大学123
19北京钢铁学院120
20西北工业大学120
21中国地质大学117
22北京工业学院112
23浙江大学110*
24中南工业大学108
25厦门大学101
26南京工学院101
27西南交通大学101
28河南大学99
29吉林大学98
30杭州大学93
31重庆大学91
32山东大学84
33西北大学82
3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7*
35云南大学77
36兰州大学76
37四川大学76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938年云大改国立,的确可称为云南大学的一个新纪元。就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熊庆来心中的激情难以遏止,以他深厚的古文功底,挥毫为自己深深热爱着的云南大学写下了校歌:
太华巍巍,拔海千寻;
滇池森淼,万山为襟。
卓哉吾校,其与同高深。
北极低悬赤道近,
节候宜物复宜人。
四时读书好,
探研境界更无垠。
努力求新,以作我民;
努力求真,文明允臻。
以作我民,文明允臻。
这首校歌气魄宏大,意境高远,格调庄重。以昆明的地势气候起笔,以国立云大的办学宗旨作结,催人奋发,促人上进,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精神,洋溢着云南学人的自豪之情。校歌倾注了熊庆来对云大的热爱和希望,反映了他“求新”、“求真”的办学思想。
然后,这首校歌由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到昆明的对音乐颇有造诣的赵元任研究员谱曲。自此,由熊庆来亲自写词的这首校歌就在云大校园中传唱开了。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009泰晤士亚洲大学200强大陆高校名单
综合 亚洲前200名的大陆高校
10 北京大学
15 清华大学
2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6 复旦大学
27 南京大学
29 上海交通大学
32 浙江大学
70 天津大学
75 西安交通大学
94 同济大学
95 东南大学
101 山东大学
110 北京师范大学
116 吉林大学
121 南开大学
125 中山大学
140 华东理工大学
143 湖南大学
144 南京农业大学
146 北京理工大学
148 华东师范大学
150 兰州大学
151 厦门大学 云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161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华大学
171 中国人民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18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四川大学 中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191 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5-07-24 19:01: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000年前后十年排名 1950年前后数年排名
1、清华大学 1、南京大学
2、北京大学 2、北京大学
3、南京大学 3、清华大学
4、复旦大学 4、浙江大学
5、浙江大学 5、武汉大学
6、中国科技大学 6、交通大学
7、上海交通大学 7、中山大学
8、西安交通大学 8、北洋大学(1951年改名天津大学)
9、哈尔滨工业大学 9、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
10、中国人民大学 10、四川大学
11、北京师范大学 11、重庆大学
12、南开大学 12、云南大学
1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3、北京师范大学
14、华中科技大学 14、东吴大学/沪江大学
15、武汉大学 15、岭南大学/齐鲁大学
16、中山大学 16、东北大学
17、天津大学 17、西北大学
18、东南大学 18、山东大学
19、吉林大学 19、南开大学
20、厦门大学/同济大学... 20、厦门大学/同济大学/震旦大学...
2000年前后十年中国大陆地区大学排名和1950年前后数年排名相比的变化特征: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大
学变化不大。
2、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等大学衰落。
3、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学崛起。
4、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等中华人民共
和国时代建立的大学兴起。
5、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不复存在。
6、一流大学清一色为国有大学
7、内陆大学衰落。
8、工科成份为主的大学比例增多。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董泽:云大文化奠基人
发扬东亚文化、研究西欧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传播正义真理,作为云南大学开创者之一、云大文化的奠基人、首任校长,曾获法国法兰西科学学院院士的董泽先生,筚路蓝缕、艰辛创办了云南大学前身东陆大学。董泽校长以零为起点,以学术为中心,以追求真理为主导,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办学宗旨:“本大学以发扬东亚文化,研究西欧学术,俾中西真理融会贯通,造就专才为宗旨。”他强调学术上“应以自由研究为教旨”,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不囿于成说,不迷信权威,并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要学思结合、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说:“我一贯对学生的教育方针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每个学生在学术、科学等方面有所造诣,故对学生的各项活动并不予以限制,学生有其充分的自由。”
董泽任校长期间,虽兼职繁多,公务繁忙,他仍然担任着大学的英语教学;每日晨起,他的第一件事便是徒步进入校园,巡视学生英语朗读,即时辅正语音、磨砺诸生功底。他治学倡学思合一,理实结合,崇学术、重教化、倡兼容、厚基础、张博识,疏襁褓、亲启迪、强自立;执着“寓教于学于情、寓情于学于教”,诚与莘莘学子相互勉励,言教身带、身体力行;学生心心相印,衷心爱戴师长,师生思维交融,豪放不拘。于是,东陆大学民主自由的学术空气浓郁,研究成果丰硕。学校定期举行各种演讲会以“启发学生以研新知识”为宗旨,董泽校长带头演讲,介绍了林肯的“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思想。在校长先生的带领下,东陆大学于开学典礼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连续邀请了云南各界著名人士莅校作学术演讲,如著名学者周钟岳先生讲《关于读书的己见》、时任军长的知名军界人士龙云先生讲《历史上云南与大局之关系》、东陆大学董事会董事兼名誉校长王九龄讲《中国历史之学风》、巡宣使胡子嘉讲《国家与个人之关系》、经政界人士邹子彦讲《中国群知不振之片面观》等;学校还定期召开学术报告会(并形成常规或制度)、英文促进会、中文(国学)演讲会,以及每周一次由教职员轮流选择有益于学术思想的问题(或专题)讲座等。学生还组织了英文协进会、中文演说会、音乐会、体育会、以及工科学生学行砥砺等增益德、智、体健康发展的课余活动。
  在学校资金处于比较困缺的条件下,董泽仍然坚持全面支持研究成果的物化和传承。学术刊物《改造》旬刊在其任内已经行刊60多期,《东陆校刊》更是大家喜爱的刊物;还有学术著作《东陆诗选》、《卧雪诗话》、《滇绎》、《读老子》、《读庄子》、《读淮南子》等相继出版,《古书疑义举例》、《经传释词》等有价值之精作亦重新印刷。东陆大学学术研究之蔚为大观。真乃是:“华实并茂”、“万紫千红”,气象蓬勃如旭日东升,锦程无量……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今天晚上我演讲的题目是《弄花香满衣——阅读大学的六种方式》。首先谈谈“上大学”和“读大学”的区别。外国人到中国来,常对中国语言的表达感到疑惑。中国人讲“吃食堂”,外国人就问老师:“食堂怎么可以吃呢?那么‘吃’北京饭店可不可以呢?”老师想了想说:“也可以”。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中国人是凭语感的。引申过来,“上大学”就是到大学里读书,那么“读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学是一个机构,一个知识共同体。你在这里不仅仅是在念书,也是在感受这个机构,阅读这个地方。很多人只是在这里“念书”,没有在这里“阅读”。“上大学”讲的是在大学里读书、上课、嬉戏、游乐;“读大学”则是把大学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社会组织、文化精神来阅读。同样是读大学,你在浙大,我在北大,他在南大,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就在于不同的校园氛围。
今年(2007年——编者注)是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因为我是77级的,不断有人来请我谈高考的问题。我觉得谈论往事,更多的是为了展望未来。中国大学往哪走、怎么走?跟你我都有关,不要觉得自己是小人物就觉得事不关己。下面,我谈六个话题,也就是阅读大学的六种方式。
作为话题的大学
在今日中国,“大学”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媒体上也经常会出现关于大学的报道。但在国外,大学是个十分安静的地方。除非出现诺贝尔奖等重要事件,否则,关于大学的报道是不会出现在报纸的头条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一,近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各项改革进程,和大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二,扩招后,大学也和千家万户联系起来。国外的大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基本已经定型了,我们的大学还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什么是我们最关注的大学新闻?是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它与你我的学习和生存状态都息息相关。十年之间,我们的大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有关部门发布的数字表明,我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700多万,而且还在增长。即便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中国大学生人数天下第一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现在的校园再也不是当年孤高的那个象牙塔了。大众关注大学的现状是有道理的,因为作为纳税人,我有权知道大学的钱是怎么花的,有没有挪用其他的款项?但是我希望媒体在这样的关注中能走出愤青的思路,而作出理性的思考。
这些年来,中国大学的话题被三种力量所纠缠:政治化、娱乐化、商业化。政治家和传媒通过政治角度和娱乐角度来阐释大学、解读大学。作为文化人、读书人、学生,你怎么看大学呢?我觉得,所有搞教育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因为搞教育的人常说“百年树人”,他们的核心思路就是:只要耕耘必有收获、只要付出必有回报。“着眼未来”是教育家的想法。
作为文本的大学
我谈大学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文学研究的趣味和思路带到教育研究的问题上来,有关大学的传说、趣事是我关注的东西,而不是管理制度问题,资金筹款问题。有些教育学的专家认为我谈教育“别具一格”。我觉得,所谓“别具一格”就是不避雅俗,兼具文史,在叙述和议论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这是我谈大学的方式。这样以后,我就特别关心作为文本的大学。
什么是文本?文本可以是大而无当的资料书籍,可以是引人深思的人物传记。比如描述西南联大的资料,不同体裁所表现的西南联大是不同的。这本《国立西南联大校史》是正史性质的,《国立西南联大史料》是收集所有西南联大的史料,《未央歌》是鹿桥四十年代**写的,五十年代出版的,在台湾发行的关于联大生活的长篇小说。同一个故事在校友、在小说家、在史学家中会折射出不同的效果。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制度的竞争,同时也是大学的竞争。二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受制于大学的发展状态。正因如此,早年的留学生们都特别地关注大学问题。我这里例举的是胡适早年在美国留学时写的《康南耳君传》。这本书写的是现在著名的康奈尔大学的创始人康奈尔(当时译为“康南耳”)。康奈尔平生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创办了北美电报公司,另一件就是和白博士一起创办了康奈尔大学。在他晚年病重的时候,他还对白博士说:“天不能再借我二十年,再赚得一两百万金,以供大学之用,这是我最痛心的事。”美国人有钱以后,或做慈善或做教育,而办一座大学是最值得骄傲的事。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作为象征的大学
谈到大学,今天最容易被谈到的是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在1937年到1946年总共九年间,共培养了八千多名大学生,其中三千毕了业。日后我们知道西南联大很了不起,出了一大批人才。有关西南联大的资料和文本,第一种是1946年的《联大八年》,这是学校校友们关于校园的各种各样的记录。第二种是学校教授、老师关于学校生活的回忆。还有就是以日记形式记载的西南联大的点点滴滴,其中最著名的是《吴宓日记》。还有三个文学家值得注意。第一个是鹿桥,他写的《未央歌》在台湾是每个大学生必读的书籍,以此来理解那个时候的西南联大。第二是汪曾祺,他的几篇散文,比如《泡茶馆》等等对于我们理解西南联大生活特别有帮助。还有一位是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她当年是西南联大附中的学生,写了《南渡记》、《东藏记》等怀念西南联大。
我提醒大家的是:作为象征,不仅仅是西南联大值得我们追忆,还有好多好多大学值得我们追忆,特别是一些在历史上有深远影响而不知名的学府。我曾经专门研究过唐文治先生办的无锡国学专门学校。无锡国专在培养文史类人才方面的成就可以和清华大学国学院相提并论;另外是钱穆在香港办的新亚书院。他在《师友杂忆》里描写了西南联大的生活,还写了他办“新亚书院”的历程。办汉学,而且办出有性格的大学,新亚书院值得注意。还有一个是南洋大学。南洋大学是一位华侨领袖——陈六使,一位新加坡的华裔,号召在南洋的华人一起办的一座大学,以华文教学,传播中华文化,当时得到所有华人的积极响应,包括三轮车夫在内都慷慨解囊。南洋大学1955年开始创办,中间历经波折。1980年,南洋大学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南洋大学的旧址上建立起来了南洋理工大学。
西南联大、无锡国专、新亚书院、南洋大学,我们今天还要谈到他们,关键在于他们的精神。现在很多大学过于注重经费、排名、获奖,而忽视了大学的精神。我看了西南联大的照片特别感动,他们的那种精神是写在脸上的。虽然穿得破破烂烂,但是一个个站在那儿都很精神,比我们大学合照好看多了。大学精神要谈论,不谈论它就会消失。谈论它,继承它,发扬它,它才能延续下去。
作为箭垛的大学
如何看待知名度提高,誉之所至,谤必随之,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从我所在的北京大学说起。在四年前《泰晤士报》的一份排名上,北京大学在全亚洲排第十**七,我觉得这肯定不是北大真正的排名,而是中国大学在亚洲的水平。第二年排第十六,第三年第十五,超过日本东京大学,第四年十四,然后今年是第三十八位。人家问我,你们北大怎么落后这么多?我说,北大既没落后也没退步,而是排名的问题,和我们没关系。
为什么北大经常成为头条新闻,而且去年以来“负面新闻”越来越多?以前是教授抄袭、学生卖猪肉,今年是引进人才有假、限制游览、乱建五星级宾馆等。这些针对的是整个学校的形象而不再是个人。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因政治活动而名声大噪,胡适说:“暴得大名,不详。”一直到今天都有人跟我讲北大是学术圣地,别的大学堕落没关系,但是北大不能堕落。上世纪三十年代,张爱玲**写的小说中说道:“香港是个夸张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摔一跤比其他地方疼”。我想说,北大也像香港一样,也是一个夸张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也比较容易摔跤,摔得也比其他的地方疼。
作为景观的大学
我将剑桥大学作为景观来描述,不是对它悠久的历史、辉煌的学术成就的亵渎,而是想说明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这跟一位著名的诗人徐志摩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学语文课本里出现了《再别康桥》,所以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英国有个剑桥大学,外国著名的大学这么多,唯独剑桥最为知名。我说的不是学术界,我说的是大众知名度。所以我说徐志摩是剑桥大学的形象代**言人。
说到《再别康桥》。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里有多少浪漫的情怀,甚至让今天的很多人把他当作旅游指南,但是我想说的是对于剑桥来说不仅仅有这些景观,更重要的是它的学术成就。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比《再别康桥》更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篇文章《我所知道的康桥》。因为人们在去康桥之前,都会想剑桥有哪些值得浏览的景观,但在读《再别康桥》的时候,人们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为零,因为没有人名,没有地名。而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介绍了草坪,建筑,当然还有很有名的那句“我这辈子就只那一春”。
萧乾也在康桥留过学,他的著作叫《负笈剑桥》。抗战的时候,作为《大公报》的记者,他在英国采访,同时在剑桥读书。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知道怎么写能够携带最多的信息量。他在文章中,抒情笔墨不多,夹叙夹议,介绍了剑桥的历史,学生活动,学术成就等等,着重提到剑桥对真理的追求。
作为文物的大学
我所说的文物,是指凝固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作为精神的守护和见证的那个老房子。大学校园影响学生的情趣,影响学生的趣味,也影响学生的自我期待。我谈大学的建筑,关心的是建筑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建筑的外形。房子盖得好不好,是建筑学家关心的事,不是文化人要关心的,文化人要关心的是在房子里面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现在的人谈论大学动辄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却忽视了中国古代的书院历史。我说这样的改革是找不着北的,中国的书院传统是今天中国大学改革的重要的参照系。
1992年的一个下午,我第一次拜会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门口那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和书院内的“悼孔词”以及那颗阅尽沧桑的“汉封将军柏”让我肃然起敬。从那以后,我每到一处必然回去寻找书院的遗址,希望能编一本《中国书院史》。
诸位都了解梅贻琦先生讲过的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这么说并不是漠视校园里面作为物质形态的大楼。实际上,大学里的建筑无论高低雅俗,都镌刻这这所大学的风雨历程,是引导我们进入历史的最佳地图。那些发生在建筑里的人物故事,连同那个饱经沧桑的老房子,早就成为大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过去写《老北大故事》,很多灵感都是借助于这些建筑和建筑遗存。
老学生们对于大学的回忆一半来自于给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学者,另一半留下来给那些有过自己青春印记的校园建筑,所有的老校友回到学校发现校园里面已经面貌一新,再也找不到我认识的地方,再也找不到那颗熟悉的老树,或者那座古老的教堂,对于老校友来说青春的记忆基本上是找不回来了。你可以想像老校友回到校园后没有想像,没有记忆,也就没有认同感。大学靠两种东西凝聚,第一种是老师,第二种是校园。这两样东西,老师退休了,校园变了,大学也就没有认同感了。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整齐划一的大学城时代。但很多都是崭新的,人造的,五点钟以后没有三十岁以上人在的大学城,我觉得很可惜。五点钟以后没有三十岁以上的人在的学校不是一个好学校。大学城只考虑学生不够,应当还考虑老师,应该让老师和学生生活在共同的校园里面,这才能够让学校合理健康成长。我听说浙大的教师宿舍就建在学生宿舍后面,我觉得非常可喜。
汪曾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香港的大楼和北京的大树》。书中说:“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然而没有乔木,也就不能称其为故国,至少在明朝的时候,北京的老树就有名了,北京有大树,北京才称其为北京,在旧城改造中假如老树没有了,都只剩幼苗,那么北京也就不称其为北京了。”套用一句话来说,大学校园没有饱经沧桑的老房子,也就不称其为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
(本文根据陈平原教授2007年12月16日晚在浙大东方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录音整理 虞仕乐)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何谓大学?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常问常新的问题。或许老大学的流风余韵,可作为现代大学的一种借鉴。全书分三辑:第一辑“大学与校长”选取当时名胜一时的大学中最著名的校长,如蔡元培、竺可桢、梅贻琦、张伯苓、司徒雷登、唐文治……或叙述他们创建学校之时的艰辛,或叙述他们在大学生存环境发生转变之际的境遇以及选择。第二辑“大学往事”,选取了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云南大学等过去少为人提起的大学,看看发生在过去这些校园里的故事,当知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所在。第三辑“大学理念”是近年来时贤对于过去大学留下来的资源的一种梳理,可谓是对当下教育的谏言。



2025-07-24 18:55: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压不住
  • 十四时书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云大院士知多少(06.7.5)
1、中科院数理组院士陈省身:1948年当选。1938年8月-1939年2月被聘为云大数学系兼任讲师,1938年12月-1939年2月为云大讲授“高等几何”,每周3小时,1942年9月-1943年6月再次聘为云大数学系讲师,授课每周2小时,1942年上学期,为数学系四年级,每周讲授2小时“非欧几何”,1943年6月29日-7月5日他负责“高等几何”的毕业考试。
2、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院士)冯景兰:1957年当选。1940年8月-1942年7月为云大采矿专修科主任,1941年12月-1942年7月聘为云大矿冶系教授兼工学院院长,1942年下学期为云大农学院讲授“地质学”,1943年4月-7月为土木系兼任教授,讲授“工程地质”,每周2小时,1945年4月兼任矿冶系教授,每周授课4小时。
3、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冯友兰:1948、1955年当选。早期于1941年11月-1942年4月被云大聘为讲师,为学生们进行了精彩的讲授。
4、中科院人文组院士顾颉刚:1948年当选。1938年6月-1939年6月聘为云大文史系教授。
5、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学部委员华罗庚:1948、1955年当选。1938年12月-1939年2月为云大讲授“数论”,每周2小时,1942年9月-1943年6月聘为数学系兼任讲师,每周授课2小时,1943年6月29日-7月5日毕业考试,他负责“数论”,1943年8月-1944年7月再次受聘,1944年9月为数学系兼任教授,1944年8月-1945年7月为“龙氏讲座”教授,每周授课3小时。
6、中科院生物学学部委员(院士)金善宝:1955年当选。1945年7月-1946年7月聘为云大农学院教授,每周授课9-12小时,讲授“特用作物”,1946年8月-1947年7月续聘为农学院教授。
7、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吕叔湘:1955年当选。1938年10月到云大,聘为文法学院、矿冶专修科副教授。
8、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院士)彭桓武:1955年当选。1946年底被聘为云大物理系教授,1947年8月-1948年2月他在物理系,讲授“物理学”每周6小时,直到1948年4月。
9、中科院生物学学部委员(院士)秦仁昌:1955年当选。1945年12月被聘为云大森林学系教授,每周授课9-12小时,1946年被聘为云大毕业考试委员会委员,1947年为云大招生委员会委员、农学院农场设计委员会委员、农学院季刊编辑委员会委员,每周讲授“植物分类学”3小时,1948年仍为云大教授。
10、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汤用彤:1955年当选。早年被聘为云大教师,每周授课2小时。他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
11、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院士)钱临照:1955年当选。1944年聘为云大医学院兼任教授,每周授课4小时,讲授“物理学”,1945年9月-1946年6月再次被聘为兼任教授,每周授课4小时。
12、中科院生物学部院士、学部委员(院士)汤培松:1948、1955年当选。当年他在云大农学院每周授课3小时,在第3次农事农林专题讲座中,他的讲演题目一是“生物学与农学”,二是“国人之学养与战后农业生产问题”。
13、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吴 晗: 1955年当选。1937年9月到云大,住在南仓街白果巷4号,1939年聘为云大文史系教授,每周授课3小时,为云大文史系教授,曾讲授“史学概论”、“明清史”、“中国通史”。
14、中科院生物学学部委员(院士)吴征镒:1955年当选。1944年10月-1945年6月为云大生物系兼任讲师,每周授课2小时。
15、中科院地学部院士徐 仁:1980年当选。1939年8月被云大聘为生物系专任讲师,住青莲街学识巷1号,1941-1942年为副教授,1942年8月-1943年8月聘为生物系副教授,1943年派往印度未成行,继续留在学校任教,1943年6月29日-7月5日他负责“普通植物”、“种子植物形态”等课程的毕业考试。
16、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张青莲:1955年当选。1943年6月29日-7月5日他负责“高等无机化学”的毕业考试。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 82回复贴,共5页
  • ,跳到 页  
<<返回云南大学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