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0,018贴子:89,503,694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贾诩与郭嘉。 @misskagome
两个智谋都属同时代的顶尖的人,他们做的事情,却完全不同。
当贾诩喊着安全第一,大门紧闭拒不见客的时候,郭嘉正顶着行为不俭点的帽子(也可以看作是不拘小节吧)在大帐里为曹操拼命谋划。
当贾诩不结权贵不交豪门低调处事的时候,郭嘉正挺着他的小身板奔波在颠簸的马车上帮曹操考查地形。
当贾诩一问三不知的时候,郭嘉正一面咳嗽着说如果我去了南方非死在那儿不可,一面为曹操谋划要先定荆州。
当贾诩看着养生书籍准备安然度过他余下的几十年的时候,郭嘉已经病死在了征途之上。
这就是两个人的不同。
说郭嘉聪明,是因为他为曹操奉献的诸多奇计。
说贾诩聪明,是因为他在大风大浪中寿过三朝,77岁善终。
孰对孰错?


335楼2012-09-10 11:20
收起回复
    无对无错。
    只有两个人信仰的不同。
    人要吃饭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人生的第一义,不管是在乱世,还是在治世,为了更好生存而谋划,只要不是去害他人,都不能说他错。
    贾诩,以极其精妙的计谋,为自已谋划了完美的一生。身居高位,却又善始善终。来自敌方,却又成为三朝重臣。他懂得何时进,懂得何时退,懂得在进退之中成就自已。
    聪明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个空洞的标准


    336楼2012-09-10 11:26
    收起回复
      2025-07-28 05:54: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特异功能男,许褚。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
      他长的挺高,八尺(古代23.1cm=1尺)有余。但腰围似乎更强悍一些,“十围”,这人站那儿基本就是座小山。
      他和典韦一样,是曹操的亲卫保镖。能成为这个光荣的角色,是因为他有两样绝技。
      绝技之一,暗器技术惊人。
      似乎典许这种夸张生猛的爷们儿型人物,不应该擅使暗器,降龙十八掌更适合他们一些。但非常遗憾的是,两个人都是暗器高手。
      而且许禇的暗器更暗。典韦是飞戟伤人,许褚则是----弹指神通。
      “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
      这句话的大体意思就可以理解为,许褚暗握石子于手中,看得敌近时,气运丹田,以浑厚内力发出,被打中的直接就碎了,于是贼不敢近。
      演义中的所谓“武力”,大部分是虚构的爽快情节。而通读典韦许褚传,这二人却真真正正的是武林高手。


      339楼2012-09-10 11:34
      收起回复
        许高手第二大绝技,神力惊人。
        许褚的弹指神通虽然震了对方,但对方毕竟人多,于是许禇伪求和,让贼来取牛。贼过来了,这里刚要取牛,许高手开始表演了。
        只见一头牛跑了出去。许褚不慌不忙,追了上去,抓着牛尾,楞是把牛给倒拖了回来。
        贼不玩儿了。
        尼玛这胖子是人类麽?于是不敢取牛,调头走人。
        许褚由此威震淮、汝、陈、梁间。
        然而许胖不只有绝世神力,让人绝对想不到的是,他还有特异功能。


        340楼2012-09-10 11:36
        收起回复
          徐他打算谋害曹操,却因为有许胖一直在身边,所以总是没敢动手。(别说许他了,就是马超看到许褚横刀在旁,也动都不敢动)
          这一天,正好赶上许禇轮休回家,徐他感到机会来了。
          于是徐他拿着刀要去杀曹操。
          谁知道刚去到门口,发现许禇又回来了!
          许褚为什么回来?
          三国志对此有一个描写。
          “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
          谁来给我解释下什么叫“心动”
          第七感?
          


          342楼2012-09-10 11:44
          收起回复
            无从解释。
            如果不说他有特异功能,那只说,人家许褚有一种男人特有的预感了。
            不过不论原因是什么,反正他是回来了。徐他一见许褚,心中大惊,脸上一阵白一阵黑,开始变色。于是许褚第七感又来了,二话不说,上前击杀徐他等人。
            曹操的一场危机,就这么稀里糊里的过去了。
            估计直到徐他死的那一刻,他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他死前的最后一个念头还得是,
            “他为什么回来呢?”
            幸好有了许褚,这件本来很严重的事,成为了曹操的一个小插曲。曹操对许褚大大赏赐了一番之后,就要着手料理他于袁绍决战前的第三件事情了。


            343楼2012-09-10 11:46
            回复
              吃饭去。。晚上回来


              344楼2012-09-10 11:46
              收起回复
                第三件事,解决刘备。
                在徐州这地儿,曹操刘备可真是老冤家了。曹操是得了n回,失了n回。刘备是失了n回,得了n回。不死小强刘折腾一番之后,又把徐州占了。自己屯兵小沛,关羽屯兵下邳。
                曹操军驻官渡,提防袁绍大军南征之计,突然想起来刘备这小子了。
                当年放走了刘备,是他的一个战略性失误。但事情已经如此,所以总还得解决。
                曹操决定现在解决。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解。和袁绍大战在际,这时候您老人家还有空去打刘备?必须很多人反对
                但有人不同意那种反对意见。


                358楼2012-09-10 20:56
                收起回复
                  2025-07-28 05:48: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郭嘉不同意。 @misskagome (怎么老AT不成功?)
                  他和曹操的见解一样,要先解决刘备。
                  “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郭嘉的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他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袁绍这哥们反映慢,砸了他家玻璃可能半小时后才想起来去追你。你这时候突然发动对刘备的袭击,等得胜回来,袁绍也不一定能反应得过来。第二,刘备刚刚把这块地得了,人心不稳,趁这个机会一鼓作气,事情会好办的多。
                  郭嘉的分析,尤其是第二条分析,果然是至理名言。他对刘备这类人的处理方法提出了两条意见,可谓是“刘备问题使用手册”般的经典。他的意见是,最好的办法是,面子上好好接待,实际上软禁起来,决不可以放虎归山。可惜,曹操前面听了,后来忘了,犯了一个官渡之前的最大战略错误,于是有了刘备的新生。
                  犯了这个错误不要紧,郭嘉还有第二条意见。那就是刘备这人虽然心有大志,永远不怕折腾。但老百姓并不这么想。他这份折腾,总要有个适应过程,趁他立足未稳时解决,是最方便的。一旦时间久了,当刘备的雄心真正感染了当地士子民众,那就是很难解决的顽疾了。
                  不得不说郭嘉的确牛逼,两条意见,可以把刘备卡的死死的。但可惜的是,曹操对于这两条意见,都是前面听,后面忘。十五年之后,他会再次忘记郭嘉的这句话,并犯下一个赤壁之后最大的错误。
                  那个错误,将为三国鼎立的最终形成,“加”上最后一把力。
                  不过这次还好,他没有犯什么错误。与袁绍相持之际,他忙里偷闲,果断进攻刘备。


                  359楼2012-09-10 21:00
                  收起回复
                    三国演义对此的描写相当精采,可以说是给足了刘备面子。
                    演义里曹操为了打刘备,用出了全套武装,五大军师齐齐上阵,连一直在许都,未从军多年的荀彧,都被老罗活生生拉来当参谋;五子三宗一猛全部出场,最后还是借着一场风的帮助,才解决了刘备。
                    事实事情没那么复杂,曹操统兵,乐进攻城,徐晃当帮凶,“攻刘备于沛,破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曹操一场3V3都没打完,乐进就打破了刘备张飞夏侯博防守的小沛
                    事情的结果就是刘备老婆孩子再次被人俘虏,夏侯博被生擒,张飞失散,自已则像兔子一样又跑到了袁绍那里。
                    这仗打的是十分简单,但曹操那锐利的眼光告诉自已,有一件并不简单的事情,却十分有做的必要。


                    360楼2012-09-10 21:03
                    收起回复
                      那就是关羽
                      一个将领的成长,统计一下基本上有三种可能性。
                      在敌人那儿成长,在我这儿开花结果。------------这是最好的,不出培训费,光吃回报,净赚。代表人物:张郃。
                      在我这儿成长,在我这儿开花结果。-------------这是最常用的。培训费还是要出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嘛。培训好了,以后就是光赚了。代表人物:乐进
                      在我这儿成长,在敌人那儿开花结果----------------这是任何人最不想遇到的。我出培训费,培出来一个干将,去你那儿帮你挣钱,我不成二傻子了么?
                      曹操当然也不想成为这种冤大头。第一种可能已经没了,关羽在刘备那儿没培训出来。那就追求第二种吧,培训费我出,培训好了,帮我工作。
                      但曹操觉的这事似乎不太靠谱,关羽没事就自已坐那儿,翻着电话本一边又一边的拨打那个署名为“刘备”的空号,久留的意思看来不大。
                      于是曹操找来一个人,要他去探知一下关羽的口风。


                      361楼2012-09-10 21:06
                      收起回复
                        那个人就是辽神。
                        张辽和关羽很要好。首要原因应该就是老乡的原因,两个人随便一聊,你认识谁谁不,哦,就他啊,聊着聊着就发觉都认识东头王家村第二户隔壁院子里那条狗的原主人了,比较容易有共同语言。后来徐晃估计也就是这么加入进来的。
                        其次原因,他和关羽性子很像,都是勇猛果断而又仗义。
                        接下来的对话,基本上可以说是一场兵不厌诈的纷纷乱世之中,最为实在的一番对话了。从这几个人的对话里,完全看不到任何掩饰,带着一种好像孩童一般的纯真。
                        首先,曹操叫来张辽,对他说明了清况。
                        曹操这人说话办事,一向是虚虚实实的。按他多疑的性格来讲,他现在说的话,应该不会向与关羽交厚的张辽直接说明原委,因为这样一挑明,张辽带回给他的极有可能就是,“没这回事,哥们铁心着辅佐您呢”。
                        但曹操却没有任何虚实,他对张辽,很实在的说了一句话,我看关羽的意思,可能是留不长。你去问问,他什么意思吧。
                        太实在了,太直白了。实在直白到和大学生里喜欢一个女生,去找她宿友帮忙问问,她打不打算和我谈朋友差不多了。
                        于是张辽就去问了。而张辽怎么问的呢?


                        362楼2012-09-10 21:10
                        收起回复
                          按说张辽这个时候去问,应该是环顾左右而言他,比如问问关羽你对曹操这个人印象怎么样啊,你对工资满不满意啊,伙食合不合胃口啊,侍女漂不漂亮啊啊之类,反正是不会直接说是曹操问的。
                          可事实是,张辽直接原话传达。
                          而关羽应该怎么回答?按说也应该是不露痕迹,厚积勃发,表面顺从,暗中找机会离去。
                          可事实却又非如此。
                          关羽诚恳的向张辽说:“我知道曹操对非常好。但我还是忘不了刘备。我肯定是不会留下来的,但我也肯定会帮他做点事再走。”
                          直到如今,这些人都是有什么说什么,全是心里话。这三个人的对话,还能再实在点不?
                          答案是,真的能。
                          张辽听到了关羽的话,心里一阵挣扎。他感觉原话带给曹操,关羽就很有可能性命不保了。但不带原话,又对不起曹操。他最终决定,忠义之中,忠大于义,于是原话带给了曹操。
                          而曹操听了之后,说道真是义士。在最终关羽的离去前,他依然厚加赏赐,算做最后的礼物。离去后又说,各为其主,不让人去追。
                          这一段事情,被传为了千古佳话,演义据此而成约三事、过五关等一系列精采章节。虽然场面上没有小说那么曲折,但情义却是实实在在的。
                          历史中的人性,在此体现的一览无余。曹张关三个人,都是叱咤风云的政界军界人物,但在这里,一切的利益分析,客观分析,都成为多余。什么政治学,军事学,厚黑学,统统见鬼去吧。
                          这里,只有三个男人之间互相欣赏的友情。
                          这里见证了,历史滚滚而去的长河背后,真真正正的,是人性。


                          363楼2012-09-10 21:22
                          收起回复
                            在后世文人牵强附会的为帝王们攻打某个山村,寻找阶级原因、经济原因的时候,他的真相可能只是,
                            那个帝王小时候在这里有过一段回忆。
                            帝王将相,不论他被时代赋予了多么伟大的使命,他首先,都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
                            不错,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可以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为常人之所不能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从此成为一部叫做“帝王将相”的机器。做为一个人,他们的性情,永不会消灭,相反,它会一直存在,并且时不时的在他的飞行中留下一丝丝如是的轨迹。
                            正因如此,也唯有如此,这世界,方为人之世界。
                            曹操乱石铺街,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后,他与一生第一个最大对手---袁绍的最终决战,也终于要正式拉开帷幕了。
                            而个帷幕,最被另一个人,用他一生之中的最辉煌一战,所拉开的。


                            364楼2012-09-10 21:24
                            收起回复
                              2025-07-28 05:42: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于禁。
                              他即将打响自已最辉煌的一战。
                              但,也是最后的辉煌。
                              此战之后的他,成了曹军中忠武过人,智勇双全,战功素著的代名词,成了曹操最为信任,最为倚重的大将。
                              这之后,他类似于功成身退般的,被曹操留在中军,后来晋为四方将军之一的左将军,并成为了曹军之中,唯一一个被授予节铖的人,基本不再参加地方带兵工作。曹操此举,于禁俨然成为了一支军队中的魂灵式人物,在中央参与了到了政治平衡当中。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是当时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谁知”。历史总是这样,它不会用一个断面去表现你,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总要等盖棺定论的那一天。
                              如果于禁在这个时候死掉,他会在此盖棺定论。他会成为魏军顶礼膜拜的榜样,无数的新锐会被自成已的老爹拍着头教育:“看看,这就是当年的于公画像。别看你小子现在能生龙活虎的,你比当年于公临危受命,挽江山于即倒,差远了!”
                              然而,残酷的历史,没有如果。


                              366楼2012-09-10 21: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