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0,018贴子:89,516,308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让我们看看阿蒙的早年经历。
他随姐夫邓当一起南下。
邓当是孙策的部将,吕蒙当时只有十六岁,因为喜欢打仗,就偷偷混在邓当部队里。
一次冲锋时,邓当突然发现面前那小伙儿有点眼熟,拉过来一看,不禁大惊失色,这尼玛不就是吕蒙本人麽?!
邓当马上揪着吕蒙回家。吕蒙母亲(一个很强悍的妇女,以后还有次出镜机会。)大骂吕蒙,要上家法,吕蒙对母亲说了段话,
“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这也是转化蒙技能探虎的出处)
大义凛然,有理有据,非常客观,让人信服。于是其母“哀而舍之”
这话哪是白板能说出来的?
如果这个还不足以充分证明问题本质的话,那么接下来还有一件事情,足以说明吕蒙的头脑。


626楼2012-09-21 16:29
收起回复
    孙权刚继位时,打算精兵简政,搞点裁军,把一些小部队或并或去。
    吕蒙正是这小部队之一。
    要裁员了有没有?!
    吕蒙果断开始思考对策
    他借了点钱,为士兵购置兵装,让士兵穿的光鲜澄亮。然后孙权来时,马上开始踢正步,踢的那叫一个齐。踢完之后接着训练,有模有样,完全符合东吴军规条例。
    孙权一看,眼睛一亮,说这部队别裁了,不但不裁,再加点!
    这就是吕蒙。


    627楼2012-09-21 16:32
    回复
      2025-07-27 23:51: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周瑜很喜欢这个年轻人。
      他觉得这小子和自已很像,刚猛雄烈,又古灵精怪,看着他,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所以经常把他带在身边。
      吕蒙在他的重点培养下,又受到了孙权的重点打造,理论+实践,最终使他成为了大兵团统帅级人物。
      这次,当陈就出击的时候,吕蒙就站了出来。


      628楼2012-09-21 16:35
      回复
        陈就,率领荆州精兵出击,正好遇到吕蒙。
        下面镜头快进
        第一幕,吕蒙兵打三寸,从中而击,将其前锋部死死卡住。
        第二幕,全军猛攻,吕蒙亲斩陈就。
        水军都督陈就---------陈就可能是三国时代,最丢“都督”这两个字人的人了。
        这是一场歼灭战,功劳很大,吕蒙不负重望。后孙权也评价:“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
        ok,黄祖的几步全走完了。发明,被破了,奇袭,失败了。逆击,覆灭了。
        只剩下守城了。
        可惜城也守不住,周瑜马上发动攻城,吕蒙、周泰等纷纷投入战斗,黄祖还是没防住,开门逃跑。
        黄祖败得很干脆,没有一丝悬念,他连和周瑜打个来回的变数都没有。
        然而事实上,他有机会有一个变数。
        这个变数,就是曾经是他的,而现在是吴军的----
        那个第六员大将。


        629楼2012-09-21 16:39
        回复
          第六员大将,甘宁。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
          有关他,现在最有名最拉风的一句话,就是孙权的那句“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
          辽宁拆迁办,身为主任的甘宁的确当的起这个称谓。
          这人,早年是个混黑道的,而且混的风生水起,堪称三国第一黑道人物。江湖上有他一个非常响亮的外号。
          “锦帆贼”
          与一般混子不同,他是标准的“教父”级人物,他的锦帆贼,就是一个“锦帆党”,没事和当地政要打打交道,好声好气的,还则罢了。要是胆敢对甘教父有所不敬,马上把这里洗劫一空,该办办,该杀杀。
          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所部都挂上铃铛。头戴锦帆,腰挂钤铛,成为此黑手党的标志。“民闻铃声,即知是宁”,赶快跑吧。
          这样混了二十多年,甘宁突然转性了。


          631楼2012-09-21 16:44
          收起回复
            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强烈刺激,还是得到什么深刻感悟,猛然有一天,甘主任觉得该干点正经事儿了
            “我要做个读书人”。
            于是他开始钻研诸子百家,潜心苦读,立志当一个文化人,有一番作为。
            你们可以想想黑老大,戴付眼镜,坐在大学课堂上,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样子。
            金盆洗手的他,想到了刘表,荆州牧,官大,文化人,于是跑去投靠,当然不是一个人,还带了八百人一起混饭吃。
            刘表本身就是大儒,知道甘宁的来历,纯粹一冒牌货,打心眼里看不起这样的混混,所以一直不重用,只安排在南阳吃点闲饭。
            过这种日子,如同坐牢,个性张扬的甘宁,是一位志向远大,要干一番大事业的热血男儿,岂能在这里吃闲饭?这点就明显与在吕布手下的辽神不同了。
            甘主任见各地豪杰纷纷起兵,而刘表不温不火,只是一壶温开水,又不懂军事,看着都没出息,还要担心他哪天完蛋连累自己
            于是他想跳槽,投奔东吴。
            


            633楼2012-09-21 16:51
            收起回复
              当时黄祖在夏口,挡在半路上,他带着这帮兄弟过不去,只好依附黄祖,将就过着。
              曾经的不良少年,终于脱胎换骨,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军人。
              可是黄祖仍然瞧不上,三年,都没好好招呼过他,更谈不上器重。
              孙权打黄祖,差点要了他的命,甘宁负责殿后,一眼就看见凌操冲在最前面,心中窃喜,表现的机会到了!
              他举起玩了二十多年的弓,一箭射去,将凌操当场射杀,救了黄祖的命。同时也与凌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后头再说
              按理说,这下该有好日子过了吧?
              没有,黄祖依然故我,待之如初,相反还勾走他手下,搞得他的人马一天比一天少。


              634楼2012-09-21 16:53
              回复
                甘宁怒了
                他有自己的理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可是要走,也没那么容易,他很苦闷,郁郁寡欢,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有人雪中送炭,都督苏飞跟他关系不错,几次推荐,可黄祖均不予重用。苏飞明白他的心思,请他来喝酒,说日月如梭,人生几何,你要自谋出路啊!
                甘宁沉默了,他何尝不这么想?
                “虽有其志,无计可施呀!”
                苏飞告诉他,我再推荐你担任邾(音zhū)县县长,你去上任,不就容易了吗?
                甘宁二话不说听从了苏飞的建议。到了邾县后,又招了数百人,这才去投奔孙权。
                


                635楼2012-09-21 16:55
                收起回复
                  2025-07-27 23:45: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甘宁这一移,运气就来了。
                  一去东吴,他就碰上了周瑜和吕蒙。
                  两人和他一谈,马上慧眼识英才。有周瑜的推荐,他和当年鲁肃一样,得到了直接见孙权的俗话机会。
                  在这场谈话中,甘教父又发挥惊世本色了。见孙权的第一面,就提出了一个大计划。
                  甘宁见到孙权,马上给他提出一个战略性意见:“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简而言之,这是什么?
                  这就是一个江东版的隆中对--------二天分天下之计。
                  他的战略计划是,西征黄祖,再下荆州,全招长江,而后图巴蜀之地,于曹操南北对立。
                  这一计划,和周瑜的战略计划如出一辙。
                  这就是甘宁
                  一个有勇有谋,具有战略性眼光的一流将军!
                  孙权听了他的分析后,格外高兴,可有人不高兴,张昭又开始质疑,说现在民心不稳,大军远征会出问题。
                  甘宁予以反驳,指责他不求进取,弄得张昭很尴尬。
                  还是孙权聪明,赶紧站出来一锤定音,举杯向甘宁敬酒,说了一段很感人的话:
                  “兴霸,讨黄祖,就像这杯酒,交付与你了!你只管放心大胆去做,只要攻破黄祖,就是你的大功,何必在乎张长史的话?”
                  甘宁自信的笑了
                  “我自然不会让主公你失望!”
                  


                  636楼2012-09-21 17:04
                  收起回复
                    【镜头切回】
                    黄祖打开城门,逃窜途中,遇到了正在那里埋伏着的甘宁。
                    黄祖这个时候应该说什么?
                    “甘宁啊,看在我当年对你特别不好,老让你受委屈的份儿上,你就放了我吧!”
                    估计黄祖还没傻到这个程度。
                    有恩必复,有仇必报的甘主任,果断地继续追击黄祖,一报当年之辱。
                    黄祖这次可就没以前那么幸运了。威武的骑士冯则,早就盯上了他,追上去就是两刀,砍下他脑袋。
                    打不死的“小强”——黄祖同志终于英勇就义了。
                    


                    637楼2012-09-21 17:08
                    收起回复
                      破城后,吴军大开杀戒,许多人命丧屠刀之下,制造了许多人间惨剧。
                      孙权更是有备无患,提前打造了两个木匣子,准备装人头,一个给黄祖
                      另一个,便是送给副帅苏飞。
                      苏飞情知将死,命人急告甘宁,甘宁声言,就算你不说,我又岂能忘记你的恩德?
                      于是甘宁趁着孙权大摆庆功宴之机,请求原宥苏飞,并叩头请示,鲜血与眼泪,一齐飘落在地上。
                      他深情地讲述了苏飞对自己的恩情,并表示“没有他就没有现在为您效力的我!请饶他一命”
                      孙权感动了,想不到背后还有这么曲折感人的故事,答应恕他不死,可还是有顾虑,毕竟苏飞这类猛将,弄不好,就是放虎归山。
                      孙权问,如果他跑了,怎么办?
                      甘宁不愧是热血男儿,毫不迟疑的赌誓保证:如果苏飞跑了,就把我甘宁的头,放进那个匣子里!
                      这就是真正的友谊
                      可以以性命相托的友谊
                      生死之交,这是一个我们常常听说的词汇,但纵观古今,做到的人其实并不多
                      甘宁就做到了
                      


                      638楼2012-09-21 17:14
                      回复
                        既然甘宁都这么说了,孙权也没什么好再说的。当即下令赦免苏飞。
                        之后,让甘宁带兵在夏口对岸的当口屯驻,守卫长江要塞。
                        好了
                        继柴桑之后,江夏又被周瑜攻克了。
                        周瑜的西进之战,连战连捷,重镇江夏,也不过是数月就搞定的事儿。
                        还有什么能阻止他吗?
                        或许有。
                        就在江夏已克,吴军要继续乘胜西进的时候,一个重量级人物来了。
                        宿命般的,
                        终于到来了。


                        639楼2012-09-21 17:19
                        回复
                          南周瑜
                          北曹操
                          曹操傲视北方,虽有败,但都是小败,最终的结局,是曹操的虎踞中原,一统北方。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曹操在北方,已经感到莫名的孤独了。
                          北方的他,一样也是“曲高和寡,一枝独秀”。
                          天下虽大,却已尽皆被这两人的光芒所盖。然而一山不容二虎,
                          这两个之间,必须有一个决断!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稳定了北方的曹操,南下了。
                          “北曹操”,即将挥出他一生之中,承载最大希望的一剑。


                          640楼2012-09-21 17:24
                          回复
                            然而正所谓好事多磨,这场宿命之战,并没有马上出现。
                            另外一个人,鬼使神差地先当了牺牲品。
                            此时镜头闪过,刘备大喊一句:“我刘汉三又回来了!”,然后继续跑路。
                            刘备终于又出场了。
                            时间,曹操南征之后。
                            三国演义对于此时,又玩了一次乾坤大挪移,将刘备的逃跑渲染得无比拉风
                            先是火烧博望,又是火烧樊城,连破曹操南征军,大有“爷们儿就是为了照顾史实,估且逃跑逃跑,若非如此,反了面皮,直教你八十万大军有来无回”的意思。
                            实际上,并非如此。
                            火烧博望是有的,使用人是刘备,但是“火烧伪遁”,并非用火烧敌。伪遁之后,用伏兵破了夏侯敦。
                            不过这都不是关键,
                            最最关键的是,这事儿是在两年前。
                            和曹操南征无关。当时曹操正在北边思考灭乌丸的事儿。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后,刘备的表现,相当简洁,相当通俗,相当直观,相当童叟无欺。
                            “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
                            曹操南征,大军发到宛城,刘备这才接到消息。接到消息后,非常果断,马上弃城逃跑。
                            跑了一辈子的刘备,对“跑”,是很有经验心得的。
                            但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跑的这么快,还是没能完全逃出曹操的魔掌,
                            而没逃出的原故,
                            是因为,那支天下闻名的三国第一精锐部队。


                            641楼2012-09-21 17:30
                            收起回复
                              2025-07-27 23:39: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虎豹骑!
                              有关虎豹骑的构成,三国志中有这样一句十分抢眼的话。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百人将,就是队率,也就是少校一级的干部。
                              换句话说,进了虎豹骑的,一个小兵,至少也是少校了。
                              这支部队的战绩相当彪悍,以后还会有它发挥的空间,这里先说说这支部队的构成。
                              这支部队,第一任统领是曹纯。
                              曹纯,字子和,曹仁的弟弟。他的特点是“纲纪督御,不失其理,乡里咸以为能。好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归焉,由是为远近所称”,是一个相当有管理才能、又十分有文化和人格魅力的将军。
                              他的地位,十分特殊。


                              642楼2012-09-21 17: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