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0,035贴子:89,504,809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次诸葛亮没有“按套路出牌”
他一反先前从祁山进兵的套路,改为入斜谷出陇东,并且事先在半路上设置了驿站,专门用来转送军粮。
然而,这所谓的“不按套路出牌”也早在三年前就被司马懿所预测到了,所以此时的魏国也已经做好了防备。换句话说,魏国战略已定,只是在具体战术上还需要商讨一下。
魏国的将领们大多主张在渭水北岸列阵,凭借天险固守,但司马懿没有采纳,他觉得百姓都在渭河以南,那里才是必争之地。于是他立即引军渡渭水,做出了背水一战的姿态。司马懿还告诉部下:“如果诸葛亮东进武功,依山势扎营的话,那这仗就不好打了;但如果他扎营在西边的五丈原,那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虽然司马懿作出了两种假设,但其实他心里已经很清楚诸葛亮会选择走哪条路了。
司马懿的这番话并非仅仅是料定了诸葛亮必然会在五丈原驻扎来显示自己的料敌如神,后来双方战争的进程也的确说明了五丈原的缺陷
——对魏军缺乏压迫力
换句话说,诸葛亮在五丈原,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奈何不了魏军的一个“拖”字。
说起来,司马懿的战略其实从来就没有变过,

依靠魏国雄厚的“内力”,就足以拖垮蜀军!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25楼2012-12-04 17:33
回复
    前几次北伐总露脸的那个郭淮,又要来为难诸葛亮了。
    他认为诸葛亮要是渡过渭河后占据北原,将会断绝魏国通向陇西的道路,形成对魏军的南北夹击之势,必须要防备。司马懿也很赞同这个看法,并立刻命令他前去驻防。
    果不其然,郭淮的防御工事还没完工,蜀军就蜂拥而至了,早有准备的魏军自然也没费什么功夫就把他们赶跑了。
    几天后,蜀军又大举西向,郭淮又是一眼就看出了他们是在声西击东,真正目标必然是阳遂。此次郭淮再次言中,不久后蜀军趁黑夜偷袭阳遂,但再次被早有防备的魏军打退。
    遭受了这些局部的失利后,诸葛亮不得已放弃了偷袭边角的策略,准备在五丈原与司马懿进行正兵决战。
    当然了,诸葛亮也很清楚司马懿这货的尿性,所以他干脆命令士兵屯田于魏国民间,力求当地解决粮食问题。
    就这样,时隔三年,双方再一次展开了宿命的对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26楼2012-12-04 17:34
    收起回复
      2025-07-28 13:14: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是年五月,孙权配合诸葛亮的攻势,率十万大军亲征合肥新城。同时,他命令陆逊、诸葛瑾带兵攻襄阳,孙韶张承攻广陵淮阴,三路大军共同伐魏。
      当时身在寿春的满宠也深感压力,开始准备求援工作,但部下田豫却劝他再等一等:“您想想看,孙权这次如此得兴师动众,他的目标必然不止合肥这一座城,而是想以合肥为诱饵来逼我们决战。相比决战,我们还是选择守城为好,坐等他的锐气消磨殆尽,然后我们再出手,必然大获全胜!退一步说,如果他们足够聪明的话,就不会真的去打合肥了,那我们又何必庸人自扰呢?综上,如果我们现在出兵的话,只是中了他们的圈套”
      田豫这番“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战术分析很是到位,满宠也觉得很有道理,但当时扬州地区的魏军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于是满宠先上表请求朝廷派御林军并立即命各地部队结束休整准备战斗。
      曹睿的秘书刘邵建议道:“如今满宠手下能够立即投入作战的部队并不多,估计对付不了声势浩大的吴军。我们可以先派精锐步兵五千、骑兵三千,摆出一副很大的架势去增援,并虚张声势要截断吴军的后路粮道,那么他们一定会惊慌失措而撤兵的。”
      然而,或许是东吴的声势过于浩大,满宠想要进一步退兵到寿春,曹睿当即就制止了:“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就是因为这些地方是必争之地,万万不可退让。再说了,就凭孙权的力量,哪里打得下合肥新城?您只要命令大家坚守就行了,我会率兵亲征的。不过我觉得啊,我还没到孙权就跑了。”话毕,曹睿就派秦朗(曹操的养子,他的母亲就是那个令关羽曹操神魂颠倒的美人)率两万人马增援司马懿,并明确下令:“您只要坚守来消挫诸葛亮的锐气即可,时间一长粮食必成问题。他靠屯田这样的零碎收入哪里能喂饱十万张嘴?到时候他必然会撤兵。”
      部署完毕后,是年七月,曹睿亲征孙权。
      得知这个消息后,满宠的胆子也大了起来,派敢死队趁吴军不备直接把他们的攻城军械给烧了,甚至连孙权的侄子孙泰都杀掉了,再加之吴国将士水土不服疫病流行,士气大挫。
      曹睿离前线还有几百里的时候,大摇大摆地把自己亲征的消息“泄露”给了孙权。原本以为诸葛亮在关陇一带能够拖住魏军主力的孙权,见魏国这东攻西守的态势,也着实感到了不安,果断选择了撤退。
      大帝都跑了,攻击广陵淮阴的孙韶张承自然也硬撑不了,就这样,三路大军一下子就败退了两路,再次验证了孙权的“大帝亲征定律”。而唯一能给东吴争气的,
      也只能是那个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27楼2012-12-04 17:35
      收起回复
        ——陆伯言
        三路大军一下子只剩下陆逊这一路了,于是他给孙权写表以阐述自己的打算,不过没想到使者在半路上就被曹军给劫了,他的亲笔信也落到了魏兵手里。
        局势一下子变得危险了起来,连诸葛瑾都坐不住了。他赶忙写信给陆逊:“我们的主力已经撤退,现在我们的计划又败露了,赶紧撤退吧!”陆逊对诸葛瑾的劝告倒是不理不睬,反而若无其事地让大家种地消遣,自己则和部下们下棋射箭,好不自在。
        见此情此景,诸葛瑾倒也不担心了,因为他很清楚陆逊的足智多谋,如此“不务正业”的背后必然另有深意,于是亲自前来拜访陆逊。
        诸葛瑾:“嘿,伯言好雅兴啊!”
        陆逊:“哟,子瑜你来啦,来来来,陪我下一盘”
        诸葛瑾:“不急,先和我说说你的想法吧,为什么还不退兵呢?”
        陆逊笑了笑,说:“子瑜啊,如今我军两路人马都退兵了,敌人也可以集中精力专门对付我们了,而且要害之方也已经被他们占据,因此我要故作镇定先把军心给安定下来,然后再想办法撤离。如今要是立刻退兵的话,敌人一定会痛打‘落水狗’而紧追不舍,这样对我们才是最大的不利。计划我已经想好了,所以你也不必多担心啦,来来来,下一盘!”
        待两人秘密商定之后,决定以诸葛瑾统领舟船,而陆逊则是把这些船全都塞满后作出一副攻打襄阳的架势。
        魏军向来对陆逊敬畏三分,赶忙退保襄阳,诸葛瑾便趁机把船头一改,缓缓退兵,而步兵也在这些船队的掩护下安全撤退了。计划本来已经成功,但路过江夏等地的时候,陆逊仍意尤未尽地突袭了一把,消灭了魏军一千多人,也算是给东吴这次不完美的进攻划上了一个,
        比较完美的句号。


        1828楼2012-12-04 17:36
        回复
          东吴撤军了,那眼下的敌人只有蜀汉了吧?于是大家都开始劝曹睿率主力增援长安,然而曹睿却摆了摆手,
          不去。
          在曹睿眼里,蜀汉可能连个偏师都算不上,他淡淡地说了句:“孙权都跑了,诸葛亮也就只有兔死狐悲的份了,仲达啊,足以搞定他咯。”
          曹睿不但不亲赴长安,连洛阳都没回,而是亲自进驻寿春去封赏对吴一战的功臣,并随时预防东吴的反扑。
          吴蜀联手的这一战虽然对魏国造成了一定压力,但由于魏国“内力深厚”加之应对有方,仍然没能构成大的威胁。
          【镜头切回】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与司马懿对峙一百多天了,一直都没能真正地打起来。无论诸葛亮用什么办法挑战,司马懿都是以不变应万变,死活不应战。渐渐地,在五丈原风餐露宿的蜀军又开始为粮食短缺而发愁了。
          另一方面,由于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胜利的遥遥无期,操劳过度的诸葛亮也有了身体渐渐垮掉的迹象。再这么拖下去肯定是不行了,于是诸葛亮决定,
          出奇招逼司马懿出战。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29楼2012-12-04 17:37
          回复
            八月的某一天,正当司马懿欣赏风景之时,一位蜀汉的使者来到了魏军军营。
            使者声称诸葛亮有份礼物要送给司马懿,司马懿倒也是客客气气地把使者请进了大帐。
            司马懿:“孔明老弟真客气,派使者来还带什么礼物啊真是的”
            使者:“您拆开看看就知道了”
            司马懿接过锦盒打开来一看,发现里面是一件女子的服装,大笑道:“蜀锦精美无比,在下早有耳闻,如今能得一见,真是名不虚传啊,哈哈!不过,贱内的身材么,似乎...”
            “不是”使者冷冰冰地打断,“这不是献给尊夫人的,而是给都督您的。我家丞相说了,您乃中原之豪杰,不考虑如何披坚执锐与丞相一决雌雄,反而像个缩头乌龟一般,这和女人有什么区别?如果您不甘心受辱,还有点男人气魄的话,就快快出来决战吧!”
            司马懿当即气得满脸通红,立刻召集众将,并表示自己要上表曹睿,取消坚守的圣旨,自己则是要和诸葛亮决一死战。看到司马懿上奏的表章,曹睿纳闷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司马大将军不懂吗?为什么还要上表于我?”辛毗笑了:“不是仲达不懂变通,而是您不懂仲达啊。您觉得他真得想打?要打早就打啦,他只是等着您下一道诏书来压制那些气头上的部下罢啦。”
            于是曹睿派辛毗带着杖节来给司马懿作军师,还明令坚守,擅自出战者以违抗圣旨论处。
            圣旨都来了,那还有啥好说的呢?于是魏将们也无奈地咽下这口气,而那个压根就没想过报仇的司马懿也是趁机“忍气吞声”了。
            很快,魏国军营里又恢复了安宁。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30楼2012-12-04 17:38
            收起回复
              大学,考试前的最后一段时间是最忙的,你们懂的。。最近只能不定时来更新一些咯,望包含哈


              1848楼2012-12-08 11:01
              收起回复
                诸葛亮的去世,司马懿不会不知道(当地百姓报告),于是他立刻下令追击。
                蜀军事先就已经做好了安排,姜维还命令蜀军反过来作出了决战的架势。司马懿见此架势也没有慌乱,既不进也不退,静观其变。
                待蜀军撤退后,司马懿仔细地巡视了蜀军的营寨,不禁对自己的对手心生敬意:“诸葛亮真是世间罕见的奇才啊。”称赞归称赞,司马懿也没有忽视掉一些细节:
                蜀军退兵时,营寨中的图书、粮草还有很多没来得及带走和销毁,可见蜀军撤退时是很匆忙的。经验丰富的司马懿当时就断定诸葛亮是真死了,蜀军这次是真的撤退了,于是立刻要展开二次追击。
                司马懿自己是理解了,但那个死脑筋辛毗还没转过弯来呢,一如既往地去阻止。司马懿急了:“军事上什么最重要?不就是军书密计兵马粮草嘛!如今蜀军丢下了这些,就好比一个人扔掉了五脏,难道他能活下去吗?所以说诸葛亮肯定是死了,再不快追就来不及了!”
                其实已经来不及了。
                蜀军虽然撤退得匆忙,却没有放松警惕,一路上插满了蒺藜,司马懿自然也就追不上了。
                —————————————————————————————
                诸葛亮的死,对于本就弱小的蜀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但逝者去矣,活着的人还要继续奋斗下去。
                他的三个接班人,蒋琬、费祎与姜维,将继续领导偏于一隅的蜀国。
                而摆在这三个人面前的,则是更为凶险的挑战,他们所要面对的,是极为残酷的现实。
                蜀国,还有最后的二十九年;二十九年后,
                它将走向灭亡。
                蒋琬,还将执政十二年;
                费祎,还将执政七年;
                姜维,还将执政十年。
                他们三人的执政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蒋琬,完全是在模仿诸葛亮;费祎,被刘禅的亲政所牵制;姜维,
                则是成为了“孤胆英雄”。
                他们三人的结局也将大相径庭:蒋琬病死,费祎遇刺,姜维战死。
                现在就先来说说这第一位,蒋琬


                1850楼2012-12-08 11:09
                收起回复
                  2025-07-28 13:08: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说起来,蒋琬的继位过程其实是很惊险的,倒不是他能力不足,而是,
                  有人捣乱。
                  而且这不是一般的捣乱,它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让蜀国元气大伤。因为它不但让蜀国失去了一位好参谋,更是失去了一位好将军。
                  他们两人的名字,分别叫做杨仪与魏延。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他曾做过荆州刺史傅群的秘书,后来投靠了关羽。关羽是很器重他的,命他为功曹,并带他去见刘备。之后在和刘备纵论军国大事的时候,杨仪都回答得非常妙,于是刘备就把他留在身边了,任命为左将军兵曹掾。
                  之后杨仪也是一直升官,成为了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不但代管丞相府事务,还总揽全局,掌管军队的分配部署,筹备军粮。
                  说起来,杨仪的确是个非常有才的人,诸葛亮最头疼的军粮筹备问题,他却很快就能搞定,而且是既好又快。不过能力强并不意味着他性格好,而且他的性格非但不好,还存在着一个极大的缺陷,那就是心胸狭窄。
                  心胸狭窄的人人际关系一般都不好,杨仪也不例外。和他关系很差的人当中,最有代表性当然就是那两个人:一个是大才子刘巴,一个是征西大将军魏延。
                  刘巴就先不说了,反正都是文官;但魏延是个武将,那可就麻烦了。
                  魏延这人可是很率性的,而且很高调,完全不会装孙子。毕竟他资历的确很老,别人也都让着他,但杨仪就是不让;不让就算了吧,他还常常明着与魏延对着干。魏延哪里能忍?干到最后,自然就是干架。
                  杨仪就是一书生,肯定打不过魏延啊,当魏延拿出刀在他面前比划的时候,他就吓得嚎啕大哭。久而久之,这两个人的关系就变得水火不容了。
                  看着自己的左右臂膀如此不和,诸葛亮也是相当烦恼。他想尽办法调解他们的关系,但都没什么效果,不过后来费祎为诸葛亮解决了这个难题。每当这对冤家吵闹的时候,费祎总是能够开动和稀泥神功,让他俩不至于影响工作。
                  但诸葛亮死了之后,问题就来了。


                  1851楼2012-12-08 11:42
                  收起回复
                    诸葛亮临死前在做退兵安排的时候,魏延没在场。
                    按道理来说,大将军魏延是应该在场的啊,但诸葛亮这次的确是背着魏延的。不是不信任,只是怕魏延不听从安排。
                    诸葛亮最后做出了这个决定:魏延负责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那大军就直接按原计划退兵。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封锁消息,秘不发丧,然后命费祎去打探魏延的意思。魏延果然不听命令:“丞相虽然不在了,但我魏延还在啊,北伐还是可以继续的啊,怎麽能因为一人去世而影响此等大事呢?”
                    而对于杨仪,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魏延怎能做他杨仪的部下?”
                    且不说他俩之间的私人恩怨,句官爵来说,魏延本来就是在杨仪之上的,要他服从杨仪的指挥,铁定没门。
                    话毕,魏延要求与费祎重新商定退兵安排,并要费祎亲笔与自己联署,通告各位将领。这事儿费祎哪里敢做?但看着眼前的魏延,费祎也不敢贸然违抗。他为了脱身,便开始哄骗魏延了:“嘛..我肯定是完全同意你的看法的,但我还是要跟杨秘书长解释一下嘛,再说了,他只是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肯定不会反对将军您的部署的。”
                    魏延到底也是个单纯的人,居然就这么信了,并放走了费祎。
                    魏延回到帐内,越想越不对劲,“啪”地一声拍了下自己的脑门,大呼“糟了,上当了”,于是他赶紧派人去追,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很不甘心,立即派人去秘密察看杨仪的行动。当得知杨仪他们依旧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行事后,魏延非常的气愤。他立刻率领自己的部队,抢在杨仪出发前,提前撤军。并且在撤退的过程中还把沿途的栈道全都烧了,以阻止杨仪撤军。
                    要知道,这些栈道都是立在险崖峭壁上的,而且是大军安全返回的唯一通道,一旦被毁,大军就会陷入绝境,被司马懿围歼。
                    魏延这样做,形同谋反,于是杨仪立即向朝廷发告急文书,指控魏延谋反;魏延也同样发告急文书,指控杨仪谋反。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1852楼2012-12-08 11:44
                    回复
                      两人的文书同时到达刘禅的手中。
                      刘禅也慌了,毕竟他从来没遇到过这种事情。他立即询问董允和蒋琬的意见,而这他们两人也是一致认为杨仪不会谋反,而魏延就不一定了。
                      这是什么意思?不就等同于是说魏延谋反么?
                      安全起见,刘禅决定让蒋琬带着禁卫军火速北上,去应对那所谓的叛乱。
                      说起来,之前魏延将栈道烧掉并没有为难的了杨仪。
                      面对退路已断的局面,杨仪从容不迫地指挥军队凿山开路,并日夜兼程,带领近十万大军安全地撤出了前线。而此时已走出褒斜谷的魏延,则是准备下毒手,派兵逆击杨仪。
                      走投无路的杨仪,只好发兵应战,与魏延死磕。
                      一场血战,即将展开!


                      1853楼2012-12-08 11:45
                      回复
                        = =签到都断了,没红字的伤不起。。
                        下一次更新不是明天就是后天哈
                        【本话完】


                        1854楼2012-12-08 11:46
                        收起回复
                          说到底杨仪就是个文人,真叫他自己和魏延打仗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派出了王平
                          王平是谁相信大家还记得,就是在大参军成名战里表现突出的那位草根英雄,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很聪明,也很能打,同时他也是诸葛亮最精悍的特种部队“无当飞军”的统领。这位草根英雄倒也不是上来就和魏延硬碰硬,而是“讲道理”。
                          只见王平大步迈向魏延,隔多远的,上来就一声“狮子吼”:“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居然就谋反?!”
                          虽然只有简简单单一句话,但效果显著。
                          一来,王平绝对是个人物;二来,也的确是魏延这儿理亏,于是魏延的前锋瞬间退散开了。
                          前锋一散,铁锁效应出现了,魏延手下的军队一瞬间就瓦解了。刚刚还气势汹汹、誓杀杨仪的魏延瞬间失去了所有的资本,我们无法想象那一瞬间魏延脑中的景象,或许,
                          只是一片空白吧。
                          魏延仓皇逃窜,带着几个儿子就往汉中奔去了。
                          从此他们隐居了起来,更名换姓,过上了行善除恶的侠客生活。


                          1859楼2012-12-11 11:49
                          收起回复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历史不是小说,更不是电视剧,就凭这几个人也能跑得掉?结果大家也都清楚了:马岱将魏延捕获,魏延被夷三族。
                            就这样,“叛徒”魏延被杨仪给剿灭了。
                            虽然魏延不像演义里说的那样反叛,虽然杨仪的确是个小人,虽然各种虽然,但魏延有违军令是事实,
                            无论如何处置都是不过分的。
                            蜀汉最后一位大将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魏延冤案”到此也就差不多结束了,但我想告诉大家,历史不等于事实,而事实,
                            远没有这么简单!


                            1860楼2012-12-11 11:50
                            回复
                              2025-07-28 13:02: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镜头切回】
                              病重的诸葛亮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于是他秘密地召见了魏延等人,交代他们在自己死后立刻停止北伐,先不要发丧,并命令魏延代行自己的职责,统领全军撤退。
                              诸葛亮死后,魏延也是遵照其旨意,带领大军撤退,并且烧了栈道以防司马懿的追击,最终蜀军也安全撤离了。可就在此时,
                              意外发生了


                              1861楼2012-12-11 1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