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0,018贴子:89,516,679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叫董寻的小官,就言辞激烈地上表,痛斥曹睿劳民伤财的表现,还说让公卿百官动手,简直就是丢人现眼。
发表如此一番痛斥,董寻显然也是做好了必死的决心;不过曹睿依旧是那样我行我素,倒也不怪罪。看自己老板毫无收敛的意思,高隆堂卫觊等要员也是连连上表,希望曹睿能以江山社稷为重,曹睿这才有所收敛。
说起来,诸葛亮病死后的这几年,吴蜀对魏国的攻势算是暂时消停了,然而这几年也是最能够体现曹睿为人的几年。曹睿在封建君主中可算个异类
他昏,但不庸 这是什么意思?


1926楼2013-01-31 21:59
回复
    也就是私事糊涂,但公事上不怠慢。
    204年八月,曹操攻克邺城后,曹丕娶了甄姬为妻,于建安十一年生下曹睿。
    曹睿从小就很聪明,曹操对这个孙子也是宠爱有加,曹丕也挺喜欢他。之后虽然他的母亲失宠而被杀,导致曹丕没有正式立他为太子,但其实曹丕早就心有所属了。
    三国志中记载曹睿“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
    他在位的十二年中,军事上可以说是颇有建树,吴蜀的攻势都被遏制,即便是陆逊或诸葛亮这等人物都未能从他手里得到任何便宜,东吴大帝孙权更是出尽了洋相。
    同时,他并没有制定不切实际的伐吴灭蜀的计划。曹休兵败淮南,他能亡羊补牢;曹真遭遇大雨,他也能适可而止。
    政治经济上,他很注重法理,明于断狱,五铢钱的恢复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的优点的确很明显,但缺点,
    也同样明显


    1927楼2013-01-31 22:02
    回复
      2025-07-28 05:03: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私生活糜烂
      修宫殿招宫女,因此招致而来的犯颜直谏,不下二十多人,曹睿对他们的态度也是倒是一视同仁:
      既不听,也不罪
      可以说是相当的宽容,但也同样的固执。这也直接导致了曹睿的个人悲剧
      ——他荒淫的私生活直接造成了他的短命。
      大家也知道,他老爸曹丕也很好色,我想这大概也是他们以四十岁和三十四岁英年去世的原因之一。(看到这儿,或许有的朋友会庆幸自己连女朋友都还没交呢~但我还是想友情提示一下,你们都懂,节制,总是没错的)
      不过幸运的是,曹睿在位时期,魏国总的来说在军事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情况都是相当不错的,加之他有一批忠诚正直的手下,所以魏国也没有什么衰退的迹象。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曹睿坐在那新建起的宫殿里,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开始忧心忡忡地考虑起国事来了。那个私事昏庸的曹睿,又要开始展现他公事不昏的一面了。
      曹睿想了想“这辽东的公孙渊已经公然反叛了,我总不能让他得意下去吧?况且这小子是北连鲜卑,南结东吴,的确是太嚣张了!而如今吴蜀都没有什么要大动干戈的迹象,应趁此良机加以剿灭!”想到这儿,曹睿不禁兴奋地拍了下大腿,但突然又愣出神了“si...但是田豫、毋丘俭等人都无功而返了,看来这个公孙渊也不是很好对付啊。。”想到这儿,曹睿的脸上突然浮现出一抹狡谐的微笑:
      “那就让他来吧!”
      曹睿下了决心,为了对付这辽东的公孙渊,
      魏国终于打出了王牌!
      【本话完】


      1928楼2013-01-31 22:06
      回复
        听说此次的对手是司马懿,公孙渊也害怕了,立刻派使者入东吴再次称臣纳贡请求救兵。
        孙权虽然老糊涂了,但不是老年痴呆啊。他看到这个使者,又可气又可笑,想想当初公孙渊是怎么对待自己使者的,孙权就气不打一处来,当时就要把这个使者给砍了。
        大臣们连忙劝阻:“陛下,这并非霸王之计。如今我们还是应该好好款待这位使臣,然后派兵去看动静。如果魏国不胜,我们就有了不计前嫌之名;如果公孙渊不敌,我们就趁火打劫一把”
        孙权觉得挺有道理的,于是压住自己的火气,亲笔写了一封信给公孙渊,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东吴一定与您共患难。
        写了一番客套话后,孙权倒也说了一句心里话:“司马懿所向无敌,老弟啊,我真替你担忧啊。”
        六月,司马懿大军到达辽东。果然不出他所料,公孙渊派出了几万骑兵沿着辽河附近连营六七十里坚守。这也就是之前司马懿说过的“先据守”。
        既然对方会怎么总司马懿已经猜的差不多勒,下面也就好办了。
        他先派兵虚张声势地向南调动对手,然后趁机将主力北渡,并烧掉了敌军的船只桥梁。司马懿扎下营寨后,并没有正面迎战,而是率军猛扑襄平。
        手下们有点儿懵了,纷纷跑来问司马懿,为什么不趁着大家士气正盛的时候开打呢?
        司马懿回答:“敌人营寨扎得如此坚固,就是想以此来疲惫我们。现在硬拼,就是中了他们的圈套。而如今他们的主力在这里,襄平老巢必然空虚。我们若是做出突袭襄平的姿态,他们还敢留在这儿吗?所谓攻其所必救。既然你们那么想打,那就等到他们惊慌失措时,用在半道截击上吧!”
        话毕,司马懿就带着人马大摇大摆地向襄平进发了。


        1933楼2013-02-01 21:52
        收起回复
          移营者,斩!
          都督令史张静就没有听从命令,司马懿立刻将其处死,强行压制军中的怨言。
          大家可能会很疑惑,为什么司马懿会如此不近人情呢?
          其实大家回忆一下当年刘备为了避暑而躲在树下,后来被陆逊搞成什么样,就知道了。
          【镜头切到燕军处】
          公孙渊被困襄平,粮草自然成了大问题,不过他占了天时,现在城外面水势滔天,魏军行动不便,于是他偷偷派人到外头放牛牧马收集粮草。魏军士兵看到后,当即就要动手,却被司马懿下令禁止了。
          现在这些士兵算是彻底懵了,司马大人你到底要干嘛?你到底要干嘛??!
          陈圭就作为代表发言了一下:“太尉您当年攻杀孟达的时候,千里奇袭八路强攻,十六天攻破上庸。而如今我们远道而来,却这么任对手放肆,您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其实司马懿手下不理解他的作战方式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甚至说可以算是定式了。我国古装剧常用的一句话叫啥来着?
          高人做事,高深莫测
          司马懿笑笑,回答道:“因为情况完全不同”
          “请太尉详解”
          “当年孟达兵很少,但军粮可以支撑一年;我军虽然兵很多,但粮食只能支撑一个月,你叫我如何淡定的了?既然我的人马是孟达的四倍,那不计死伤强攻硬打也是必须要做的。而如今,情况正好相反”
          司马懿顿了顿,“现在是,敌众我寡,贼饥我饱。况且现在下着这么大的雨,强行进攻我们赚不到便宜的。自从我们大军出发以来,我从来就不怕敌人来打,而是担心敌人逃跑。如今他们的军粮即将用尽,而我们的包围网尚不完美,如果攻击他们出来放牛牧马的小兵,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您的意思是?”
          “这是打草惊蛇的举动!他们现在仗着城池坚固,所以才会硬撑;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将计就计,以假装无能来迷惑他们呢?如果把他们逼急了,冲出来跟我们拼命对我们没有一点好处”
          多么精彩的一番分析
          这些蝇头小利,司马懿根本就不在乎,他心里装的都是斩草除根的大计!
          只可惜,她的对手公孙渊,水平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1935楼2013-02-01 21:58
          收起回复
            看来谈是谈不妥了,眼看襄平覆灭在即的公孙渊终于走投无路了。
            能怎么办呢?既然横竖都是死,那身为一个战士,就该战死沙场!于是公孙渊选择奋力突围。
            结果的壮烈,大家也是能预料到的,最终公孙渊被司马懿截击,斩首于辽河河畔。
            司马懿入城后,点招燕国的公卿百官以及部分军队,共记七千多人。
            他这是要干嘛?很显然,收纳叛军嘛。不过你们真是这么以为,
            那就大错特错了
            司马懿一声令下,七千人,统统人头落地!
            俨然是一副人间炼狱的惨象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样做太残忍了,但我们并不能否定司马懿的行为
            因为他是胜利者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同样,正义,也只能由胜利者来定义。
            此次战争,就这样一切如司马懿预料的那样以自己的完胜而告终;同时,这个远离中土的独立王国
            从此宣告覆灭
            【本话完】


            1937楼2013-02-01 22:06
            收起回复
              距受奉还没几天呢,司马懿就接连几次受到了诏书,要他立刻回洛阳亲见曹睿。
              也就是所谓“三日之间,诏书五至”,且内容相互矛盾。
              这个是什么情况?莫非宫廷有变?
              司马懿不敢多想,当即就抛下大军,和使者来个千里狂奔,到洛阳的这四百里路程只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此时的司马懿已经六十一岁了,看看人家这身体素质)。
              只能说司马懿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这翻来覆去的几份诏书背后,
              果然有着一番明争暗斗。


              1940楼2013-02-02 16:55
              收起回复
                曹睿在此年的十二月,病重不起。
                自知来日无多的小曹老板,开始考虑起他的后事了。
                他先是立八岁的曹芳为太子,并任命了大将军曹宇为首,夏侯献,曹爽,曹肇和秦朗五人为辅政大臣。
                这五个人中,秦朗是曹操的养子,也就是说,他们全都是宗族,而战功政绩威望资历都无可挑剔的司马懿并没有被列入其中。
                不过,曹睿信任的两个内臣孙资刘放与夏侯献、曹肇私交恶劣,他们很担心这些人当政后会不利于自己,于是趁只有曹爽在场时,对病榻上的曹睿说曹宇难堪大任,曹肇秦朗调戏宫女目无法纪,不可重用;并推荐了曹爽和司马懿。
                由于曹睿十分信任这两个内臣,当即就修改了辅政大臣的名单。修改完之后,曹睿还不忘问了问眼前的曹爽:“你能堪当大任吗?”曹爽这个废物却直冒冷汗,一句话都不敢说,最后还是靠孙资刘放打的圆场。曹睿笑笑,他也知道曹爽是个绣花枕头,不过犹豫再三,还是在孙资刘放的劝说下安排了以曹爽为首,司马懿为辅的新辅政班子,并专门任命了孙礼为曹爽的长史。
                司马懿前后收到的那些自相矛盾的诏书,就是这一系列变故的证明。
                【镜头切回】
                司马懿到了洛阳后立刻去见曹睿,此时的曹睿已是泣不成声,以最后的力气挤出了几句话
                “我死后,就全靠您了… 我能挺到最后见您一面,也算是瞑目了。。”
                随后,曹睿把他的两个养子曹芳曹旬两人叫来,指着曹芳说:“就是这个孩子,您不要认错啊。”
                此时的司马懿也同样是老泪纵横:“当年文帝把您托付与老臣时,我尽心竭力辅佐,这十几年的所作所为您也是亲眼所见啊,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交代完后世的曹睿,于不久后去世了。
                公元239年正月,曹芳以八岁的年龄登基为魏皇帝,曹睿的皇后郭氏以太后的身份临朝主政。
                对于曹睿的这份安排,完全可以评价为 给后来江山易手埋下了隐患,但原因,
                或许和大家所想的不同。


                1941楼2013-02-02 16:56
                收起回复
                  2025-07-28 04:57: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明君都不喜欢浮华无实的臣下,曹睿也是如此。
                  并州刺史毕轨及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等人名气不小,也多多少少有点才干,但他们都有一个通病
                  ——一心只想升官发财
                  对于这些趋炎附势之徒,曹睿不是给他们罢了官,就是给个闲差让他们回家养老,总之一句话:
                  绝对不重用
                  但到了曹爽的时代就不同了,曹爽和这些人的交情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自己一上台就立刻重用起他们了。
                  这几个人在一起能做些啥呢?无非就是整天给曹爽讲些【大权不能旁落】的大道理,因此曹爽就渐渐对司马懿手握重权有了不满。
                  光不满没用啊,时不时还要做些什么呢?
                  公元239年二月,曹爽司马懿相安无事仅仅一个月,这群人就上奏朝廷,说司马懿功高盖世,必须得继续升官啊!于是便请求升他为太傅。
                  太傅这个官职高不高?告诉你们,很高,是在三公之上的。大家可能奇怪了,为什么要给司马懿升官呢?答案很简单
                  这个官职没有实权。
                  说起来,曹爽费尽心机地夺取了司马懿的实权,但还是给他留了个持节都督各地军事的权力。看来他到底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应付不了战场上残酷。
                  小皇帝曹芳仅仅是个八岁的孩儿,肯定不懂那么多,当然只能任其摆布了。
                  明升暗降司马懿之后,曹爽便把他的几个兄弟都安插在要职上。从此之后曹爽大权在握,对司马懿仅剩下表面上的礼貌,大事都由自己决断。
                  很快,曹魏的朝廷就逐渐变得乌烟瘴气起来,而此等胡来,对中原一直是虎视眈眈的东吴西蜀,
                  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1946楼2013-02-04 18:39
                  回复
                    公元241年四月,沉寂多年的东吴以全琮,朱然,诸葛瑾和他的长子诸葛恪分四路猛攻魏国。魏军经过一番苦战,将其中的三路击退,唯有樊城的朱然还在猛攻。
                    六月,看着曹爽如此应对无方,司马懿也是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亲自出战。
                    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司马懿到前线后并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派轻骑骚扰骚扰。待摸清了东吴的底细后,司马懿立刻招募精锐,做出了一副决一死战的架势。
                    朱然一听来的是传说中的人物司马懿,而且还是要动真格的样子,当场就失去了应战的勇气,掉头就跑。
                    问题是,两只腿能跑得过四个马蹄吗?
                    在三州口追上吴军后,司马懿大打出手,而朱然只能狼狈地丢下一万多尸体和大量军用物资后逃命了。
                    此次军事行动的收获还是不小的,不过相比之下,有一个额外的收获,或许价值大于这一万多士兵和军用物资,而这个额外收获,就是司马懿回程途中提拔起的一个,
                    农家子弟


                    1947楼2013-02-04 18:41
                    收起回复
                      邓艾
                      其实司马懿在此之前就认识了邓艾,并且相当器重这个有点结巴的小伙子。
                      邓艾曾奉朝廷的命令到寿春考察,并根据实际情况上书朝廷请求在这一带大规模屯田。他认为当时的情况是良田广袤,却没有水源,应首先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他还特意为此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济河论”来阐述自己的主张。
                      同时,为了建议朝廷屯田,他又列举了曹操注重屯田而征讨四方没有后顾之忧的先例,并声称当时是因为四方不安定才将屯田区域定在许昌。如今四方安宁了,不如减少许昌附近的良田,而开凿运河将水源引向淮南,如能加以开发那么其收益将三倍于许昌。将来下江南,有这样的物质基础,平定东吴又有何难?
                      邓艾的想法与一向重视后勤经济的司马懿可谓是不谋而合,于是他的建议通通被采纳,而邓艾这个人,也被司马懿所看重。
                      这一年开始,曹魏在寿春一带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并大力实行农垦屯田。从此淮南地区只有丰收没有水患,而且无论是内忧还是外患,曹魏对付起来都游刃有余,可以说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
                      所谓的天灾多半还是人祸,清除了人祸,老天也会给面子的。


                      1948楼2013-02-04 18:42
                      收起回复
                        【镜头切回】
                        曹爽等人原本指望司马懿出师不利,更有甚者期盼着司马懿的这老骨头(63)在军旅生活中被颠散架,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司马懿不但大获全胜,还毫发无伤,不知道他们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第二年春,诸葛恪再次侵犯淮南,司马懿也再次请命出征。然而这次曹爽他们学乖了,把司马懿的请战给压了下来。
                        你压人家,那你有本事就去自己解决啊,然而曹爽依旧是应对无术
                        没有那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
                        于是一年后(公元243年)司马懿再次出手。
                        虽然最终没能压住司马懿的请战,但曹爽还是打着他的如意小算盘的:“从洛阳到淮南,单程两千里,够司马懿跑的吧?对手是诸葛恪,不是等闲之辈,能给司马懿制造点儿麻烦吧?他这趟仗打得一定不会顺的!”换做别人,恐怕是真顺不了
                        但司马懿是谁?
                        诸葛恪一听说那个连叔父诸葛亮搞不定的司马懿来了,果断作了朱然第二
                        ——掉头就跑
                        司马懿在班师回朝前,一如既往地在当地(周瑜故乡——舒城)好好巡查了一番,并以“灭贼之要,在于积谷”的方针在淮南一带鼓励兴修水利、整修良田,然后才凯旋。
                        所谓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更何况司马懿还是个传奇老将;他的两次御吴大胜令朝野称颂,他的封地都被扩大到了四个县。而相比之下无所作为的曹爽一伙也渐渐感到了压力。
                        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于是不久后,曹爽的手下邓飏李胜,就给曹爽出了个,
                        馊主意
                        【本话完】


                        1949楼2013-02-04 18:44
                        收起回复
                          征讨西蜀
                          在继续说这个馊主意之前,或许大家要问了:
                          司马懿去打公孙渊的时候,蜀国就没动什么坏想法儿吗?
                          答案是动了,肯定是要动的!
                          【镜头切回】
                          公元238年,司马懿远公孙渊的时候,魏国必然兵力空虚;于是刘禅下诏命蒋琬屯兵汉中,准备伺机北伐,与吴国一同夹击魏国。这年的十一月份,蒋琬前往汉中;
                          而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没回来,并不是死了,只是再也没有回成都。他的生涯,
                          还剩下八年


                          1955楼2013-02-05 20:17
                          回复
                            蒋琬是很有能力的,并且一直深得诸葛亮的器重。
                            不过你要是查看蒋琬的历史,会发现他似乎并没什么政绩,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严格遵守着诸葛亮的临终嘱托
                            ——不要轻易北伐;致力于发展生产;增强蜀国的实力
                            而蒋琬采取的各项政策跟措施,基本也都是延续着诸葛亮的做法,自然也就平淡无奇了,可以说没啥亮点,自然也不会留下所谓的光辉事迹。
                            至于他的北伐总体思想,则是“以守为攻”,与诸葛亮的“以攻为守”恰恰相反,所以也更不容易看出业绩;但在他的领导下,蜀地成为“天府之国”,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蒋琬和费祎一样,都是合格的守成之臣,无为而治才是他们共同的治国理念。如果不是他们的坚持,蜀国可能早就灭亡了。
                            至于后来的姜维,则是完全违背了这个做法,屡次北伐,“无岁不征”,频繁把国家拖入战争漩涡,所以没撑多久,就亡国了。
                            当然如果因为这样你们就说蒋琬没有梦想,也是不客观的;其实他一直都有着一个梦想,一个,
                            与诸葛亮不一样的梦想。


                            1956楼2013-02-05 20:19
                            收起回复
                              2025-07-28 04:51: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个梦想,依然是伐魏;不过不是北伐,
                              而是东征
                              如果你们还记得诸葛前辈的“隆中对”,你们或许就会感慨道“要是荆州有一条路,蜀国北伐也不至于只有秦川一条路了‘如果“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诸葛也不会连年北伐而没有成效了。”
                              此时的荆州,全在孙权手里,你如果想要孙权真心诚意地配合你,那是白日做梦
                              有利则图,无利则退,这才是孙权合作的原则。
                              【镜头切回】
                              呆在汉中的蒋琬,可不是来吃闲饭的,但他很清楚,贸然出击必定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不如静观其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蒋琬终于准备有所动作了。


                              1957楼2013-02-05 2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