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0,002贴子:89,502,298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小说家罗先生眼里,姜维是继承孔明遗志,明知蜀汉之事不可为而强为之的一个饱含悲情,独撑风雨飘摇中残破的蜀汉的英雄。
而在历史评论员孙盛口中,姜维则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身背不忠(背叛祖国)、不孝(抛弃老母)、不义(频繁用兵)、不节(战败偷生)的四大罪名。
可见,姜维在历史上的争议真不是一般得大
我曾经说过,看一个人不能只从他某些家喻户晓的事件上去看,要全面地、理性地去分析。
在三国历史上,有很多人从小就没了父亲(比如刘备、陆逊、荀攸),可以说他们是从小就遭遇着不幸,但他们却能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姜维也是这样
姜维的父亲,名为姜冏(真心是个好名字),曾担任市政府助理,过着安逸的公务员生活。原本他可以就这么潇洒地过完下半生,但命不好,赶上了境内叛乱,最终战死沙场。朝廷为了安抚他的家人,于是赐予了姜维中郎的官职。
从此,姜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他的战将之路上
迈出了第一步


2157楼2013-07-12 19:01
收起回复
    公元228年,诸葛第一次北伐,恰好赶上了天水太守马遵外出巡视(姜维随行)。
    我曾说过,蜀国第一次北伐是很出乎魏国意料之外的,所以当蜀军到达的消息传来时,周围各县纷纷表示:
    太可怕了!
    于是,太守怕了;他不但怕了,还起了疑心
    他怀疑姜维有二心
    于是这个太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晚上偷偷溜走
    太守跑了怎么能行?于是姜维就开始猛追不舍,而当他追到上邽的时候,迎接他的,
    却是紧闭的城门
    没办法,姜维只好回家乡了(冀县)然而,迎接他的,依旧是紧闭的城门
    姜维被魏国抛弃了


    2158楼2013-07-12 19:02
    回复
      2025-07-27 18:32: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现在的姜维只剩下一个念头:活下去,所以他只好投降诸葛亮
      理论上来说,姜维那时候并没有太多出色的表现,然而诸葛亮却一眼就看中了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并且对他大加赞赏,说马良、李邵这些人都不如他。
      诸葛亮不但对他刻意提拔,还将蜀国的一只精锐部队——虎步兵交给他来训练
      虽说姜维是个魏国人,但他还是被诸葛亮的赏识和优待所感化了,并且产生了这样一个信念:
      以死报国
      蜀国,虽然不是他的祖国,但在他心中的地位已然不言而喻
      远在凉州的母亲来信,要他寄一味药回去,而这味药的名字,叫做当归
      顾名思义,姜母是要他快点回去,但姜维却不为所动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为了大家,姜维已然顾不得小家了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伯约
      从此不归


      2159楼2013-07-12 19:03
      收起回复
        公元249年十一月,正当王凌联系曹彪时,令狐愚却突然病死了。
        这时候令狐愚的手下杨康正在洛阳司徒府上汇报兖州政务。作为兖州的官吏,他熟知王凌等人的政变计划,也对其可能性心中有数。
        他明白,这个计划一旦失败,自己将会落入何等境地。令狐愚已经去世,而王太尉和自己也算不上有多亲密。于是经过一段思想斗争,他选择了向司徒高柔举报,揭发了王凌的图谋。高柔哪敢怠慢,立即报告了司马懿。
        听到这种报告,司马懿当然是非常吃惊。“嘿,我待你不薄,你就这么报答我?”司马懿埋怨归埋怨,但还是要想办法应对的。不过。。
        还真不好应对啊
        王凌的职位是凭自己的功劳挣到的,要战功有战功要威望有威望,还官居太尉,没有确凿的证据是不能轻举妄动的。
        于是司马懿决定继续用他的绝技——隐忍
        他先任命了黄华为新的兖州刺史,并开始对王凌的一举一动进行密切关注。不知道真相的王凌当然还在按部就班地部署着他的计划,而且就在第二年,
        他便坚定了动手的决心。


        2162楼2013-07-12 19:05
        收起回复
          从王凌机谋泄漏到动手,期间有一年多的时间。
          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孙权又再次在太子的事儿上胡来了,并最终废孙和杀孙霸,立了孙亮。
          为此事,他无故牵连了十几名大臣,有的发配边远,有的干脆直接杀掉,就连自己的女婿朱据都被打了一百大板。
          吴国的内讧自然是他国的良机,于是魏国在荆州一带设下圈套并大败吴军。
          公元251年,年事已高的孙权担心自己死后魏国会趁机进犯,便命令东吴军兵大举进攻淮南一带试图先挫败魏国主力,并决徐水堤。
          王凌终于等到机会了
          他以东吴来势汹汹为名,请求朝廷给他调动军队虎符迎战并趁机举事。这个想法虽好,但已经知道了他的密谋的司马懿哪里会上这个当?
          一口回绝
          王凌没办法,只好派心腹杨弘去游说兖州刺史黄华,要他一起动手。谁知道,杨弘反过来和黄华一起告发了王凌的密谋。
          这下子证据确凿了,司马懿先以朝廷的名义赦免了王凌的罪行,然后再亲自提大军南下,兵锋直逼扬州州治寿春。同时,司马懿作亲笔信给王凌,要他投降。
          王凌这才明白,自己早已跳进司马懿挖下的坑里了


          2163楼2013-07-12 19:06
          回复
            拿不到朝廷虎符的他虽然贵为太尉,却只能调动有限的兵力,这哪里能和司马懿的大军抗衡?
            思前想后,他最终选择了放弃,并把自己捆个结实后坐船直奔司马懿,并派人送上了朝廷的印绶节钺。
            看到王凌放弃抵抗后,司马懿先派自己的主簿去进行抚慰,并将他的捆绑解开。
            王凌见此情况,大舒一口气
            “呼,没事儿了没事儿了,还好我和太傅有这么好的交情,再去登门道谢一下吧!”
            想到做到,王凌立即乘船要去司马懿那里亲自道谢。然而,他的船却被司马懿制止在十丈之外。
            王凌心里一沉,明白了自己并没有被司马懿谅解。
            隔着老远的距离,王凌高声喊道:“太傅您以书信招我,我怎敢不到,您又何必兴师动众!”
            司马懿冷笑:“恐怕您不是一封信能请动的人吧?”
            王凌想了想,又道:“太傅负我!”
            司马懿:“呵呵”
            他先派六百士兵将王凌押回洛阳,并毫不犹豫地给了王凌铁钉(如果有赦免的意思,会给木钉或竹钉)。
            在明白自己命运之后,王凌泪如雨下:“我年事已高,官位至太尉,居然到头来身败名裂,这是为什么?!”
            半路上,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了一杯药酒,并就一口灌了下去...
            王凌就此成为“亡灵”
            (本话完)


            2164楼2013-07-12 19:08
            收起回复
              2167楼2013-07-12 19:27
              收起回复
                2168楼2013-07-12 19:27
                收起回复
                  2025-07-27 18:26: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169楼2013-07-12 19:28
                  收起回复
                    2171楼2013-07-12 19:28
                    收起回复
                      公元251年七月,也就是王凌兵败自杀两个月后,司马懿也终于累得病倒了。
                      从诛杀曹爽至平定反叛,七十三岁高龄的他最终还是无法违抗岁月的磨砺。司马懿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于是在立下了四条遗嘱后,静静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当年八月,司马懿病逝于洛阳,三国舞台上最后一颗巨星就此陨落
                      或许和诸葛亮相比,司马懿的名字并没有那么家喻户晓,但就三国这个时代的功绩来看,他与诸葛亮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然而,他却没有诸葛亮这么好的声誉


                      2179楼2013-07-13 12:05
                      收起回复
                        在司马懿去世的同时,孙权也迎来了回光返照的时刻
                        或许是昏庸得久了觉得不好意思了,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权大帝终于有点悔过的意思了
                        孙权先是向陆抗道歉,承认自己过去听信谗言对陆逊不公,又是想起了被自己废为平民的前太子孙和
                        十一月,孙权重病,打算将孙和召回建业。那个与孙和势不两立的长女鲁班公主和孙峻、孙弘都表示坚决制止,于是孙权只好封孙和为南阳王,让他去了长沙
                        孙亮年纪不大,孙权必须得考虑辅政大臣的人选。此时孙峻便推荐了诸葛瑾的儿子,大将军诸葛恪。
                        孙权当即就皱起了眉头,“诸葛恪?呵呵,这逼太刚愎自用了!”不过转念一想,貌似当下也没有比诸葛恪更精明能干的人了。于是他就将镇守武昌一带的诸葛恪调回建业。
                        诸葛恪临行时,和他同样驻扎在武昌的大将军吕岱(这货是一寿星,活到了九十六岁,此时九十一岁)告诫道:"你回去之后务必要谨慎,做什么事都要十思而后行。"
                        诸葛恪笑笑,还引经据典地反驳这位苦口婆心的老人:"正所谓【三思】而后行,孔老二也说过其实思考两遍就ok。如今您让我十思,这是在侮辱哥的智商嘛?"
                        其实,自从孙权在废立太子一事上胡来后,东吴宫廷内就充满了不和,大臣们更是分崩离析、各自结党。
                        这样的内部环境,难道还不需要十思吗?
                        刚愎自用,掉以轻心,诸葛恪的悲剧早已成为定局
                        病榻上的孙权任命诸葛恪大将军加太子太傅,任命孙弘为少傅,并将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诸葛恪,除生杀大事之外皆可先斩后奏。
                        公元252年四月,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作为江东之主,孙权与曹操刘备齐名,而在年纪上则小得多。
                        与刘备的大器晚成相比,孙权可谓是少年得志。自从孙策病故以来,孙权将江东发展得可谓是有声有色。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算得上是曹操和刘备生平最大的败仗,虽然指挥战争的将领不是他,但和他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难怪曹操会以“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赞叹孙权
                        孙家并非江南本地大家却能在江南立足,这与取得当地豪族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孙权确定丞相人选时,之所以选择顾雍而没有选择那位大名鼎鼎的张昭,就是为了拉拢江东豪族(顾家乃四大家族之首)
                        之前我也有提过,东吴是“家族政权”,与蜀汉这种大权基本掌握在诸葛等外来户的政权体系截然不同。除了英年早逝却又很抢眼的周瑜、鲁肃、吕蒙外,孙权重用的其实都是顾、陆、朱、全四大家族的人。
                        孙权擅长团结本地人才,同时,他还能够忍辱负重,在夷陵之战前后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外交方针甚至不惜称臣于魏,确实配得上陈寿对他的评价:
                        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2182楼2013-07-13 12:16
                        收起回复
                          东兴之战是司马师和诸葛恪执掌朝政以来的第一次动武,结果显而易见。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件事将魏吴的朝廷引向了两个极端。
                          魏国方面,兴师动众却一败涂地,朝廷肯定是要追究责任的。司马师此时体现出了王者风范,自揽责任而对手下一概不究:“是我没听大家的劝告,责任在我。”不久后北方的羌胡少数民族反叛,他再次引咎自责。
                          一个合格的领导,必须要掌握自我检讨这项技能,而司马师就掌握得很好。他的这两次自我批评,不但安定了人心,更挽回了兵败将士的尊严。可以说是既解消了大家的疑虑,又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而东吴方面,诸葛恪因为此战的大胜而进位为太傅,并且开始变得飘飘然了。
                          “魏国啊,不过如此嘛。在我大诸葛面前不够看啊,啊哈哈~!”于是他立即召集了大家,一改防守的姿态,准备第二年春天大举北伐。
                          不过他没想到,大家全都摇头表示反对。
                          正处于人生顶峰的诸葛恪哪里管这么多,刚愎自用的他选择了一意孤行,在一番长篇大论之后执意出兵。
                          不过说起来诸葛恪这人在说话写文章方面的确有才,他为了帮自己制造舆论威望,还以诸葛亮的名义伪造了一份后出师表。
                          大家看他铁了心,虽然反对但也无法再劝,只好由他去了。同时,他还派使者入蜀,请求姜维同时举事,称魏国如今司马专权于内,军兵大败于外,是最虚弱的时候,东西并进一定能将其灭亡。
                          什么都安排好后,他便集中二十万大军准备北伐。
                          【镜头切到蜀国】
                          与此同时,蜀汉内部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本话完】


                          2186楼2013-07-13 12:20
                          收起回复
                            费袆遇刺
                            这个故事我已经在之前提到过了,而且这件事直接解放了一个人,那就是一直主张北伐的姜维
                            限制自己的上司已跪,而此时东吴又提出合作,姜维自然乐于出战。
                            是年三月,诸葛恪带着二十万人马出兵攻打淮南;四月,姜维也带上了几万大军北上。
                            吴蜀联合伐魏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2187楼2013-07-14 10:05
                            回复
                              2025-07-27 18:20: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诸葛恪的二十万大军来势汹汹,原本的打算是一直打野区遭遇战,但看到这么个打法把魏国军民全都打跑了,基本抓不到俘虏,觉得没什么收获,于是将士们纷纷劝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
                              贯穿整个三国历史,大家应该能意识到合肥的重要性,所以司马师也不敢掉以轻心。不过谨慎归谨慎,时间其实还是很紧迫的,于是他立即命令叔叔司马孚带领二十万大军迎战。
                              同时,西方的蜀军也给司马师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于是他再次向手下人广求意见。
                              虞松认为:“当年周亚夫坚壁自守就令吴楚叛军分崩离析,可见外强中干者其实不堪一击。如今诸葛恪大动干戈,围攻合肥新城,不过是想引诱我们与其决一死战罢了。”
                              司马师听此言,很是期待:“那,您的意思是?”
                              虞松:“如果他们攻克不了,而我们又不上他的当的话,那么这批疲倦的士兵们还能做什么?”
                              司马师:“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按兵不动咯?”
                              虞松:“嗯,此为上上策。”
                              司马师:“那,西蜀那边该如何应对?”
                              虞松:“虽然蜀军人数不少,但嘴巴也多啊,携带的粮食肯定是不够用的。我想姜维是觉得我们会被东吴牵制住,才敢大举进犯的。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命陇西军大举应战的话,他应该就顶不住了。”
                              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加上前一次一意孤行导致兵败的教训,司马师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这个建议。他命令东面的毋丘俭按兵不动,甚至做出了“万不得已就让出合肥”的让步。同时,他还命令长安的郭淮、陈泰等人全军出击,迎战蜀军。
                              姜维果然像虞松所预料的那样,在魏军的强力反击和自身军粮供应不足的困扰下被迫退兵。
                              这一战有些类似于诸葛亮的陈仓之战,也并没有对魏国产生什么根本的影响。
                              就这样,两路夹击便被轻松化解掉了。


                              2188楼2013-07-14 1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