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0,005贴子:89,502,503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诸葛恪本以为合肥已是囊中之物,但他或许忘了这合肥新城本来就是满宠专门傍险而建的,哪里会那么好打?即便城里只有三千多魏军,也照样将诸葛恪的大军拒之门外。
不过说是这么说,但毕竟魏军的人数实在是太少,逐渐被诸葛恪的持续进攻所消耗殆尽。
诸葛恪看到这一点后更是起土山狂轰乱炸,最终合肥因城墙塌陷而无力抵抗
“呼。。虽然过程比我想象得麻烦了点,但结果还是意料之中的”诸葛恪看着基本呈放弃状态的合肥守军,满意地说道
殊不知,魏军,根本没有放弃。


2189楼2013-07-14 10:07
回复
    城中一名为张特的将领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人将自己的印绶以及其他有关物品(……生在天朝,从小写文字都喜欢用“有关”这个词)全都送给了诸葛恪
    很明显,这是要投降的架势,不过没那么简单
    张特补充了一句:“按照魏国法度,如果被围城一百天而救兵还没赶到的话,我们这些投降的人有罪但族人不会受到牵连。而如今您已经打了九十多天,即便守军消耗得差不多勒,但打算继续抵抗的人还是不少的,我马上就去劝他们弃暗投明。不过请您给我一天的时间劝说,如果您不信的话可以将我的印绶拿去。”
    骄傲的诸葛恪其实管不了那么多,心想有什么不信的,我想打你们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于是他连印绶都没要,直接放任张特去劝说。
    不过大家可能会想了,一晚上的时间能干嘛?其实
    一晚上的时间能做很多事情


    2190楼2013-07-14 10:08
    收起回复
      2025-07-27 19:11: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诸葛恪此行,出去的是精兵猛将,回来的是老弱残兵。东吴的将士们,不是病倒在路上就是被自己的人马踩死,还有的则是被追击的魏军截获。
      打得这么丢人,诸葛恪也应该自惭形秽了吧?但如果大家是这么认为的,那你们就太高估诸葛恪了。
      以上重重他统统视而不见,而且没有任何惭愧的迹象。
      相反,他还到江边游玩了一个多月,毕竟难得出远门,不到处玩玩儿拍拍照发发微博怎么行?
      新城之战,将成为诸葛恪军政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他将彻底失去大家的支持


      2192楼2013-07-14 10:09
      收起回复
        鸿门宴后,大家纷纷拥戴孙峻为太尉。
        从古至今,有权有势的人身边从来不缺马屁精,而此时孙峻身边就有着一票这样的人。
        被吹捧上天的孙峻直接进位为丞相大将军,独揽军政大权后连纪律检查委员会都不设置。诸葛恪虽然死了,但吴国的内部矛盾从来就不曾缓解,看来您孙峻压根儿就没明白诸葛恪是怎么死的啊?
        人家诸葛恪掌权后好歹还开明了一阵,而孙峻大人似乎根本不知道开明二字怎么写,整天忙着在宫殿里找宫女胡来,最后还勾搭上了孙权的长女鲁班公主。
        送他两个字,作死
        很快,孙峻就因激起民愤而招致暗杀,如果他再活得久一些,估计就和诸葛恪一个死法了。
        就这样,吴国继续再日趋浓厚的乌烟瘴气中苟延残喘
        【镜头切回】
        此时,魏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儿
        【本话完】


        2194楼2013-07-14 10:12
        回复
          曹魏朝廷发生了这一系列变故,连皇帝都被换了,边疆地区自然也会受到震动
          曹魏的扬州刺史文钦是出了名的骁勇善战,又和曹爽是同乡,所以在曹爽当政时相当受器重。仗着曹爽的权势,他为人傲慢,时不时地会做出些欺上凌下的举动。不过曹爽覆灭了之后他便安生了许多,毕竟这时候再不低调,脑袋就要落地了。
          不过政治上低调,军事上文钦还是很好大喜功的。他喜欢杀掉俘虏,用他们的首级作为自己的战功,而对此有所了解的司马师会常常训斥他,这样做不好。
          谁被骂会开心呢?文钦心里自然是很不爽的。无独有偶,这个时候毋丘俭也因为向来和夏侯玄李丰等人关系不错而担惊受怕,于是这俩人一拍即合,决定联合起兵反叛司马师。


          2203楼2013-07-15 10:25
          收起回复
            文鸯看到身后有追兵,二话不说就带着十几名骑兵反复冲杀,硬是把追兵给打退了。司马师心有不甘,再次命令八千骑兵进行追击,认为此次必能追死文鸯。
            也是,八千骑兵是个什么概念?一波长枪冲刺就没人顶得住了,何况对方只有这么点人。
            但文鸯不是人
            上一回好歹还是带了十几个手下,这次倒是直接,文鸯自己一个人就回头准备拦截追兵了。
            此时此刻,威震逍遥津的辽神、七进七出的子龙全部附身于他一人。之间文鸯单枪匹马冲进人群,而且是反复冲杀六七次,每次都能杀伤一百多人。
            这你能信?
            就这样,文鸯仅靠一人之力就逼退了司马师的追兵,实在是令人不敢相信
            另一方面,王基在看到邓艾的动作后,立即进攻防守被削弱的项城
            身在项城的毋丘俭听说文钦被算计了,知道大势已去,于是马上南逃,那本来就人心涣散的叛军终于分崩离析了。
            在赶回项城途中的文钦听说大哥跑了,估摸着自己也支撑不了,于是打算回寿春。但此时的寿春已经被攻克了,他又只好南逃东吴。之前提到了,东吴的孙峻正好打算北上捡便宜呢,结果就遇到了文钦这么个大便宜,连人带兵全收下了。相比之下,毋丘俭的运气就糟得多了,他跑着跑着落了单,结果被村民所杀。
            就这样,第二场淮南地区的叛乱宣告结束


            2209楼2013-07-16 10:37
            收起回复
              诸葛诞到达寿春的时候,寿春军民以为司马师要大开杀戒,于是赶紧逃到山林里避难,更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南逃东吴,此时的寿春可以说是相当得乱。
              司马师见状,赶紧先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作为扬州地区的首脑,然后将毋丘俭灭三族并将他的党羽下狱。(不过仅将其中为首的十几人处斩,其余统统赦免+撤职)孙峻见到寿春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自己也捞不着什么便宜了,于是就带着文钦回去了。
              说起来,淮南地区的三场叛乱中,这第二叛是最无聊的一场。毋丘俭、文钦的发难过于轻率,既没有盟友又得不到底层的支持,还上表将司马家称赞了一番,真得毫无亮点可言。司马师的大军往前一压就被吓得屁滚尿流,完全就是一场闹剧。
              不过虽然只是闹剧,但司马师的身体已经承受不起了。经过这么一闹,他病了很久的身子终于垮了。
              司马师班师回朝后,司马昭赶紧前来探望,不过也只是看哥哥最后一眼了。
              病榻上的司马师,将军政大权全都交给司马昭后,安然而逝,享年四十八


              2210楼2013-07-16 10:38
              回复
                曹髦在听说司马师去世后,赶紧下旨追悼慰问,并派司马昭留守许昌,尚书傅暇带大军回洛阳
                曹髦这么做,表面上是防叛乱再次发生,实际上是想通关这样的布置来摆脱司马氏的控制。然而,现在的曹魏朝廷内外,还有哪个人是为姓曹的卖命的?傅暇和钟会商量了一番后,上表谦让,表示自己要与司马昭共率大军回洛阳。曹髦见自己的诡计没有得逞,就只好升司马昭为大将军并录尚书事,从此大权又名正言顺地传到了第三匹马——文王司马昭的手里
                趁着司马师平叛、病逝等一系列变故发生之时,我们的老朋友姜维又打起了陇西的主意。然而此时蜀汉内部关于北伐问题的矛盾也上升到了一定层次,征西大将军张翼直接在朝堂之上就与姜维发生了争执。他认为蜀国国小民弱,这样连年动武的话根本消耗不起。但姜维不但没有听从,反而带着张翼一起北上。此次随同出征的还有夏侯渊的儿子,也就是之前提到过的夏侯霸
                就这样,在公元255年的夏天,姜维带领着几万人马,再次北上,直奔狄道


                2211楼2013-07-16 10:39
                回复
                  2025-07-27 19:05: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魏国此时在长安一带的最高军政长官已经换成了陈泰(陈群的儿子)。他听说姜维又来了之后,立刻命令雍州刺史王经驰援狄道,自己则带领大军驻扎在陈仓
                  对地理位置有所了解的同学看到这个部署应该就会笑了,这很明显是摆出了《围魏救赵》的架势,如果情况允许他将直捣汉中
                  不过王经倒是没有听从陈泰的命令,自己直接擅作主张地独力对付蜀军。在与蜀军进行了一次小规模交锋后,王经发现有点打不过。打不过不要紧,那你安分点等陈泰大军来了再说啊,但王先生可倒好,不仅不吸取教训,反而大举渡过洮河。
                  看来他的人生信条倒也简单,就一个字,干
                  陈泰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派出援兵,自己也赶紧跟上。果不其然,姜维丝毫没有令陈泰失望,一战便将王经的几万大军打得只剩下一万残兵败将。
                  此时与姜维同行的张翼赶紧劝姜维见好就收,再继续打下去恐怕会画蛇添足。士气正盛的姜维哪里听得进去?二话不说进兵合围狄道。
                  陈泰听说后,赶紧找邓艾帮忙。然而,邓艾在看到姜维的大胜后有点灰心,劝陈泰舍车保帅。但陈泰坚决反对:“姜维提兵深入,求的就是速战速决。如今姜维得胜后如果引兵东下,劫掠粮草联结羌兵的话,我们输得可就不止那么一点了。如今他带着锐气正盛的军队围攻狄道,只要拖下去,他的粮草就撑不住了!”
                  演义中对这一段论述基本上是原文照搬,不过把“版权”给了邓艾。陈泰说完后立刻动身,沿着山势疾进。
                  无论是狄道城里的还是城外的,都没想到援兵来的这么快,于是城里士气大涨,城外谨慎行事。同时,凉州也向这里派来了援军。
                  面对着突然形成的左右夹攻的局面,姜维也不敢冒险了,无奈只好退兵。王经从城里出来见到陈泰后,惭愧之色溢于言表,立刻做了一番深刻的反省:“城里粮草已经快不够吃了,如果不是您解围神速,那么这座城就守不住了!这次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请将军您责罚!”陈泰并没有责罚他,反倒是把这个败军之将好好安慰了一番,再重新布置了防务,最终回师上邽。
                  此次姜维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但毕竟有着大胜的战功,于是被提升为大将军。
                  而升职后的他,更加坚定了北伐的决心


                  2212楼2013-07-16 10:40
                  回复
                    公元256年七月,姜维再度北上祁山。
                    不料发现邓艾早有所准备,于是改道董亭偷袭南安。
                    但不料邓艾又是提前料到,抢先占据了险要。
                    “嘿,这货还真难缠啊”于是姜维继续变招,趁夜渡渭河,沿着山路直奔上邽,并和蜀汉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好了共同攻击。然而,不知为何这位胡大将军并没能按期到达。不料邓艾再次识破,在段谷一战中将姜维彻底打垮。
                    短短几行文字,用了三次“不料”,我想表达什么相信大家都懂
                    此次蜀军不仅没捞到便宜,反而伤亡惨重,姜维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回去后,他立即上表自贬,把还没戴热乎的大将军头衔交了出来,不过仍然代理大将军一职。相对的,,立了大功的邓艾则升任镇西将军,成了陇西一带魏军的新任统帅。
                    这回蜀国算是暂时安生了,那吴国那边呢?
                    【镜头切回】
                    文钦到了江南后,被东吴任命为镇北大将军。或许是报仇心切,又或许是性格使然,他整天都围着孙峻说北伐的好处,终于某一天将孙峻说动了。
                    姜维兵败这一年的九月,孙峻召集好兵马准备大动干戈,不过却死在了征途上。不过这次北伐倒不是没有产生影响,反而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孙峻死后,由于他将权位转让给亲族孙綝的这一举动,激起了东吴的内乱;而他生前的进攻还引发了淮南的战火
                    孙綝这时的职位不过是偏将军,谁理他?于是骠骑将军吕据立即联合司徒滕胤去杀这个姓孙的,不料却被反杀。十一月,镇压了政敌的孙綝正式出任大将军一职。
                    孙綝的掌权,足以让魏国好好庆祝一番了。然而,此时的魏国却没有这个闲情。公元257年夏,淮南爆发出了第三次叛乱,而这次叛乱
                    正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战
                    【本话完】


                    2214楼2013-07-16 10:41
                    收起回复
                      之前说到,孙峻在进攻淮南一战前便死掉了,于是司马昭估计诸葛诞自己能够搞得定,就没太管这件事儿。但诸葛诞仍然请求司马昭增兵十万,还要在淮水旁边筑城,这就令司马昭起疑心了。
                      “嘿,这情况怎么那么眼熟呢?”司马昭已经有所警觉:“这不是当年王凌玩儿过的老把戏么,明摆着想增强自己的实力啊”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在巡视了淮南之后,建议将诸葛诞召回,并预测道:"诸葛诞是肯定不会回来的。不过,这事儿不能拖得太久,不然会闹得很大!"
                      公元257年五月,司马昭终于下定决心将诸葛诞征召回朝;也就是说,要降要干,今天做个了断吧!而诸葛诞得到诏书后果然不回,并决定举兵反叛。
                      毕竟想着反叛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了,诸葛诞很麻利地先是杀掉了扬州刺史乐綝,然后强征淮河南北士兵十余万,最后加上扬州新附的四五万人并准备了一年的军粮打算坚守寿春。同时,他还派人带着自己的儿子诸葛靓到江南请求东吴出兵援助。
                      初掌大权的孙綝正打算搞出点事情,看到有这么好的事送上门来,自然愿意增援。于是他立刻派文钦等人带着三万大军先行,自己随后跟进。
                      淮南地区的第三次叛乱,正式开始


                      2222楼2013-07-17 12:07
                      收起回复
                        司马昭听说诸葛诞真地反叛后,立刻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诸葛诞的反叛一点都不仓促,必定是蓄谋已久,而且,他一定会向东吴求援。
                        因此,司马昭丝毫不敢轻敌,并倾全国之兵(连长安地区防备蜀汉的兵力都抽调了一部分),带着皇帝曹髦和郭太后御驾亲征。
                        六月,司马昭到了项城后留下了曹髦和郭太后,自己亲率二十六万人马进兵丘头。他任命镇南将军王基代理镇东将军,统领扬州豫州人马,汇合安东将军陈骞(陈矫儿子)等人,共同包围寿春。
                        不过就当王基刚到,包围圈尚未形成的时候,文钦、全怿(全琮儿子)和唐咨(魏国叛将)等吴国援军便抢先一步突入进寿春了。
                        司马昭听说后命令王基要慎重行事,而王基则是屡次请求司马昭迅速进兵。正在此时,东吴的第二批援军朱异(朱桓儿子)已经到了安丰,与城里的文钦遥相呼应。
                        司马昭怕内外包夹,于是命令王基先撤围去打垮外面的朱异,而王基居然公然抗命:"如今我们的包围圈已经越来越紧,哪能半途而废?现在撤退的话就等于纵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司马昭仔细考虑了一下,表示同意王基的意见。
                        得到了司马昭的理解后,王基便大举围城,又是挖深沟又是筑高垒,又尽一切办法将寿春围了个水泄不通。文钦见情况不妙,屡次出来骚扰,但都被王基给打了回去。但朱异那头不能放这不管啊,于是司马昭另派人将其打退。
                        毕竟此战估摸较大,魏军中难免会有些临阵退缩的,或者称病偷懒的人,但司马昭统统毫不留情地斩首示众了。
                        寿春城之战,已然进入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白热化阶段


                        2223楼2013-07-17 12:08
                        回复
                          七月,东吴大将军孙綝亲自动身直奔淮南。同时他再次拨给朱异五万兵马,并让他带着丁奉等宿将北上。
                          不过此时朱异所在位置离寿春太远了,如果不加紧赶去的话恐怕就来不及了。于是他把粮草辎重留在了半路,快马加鞭地驰援寿春。不料,他在半路上就再次被打败,而留在后方的粮草也被胡烈一把火烧光。
                          这还打个蛋?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
                          朱异一路靠采摘树叶充饥,勉强回到了孙綝面前。而孙綝却还要塞给他三万人马,朱异当即就崩溃了:“哥,亲哥,我要的是食物,你又塞给我三万张嘴巴我可抗不住啊!”孙綝:“嘿,你TM敢顶嘴?”于是立刻找了个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把朱异当着大家的面绞死,然后自己拍拍屁股回了建业。
                          司马昭也看到了,不过他立刻就看穿了孙綝的想法:以杀朱异的方式来激励寿春守军的士气。如果寿春城中将士真地死守的话,想强行攻打并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正如先前所说,食物向来是战争中的一向最重要的物资,寿春守军本来就人多,再加上吴国之前的增援,现在一定会采取减少口粮的方法来延长坚守的时间。
                          这样下去可不妙啊。在经过一番缜密思考后,司马昭,
                          布下了一个局


                          2224楼2013-07-17 12:09
                          回复
                            他先是将部队中的老兵送回了淮河以北,并开始散布“吴军不久就会大举反攻”的假情报,还大张旗鼓地给魏军士兵们每人发了三升大豆当口粮。
                            诸葛诞看到司马昭都开始喂魏军吃“零食”了,便轻信了这些谎言,一下子落入了司马昭布下的迷局。
                            既然吴军就要回来帮忙了,那又何必让大家都饿肚子呢?诸葛诞当即放宽了城中的口粮限制。然而,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东吴的援兵没见着,司马昭的重围却依旧,而唯一的变化就是:
                            寿春的粮仓见底了!
                            眼看着就快撑不下去了,诸葛诞的心腹蒋班、焦彝力劝诸葛诞突围,毕竟再熬下去也是死,不如拼他个鱼死网破!然而文钦死活不同意,他认为淮河每年在雨季时会爆发洪水,连寿春城都经常被淹,所以想等到那个时候再趁机突围。为了震慑将士,他还想杀了这两个"胡言乱语"的家伙。这俩人当然不愿殉葬,立刻就头也不回地叛逃到了司马昭那里
                            【镜头切回】
                            在这个节骨眼上,东吴内部却又发生了变故


                            2225楼2013-07-17 12:10
                            收起回复
                              2025-07-27 18:59: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全怿的侄子因为内乱而北逃魏国
                              大家应该还记得,全琮是孙权的女婿,连他的后人都呆不下去了,可见东吴的内乱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此时全怿本人和不少兄弟子侄正待在寿春城里,司马昭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当即采用了钟会的计策,模仿全怿亲人笔迹写信给全怿说东吴内部因为他们救援不力要杀援军将士家属,他们实在受不了才弃暗投明的。全怿端详了一下信上的笔迹,发现的确是侄子所写,而自己又深知东吴内部的乌烟瘴气,于是他便信以为真了,并带着几千士兵于当年腊月出城投降。
                              顺便一提,那封模拟字迹的信是钟会亲笔,而他的这项技能日后还会在坑邓艾的时候再次使用(众人:钟会写字怎么这么厉害? 钟会:我爸爸是钟繇!)
                              全怿叛逃的前因后果,你知,我知,司马昭知,但寿春城里的人不知道呀,这些不知真相的围观群众只看到了有人“无故叛逃”,因此原本就不怎么稳定的军心立刻就乱了起来。原本坚决反对突围的文钦也撑不住了,带头来找诸葛诞,表示现在必须得突围了!
                              公元258年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人集中兵力猛攻包围圈南面,突围之战,正式打响


                              2226楼2013-07-17 12: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