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大家可别忘了,在王基的坚持下,包围圈早已水泄不通,岂是你想突就能突的?
等待多时的魏军居高临下,投石车、火箭各种能招呼的都往叛军身上招呼,一时间叛军死伤遍地,血流成河。
诸葛诞见突围不成,只好再次退守寿春。但城里的粮食哪还允许你们坚守?在如此恶劣的情势之下,出城投降的人达到了好几万。
不采取点对策是不行了,于是文钦劝诸葛诞将北方的士兵(被诸葛诞劫持的魏军)放出,仅以吴军坚守寿春来节省粮食。“这话啥意思?这不是摆明了要架空我么?”诸葛诞的眉头立刻就拧成了菊花。当年毋丘俭曾经拉拢过诸葛诞,诸葛诞就是因为与自己文钦的关系恶劣而拒绝的。如今这么紧迫的情势下,二人的矛盾也迅速激化,诸葛诞一不做二不休,在议事的时候手刃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听说自己父亲被杀,立刻就要起兵找诸葛诞算帐,但毕竟无奈寡不敌众,只好出城投降了司马昭。
司马昭不但赦免了他们反叛的罪名,还加官进爵,以笼络人心。文鸯兄弟也很配合他,从此每天带着几百名骑兵整天围着寿春城墙转,边转边宣传:"文钦的儿子都没事,你们还担心毛线?"城里的人本来就分崩离析了,哪里还能顶住这样的诱惑?司马昭巡视时看到城墙上的士兵手拿弓箭却不往下射,他就明白城内的情况了。立刻下令攻城。于是魏军展开了四面强攻,很快就将毫无斗志的寿春攻破了。
诸葛诞死在了乱军之中,唐咨投降,而诸葛诞的几百亲兵被俘后坚决不投降英勇就义。最后要处理的就是城中的一万多东吴兵马了,有人建议司马昭将这些东吴士兵全都杀掉,但司马昭却表示反对:“古人用兵,是以保全对方国家为上策,杀其首恶足以。把吴兵放回去,也正好可以显示我国的宽宏大度。”最终司马昭一个也没杀,便带着俘虏回京了。唐咨原本是魏国的叛将,理应处斩,但司马昭也同样不计前嫌,任命他为安远将军。至于那些淮南将士们,他们本来就是在诸葛诞的威逼下造反的,于是司马昭也将他们统统赦免,并批准文鸯兄弟收葬淮南两次叛的主犯文钦。同时,他还论功行赏,把此战表现出色的王基提拔为征东将军,任命他为扬州地区新统帅并作亲笔信表扬他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至于东吴那边,孙綝出兵本意是为了捡个便宜,结果却白白搭进了几万人马,还亲手绞死了自己的一名将军,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地位本来就不稳固的他也立刻招来了满朝的怨恨。司马昭在听说后,准备趁势灭了吴国,但被王基阻止了:"诸葛恪的东兴之战,姜伯约的狄道之战,都是因为胜利后的轻敌而导致的败笔,我们可不能忘记啊。"司马昭也是个明白人,当即决定见好就收,在安抚了百姓后回师了。
就这样,淮南地区的三次叛乱到此全部落幕。
等待多时的魏军居高临下,投石车、火箭各种能招呼的都往叛军身上招呼,一时间叛军死伤遍地,血流成河。
诸葛诞见突围不成,只好再次退守寿春。但城里的粮食哪还允许你们坚守?在如此恶劣的情势之下,出城投降的人达到了好几万。
不采取点对策是不行了,于是文钦劝诸葛诞将北方的士兵(被诸葛诞劫持的魏军)放出,仅以吴军坚守寿春来节省粮食。“这话啥意思?这不是摆明了要架空我么?”诸葛诞的眉头立刻就拧成了菊花。当年毋丘俭曾经拉拢过诸葛诞,诸葛诞就是因为与自己文钦的关系恶劣而拒绝的。如今这么紧迫的情势下,二人的矛盾也迅速激化,诸葛诞一不做二不休,在议事的时候手刃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听说自己父亲被杀,立刻就要起兵找诸葛诞算帐,但毕竟无奈寡不敌众,只好出城投降了司马昭。
司马昭不但赦免了他们反叛的罪名,还加官进爵,以笼络人心。文鸯兄弟也很配合他,从此每天带着几百名骑兵整天围着寿春城墙转,边转边宣传:"文钦的儿子都没事,你们还担心毛线?"城里的人本来就分崩离析了,哪里还能顶住这样的诱惑?司马昭巡视时看到城墙上的士兵手拿弓箭却不往下射,他就明白城内的情况了。立刻下令攻城。于是魏军展开了四面强攻,很快就将毫无斗志的寿春攻破了。
诸葛诞死在了乱军之中,唐咨投降,而诸葛诞的几百亲兵被俘后坚决不投降英勇就义。最后要处理的就是城中的一万多东吴兵马了,有人建议司马昭将这些东吴士兵全都杀掉,但司马昭却表示反对:“古人用兵,是以保全对方国家为上策,杀其首恶足以。把吴兵放回去,也正好可以显示我国的宽宏大度。”最终司马昭一个也没杀,便带着俘虏回京了。唐咨原本是魏国的叛将,理应处斩,但司马昭也同样不计前嫌,任命他为安远将军。至于那些淮南将士们,他们本来就是在诸葛诞的威逼下造反的,于是司马昭也将他们统统赦免,并批准文鸯兄弟收葬淮南两次叛的主犯文钦。同时,他还论功行赏,把此战表现出色的王基提拔为征东将军,任命他为扬州地区新统帅并作亲笔信表扬他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至于东吴那边,孙綝出兵本意是为了捡个便宜,结果却白白搭进了几万人马,还亲手绞死了自己的一名将军,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地位本来就不稳固的他也立刻招来了满朝的怨恨。司马昭在听说后,准备趁势灭了吴国,但被王基阻止了:"诸葛恪的东兴之战,姜伯约的狄道之战,都是因为胜利后的轻敌而导致的败笔,我们可不能忘记啊。"司马昭也是个明白人,当即决定见好就收,在安抚了百姓后回师了。
就这样,淮南地区的三次叛乱到此全部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