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0,018贴子:89,516,664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过大家可别忘了,在王基的坚持下,包围圈早已水泄不通,岂是你想突就能突的?
等待多时的魏军居高临下,投石车、火箭各种能招呼的都往叛军身上招呼,一时间叛军死伤遍地,血流成河。
诸葛诞见突围不成,只好再次退守寿春。但城里的粮食哪还允许你们坚守?在如此恶劣的情势之下,出城投降的人达到了好几万。
不采取点对策是不行了,于是文钦劝诸葛诞将北方的士兵(被诸葛诞劫持的魏军)放出,仅以吴军坚守寿春来节省粮食。“这话啥意思?这不是摆明了要架空我么?”诸葛诞的眉头立刻就拧成了菊花。当年毋丘俭曾经拉拢过诸葛诞,诸葛诞就是因为与自己文钦的关系恶劣而拒绝的。如今这么紧迫的情势下,二人的矛盾也迅速激化,诸葛诞一不做二不休,在议事的时候手刃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听说自己父亲被杀,立刻就要起兵找诸葛诞算帐,但毕竟无奈寡不敌众,只好出城投降了司马昭。
司马昭不但赦免了他们反叛的罪名,还加官进爵,以笼络人心。文鸯兄弟也很配合他,从此每天带着几百名骑兵整天围着寿春城墙转,边转边宣传:"文钦的儿子都没事,你们还担心毛线?"城里的人本来就分崩离析了,哪里还能顶住这样的诱惑?司马昭巡视时看到城墙上的士兵手拿弓箭却不往下射,他就明白城内的情况了。立刻下令攻城。于是魏军展开了四面强攻,很快就将毫无斗志的寿春攻破了。
诸葛诞死在了乱军之中,唐咨投降,而诸葛诞的几百亲兵被俘后坚决不投降英勇就义。最后要处理的就是城中的一万多东吴兵马了,有人建议司马昭将这些东吴士兵全都杀掉,但司马昭却表示反对:“古人用兵,是以保全对方国家为上策,杀其首恶足以。把吴兵放回去,也正好可以显示我国的宽宏大度。”最终司马昭一个也没杀,便带着俘虏回京了。唐咨原本是魏国的叛将,理应处斩,但司马昭也同样不计前嫌,任命他为安远将军。至于那些淮南将士们,他们本来就是在诸葛诞的威逼下造反的,于是司马昭也将他们统统赦免,并批准文鸯兄弟收葬淮南两次叛的主犯文钦。同时,他还论功行赏,把此战表现出色的王基提拔为征东将军,任命他为扬州地区新统帅并作亲笔信表扬他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至于东吴那边,孙綝出兵本意是为了捡个便宜,结果却白白搭进了几万人马,还亲手绞死了自己的一名将军,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地位本来就不稳固的他也立刻招来了满朝的怨恨。司马昭在听说后,准备趁势灭了吴国,但被王基阻止了:"诸葛恪的东兴之战,姜伯约的狄道之战,都是因为胜利后的轻敌而导致的败笔,我们可不能忘记啊。"司马昭也是个明白人,当即决定见好就收,在安抚了百姓后回师了。
就这样,淮南地区的三次叛乱到此全部落幕。


2227楼2013-07-17 12:13
收起回复
    公元257年十二月,老朋友姜维再度北伐,魏将司马望和邓艾进据长城(这是一个县的名)准备与之抗衡。
    相比之下,魏军人数上不如蜀军,但军粮肯定是比蜀军充足得多,于是继续延续司马懿的好传统:
    随你怎么挑衅,我就是不理你
    后来姜维听说诸葛诞兵败被杀后就选择撤退了,回去后再次担任大将军。
    之所以此战我用几笔就带过,是因为的确没什么可说道的,唯一的看点就是在此期间谯周写下的一篇《仇国论》,大致意思是对姜维不顾"蜀人愁苦"而一意孤行的行为进行讽刺。而《仇国论》的出台也意味着蜀汉内部对北伐的否定达到了顶峰。谯周在文章里写道,如今的情势就好比如六国并立,而不是秦末鼎沸的乱世。蜀汉应当向周文王学习,休养生息,而不可能像刘邦那样一统天下。相反,如果"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
    矣"。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言辞极端了点,但我觉得还是相对客观的,而且这也并不是谯周主观的断定,而是蜀汉国内对北伐一事持否定态度的集中体现。之所以情势会朝这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多年的北伐已经证明了力攻强魏难有战果,而自己的消耗却相当可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外围越来越大的压力迫使国内矛盾激化。
    其实淮南的第三次叛乱已经证明了,魏国即便是在内部爆发大规模叛乱时仍有能力“看住一个(蜀),制衡一个(吴),干掉一个(叛)",而如今蜀汉的国力已经是"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了。
    公元258年十二月,姜维将汉中的防务进行了彻底的修改。原来的部署是遭遇进攻时占据各个险要关口,据敌于国门之外。这一方针从魏延开始便沿用至今,也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
    不过姜维认为,在如今的情势下必须得做一些改变了。


    2235楼2013-07-18 11:53
    回复
      2025-07-28 03:32: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姜维表示,这样的防守体系虽然很稳妥,但是不会带来太大的好处。于是他提出了自己想法:
      如果我们遭到魏军进攻,应该放弃险要之地退守汉乐两城,并坚守阳平关,最后趁敌人攻坚不克退兵时加以追击歼灭。
      其实仔细推敲一下姜维的这个战略,不难看出他的难言之隐:蜀军战斗力的下降已经无法支撑全面防御的任务
      姜维如今的行为,就好比一个赌徒,一开始赌得不多,但越是输就越是下大注,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资本雄厚的庄家彻底清盘。
      而在五年后的灭蜀之役中,我们也将看到此部署的弊端。


      2236楼2013-07-18 11:54
      回复
        抛开天灾不谈(其实说到底,天灾就是人祸),最重要地是说明了一点:内政的恶化
        姜维的北伐,从来没有过诸葛亮的十万大军,最多就是"数万",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蜀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恶化。在这样的困境中,姜维却于公元262再度北伐。演义中称其“欣然”上表,我是搞不懂“民有菜色”时的他怎么能“欣然”的了的?而被邓艾击败后,蜀汉内部更是怨声载道,黄皓、诸葛瞻(诸葛亮子)等人甚至提出了解除姜维兵权并以右大将军阎宇作为替代的动议。
        此时的姜维就好比当年东吴的诸葛恪,连成都都不敢回了,只好以屯田为借口驻扎在了沓中。
        至此,蜀汉的北伐已全部结束


        2238楼2013-07-18 11:56
        收起回复
          为什么我发的被删了???


          2245楼2013-07-19 12:54
          收起回复
            这次再被吞我就没话说了


            2248楼2013-07-19 14:18
            回复
              我晕。。又被抽了。。今天难道发不了了吗?


              2249楼2013-07-19 14:19
              收起回复
                司马昭大举攻蜀的举动自然是当时“三国周刊”的头版头条,大到吴蜀之君,小到平民百姓都已经听说了
                【镜头切到东吴的朝堂之上】
                “什么?司马昭要灭蜀?”
                “怎么了?这不很正常?”
                “正常毛线啊,你没看到自从司马氏当政以来,四方的叛乱就接二连三地发生吗?如今他又要自不量力地远征,不被打败就不错了,还指望能灭掉蜀国啊?"
                不过东吴的最后一位丞相张悌却对此忧心忡忡:“话不能这么说。曹操虽然功绩盖世,但百姓们是‘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曹丕曹睿继承之后,刑繁役重,东西驱驰,可以说没有过什么安宁的日子。反观司马懿父子却累有大功,为百姓们着想并救其于苦难之中,民心归附已是必然。虽然淮南发生了三次叛乱,但大臣们都不受不扰;即便是君主曹髦暴毙,四方也不为所震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他们已经立足很深了。而如今蜀国宦官专朝,国无政令,而穷兵黩武,早已民不聊生。唉,魏国的志向正是我所担忧的呀!”
                ————————————————————————————————————
                【镜头切到蜀国】
                姜维在得知消息后立即上表刘禅,请求增派援兵以加强阳平关及阴平桥头的防守。
                刘禅看到后并没有拿主意,而是先问问黄皓。黄皓这人向来迷信,他也不拿主意,而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才告诉刘禅“放心吧,没事!”刘禅听到这话也就放了心,从此将姜维的动议置之不理,连朝中的大臣们都不告诉。
                不过不知道是黄皓不够虔诚还是他根本就问错了神仙,公元263年八月,魏军在经过几个月的充分准备后,在三条兵线上同时发动了对蜀汉的大规模攻势。
                上路(西)由征西将军邓艾带领三万人进攻沓中,目的是纠缠住蜀汉主力姜维,使他无法驰援东边;
                中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带领三万部队进攻阴平桥头,目的是切断姜维增援汉中的道路,确保能够顺利拿下汉中;
                下路(东)则是十二万主力军,由镇西将军钟会(顺带一提,此战他的长史就是后来的灭吴名将——杜预)统领。
                三路大军共十八万人,统一由司马昭指挥,直指汉中。
                灭属之役,正式打响


                2256楼2013-07-20 10:59
                收起回复
                  2025-07-28 03:26: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钟会此次走的是骆谷之路,就是当年曹爽走过的老路,而东路军的其他部队则是从斜谷魏兴郡等处进入汉中。
                  之前提到,司马昭估计蜀军的总兵力大约为九万多,但后来刘禅交出的册集中记载为十万二千人。这样的话我们不妨做一个分配:五万由姜维率领,在沓中屯田;两万留守成都,做中央预备;一万作为南方守备部队,并不参战;综上,汉中仅有两万人左右。
                  从整体上来看,魏对蜀为十八万对九万,只具有2:1的优势,而实际上,汉中一地则有着6:1的绝对优势,再考虑士气就、统帅等各方面因素,其实胜负已经揭晓了。
                  面对魏军的三路攻势,蜀汉也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先是从成都派出两路援军(各数千人),右车骑将军廖化向沓中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向阳平关增援汉中,并大赦改元。可能有朋友要说了,都打起来了还搞大赦,真有闲情逸致啊。其实不然,其目的性还是很明确的。
                  举个例子:在古罗马和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之战中,汉尼拔率迦太基军以5万兵力消灭了8万余人的罗马军,罗马一下陷入了极大的危机。而此时罗马采取的防止局势恶化的措施中,最直接的一项就是从奴隶主手里买了八千名奴隶,同时征召在押罪犯四千余人组织起了两个军团,最终缓解了危机。此时蜀汉的大赦也是同样的目的,即在遭受严重威胁时爆发其全力的特殊手段。
                  此时,增援阳平关的部队因为面对着魏军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在阴平附近停留一个月以防止中路的攻势。而此时的姜维尚未从沓中撤出,如果这一带被魏军控制的话,蜀军各部的联系将被切断
                  后果不堪设想


                  2257楼2013-07-20 10:59
                  收起回复
                    九月初,蜀汉按照之前提到过的部署方案,放弃了汉中各个险要,退守汉、乐两城和阳平关
                    东路的魏军主力顺利通过谷道进入汉中平原后,钟会开始对姜维的城防战术进行了分析。
                    “呵呵,这种程度的防守反击可以说是不攻自破啊”似乎看穿了一切的他派前将军李辅和护军荀恺各率领一万人将汉、乐两城包围,才去了“围而不攻”的战术,要的就是限制住他们不出来捣乱的效果。至于剩下的十万大军则是在越过两城后直扑汉中咽喉——阳平关,使阳平关下魏蜀两军的人数比例达到悬殊的10:1
                    姜维精心部署的城防战术,就这么被轻易地化解了


                    2258楼2013-07-20 11:00
                    回复
                      阳平关上有蜀汉部队一万人左右,由傅佥、蒋舒统领。
                      到了后三国时代就是这样,随便出现几个人名大家可能都不熟悉,先来介绍一下这个蒋舒吧
                      他原本并不是这里的守将,是因为不称职才被撤换到阳平关上给傅佥当副手的。所以他平时工作就没什么干劲,显然是对上头的安排很不满意,这下魏军来了,他正好可以投怀送抱了。于是他假称要出城迎战,便趁机投降了魏军。
                      守将都投降了一个,这仗还怎么打?
                      傅佥以为蒋舒出城至少能顶一阵子吧,结果却不料这货倒打一耙,使得魏军比预想中来得更快了。猝不及防之下,傅佥壮烈战死,汉中的咽喉阳平关也因此失陷


                      2259楼2013-07-20 11:00
                      回复
                        阳平关的陷落,标志着汉中的失守,而此时离战役开始还不到一个月。
                        汉中的丢失对蜀汉的影响是难以言喻的,不但益州立刻就有了唇亡齿寒的赶脚,更致命的是这两万人的部队直接就打了水漂。
                        姜维在听说魏军进入汉中平原后不敢再在沓中逗留了,急忙撤兵赶去救援。而之前说了,邓艾的责任就是缠住姜维,于是他立即派追赶,将这个无心恋战的姜维彻底击败。
                        原本逗留在阴平一带的蜀军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赶忙奔赴白水关一带防止魏军"得陇望蜀"。因此,阴平桥头便轻易地落到了中路的诸葛绪手里,使姜维无法通过。
                        不过诸葛绪的脑袋并不灵光,他看到姜维向北佯动作出攻击魏军后方的姿态就立刻上当回师了。姜维便顺势向阴平方向突击前进,将为数不多的魏国守军击退入。等到诸葛绪反应过来的时候,姜维早就离开一整天了。
                        说起来也挺可怜的,这是整场战役中蜀汉唯一的亮点了


                        2260楼2013-07-20 11:00
                        回复
                          通过阴平后,姜维按原计划增援阳平关,但半路上得到了阳平关已失守的消息,不得已又转向白水关,并遇到了在此停留的成都增援部队。经过一番商量,蜀军决定合兵一处,退守剑阁。
                          到此,蜀魏算是结束了第一个回合的较量。
                          然而,仅仅是这为时不长的第一回合,就使蜀汉丧失了大面的土地和人马,导致这本来就很稀薄的防守力量进一步被削弱。
                          此时,成都还有一万多蜀军,剑阁的蜀军估计也就五万多。钟会在向司马昭的报告中,也估计到正面战场的蜀军还有四五万人。那么,魏军又有多少兵力呢?
                          邓艾见已经追不上姜维了,就和中路军的诸葛绪兵合一处,并产生了偷渡阴平、直取成都的设想。
                          诸葛绪认为这已经不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了,于是离开了阴平跑去白水关找钟会。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的钟会已经有了反叛的意图,被诬陷临阵退缩才把姜维给放跑了,当即就被囚禁起来打发回后方,自己的人马也全都被编进了钟会的部队。
                          到此,钟会手下已有了十五万大军,并在在剑阁下拉开了战势。
                          十月,东吴接到了蜀汉的求援,赶紧派大将军丁奉进攻寿春(这是围魏救赵呢?还是趁火打劫呢?),并让孙异等人进入汉水,逆流而上;另以将军留平配合南郡的军队。
                          不过遗憾的是,东吴的计划还未完全展开,蜀汉就被打垮了


                          2261楼2013-07-20 11:00
                          回复
                            钟会虽然人多,但以剑阁的天险根本不是那么好拿下的,而这十五万张嘴巴吃起来可不含糊。眼看着粮草渐渐不足,钟会也不得不准备撤军了。
                            而此时,已经七十多岁的老将邓艾突然提出一个奇谋:"如今敌人已经元气大伤,只剩下座高低塔而已(剑阁)。我准备率军偷渡阴平小道,经德阳亭进攻涪城,而那里离成都只有三百里。这样一来,只要剑阁守军回来打我,钟会的主力就可以强拆高地塔,但如果剑阁守军不来管我,那我就直接拆了他们老家。所谓攻其不备,这样一定能一举攻克益州!"
                            阴平小道,这条当年由光武帝刘秀为了平定南方的少数民族而开凿的小道,早已废弃多年。如今却即将成为邓艾以古稀之年勇闯绝地的必经之路。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邓艾当之无愧。
                            公元263年十月中旬,老当益壮的邓艾精心挑选了一万轻装士兵后,开始凿山通道。此行要翻过海拔3000米高的摩天岭,要穿越700里路的无人之地,可谓是艰险异常。然而邓艾本人却身先士卒,在遇到险阻时裹着毯子从高处滚下,而他的部下则是攀岩附葛,功夫不负有心人,邓艾军最终征服了天险,于十月底闪现到了江油。
                            蜀汉本土已经有多年不曾动武了,防备松懈。江油守将马邈见此天降奇兵,想都没想就放弃了抵投降了。邓艾顺利地占据江油后,算是有了个立足点,并得到了一些急需的粮草。
                            江油失守的消息传到成都后,蜀国朝野上下大为震惊,刘禅赶忙派出成都仅有的部队(约五千人)由诸葛瞻(诸葛亮子)和黄崇(黄权子)统领,前去阻挡邓艾军的攻势。蜀军快速赶到涪城后,并没有继续向北前进,而是在此地犹豫不决。黄崇翻来覆去地请求诸葛瞻快速进兵,千万不要让敌人进入平原旷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然而诸葛瞻依旧是一副犹豫不决的姿态,无法做出决断。
                            想当初诸葛亮和司马懿的龙争虎斗可谓是脍炙人口,而儿子辈的较量却是天壤之别。趁诸葛瞻犹豫的时候,邓艾早已长驱直入,瞬间击败了诸葛瞻的前锋部队。诸葛瞻表示很无奈,自己还没考虑好怎么打呢,敌人都打进来来了。他只好退往绵竹。
                            当然,邓艾还是希望能通过用和平方式解决的,于是写了封信来规劝他:"你要是肯投降,我保荐你当琅琊王~"不料诸葛瞻大怒,立刻将邓艾的使者斩首并列阵相待。嘿,看来只能靠硬手段了。邓艾派出了自己的儿子邓忠,然而他并没有占到便宜,还跑回来叫苦道:"我不行了,敌人好难打!"这下子轮到邓艾大发雷霆了:"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还有,男人说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说自己不行!"邓忠听后立马回身,一鼓作气大败诸葛瞻和黄崇,并在乱军之中将二人击杀。
                            好了,最后一道屏障已经打破,此后魏军的道路可以说是畅通无阻了,成都与剑阁的联络也被彻底切断了。


                            2262楼2013-07-20 11:00
                            收起回复
                              2025-07-28 03:20: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先举例进行对比:
                              1 按照《华阳国志》记载,刘备入成都时一次性赏给关羽、张飞、诸葛、法正四人每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而此时的蜀汉,连这四个
                              人的赏钱都拿不出来了
                              2 按照邓艾在淮南推广屯田时的自述,仅淮河两岸每年即可净收入五百万斛军粮;公元235年洛阳闹饥荒时,光是司马懿就从长安就送来了五百万斛,而
                              蜀汉此时的粮食库存不到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
                              3 依旧是按照邓艾在淮南推广屯田时的自述可知,三千万斛军粮等于十万大军五年的用度。依据这个说法,那么四十万斛只够蜀汉的十万军队吃二十四天
                              管仲曾提出过一个理论:如果国家没有两年以上的存粮就会“众有饥色”,而蜀汉此时的粮食储备是多少?可见史料中对蜀汉有“民有菜色”的记载,是
                              绝对令人信服的
                              除去华丽的蜀锦不说,蜀汉已经是穷得响叮当了。
                              有的人会说了,蜀锦不是可以作为货币的吗?这样算岂不是蜀汉不穷咯?
                              对此问题,我的回答是:凡事别想得这么绝对,要从多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
                              什么意思?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直观的例子:小日本最缺的是什么?是土地。它在国家经济最为繁华的时候号称有财力将整个美国按照其地价买下。
                              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不过有个问题来了,美国会卖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蜀锦很有价值,但他能买到此时的蜀汉最缺乏的粮食吗?显然不能嘛。【粮食】这个词汇自从魏蜀对峙以来一直都是出现频率
                              最高的,为什么?因为它正是魏国用来掐蜀汉脖子的战略物资。既然在这个最根本的资源上蜀汉已经破产,那谈论蜀锦的价值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2267楼2013-07-20 17: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