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吧 关注:748,194贴子:11,376,213

回复:戒烟辅导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三戒兄成功戒烟之后是否从未有过心瘾困扰?这是问题的关键的关键的关键!如果三戒兄戒烟后从而有过心瘾的困扰,那么戒烟这东西那就太他娘的难了,难道只有把身体抽坏才能享受顿悟待遇吗?如果三戒兄戒烟之后仍然还有心瘾困扰,三戒兄的的理论就没有优越性了。

三戒1961

这个“心瘾困扰?”是什么意思?显然这里有强迫、羁绊、苦痛的成分,我一点也没有受这样状态的困扰。并且我认为这个状态,不是由身体受损产生的,这一点就像那些因为恐惧致死的癌症患者,癌症本身并不会制造恐惧一样,烟毒对身体的损伤和修复,也不会制造“心瘾困扰”。

九戒一:

4、心瘾究竟是物质还是意识?或是物质意识之外的难以琢磨的东西?如果心瘾如三戒兄所言是意识,那如何控制?有窍门吗?如果心瘾是物质,是烟毒所致慢性病在精神上心理上的表现,这反而具有可操作性。

三戒1961

我还是那个看法,探讨只能就现象、就实际遇到的问题去进行才是可操作的,从我们不知的点“心瘾”起步讨论,无论多么的严谨,我们都无法印证,因此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比如:从现象上,通过观察,我们只能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戒烟最终解决的问题是:“渴望吸烟的想法”或者“渴望吸烟的念头”。就这一点来讲,你意下如何?


142楼2012-11-27 18:24
回复
    九戒一:
    5、三戒兄的册子及路线图是集体创作还是个人经验之谈的理论高度的创作?三戒兄是否

    真的转念之间就没有任何生理戒断反应以及心瘾?这点非常重要!!!如果确实是经验之谈,能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把经过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三戒1961
    成功戒烟手册、成功戒烟路线图是自己的戒烟心得,我道是希望能有人帮助我把内容整理的更容易理解。
    成功戒烟就是一个“转身”——找准方向,从根源上消除戒断心理反应。然后一个“迈步”——在认识的基础上,选择去做一个不吸烟的人,直接跨入到非吸烟者行列。戒烟工作就结束了。这正是我的心得。
    “真的转念之间就没有任何生理戒断反应?”我从没有这样表达过,这应当是你的误解。
    “真的转念之间就没有心瘾?”请明确你这里的“心瘾 ”怎么讲?该不是一个自己还没有澄清的问题吧?如果是这样,何来质疑?
    问:什么是悖论心理?答:质疑一个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这个就是,呵呵。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4楼2012-11-27 18:56
    收起回复
      2025-07-27 16:10: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九戒一:

      还会不会想抽,肯定是想法了,很多人憋着几年不抽,行为上没抽,但想抽。无为戒烟法是否真能把想抽的念头彻底灭掉?好不好操作啊?任由它释放?
      三戒1961:
      这是一位我认为具备了非吸烟者状态的戒友的一个贴:“ 昨晚又梦见吸烟了,呵呵,在梦里就后悔的要死。如果因为梦见复吸,就惴惴不安,以为自己在潜意识中仍有很大的心瘾未除,那就大可不必了。”

      我的回复是:“如果因为梦见复吸,就惴惴不安,以为自己在潜意识中仍有很大的心瘾未除,那就大可不必了”说的好。不只是在梦里,即使平日出现吸烟的念头,那也是大脑记忆功能的正常体现,跟已经不吸烟的自己有啥关系?可是更多的戒烟者却依然在横刀立马,奋力鏖战,并且乐此不彼,呵呵。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6楼2012-11-27 19:49
      收起回复
        回复 九戒一 :
        九戒一

        “跟已经不吸烟的自己有啥关系?”感觉还是和自己有关,一个人的意识能分裂吗?
        三戒1961:
        这不是分裂问题,这是一个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是个健康用脑的习惯。其实我们每天都处在不卫生的心理状态中,比如;从起床开始,当刷牙的时候,可能想着穿什么衣服,吃早饭的时候,可能想着今天要干什么,工作时,可能又在想晚上约会的事,总之,身在干什么,心思却跑到了别处。我们的身心是不和谐的,疲惫是典型的特征。
        心理上更是如此,我们总是沉浸或者受到过去的体验(高兴、愤恨等)、或者未来要怎么样的干扰,而忽视了此刻正在发生的、感知的东西,我们的心理是发散的、身心也是发散的。
        所以“跟已经不吸烟的自己有啥关系?”意思是: “要吸烟的想法”,对一个那怕是刚刚决定戒烟的人来讲,那也是过去的记忆,可是我们太习惯对记忆的东西产生回应。抗拒一个过去的记忆,这才是一种不和谐(用分裂不妥)方式,胃肠功能如果不和谐,会有不舒服,大脑如果不和谐又会怎样?这个自己随时都可以去体验。


        147楼2012-11-27 20:31
        收起回复
          九戒一: 戒烟之后从未主动想去抽烟,但是想抽烟的念头不定时的出现,我们总是被动的处理这些信息,难道真的可以无视吗?
          三戒1961:是的,戒烟后就一般的情况来讲,即使从未主动想去抽烟,“想抽烟的渴望”依然会时不时(在生理、心理、习惯等条件下的刺激)的出现,因为这些个“渴望吸烟想法”是由岁月留在脑海中的痕迹,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每一个戒烟者都会面对的一个情况。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这一渴望似乎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满足渴望,这是吸烟者所选择的,一个是抗拒渴望,这是戒烟者所选择的,而这两种选择都存在矛盾。前者不用讲,满足了渴望,健康受损。后者是健康有了保障,可是心里难受,因为对渴望的主动否定那可是件痛苦的事,比如:赶飞机,如果路上受阻而耽误了行程,这个时候你一定会很上火。然而这个比如只是被动式的。试想主动的去抗拒心中的渴望,并且不是偶尔一次,而是每时每刻(尤其是戒烟初期,各种方面的条件同时作用和刺激,那欲望可是汹涌无比,呵呵)都处在抗拒的状态,那可不是一般的痛苦。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事实。
          在上述事实面前,“我们总是被动的处理这些信息,难道真的可以无视吗? ”这个应当是戒烟者需要自问的一个问题,而不应当推给他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3楼2012-11-28 17:21
          收起回复
            回复九戒一 :156楼
            除了那些
            内心深处还抱有吸烟想法、那些戒烟愿望不纯的戒烟者之外,这个“而是我‘被’想抽烟”的说法非常准确。
            既不喜欢、也不厌恶,无论是内心喜欢还是厌恶而不能抽,都会在内心留下印迹。爱谁谁,去除我执,和我无关。”——嗯,对极了!
            因为面对“
            ‘被’想抽烟”,你如果不脱离“要还是不要、吸还是不吸”这个层面的话,不仅会掉进“理发师悖论”的怪圈,更会制造出深深的痛苦,回应的越强烈,陷得就会越深,痛苦也就越大。(造成这一怪圈跟我们自身的思维方式有关,先不展开了,这里涉及到的是又一个方面的认识,即我们自身思维模式的局限问题)。
            比如:对“一辈子戒烟”这一说法,要使其有意义的唯一前提就是,自己必须是一个吸烟者,而且是一个不吸烟的吸烟者,结果是痛苦和矛盾都在其中。而对那些“来吧!我要和烟瘾拼死到底!”戒烟者就会更惨,并且明明是自己导致的痛苦,却都推给了“戒断反应”。


            157楼2012-11-29 12:07
            收起回复
              很高兴贼兄再次光临本楼,并能以自己温文尔雅的本色参与讨论。到你楼里去过,其中也有过交流,看的出贼兄是个明白人,呵呵。
              是这样,在吸烟和戒烟问题上,我选择的是通过对现象直接观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而不是依据某种理论,原因是在极低的成功戒烟率(以两年为限,低于3%的比率,不知贼兄以为如何?文献方面好像有5-7%/一年之说)这个背景下,任何理论似乎都失去了其指导价值,另外,这也是我发现问题的一个途径。
              因此,对吸烟及戒烟有关的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比如:欲罢不能是吸烟的人不敢言戒,敢戒的人戒不了的根本特征,欲罢不能和尼古丁无关,而是戒烟者抗拒渴望吸烟想法所导致的矛盾、冲突心理的结果。这一点怕是和贼兄的尼古丁依赖看法大相径庭。这一点愿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对真相的认识和贼兄说的“悟”我认为是两回事,只要是有正常思维,并沿着真相的路径观察到位,对真相的认识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悟”似乎只是经验之间的直接传递,其中没有一个可供参阅的载体,比如缺少对真相的观察过程,因此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出现迷信和被误导的情况。
              至于对真相的传播问题,贼兄的比如反了,应当是这样:吸烟的人就像面临窘迫潦倒的穷光蛋,只是岁数越大窘迫感就越强,而传播真相的人像是一个能提供生财的机会,关键问题是你如何让人家看到,你提供的是个机会,这个才是我正在考虑的问题。好在传播真相的人还是有个优势,面临窘迫潦倒的人很迫切改变现状,而能提供生财机会的又不是很多。因此这一点我有信心,呵呵。
              至于术语、定义什么的,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直接观察是直接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未知出发,为了避免出现歧义,因此理论性的概念我不主张过多摄入。

              认识不同于方法,不存在比率的问题,所以对成功率我不是太过于关注。如果就是要给个说法的话,只能说认识到位了,成功戒烟率可接近百分之百,呵呵。


              159楼2012-11-29 23:01
              收起回复
                第五站、烟草依赖不是烟草(烟毒)作用的结果
                在继续探讨之前,先对前面讨论过的内容做一梳理,归纳如下:

                1、路线图不是以某种戒烟理论,而是以对真相的了解为切入点,采用直接对现象进行理性观察,就问题探讨问题的方式,去认识有关的吸烟和戒烟问题。并且按照由此得到的结论,指导和开展戒烟行动。

                2、经过观察首先得到这样的结论:戒烟最终要解决的是“渴望吸烟的想法”。亦称为烟瘾。

                3、烟瘾形成的初期,是由好奇心的牵引,在自我掌控意识与自我价值取向所形成的冲突、矛盾的悖论心理作用下产生的。

                随着初期吸烟行为的不断进行,烟瘾作为一种信息,在被一点点固化的同时,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着吸烟行为,而每一次的吸烟行为,又再次强化着烟瘾。就这样,循环往复周流不止。烟瘾便很快地在脑海里形成固定的印记,并存储到大脑的记忆功能当中,最终成了戒烟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对象。

                4、随着吸烟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吸烟行动连同烟草中的毒素,开始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向包括行为、心理、躯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和渗透,通过条件反射这一形式,逐渐和烟瘾建立起了特定的联系。使得烟瘾就如同其它记忆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会随时从大脑中不断的向外释放。并且烟瘾的释放,具有条件多、反射渠道多、敏感性强等特点。

                比如:烟瘾的释放体现在躯体方面,随着烟毒(包括尼古丁)在血液、神经、消化、呼吸等系统中的量值变化,会刺激烟瘾的出现;体现在行为和环境方面,随着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场景中,会刺激烟瘾的出现;体现在感知觉方面,当看到、听到或者嗅到与烟有关的信息,会刺激烟瘾的出现等。
                5、遭遇到了悖论心理是戒烟失败的根本原因。悖论心理会表现出两个现象:其一是它的冲突和对抗,会致使大脑运作失调,因而出现难受的身心体验(焦躁、坐立不安、思想不集中等)。比如:正在进行中的愿望被意外否定。其二悖论心理是一个无法完结的过程。就是说,一旦处于悖论心理状态,就会进入到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缠过程里,既不会有结果,也不会结束。

                接下来开始这一站的探讨。

                为什么要讨论“烟草依赖不是烟草(烟毒)作用的结果”这个问题?通过前几站对戒烟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烟瘾与烟毒之间的关系、悖论心理等问题的观察,烟毒的情况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
                是的,沿着路线图的路径进行观察,烟毒的问题是已经清楚了。但是现实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拒绝吸烟就会难受,立即吸烟难受感就会消失,再加上有一个尼古丁依赖理论,因此使得在医学界、控烟界、以及戒烟者个人当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看法:烟草依赖就是烟毒、或者尼古丁依赖。并且这一结论还在被广泛的传播,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澄清,同时对于这一问题的了解,也有助于对真相更进一步的认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0楼2012-12-05 19:07
                回复
                  2025-07-27 16:04: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首先来确定一下,什么是烟草依赖?从行为上看,烟草依赖指的是,在明知是有害的前提下,一个无法放弃和停止的、并且是无奈的、被控制的吸烟行为。反映在心理上,就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欲罢不能”?,经验告诉我们,“不能”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强烈的痛苦感受,正是这一痛苦感受,才有了吸烟的人不敢言戒,敢戒烟的人又戒不了这一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了这个痛苦感受的问题,也就不可能有戒烟难这个现象。因此探讨“烟草依赖不是烟草(烟毒)作用的结果”这个问题,只需要观察这一点,即:停止烟毒的摄入以后,会不会出现痛苦的身心体验?就可以得到明确的认识。
                  因此针对烟草依赖不是烟草(烟毒)作用的结果,即:停止吸烟以后,所出现的痛苦身心体验(主要指造成戒烟难的那部分反应),并不是由烟毒造成的结论,具体观察如下:

                  其一、停止吸烟,意味着不再向身体输入那些毒素,使自身的修复和净化功能,开始完全向正面转化。如果远离烟毒会引起痛苦的身心体验,这不符合趋向和谐、包容,回避冲突、矛盾的进化法则。

                  就像一些创伤在愈合过程中,尽管也会有感染、肿胀、发烧发热等不适的反应,而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接受,并愿意积极去面对的,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比如:远离一氧化碳,远离焦油,远离那些致癌的毒素,只会使人更加舒服。

                  其二、停止吸烟后,随着烟毒被躯体一点点的代谢掉,可是痛苦的感受并没有因此消失,几个月、半年、一年,甚至更长,这一点相信戒烟的人都会有体验。

                  其三、吸二手烟的人,没有也不会因为吸不到烟毒而难受。
                  其四、“拒绝吸烟就会难受,立即吸烟难受感就会消失”的现象,并不意味着就是烟毒引起的难受感。就像因为有很多恐惧而致死的癌症患者,就因此而认定癌症本身,也能够产生恐惧心理一样的不可取。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1楼2012-12-05 19:07
                  回复
                    看了风之歌8866大师(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主题贴,想说几句:
                    我始终认为,戒烟关键是思路是否对头。先说说何为戒烟?很简单,就是停止吸烟后,渴望吸烟的念头(即烟瘾)会不时的涌现,这不仅是客观事实,而且如何让渴望吸烟的念头最终消失,就是戒烟者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唯一一件事,这就是戒烟。然而受习惯的影响,人们视乎千篇一律地以一种革除的心态去面对烟瘾,这样就产生了两个后果,也因此导致了戒烟难成了及其普遍的现象:
                    结果一、运用抗拒、排斥的心理去对治一个自己已经决定放弃的行为,这个过程导致的是一个悖论结果。即戒烟就是在吸烟。
                    结果二、制造了新的伤害。即戒断后痛苦的身心反应,亦称戒断反应,是戒烟失败的直接原因。
                    因此如何通过认识和了解,躲避这两个后果,建设让烟瘾顺利释放的通路,就成了能否成功戒烟的关键。而这就是正确的戒烟思路。


                    230楼2013-09-24 10:06
                    收起回复
                      再说戒断反应
                      戒过烟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戒烟期间会遇到强烈、难受的身心反应,在这里我们称它为戒断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躁、抑郁、心神不宁、思维涣散、愤怒、口腔溃疡等等。实际上,正是由于戒断反应的存在,才使得吸烟的人明明知道吸烟伤身有害,但是又欲罢不能,从而无法摆脱吸烟行为。也可以这么说,戒断反应是导致戒烟难最直接的原因。那么戒断反应又是如何产生的?
                      现实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当烟瘾来了,有烟可以吸食,就会感到舒服,反之就难受。正是这个现象的存在,使得人们很容易把戒断反应一事理解为:戒断反应是因为戒烟后,由于躯体内未能及时补充烟毒,打破了原有的某种平衡而引起的反应,也称为排毒反应。事实果真如此吗?
                      假如有这么一天:出差赶往机场,由于路上塞车而误机,使工作计划告吹。从机场回来,不小心又造成了交通事故,车被拖走待处理。期间接到客户电话,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急需解决。处理完客户事情往家走,发现钥匙遗忘在车上,逐返回车场取钥匙。进家后,发现管网维修楼内停水。打开电视因欠费无有信号......。请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你在这一天里,遇到了这些诸多的事情时,心情会怎样?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修养好的人可能会郁闷不乐,性情稍差一些的将很难抑制住心中的怒火,就是说,任谁都不愿意经常地、连续地生活在事与愿违当中,因为当人的愿望、要求受到了阻挠,或者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引起诸如:焦虑、愤怒、自卑、恐惧、嫉妒等不良的情绪反应,非常地令人不舒服。毕竟这些不良反应,都是源自于中枢器官大脑,本质上都是大脑的组织运行,受到了干扰和阻断所致,其中的难受感与愿望的强烈程度成正比,并通过身心的不良反应表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说“情绪泛滥是健康最大隐患”的缘故。
                      再来看看,烟瘾作为一种欲望和念头,在吸烟者的心中占有怎样的位置?先来了解一组数字。如果按一天一包烟、吸完一支烟需要20次/6分钟计,那么吸烟者一天所要重复的吸烟动作就是400次,吸烟时间是120分钟,这样一年下来就是近15万次,吸烟时间为30个整天。如果按吸烟者的平均烟龄7年计,其吸烟的动作次数和时间分别为:一百多万次、昼夜不停地吸烟超过半年,而这只是行为方面情况。如果再考虑到在7年间,还有5万多支总量的烟毒,在与身体做零距离接触,期间所建立起来的生理上的联系。试问:在人的记忆仓储中,还有哪条信息会比烟瘾的烙印更深?所积聚的能量更大?
                      这样当戒烟者为了实现不再吸烟的愿望,采用拒绝、革除的方式去面对烟瘾时,事实上也就是戒烟者,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意志力,用大于烟瘾的能量去抗拒和消除烟瘾,等于是自己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等于是自己把自己的心理,置身到了强大的冲突当中,并且这两股力量较劲时所消耗的能量,都要由自己来承受。面对这样持续的、强烈的、非外部因素导致的对抗状态,出现令人难受的身心反应,也就理所当然了。而这就是为什么停止吸烟后,会有令人难受、痛苦的身心反应的原因。
                      反观远离烟草的情况。由于受躯体抗拒破坏、自我修复功能的影响,期间尽管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嗜睡、食欲增强、痰多咳嗽等等,然而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接受和愿意面对的,就像有些创伤在愈合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那些感染、肿痛、发烧发热等症状,这些都是“痛”并快乐的过程。再一个,依据人驱乐避苦的天性来讲,停止烟毒的摄入,只会使人感到健康和舒服,怎么会有人因为少吸入了,诸如混有一氧化碳、焦油等有害的浑浊气体,而感到难受呢?关于这一点,长期吸食二手烟的人,会更有体会。
                      所以说,戒断反应是由于排斥、革除的心理,使大脑受到冲击以后所表现出的身心反应,是导致戒烟失败的、一个有戒烟者自己制造的陷阱。


                      234楼2013-09-26 10:15
                      收起回复
                        回复 南山钟0 :
                        华丽转身,或者说就一个迈步,这个不但可行,而且是必须的。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比如:有些戒烟就如同戒饭一样的人,停止吸烟对他们而言,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忽然有一天,在一夜之间就完全摆脱了吸烟行为,当然这其中有一定的突发诱因。在这之后,不仅没有丝毫的痛苦和不适,而且发自内心的自在和快乐,只是他们很少明白其中的缘由。
                        这样的戒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的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少有那些难受感。并且从骨子里都投射着这样的想法:这一辈子自己都不会再吸烟了,吸烟一事与自己无关。正是这一态度,当烟瘾潮水般涌来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处于一种无动于衷,与我何干的心态面对之,其中没有口号、鼓励、横刀立马式的抗拒和回应,也因此让他们躲过了-戒烟就是吸烟的悖论陷阱、以及痛苦的戒断反应陷阱,使得烟瘾在无有阻碍的状态下顺利释放,成功戒烟。


                        236楼2013-09-26 17:44
                        收起回复
                          把吸烟行为看成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未尝不可。不过以吸烟行为为单元去探讨戒烟一事,无论涉及的层面多么深刻,其结果一定是模糊的,其指导价值微乎其微。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构成戒烟行为的那些因素,非吸烟者也同样具备和拥有,比如:肢体动作、呼吸、烟产品等,显然以戒烟行为作为戒烟对象和目标太过笼统,有劲也很难落实到点上。而如果以区别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唯一要素为戒烟对象和目标,由于精准性提高了,所以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那都是不一样的。
                          而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唯一的区别,就是头脑中渴望吸烟的念头,也是戒烟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唯一对象,以及探讨戒烟一事的基本点。你以为呢?


                          241楼2013-09-27 19:24
                          收起回复
                            @南山钟0
                            回复 三戒1961 :
                            这时,我想照着那个方法,坐下了,什么都不做,还是难受,站起来,仍难受。走一走,还难受!。。。忽然悟到自己的不对了,方法是说什么都不做嘛 ,我坐了,站了,走了,违反了什么都不做,所以当然会难受!但是,我到底该怎样才能释放烟瘾呢?
                            回复 南山钟0 :
                            “什么都不做”是在理解和认识了——任何对烟瘾的干涉、回应正是戒烟失败根源的基础上,才有的一种面对烟瘾的心态,以经超出了“是吸还是不吸”这样的层面。如果把“什么都不做”单单视为是一种戒烟方法,就还在干涉的范围当中,体现出的就还是一种对抗。因此改变认识是前提,比如:戒烟的难受心理是怎么回事?


                            254楼2013-09-29 08:30
                            收起回复
                              2025-07-27 15:58: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南山钟0
                              问:面对烟瘾什么都不做,很难理解。打个 比方吧,平常饭后总是一支烟,今天饭后又想摸口袋掏烟,一摸啥都没有,于是觉得缺了什么似的难受,请问,我怎么做才好?
                              答: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念头本身并不会让我们感觉难受,只是面对念头,当有了诸如取舍或者爱憎的回应时,相应的情绪体验才会出现。
                              同样面对烟瘾,由于我们除了顺从、听命与它之外,似乎也就只有抗拒和排除这一种途径了,要么是吸;要么是不吸,因此当烟瘾一出现,戒烟者第一反应,往往就是硬生生的去抗拒,这样便陷入了戒断反应的陷阱,自然就会出现难受感。如果真看到了这一点,你还会对烟瘾给予回应吗?


                              258楼2013-09-29 12: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