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的生活很无赖吧 关注:98贴子:7,325

【政治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还没想好干啥。。政治还好多没看诶,要不就仿造中综楼得了


IP属地:湖北1楼2012-11-25 10:54回复
    —————————————————————————————————————————
    大纲(目录)
    原理——第一部分
    概论——第二部分
    纲要——第三部分
    基础——第四部分
    时政——第五部分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2-12-02 19:13
    回复
      2025-05-23 12:09:05
      广告
      原理(第一部分)
      绪论——第一章
      唯物论、辩证法——第二章
      认识论——第三章
      历史唯物论——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第六章
      科学社会主义——第七章
      共产主义理想——第八章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2-12-02 19:17
      回复
        概论(第二部分)
        总论之总论——第一章
        精髓——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第四章
        本质论——第五章
        国情论——第六章
        动力论——第七章
        物质文明——第八章
        政治文明——第九章
        精神文明——第十章
        社会与生态文明——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第十二章
        国际战略、外交政策——第十三章
        依靠力量——第十四章
        领导核心——第十五章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2-12-02 19:21
        回复
          基础(第四部分)
          理想信念——第一章
          爱国主义——第二章
          人生观、价值观——第三章
          道德——第四章
          社会公德——第五章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第六章
          法治——第七章
          法制——第八章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2-12-02 19:26
          回复
            时政(第五部分)
            时事——第一章(略)
            政策——第二章(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三章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2-12-02 19:29
            回复
              ————————————————————————————————————————原理(第一部分)
              ————————————————————————————————————————
              绪论(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2-12-02 20:39
              收起回复
                唯物论、辩证法(第二章)
                一.物质世界和世间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9.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0.实践与人的存在。
                1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12.人和自然的关系。
                13.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2.事物普遍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发展的实质。
                4.发展与过程。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7.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1.矛盾分析方法。
                12.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3.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15.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6.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1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势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8.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19.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20.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1.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及其客观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3.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题选择的关系。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2-12-02 20:59
                回复
                  2025-05-23 12:03:05
                  广告
                  认识论(第三章)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5.认识的本质。
                  6.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7.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8.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9.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10.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1.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3.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4.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6.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7.价值及其特征。
                  8.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9.价值评价的功能。
                  10.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1.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3.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4.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5.自由与必然。


                  IP属地:湖北10楼2012-12-04 09:02
                  回复
                    历史唯物论(第四章)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4.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5.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1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1.社会形态的内涵。
                    1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4.阶级斗争的作用。
                    5.阶级分析方法。
                    6.社会**的实质和根源。
                    7.**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8.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9.科学技术的含义。
                    10.科学技术**的作用。
                    11.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3.人的本质。
                    4.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7.个人与社会历史。
                    8.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9.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IP属地:湖北11楼2012-12-04 09:41
                    收起回复
                      资本主义的本质(第五章)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的原始积累。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6.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7.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8.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9.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0.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3.货币转化为资本。
                      4.所有制和所有权。
                      5.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7.剩余价值的实质。
                      8.资本的本质。
                      9.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10.剩余价值率。
                      1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2.超额剩余价值。
                      1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1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
                      16.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17.资本有机构成。
                      18.相对过剩人口。
                      19.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20.资本循环。
                      21.资本周转。
                      22.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2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2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25.利润和平均利润。
                      2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2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
                      4.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5.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IP属地:湖北12楼2012-12-07 18:53
                      回复
                        共产主义理想(第八章)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2.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2-12-09 11:07
                        回复
                          精髓:实事求是(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2-12-09 11:24
                          回复
                            新民主主义(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m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m的时代特征。
                            2.新民主主义革m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新民主主义革m理论的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m理论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m总路线的提出。
                            2.新民主主义革m的对象和动力。
                            3.新民主主义革m的领导。
                            4.新民主主义革m的性质和前途。
                            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m理论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中国革m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m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3.革m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4.武装斗争是中国革m的主要斗争形式。
                            5.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2-12-09 11:34
                            回复
                              2025-05-23 11:57:05
                              广告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四章)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2-12-09 11: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