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辩证法(第二章)
一.物质世界和世间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9.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0.实践与人的存在。
1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12.人和自然的关系。
13.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2.事物普遍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发展的实质。
4.发展与过程。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7.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1.矛盾分析方法。
12.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3.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15.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6.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1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势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8.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19.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20.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1.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及其客观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3.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题选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