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吧 关注:17,057贴子:215,122

浅谈如何从练气入手练太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练气也能练出太极功夫?
是的,我以前就发过贴子,讲述气劲和骨劲其实是同一回事,但并不等同于有气感的人就一定能练出太极功夫,关键还要看有没有用对练法。
2、如何从练气入手练太极?
从练气入手,关键是要做到含胸拨背。含胸拨背是具体练法,其余都是从这个练法只产生的效果。张三丰把含胸拔背直接等同于英雄所向无敌的重要方法,没有含胸拔背,再以后的任何程序都是无效的举动。可惜有许多人虽然知道含胸拔背,但却不理解含胸拔背颠目的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含胸,为什么要拔背,含胸拔背之前还要完成什么。
3、含胸拨背是意还是形?
既不是意,也不是形,含胸拔背只跟呼吸有关,跟身形什么的根本没有关系。由着含胸拔背而能体会到气沉丹田;由着气沉丹田的积累而能体会到虚灵顶劲;由着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等过程的不断提高,而能体会到功夫的不断积聚。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的过程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抟气”。


1楼2012-12-03 15:06回复
    4、怎样从呼吸入手做到含胸拨背?
    关键是要做到腹实心虚,用上腹及下肺吸气,这部分古人称为中焦,中焦吸足了气,就是腹实。中焦吸足了以后再吸,让胸部向两侧及向上舒展容纳更多空气,不要让空气聚于心室周围,让心室周围保持虚松,即为心虚。
    5、腹实心虚与含胸拨背是什么关系?
    基本上是一回事,当你在吸气里做到了虚心腹实,那么你虚心产生的胸不向前突出也可大量吸气的效果就是含胸,同时你的背部就会产生自然而然向上拨的感觉,这就是拨背。所以能含胸就能拨背。
    6、气沉丹田与含胸拨背是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当你吸气时做到含胸拨背,呼气时松下来,自然就会感到一种若有若无的东西从胸腔落到小腹丹田里,这就是气沉丹田。含胸拨背是练法,气沉丹田是现象,气沉丹田的经验多了,气感也就慢慢越来越强了。


    2楼2012-12-03 15:16
    收起回复
      2025-07-22 04:17: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7、虚灵顶劲与含胸拨背是什么关系?
      也是因果关系。人们对虚灵顶劲有多种理解。其实,所谓虚灵,就是虚而不实之意,它只能是一种感知感受,而不是任何的意想。气沉丹田气足,有时你就会感到头顶百会之上若有若无有丝丝气息存,气若游丝,因着感受而虚虚领受,并随之调整身形,以便上下贯通,就是顶劲。这就是虚灵顶劲。百会穴之上时不时的感到气若游丝就是虚灵顶劲,不是说要断气了,这只是一个现象,不是练法,不要专门去练虚灵顶劲,专门练是练不好的。
      8、出现虚灵顶劲的现象说明什么?
      说明你从练气练太极可以入门了,因为人有先天之根与后天之根的区别,后天之根即脚底涌泉穴相近之之处;先天之根即头顶百会穴相近之处。先天之根一旦培植,人就能吸收天地灵气,内气随即增强,所以虚灵顶劲对于功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练气的人来说,功力的区别在于一个内气是否充足,由此而造成一个有无根劲的区别,没有根劲或者根太浅是绝对无法发人的。反之,有根者不易被人拔起,根浅者一拔即起,无根者一推就倒,就如木杆竖在地上,一个小孩只要站位合适,也能轻易推倒木杆。
      9、什么方法对含胸拨背的练习最有效?
      最有效的是静坐,所以静坐是太极基本功之一。 很多人只知道静坐可以养气,但不知道静坐为什么能够养气,静坐养气,根源在于含胸拨背。静坐之法在于一念代百念,但是这个“念”非思念之“念”。而且盘拳时所谓的意,也不是意念的意也。不明此“意”与“念”,不论怎么练都是假大空。


      3楼2012-12-03 15:29
      收起回复
        10、什么时候适合使用静坐功法?
        当你通过含胸拨背,练出明显气感,能够明显感到气沉丹田,初步感到虚灵顶劲以后即可采取静坐功法。在此之前先站桩,站桩时注意练习含胸拨背,其它东西都可以不用管它。有些人站桩只顾着找劲,根本不注意含胸拨背的练习,结果站了三年才开始出功夫,注意含胸拨背的人,快的半年就可以出功夫了。
        11、静坐是怎么的坐法?
        静坐也定式,没有标准的姿式,盘坐和坐椅子上都可以。意守无对错,可以意守,也可以不意守。姿式和有无意守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注意含胸拨胸,以及气息的出入。
        12、静坐是的气息出入是指什么?
        就是指内外气的交融,体外自然精华之气通过身体毛孔进入体内,体内之气通过毛孔流出体外,坚持练习,气感就会越来越强。


        7楼2012-12-03 15:42
        收起回复
          13、含胸拨背与呼吸频率有无关系?
          有,关系密切。如果你注意含胸拨背,呼吸频率自然就会下来。反之,呼吸频率下降,也能帮助含胸拨背的练习。如果呼吸频率能够达到五十营呼吸法的要求更好。
          14、什么是五十营呼吸法?
          内气在人体内运行,一个昼夜运行于二十八宿,要五十营,就是50个周期。营就是周,一营就是一周。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呼吸一个昼夜算下来是270次呼吸,一次呼吸应该是6.4秒,我们的呼吸一般情况下是3.3秒,比五十营的呼吸要快了将近一倍。
          15、呼吸频率与动作速度有关系吗?
          有,练太极时,要以呼吸频率来决定动作速度,太极练习有“深长细缓匀”五个字,稍有思想的人应该都能够看出这五个字跟动作连不上什么关系,实际指是呼吸的状态。一般来说,一呼一吸决定一个动作、一个开合。


          9楼2012-12-03 16:55
          收起回复
            16、动作如何与呼吸相配合?
            没有一对一的配合,如果要求拳架里的所有动作都与呼吸相配合,整路拳将变得异常机械,使去灵活自然。但呼吸必须引导动作,不要求一一严格对应。一般来说,吸气时双手向外、向上舒展,呼气时双方向内、向下运动。
            17、运作配合呼吸练拳会产生什么现象?
            如果说含胸拨背方法正确,练拳时运作与呼吸又配合较好,时间长了以后,内气会越来越充足,产生气遍周身的现象。具体说来,就是体外体外,全身上下都感会到若有若无、气若游丝般的气机存在,意动则气动,气动则骨肉动,有时会产生不是用肌肉驱动身体的感觉。有些人则会时不时产生全身都不是实体,只是一团气在动的体验现象,这就是气遍周身不少滞。
            18、感受气机与运劲如抽丝有什么关系?
            上面所说练拳时感受到若有若无气机的现象,就是传说中的运劲如抽丝,练气的人必须先树立和搞清一个观念,气劲本一体,运劲如抽丝,实际上也是运气如抽丝,抽丝所抽的丝,实际就是气。很多人就是把力理解成劲,劲的确是一种力量,但是它的表现形式与我们习惯的力有很大的差别,我以前发过一篇贴子,讲述劲与力的区别,这里都不在多说。


            10楼2012-12-03 18:12
            收起回复
              19、运劲如抽丝与松沉有什么关系?
              松沉是练太极的要求和现象,是练的一种目的,但是不是练法,很多人练了几十年都还是僵成一团,少数人只半年至三年就已经大松大软。做到运劲如抽丝,实际就已经松沉了,没有松沉,早不可能产生运劲如抽丝的体悟的。只要通过练气,达到气遍周身,放弃用力的想法,意到则气到,则根本不用过多去注意什么,自然就松沉了。如果不练气,那么松沉就必须守住一个字,那个就“懒”!怎么理解“懒”,想象一下生大病的感觉吧。对的,就是那种根本没有任何力气去动,也不想去动的感觉,守住这个感觉,也能得松沉。
              20、运劲如抽丝是否为大松大软的练法?
              是的,如果做不到运劲如抽丝,空谈大松大软毫无意义,任何不是建立在运劲如抽丝基础上的大松大软,都是自欺欺人,是彻头彻尾的软脚虾,一推就倒,一碰就歪。成都李雅轩派太极就是过于强调大松大软,则闭口不谈怎样练大松大软,所以练出功夫的人很少。
              21、含胸拨背与节节松开有什么关系?
              节节松开,最重要的就是以命门为核心,命门以上一节节向上松开,命门以下一节节向下松沉,做到了含胸拨背,自然就能产生这种现象。随着内气的增加,四肢关节也会产生气垫现象,由气垫催生四肢关节节节松开。膝关节产生气垫的人,练拳时就不会有膝痛的现象。


              13楼2012-12-03 18:59
              收起回复
                22、运劲如抽丝后是否需要其它的意念?
                不需要,运劲如抽丝就是根本。有了运劲如抽丝,再加任何意念都是多余的,有人常问我什么三道气圈、身如钟摆、怀抱大气球、松身引导什么的,都不需要,也没必要,这此东西本来就是用来帮助人们寻找运劲如抽丝这一本质的工具,已经得到本质,又有什么必要舍本逐末呢。
                23、太极预备式的作用是不是引出气感?
                是的,太极预备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两手及十指伸直,然后放松。这绷紧后的放松就会产生手臂及十指微胀微麻感,这就是气感,在整过练拳的过程中都要保住这种气感。保持这种气感把手伸出去,挨着别人自已没感觉到用力,别人就已经站不稳,就是“打人如伸手”那种惊人威人的基础,如果保持这种气感打人,只加一点力道,都比使劲用力打人更痛。
                24、如何保持预备式引出气感?
                关健就在于运劲如抽丝,运劲如抽丝与松沉轻灵本是一体,而这种气感的保持,又是身体是否保持松沉一个标志,这种气感还在,你就能体悟身体四肢又松又沉的感觉,如果练拳时偏离了运劲如抽丝的练法,用上了一点蛮力,这种气感就会立即消失。反之,如果你可以做到运劲如抽丝,就算不做预备式,也能产生这种气感并保持下去。


                15楼2012-12-03 19:40
                收起回复
                  2025-07-22 04:11: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5、练内气与松有什么联系?
                  对于什么是“松”?有许多人都不清楚,从练气入手,松其实很好理解,真正的松就是象面包一样膨胀的“松——也可以理解为象一只有足够韧性的气球,任你怎么打压,只要你一放手,它就会慢慢的恢复原状。但要记住的是,“松”不是脱开一样的松,如果你做到含胸拨背和运劲如抽丝,就会有深刻的认识。
                  26、运劲如抽丝下练太极要注意什么?
                  总的说来,就是用意不用力,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这是重点),其他的如用劲什么的都不用多想,功夫到了,自会明白。
                  27、是不是有所有的部位都必须松?
                  也不一定,对胯的要求并不是松,而是用意念使它内缩,而这个内缩不是要做出来,但一定要想到。这个胯的内缩你能够做到了,提肛跟着做到了,这个胯的内缩实际上在太极练习任何的功法中都应该做到。


                  23楼2012-12-04 14:43
                  收起回复
                    28、胯的内缩会不会导致沉不下去?
                    缩胯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把重心移居到实腿上,使起动灵活,所以这个时候根本不用去想什么松沉。有许多人由于没有把这个重心移动,所以只能靠身体的偏倚来调整身体重心,结果就出现了身体的左右或前后俯仰。
                    29、练拳的时候是不是只要舒服就行?
                    不是,虽然有“一身舒适为万法宗”的说法,但并不是指单纯求舒服,要出功夫,如果不是每次练拳都练到坐下就不想起来的这种程度,是很难出真功的。但是如果练了一段时间,反而有不舒适的感觉,那就说有练错的地方,就必须找出原因,否则有百害而无利,功夫或者劲法是一法通百法灵,练拳容易改拳,实际上指的是意气身在练拳时的体现,而不是架子。
                    30、吸气下丹田的气是否到中丹田,呼气时是否又下压到下丹田?
                    在吸气时下丹田的内气走到中丹田是应该的。吐气时下压就不对了,应该是气沉丹田,但是气沉丹田也不完全能描述。应该是:呼气时意念忘记呼气,而是直接想到内部气象水银一样落到下丹田甚至两脚涌泉穴,它是如何走的你不要管它。


                    26楼2012-12-06 10:39
                    收起回复
                      31、松沉是不是太极入门的基本功?
                      如果从练气入手,那么松沉就一不是入门的基本功,这一点一定要强调。由练气而入进入太极之门,那么入门之基就是呼吸,要求人的呼吸频率达到五十营呼吸法的要求。呼吸,古人称之为练气,尽管在你达到了五十营呼吸法的要求后基本就会把这种呼吸忘了,但这是在达到要求后的一种习惯,并不是真正的忘记了。所以,忘记呼吸是相对较高层次的境界,现在许多人一开始就强调忘记呼吸,自然呼吸,用较强境界来要求初学的人,殊不知一开始就这么做,无论是练功还是养生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32、 松沉是不是有很多层次?
                      是的,松沉功夫是一层一层的东西,松无止境。想要一下子做出来是不可能的。只要自己体会一下就可以知道,你越想自己的某一部分松下来,其实往往就是这一部分最紧张。真正的要想做到松就是不去想它,就如你睡觉睡熟那样,绝对就是一种松的状态。 实现运劲如抽丝了,实际也就松沉了,而运劲如抽丝又与呼吸缓慢有极大的关系。
                      33、呼吸频率的下降对于养生有无好处?
                      有。呼吸频率的调整就是人体体能的调整。许多身体不好的人,如果能用五十营法呼吸,快则半年,慢则一年,就可以就很多毛病练走了,长期持坚好处多多。


                      28楼2012-12-08 11:25
                      收起回复
                        34、练太极是不是要很长时间才能出功夫?
                        不是,那是一种误解。练太极拳如果真正得法,三五个月绝对可以功夫上身,身体变好那是绝对的事情。所难者,在于后期之修炼。武功一道,本没有境界一说,因为山外青山楼外楼,更有高人在后头。如果一定要计较,首先要有一个参照的标准,比如以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35、太极练出功夫后怎样才能用于实战?
                        除陈式外,多数太极拳的最大功用在于桩架合一,只要方法正确,就一定能够练出功夫。其中又有招、劲、气三层功夫,三层互为一体,无法彻底分开。如果从练气如手,劲、气二层功夫可以最早获得,而招功主是在劲气两层功夫已有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各种实战方法(如果劲、气二层功夫不到位,则学招功没有什么意义),这些功夫一旦上身,只要经过次数的磨合,就可以用于实战,磨合的具体办法,就是先和别人友好试劲,会用劲后再与别人友好较计,可以和多种门派的人较量,在现在生活中,学传统功夫的较少,则可以和学拳击、空手道、台拳道之类的朋友进行友好的散打较量,多有几次经验就能实战了。推手练习是不是功夫的,如果有同门人物,可以推手试劲,但不可用推手练实战。
                        36、含胸拨背吸气时是否需要收腹?
                        不用,吸气时并非小腹略收,而是用意识将胯根内缩。此法亦可以用在练拳时。气向上提是由含胸拔背来完成的。呼气时就不要再注意内部气是如何走的,也不要注意吐气,意识放在下丹田(就是刚才被提上去的气)。脚底涌泉为后天之跟,气沉丹田而沉至脚底,才能根基扎实。


                        36楼2012-12-10 12:14
                        收起回复
                          37、身体的重心变化与双重有关吗?
                          身体重心的虚实跟双重是两回事。双重读作“重” “chong”,即重叠是也,指的是交手双方重叠用力,以致发生顶牛现象而陷于僵局,必然是力大者胜,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推手比赛基本上都是这种现象。所以“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工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惟欲避此病,须知阴阳。”所以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唯接手先着力随即放松”实际上就是欲避双重之病的办法。王宗岳强调“人刚我柔谓之“走”,”“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就是克服双重之病的方法。
                          38、练太练有坐胯的说法吗?
                          有,除了缩胯的提法,大感确实还有坐胯一说,身体下坐时要想灵活,就只有把重心坐在股骨上才能做到。意识中的两胯内缩可以催生类似胯跟与股骨分离的状态,才能做到开胯圆档,使上身下沉,使胯根受重力.现在大多数人都是把自身的重心落在跨跟上面,以致造成劲气不能下沉和身体运转失灵。劲气不能下沉,必然发劲不能松透,身体运转失灵必然虚实无法正确体现。
                          39、练太极重点是不是在于练腰?
                          许多人都认为太极拳练的是腰,其实里面有一个小小的误会。腰为主宰并没有错,但又并不是练腰,而是练腰眼抽送,古人说是练腰际的左右肾的抽动。锻炼这一部分,可以使人体上身的运动像门轴一样,从上到下一起转动,它的根子就在胯部。练习时要尽量使身体的重心下陷(不是整个人下陷)以求外在的一动全身动,一停全身停。身体内部在内气的引领下慢慢也会做到一动无有不动(需要呼吸配合),最后就形成了所谓的内外相合,从而真正达到全身的一动无有不动。


                          54楼2012-12-12 10:45
                          收起回复
                            关于本贴争议的说法
                            逸湘居士没有真功夫,被我说穿,他没面子了,所以事事针对我,而且还不敢明说,其气量实在不怎么样。
                            关于吧主们的要求,我可以站出来先一下,太极小云看的很准,我贴子里的东西确实大量借用了1988散落在各个贴吧的言论。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传的东西总是相似度很高,假传的则各有各的面目。我本来想梳理师传心得,指导初学太极拳的人,不经意间发现1988所说的东西和师传非常相似,所以也懒得动笔了,自已去想了,干脆把1988这些散乱的言论整理一下,1988的东西其实很好,是真传,但是没有引起网友的重视,而且太散不便网友们学习,整理一下比较好,也算功德一件。
                            我贴子里的那些内容,从版权上来说,是属于1988的,没有疑问。但里面谈到的功法则是杨式太极自古以来的传承,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所有练杨式的人就应该了解的。1988的好东西还很多,与师门传承都很相合,现在还没整理完,我将继续整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这人不善说话,也不想与人争执,你别人有意的争执,我将直接无视并从我贴子里删除,请闹事者自重,也请各位网友谅解


                            60楼2012-12-13 15:59
                            收起回复
                              2025-07-22 04:05: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0、练太极拳会不会损害膝关节?
                              练太极拳会损害膝关节,那是以讹传讹。随着骨龄的增长,膝关节本身的老化应该也会出现疼痛的现象(骨质疏松造成的),这并不是练拳造成的。如果练法正确的话,肾气等五藏气血得到增强,骨及关节的病疼也会减轻甚至痊愈。另外太极拳的真正练法本来就是站着练的,随着功夫的提高,自己会慢慢往下,最后可以贴地而行。
                              41、运劲如抽丝与深呼吸之间有什么联系?
                              运劲如抽丝就是呼吸缓慢的直接体现。松沉功夫是一层一层的东西。想要做出来是不可能的。只要自己体会一下就可以知道,你越想自己的某一部分松下来,其实往往就是这一部分最紧张。真正的要想做到松就是不去想它,就如你睡觉睡熟那样,绝对就是一种松的状态。
                              42、深呼吸与内外气交融之间有什么联系?
                              强调深呼吸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深呼吸能够使全身的毛孔全部打开,在毛孔打开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毛孔打开后与天地之气的交融,就能够使你做到松和不沉,随着毛孔打开的程度越高,你的松和沉也就越强,这就是太极拳要求行拳慢的根本原因。
                              


                              62楼2012-12-14 12: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