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吧 关注:161,549贴子:1,285,040

相声发展史中你必须记住的三个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相声发展史中你必须记住的三个人

朱少文:现代相声的第一代,也可以说是相声的创始人,你可能会质疑,不是还有一个张三禄老先生么?人家才是正根,是的,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张三禄老先生, 但是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相声真正成为一个行当,确实是从朱少文这一代开始,且被大众认可的,所以,作为开天辟地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我们确实没有理由忘记他。

侯宝林:解放以后在北京倡导发起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与一些作家、学者、教授如老舍、罗常培、吴晓铃等文化人合作,在当时把濒临“脑死”的相声带进了艺术的殿堂,把相声艺人的“下九流”身份提升到了“艺术家”的高度,可以说对相声的贡献居功至伟,现在有很多的人在骂他,认为是他将相声毁掉了,可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使得相声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得以苟延残喘到现在,也才能有今天的再次发展的可能性。有人说正是他们让传统相声从800多段发展成了200多段,但是如果不是这些侯宝林们的努力,恐怕相声现在不是200多段的问题,而是早已经被取缔或者早已逐渐自己消亡,人们可以听到的搞笑语言节目也就是从国外流进来的“脱口秀”了

李金斗:很多人都不喜欢他,因为他的现在的段子实在对不住他的地位,甚至还有PJ事件,从个人来讲我也不是很赞同他,但是他对相声的贡献和在相声的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抹杀的,正是他把相声重新拉回到我们身边,是他倡导了热热闹闹的相声回归剧场的活动,也是他使得相声获得了再次发展的契机,目前相声的火爆,可以说和他的贡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说这些只是想阐述一个问题:有的时候只有“顺从”政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向政治靠拢并有的时候不是自甘堕落,有的时候是为了自己所钟爱的食物能够发展下去,是要委曲求全的,他们的存在你现在可能感觉不屑,但我希望每个人能够人事他们曾静的价值和付出,不要动不动就骂字出口~



1楼2007-05-31 21:48回复
    关于李金斗的说法不属实。
    第一,在东城周末相声俱乐部之前,天津的于宝林先生就提出了回归剧场理念并付诸实施,另外不管你如何不喜欢郭德纲,郭德纲等很多民间艺人也早在李金斗之前在北京的剧场、茶馆说相声。
    第二,李金斗自己的说法,提出相声回归剧场的是姜昆,只是姜昆太忙,而他自己人缘比较好,才由他来张罗这件事。
    也就是说,即使你不承认于宝林、郭德纲等人的努力,那也要归功于姜昆而不是李金斗


    2楼2007-05-31 22:03
    回复
      2025-07-15 09:26:45
      广告
      2003年10月,由李金斗、宋德全发起的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提出让相声“回归剧场”的口号.好象是宋德全给李金斗提的想法,听一个采访时说的


      3楼2007-05-31 22:18
      回复
        呵呵,如果2003年,那就比于宝林晚了5年了。人家斗爷现在的说法是他们1995年就在姜昆的倡议下开始干了(比郭德纲自称的1996年也早一年呢)


        4楼2007-05-31 22:29
        回复
          楼上说的就是谣言了。李金斗他们的俱乐部是2003年才开张的,此前也确实在民族宫演过几次相声,谈不上火爆不火爆,一年才演个几场而已。
          至于说郭,你一定要贬低人家也无所谓,但人家每周在小剧场说相声时,还根本没有周末相声俱乐部一说,何来买不上票呢?当然,我不信那时候郭真的有什么回归剧场理念,更多的应该是为了谋生;不过张文顺可能是有这种理念的,因为张文顺不缺钱,这可能也是郭一直各位尊崇张文顺的原因。
          所以,我总结:
          1、最早提出回归剧场理念的是姜昆
          2、最早把回归剧场理念真正意义上付诸行动的是于宝林
          3、郭确实是比较早开始早小剧场说相声的演员之一。


          6楼2007-05-31 23:47
          回复
            • 202.204.176.*
            放弃现代的传播渠道缩回剧场是相声发展普及的最佳选择,对


            7楼2007-05-31 23:53
            回复
              "现代的传播渠道"看怎么说.
              把那些相声大赛里不知羞臊外加不懂相声带着大伙拍巴掌都拍不对点儿,都能顶演员腮帮子上的领掌儿的去喽,把那跟周杰伦演唱会有一拼的绚目灯光去喽,培养点懂相声的,对相声艺术的视觉欣赏内行点的导演,摄影,灯光,布景^^^^实在不行就回到1986年,别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就在广播剧场直播,一大幕布,俩话筒,观众买票进场看大赛,全凭演员的真本事,作品的真水平,逗不乐我还得假乐?还得热烈鼓掌?你玩儿去!
              做得到么?做不到?放弃也不可惜.你非让我拿可口可乐下面条吃,我宁可不吃也要捍卫过水小碗干炸的权利,甭跟我告诉这是现在意大利人最流行的吃法^^


              8楼2007-06-01 08:41
              回复
                • 219.232.112.*
                六楼说的是事实,如果非要在现在的相声演员中找出一个的话,我也决定应该是姜昆而不是李金斗。

                姜昆在最早提出相声回归剧场之外,还搜集整理过相声著作、重整过相声剧,都是在郭德纲之前的。

                不管郭德纲和姜昆的恩怨如何,他们还是殊途同归,并且姜昆还在前。

                另外,不喜欢楼主“侯宝林们”的说法,不知道楼主的这个“们”都包括谁,是郭全宝、刘宝瑞还是侯耀文、侯耀华还是马季、丁广泉


                9楼2007-06-01 08:45
                回复
                  2025-07-15 09:20:45
                  广告
                  • 202.204.176.*
                  相声质量和传播媒介是两码事,相声的好坏是由演出场所决定的吗?离开现代传媒,相声演员不又回到勉强够吃的日子里了吗


                  10楼2007-06-01 11:16
                  回复
                    我的理解,姜昆的回归剧场,和于宝林、郭德纲等人的回归剧场是不一样的。姜昆的回归剧场,更多的是一种带有文化扶贫性质,站在比观众高的地位上的回归。所以,在1995-2003那些年,只是每年几场大型演出而已,和现在京津茶馆演出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即使现在的周末相声俱乐部,也是不计成本,有政府扶持,的回归。比如他们提出的“永远20块”的口号,表面上看是服务观众,但实际上是没有经济负担,不指望演出收入生活。这个态度决定了他们永远和观众存在距离感,这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独立性而不需要迎合观众;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他们,可能永远无法象众友、哈哈笑、九河、德云社那样用心服务观众。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个人认为,真正回归剧场,把相声带到我们身边的初始者,还是于宝林先生。郭德纲则是在于宝林之前做了一些可能无意识的实践。


                    12楼2007-06-01 15:29
                    回复
                      • 221.198.178.*
                      这个楼猪好容易说回人话,大家闻着还有屁味,呵呵,
                      别回心慢慢来.


                      13楼2007-06-01 15:50
                      回复
                        我是看“中华相声论坛”的半农老师的帖子,说俱乐部是有政府资金支持的,是以奖励的形式给的


                        15楼2007-06-01 15:55
                        回复
                          我是看“中华相声论坛”的半农老师的帖子,说俱乐部是有政府资金支持的,是以奖励的形式给的。半农好像是曲协的编外工作人员


                          16楼2007-06-01 15:56
                          回复
                            • 222.36.81.*
                            主太抬举那个做过pj后不想承认的什麽斗了。还抬出相声发展史这个大题目。把他和相声鼻祖朱少文和大家公认相声大师侯宝林相提并论。我想楼主写这篇文章是不是另有所图,还是受人所署。 看你的马甲就知道你是何许人也。首先声明我不是钢丝 也没注册过马甲,只是爱相声。偶尔来相声吧溜溜。


                            17楼2007-06-01 16:01
                            回复
                              2025-07-15 09:14:45
                              广告
                              这个我也多少了解,与其说是奖励,其实不如说是补贴,而且少得可怜,根本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勉力支撑,所以绝谈不到不计成本的问题…德云社如果指着20块的演出也要赔得一塌糊涂呢,都是别地方抓钱来补在这里。开一晚上空调就得多少钱哪…
                              天津的几个团体会好一点,运营成本比北京低,不过演员的收入大部分就更菲薄了。说实话,别说是剧场、茶馆,就是撂地,10块20块一位演员们都吃不饱…可你涨价,马上就掉座儿…德云社的张一元不就是这样么…难啊…


                              18楼2007-06-01 16: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