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在保有无常的观念的同时对周遭的人和事物依旧保有高度的开心及努力、不怠惰的心态?
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看到大部分人所谓的宗教修持和他的日常生活之间有一个非常大的鸿沟,但是我不能责怪这些人,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佛法之间的鸿沟是非常难以消除的。我认为产生这个鸿沟的最基本的原因是比较得太多。一提到佛或你的老师,你就马上拿他来跟自己比较,这样一比,你就会把自己贬得很低,因为你认为你自己是不完全的、不好的、不能跟他比的一个人。这种习惯逐渐在佛法和生活之间发展出一个鸿沟。一般来说,“悉达多”这个概念是这么地好,这么地超越,这么地伟大,我们甚至连想都不敢想去接近这个概念,但是实际上你应该这样想:我们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悉达多。我认为老师和徒弟之间沟通不良的状况主要也是这样产生的,因为我们总是把老师当作一个拯救者、一个比我更好的人、一个圣人,总之,他是处在和我们完全分开的状态的一个人。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把上师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脸。现在假设你没有经过任何修心的训练,你是个很有野心的人,或者一个非常热情的人,或者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或者一个很愚蠢的人,或者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就以野心为例,因为野心是通向盲目的期望的最大门户之一,如果这样一个人面前有一点点的快乐发生,那么情况会怎么样?由于你的野心,你不能满足。有很多种方式来表现不满足,比如你买了10块钱彩票,中了1000块,这已经算不错了,1000当然比10多多了,但是如果你的心没有经过训练,你立即会觉得1000块还不太对,你会想到你如果买别的彩票,那也许会赢更多的钱,诸如此类。我用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没有经过修心的训练,我们就会任意地把不满意的状况扩大。其实这一切你都知道得很清楚,而且你一直都是这个样子,但我必须跟你讲,因为当听到别人讲的时候我们才会花点时间来想一下,没有经过训练的心是多么地贪婪和无知。就像前面讲的那样,训练身体,身体就会更加健康,训练心灵,心灵就能以一种更微妙的方式来欣赏和感谢很多有趣的发生在你周边的事情。这次我们没有谈论大手印或大圆满这种很高的教授,但是这个修心的教授你还是应该很高兴地来接受,因为这个教授正是你目前所需要的,它非常重要。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烦恼?为什么我们修了那么多的本尊,烦恼却一点都没有减少呢?为什么有一点点小状况出现就会使我们产生嫉妒和愤怒?因为我们的心没有什么弹性。开个玩笑,比如当一个人初恋的时候——你一定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人——几乎所有的蠢事他都会干,在那些恋爱了七八次的人眼里看来,这个初恋的人所做的事都蠢得要命,很多次午饭晚饭都没吃,电话单越来越贵,我们每个人都经过这个阶段对不对?后来这个曾经心碎过的人又把他的心修补好,经历同样的情况五次六次七次……。对于一些心性比较宽广的人来说,经过初恋,下次他就会处理得比较好一点,这表示我们的心是可以训练的。但是你不要认为训练自己的心性必须依靠某一个外在的力量,实际上训练心性甚至不必要成为佛教徒或做一些很特别的事,你只要好好看着你的生命,每天是怎么过的,你有什么样的期望,你有什么样的失败,有多少次事情没有照你期望的那样发生,所有需要做的除了看着你的生命之外再没有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