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吧 关注:1,431贴子:5,279

回复: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修心七支法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问:请仁波切开示实修的重要性和它真正的方法。

答:这个下面会谈到。

问:金刚乘弟子多半吃肉,而且心态恐怕是为了口腹之欲,这点大乘十分重视,请仁波切开示。

答:我应该说,吃肉是一件很不好的事。不过我不能完全同意多数金刚乘弟子都吃肉这个说法,如果简短地来讲,你应该这样想,金刚乘允许你吃肉的开许远比一般大乘给你不吃肉的限制修持起来更困难。大乘不会因为你喜欢吃肉就允许你吃肉,而金刚乘希望你做到没有任何的分别和比较,或者说没有任何的偏好,既然金刚乘的修行是不分别,那么对于金刚乘弟子来说,即或你比较喜欢吃素而不喜欢吃“不素”,选择吃素仍然是错误的,因为你有分别。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作为一个金刚乘的弟子在吃肉的时候就是充满了无分别的觉知来吃的,我吃肉是因为我对肉食的喜好和执着,这很糟,并不好。也许我可以给大家一个更实际的建议:所有修金刚乘的弟子都不应该吃肉,但是如果有人给他们肉吃的话他们就该吃。你了解我说的吗?他们不应该吃肉,但是他们应该没有偏好。如果金刚乘弟子吃肉是因为喜欢吃肉,那就不但犯了密乘的戒,同时也犯了大乘的戒。
问:请仁波切对金刚乘中盲目追求加持、崇拜上师和迷信梦境的情况予以开示。

答:这个问题对各位来说不需要谈太多,尤其是发问的那位,在你的问题里面已经表示了你知道这些都是很迷信的,既然知道就没什么好谈的了。虽然各位老早就知道了,但有件很奇怪的事,金刚乘里面的人数是一直在增加,可是增加出来的很多都是迷信的人,这实在不是个好消息。像我这类在精神上娱乐大家的人,经过多年的训练,可以非常轻易地看出那些受害者比如各位的弱点在哪里,他们的弱点就是非常迷信。我发现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些飞印度和尼泊尔的飞机经常满座的原因。这不仅是东方的问题,也是西方的问题,这是我在伦敦读书的时候发现的。我在那里学印度教,隔壁有个佛教的班,在教有关戒律的课。我很难过地认识到一点,从某个角度来说佛教是越来越兴盛了,但是对这种情况佛教徒要十分小心,因为在现代几乎没有人能真正花时间去研究那些深广而又精妙的教理了。假如在美国加州,你去书店找佛教方面的书,它们被摆放在哪里呢?在“新时代”的书架上。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但我不能抱怨这种情况,因为现在所谓佛教的书都充满了感性色彩,它们谈一些你喜欢听而不是你需要听的东西,像怎么样放松啊、怎么样治疗你啊、怎么样让你觉得舒服啊,这一类的,它们只想要在灵性上给你放一个假,让你到外面去吃一顿,仅此而已。我隔壁班的同学要写一篇关于佛教的报告几乎找不到参考的书籍。当然,你也可以用这种态度去接触佛教,但是我想要说的是,我们应该把这种态度再向前超越一点。我们这些人大概都知道有一个教授叫做“大圆满”,也都知道有一个词叫做“空性”,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佛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当然,我们总算知道那么一点点,但知道得不多,也不深入,而且缺乏正确性,因为通常我们认为它并不重要,我们很忽视它,或者觉得没什么了不得的。但实际上了解佛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是拿佛作为我们的模范,我们可以把佛的生活对照或应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里,变成活生生的我们的生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13-05-04 14:03
回复
    问:几年前仁波切在开示中常问“我是谁”,从今天的我向前推一直到娘胎,我就无法再推究下去寻找真我。

    答:下意识地,我们都怀疑我们对“自我”的定义。就像前面讲的,我们生气的时候就大喊大叫,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生气,另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要向别人也向自己证明“我是存在的”。如果我们继续推究下去,就会越来越怀疑我们对“自我”的定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逃避,比如用药物、“修行佛法”、各种宗教……许许多多的方法。佛教所谈的“无我”在理论上听起来相当不错,但在实际上是一个每个人都无法接受的理论,因为它威胁到“我”这个幻相。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3楼2013-05-04 14:0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我们已经讲完了第一支。如果你对修心这个题目有兴趣的话,可以稍微研究一下阿底峡尊者的生平,不过我很怀疑任何人会愿意去研究,因为阿底峡尊者的教授都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当在我们的宗教生活中有那么多像文殊菩萨和他的咒啊这些东西入侵的时候,恐怕我们很快就被堵死了,所以大概不会有人花工夫来研究阿底峡尊者的东西。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4楼2013-05-04 14:04
      回复
        七支里面的第二支是以菩提心为基础来修心。

        这点我可以确定各位已经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你也该一遍一遍地听,因为我们对菩提心缺乏了解,而且我们也不很积极地想要去了解它。你仔细想想看,我们为什么拼命想去研究空性?我们的动机里面充满了自私。为什么我们喜欢研究中观、空性这些佛教哲学?因为它们好像精神上的娱乐品,谈起来很舒服,想起来也很高兴,就算是和别人争论起来也很痛快,尤其你要是能拿中观来跟别人辩论的话,几乎永远都是你赢,因为作为一个学了中观的人,他的论点别人永远都逮不到。但是这种东西对我们实际的帮助很少。我们喜欢把学习的重心放在空性上,无可否认,空性是很高、很深奥的教授,但是如果一个人研究空性却没有作为空性基础的菩提心的话,那么空性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还会变质,变成一种害我们陷入虚无主义的毒品。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5楼2013-05-04 14:05
        回复
          这次本来安排讲的是《金刚经》,但是也许修心这个题目更重要,至少在你听《金刚经》之前应该先听听修心的教授。我知道许多人认为要成佛的话必须要能证得空性,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都去思考和学习有关空性的东西,但是从实际上来讲,如果你没有经过适当的修心的训练,你几乎没有办法去开始修行空性这个东西。如果你修菩提心,或至少修慈悲的话,那么你还有点机会去了解什么是空性乃至成佛,因为佛教所说的慈悲,并不只是你很同情某个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6楼2013-05-04 14:05
          回复
            通常当佛教徒谈到慈悲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觉得它本身就有个高下的分别。我们把什么叫做慈悲呢?你看到一个目标,你认为他比你低,他需要你的帮助,同时你也看到有一个人比他高,那个人就是你,你是可以供给他一些帮助的人,当你认为一个人是具备了慈悲的,另一个人是接受慈悲的,你自然就已经产生了高下的分别。这种慈悲是宗教式的慈悲,当然,它也是很有力量的,但是这种慈悲要让你成佛的话恐怕不太容易,因为真正的慈悲是平等。如果你知道自己身为人类乃至众生中的一员,跟其他一切人、一切众生一样,都希望得到快乐,都希望远离痛苦,在这个层面上,你和每个人、每个众生都是平等的,这才是真正的慈悲的意思。当你的慈悲能够真正达到平等的境地时,这种慈悲,它就是空性,除了平等之外,空性还有什么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7楼2013-05-04 14:06
            回复
              当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时候,这种心态就是菩提心,它很有效。但是有个问题,佛教徒经常祈祷,非常真诚地希望一切众生得到快乐,但是祈祷真的会发生效用吗?如果祈祷真的有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现在都很痛苦呢?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他的前生已经祈祷了无数次,他的祈祷和愿望都实现了吗?如果你的答案是他实现了一些愿望但还有些愿望没有实现,那就证实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成佛,因为他毕竟还有些希望达成的事没有达成。如果你认为佛以前的祈祷和愿望全都实现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没有成佛呢?难道佛不曾上千次上万次地祈祷过一切众生圆满成佛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但你必须了解平等这个见地。当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在他的见解里,在他的概念里,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8楼2013-05-04 14:06
              回复
                有些哲学家认为,菩提心仍然是自私的,因为在大乘里面虽然说你应该没有一点自私地为众生成佛而努力,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我们的概念是不包括私心在内的,即或你说你在毫无自私地为别人努力,但这种努力本身、这种心态本身仍然满足你自己,你认为你需要这样去做,这可以让你得到一种很好的感觉,所以菩提心还是以自私为出发点的东西。这些哲学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概念,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过平等这个见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9楼2013-05-04 14:0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菩提心分为究竟的菩提心和相对的菩提心。如何开展究竟的菩提心呢?首先,我们要认为一切现象皆如梦幻,这是阿底峡尊者讲的,具有很多意义。这样讲基本上有两个原因。

                  第一,所有的现象都没有实在的本性。记得么,我们曾经谈过,一切现象都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和概念创造出来的。当佛教小乘有部的论师跟那些相信神创造一切的人辩论的时候,他们会说,对,神是存在的,但是神是怎么存在的呢?神是由我的相信所创造的,这个由我的相信所创造的神又回过头来创造了我。天堂、地狱、神、罪恶,所有这些都是由我们自己的概念创造出来的,当我们有这样的概念时,就会害怕神的惩罚,期望神的奖赏。还不止如此,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类似的想象和幻觉。所以阿底峡尊者说,要把现象看成梦幻。在这样一个梦幻的世界之上,我们的期望和各种情绪又创造出许多憧憬,比如爱的憧憬,于是事实就被我们忽略了,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也不去注意自己的态度,最关键的是,我们忘掉了当下的状态,就像我们以前在其他教授中谈到的,我们甚至无法去欣赏一杯水,因为我们的心已经被占得满满的。如果我们突然回顾一下我们以前的日子,少数人会发现那一切是个梦幻。梦幻观能帮助我们训练自己的心,因为它的确可以把我们的期望降低。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0楼2013-05-04 14:08
                  回复
                    如果我们能对一切现象皆如梦幻产生定解,下一步应该做的就是去分析一下这个梦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是无生、中道,它超越了你所有的想法,这个你一定听过很多次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我们所认为的世界,但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我们是怎样来认识世界的,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所认为的就是它本来的状态。如果你没有认识到你所认为的世界并不是它本来的状态,那你就无法了解一切现象皆如梦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1楼2013-05-04 14:10
                    回复
                      在这样的教授里,我们要互相帮助,我们要把彼此的生活都放在台面上,然后探讨它是个什么东西。今天下午我和章喇嘛——我的一个朋友——跑到书店去,我的翻译也在。这表示很多事情,其中之一是你需要朋友,因为他帮助你建立自尊:我有章喇嘛作为我的朋友!这也有助于缓解由对自我的无知所产生的不安全感。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会去交朋友?你有没有听别人讲过他们是怎么成为朋友的?一般我们认为,某天在一个宴会上别人介绍我们认识,我们握了手,他的微笑很打动我,所以我们成了朋友。但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什么样的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呢?通常那个能够喂养我们的自私或自尊的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章喇嘛对我就是这样的,他帮助了我的自私。当然,在章喇嘛那方面来说,我认为他的动机可能是很好的,他的动机一定是很好的,但是我们在这里是要赤裸裸地来谈一谈一个生命是怎么样继续下去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3楼2013-05-04 14:31
                      回复
                        我买了一本星座方面的书,是讲双子座的,因为我是双子座。这又是一个喂养自我的办法。我在读的时候,碰到讲双子座好的地方,我的自我就非常高兴,如果谈到有什么不好,比如它说双子座的人好像有两张脸似的,这种人可以嘴巴里讲一个东西但心里根本不那样想,我就开始不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写得根本没道理嘛”,甚至找各种理由来指责这个作者或出版商本来就有很多类似这样那样的不对的地方。总而言之,如果这本书讲了些好的东西,自我就很享受。什么叫好的东西?就是我概念里所谓好的东西,这是我所制造出来的梦,比如我认为这本书很好,这是我的想法。别忘了我是个自私的人,身为一个自私的人,我同时也需要你认为这是本很好的书,这就很成问题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4楼2013-05-04 14:32
                        回复
                          在座各位多半是具有宗教热情的人,总是认为无论老师说什么东西好,那个东西就一定是好的,所以要向你们证明这是本好书并不太难。也许有人不同意:“仁波切,这本书一点都不好!”这样讲立刻就伤害了我的自尊。如果我是个比较直言不讳的人,就会生气地对你大喊大叫什么的;如果我不是那么直接——就像这本书说的,双子座的人通常会比较迂回一点,比较讲究方法——我就会用尽花言巧语来说服你,直到你同意这是本好书为止。这就是当我希望你有和我同样的梦时会去做的事。问题是并非每个人都分享着相同的梦。这是个在轮回中买书的小故事,今天晚上就发生了这种事,轮回就是这样发生的,这种事每分钟都在发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5楼2013-05-04 14:32
                          回复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梦一般的现象是无生的,并且无涉于我们的想象。在你修持的时候要有如此了解。我们需要有规律的修持,也许一天里你应该花几分钟——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坐直了,很顺畅地呼吸,然后好好地去想,一切你认为是那个样子的实际上并不是那个样子,一切现象皆如梦幻。在座下的时间,阿底峡尊者说,人应该保持如同一个幻觉之子,这表示你好像一个小孩,正站在许多图画或者说幻象前面,同时也表示把你的评判和比较降低。比较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以上是谈究竟的菩提心。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6楼2013-05-04 14:3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现在我们来谈相对的菩提心。相对的菩提心有点像维巴沙那(观),这种修行方式非常受欢迎,于是逐渐被视作一个独立的体系而从其它修行方式中分离出来。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相对的菩提心,它实际上是个很有效的修心方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自他相换。我们随时可以这样做。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7楼2013-05-04 14: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