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吧 关注:26,664贴子:204,177

回复:关于山东胶南龙古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再顶


39楼2013-08-17 10:25
回复
    还顶


    40楼2013-08-21 11:06
    回复
      2025-07-18 21:29:19
      广告
      从东龙古与西北龙古两村的地理位置来判断,两村相距仅3华里,两村的土地是紧挨在一起的,虽然两村的立村时间先后相差多年,但从西北龙古流传的和刘墉一家的关系或者是“槎河刘”的传说来臆断,西北龙古刘很可能是从“槎河刘”分出的一支,因为“槎河刘”实际和刘墉的“逄戈庄刘”均是“福”的后人,而“福祖”和“禄祖”又是亲哥俩,因此,“槎河刘”一支投奔东龙古本家,而在相距3里的地方立村繁衍生息,当在情理之中。
      在楼主的探访中,也有比楼主大几岁的西北龙古刘氏后人曾明确告诉楼主,他小的时候(四清)以前,每年过年都要在大人的带领下到东龙古村的祠堂去磕头拜年。楼主年小,对此没有记忆。


      42楼2013-09-09 16:29
      收起回复
        可以留个联系方式或者QQ么?


        43楼2013-09-27 07:02
        收起回复
          胶南隐珠的水城村:据传,明末薛姓从今黄岛区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刘家岛(村)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取名薛家岭。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水城村。现有276户,872口人,除刘、冯多户姓氏村民外,尚有陈姓、孙姓、王姓、谢姓、朱姓等姓氏村民。
          此水城村应该是本帖首篇“刘嘉东”所整理的龙古刘后人分迁至“水城”的水城,但不知是否是网友kevinliufz提供的家谱中“铭”祖迁居的“水城”呢?


          44楼2013-09-29 11:20
          回复
            我是即墨刘 我家谱也有祖:福公 禄公 但是我们近几辈排号是 玉 成 希 明 文 元


            来自手机贴吧45楼2013-10-03 02:40
            收起回复
              关于您于2009年4月28号14时所问;
              刘套楼族人于元末为避兵乱水灾迁往东海,及明代前中期因避本村人高官刘依钦被陷误杀之祸,纷纷逃往山东寻亲庇护。同时株连时任邳州知州的侄子刘良方,随官居住于邳州的刘氏族人亦逃向山东求助于宗亲。这些依据;一来自刘依钦墓碑中的副碑所载。此碑是昭雪后立的,现被作基石埋于房屋下面。二是来自世代传说。去年又发信于新疆询问一位原刘套楼的居民--百岁知识分子,其结论一致。
              联系方式;夏邑吧--刘套楼。
              转自网上,同上I


              47楼2013-10-11 15:50
              回复
                以下是近年来发现的在鲁东南一带与"明初砀山县"也就是现在的夏邑县有关的刘氏家族:
                1\胶南藏南镇刘家庄,据传,明朝中期,刘氏先祖由安徽砀山县榆家山前大刘家庄迁至山东诸城县东南乡立庄(现胶南藏南镇),取名刘家庄.
                2\山东青岛胶南琅玡镇刘家村刘氏:原籍砀山,明初迁海州当路村,明初,刘从海州荡芦村迁来琅玡,立村之水村,后该村分出村刘前、刘北、刘家安子、刘家崖下等村.由于隆庆年间家谱被毁,始迁祖等名讳失传,以可知祖刘禄为一世祖.
                3\山东青岛胶南刘氏:刘卜疃村,祖上从安徽砀山迁来
                4\青岛城阳区山角村刘氏:《刘氏家谱》载,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刘氏从江南砀山县(今属安徽省?)大刘家村迁此“山角”下立村,故得名“山角底”,又名“山角里头”。1961年后,逐步简称“山角”。
                5\胶南大村镇东龙古村刘 ,据传,元末刘福\刘录兄弟由四川省吉子滩迁至安徽省砀山县大刘滩黄山观,不久又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庄。因地处龙古山东北麓,亦称龙古。明末为与另一龙古村区别,改称下龙古庄。清后期,又改称东龙古。
                6\ 、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枣沟头镇集西村刘氏:谱记明初兄弟五人刘通刘美刘达刘道刘锡从江南砀山迁朱马村,现在的集西村。
                7\胶南泊里镇小刘家庄 ,据传,明中期,刘姓从安徽省砀山县榆家山前大刘家庄迁此立村。因当时有两个刘家庄,该村较小,故称小刘家庄。
                8\日照草涧刘”先人莒县小沂水庄人,莒城阳王刘章之后,元末迁安徽砀山大刘村,红巾乱起,逃居东海荡芦村(当路村),洪武三年迁日照黄墩喜鹊窝,后该村失火,谱牒失却,成化年间刘思源兄弟五人往外分迁,刘思源迁黄墩草涧村,生子八人,后八人再次往外分迁,其中长子刘福携子桓迁诸城,形成诸城刘氏--刘墉家族。
                9\“日照海曲刘”据传元末原籍安徽砀山大刘村,战乱迁宿迁(老谱记载,现失传,家族有人曾亲眼所见)明初任指挥俭史,在东海防倭寇,洪武十七年,为防寇,始祖刘九原弟兄三人跟随大将信国公汤和北上山东日照,筹建驻扎安东卫、石臼所,分别担任指挥使、千户等重要军职,三人分三大支,现各分布丝山东南的杨家庄、石臼、岚山\涛雒等
                10\山东诸城石河头刘氏:明洪武二年,由四川成都府东门里,迁入河南党山县(砀山),又迁归徐(可能是得字)府信城里,自信城里迁山东青州府诸城县朱杏乡黄家巷,始祖三人,才兴、才旺,三失踪,才兴迁城南石河头为长支,才旺为二支,居黄家巷,后迁芝泮村。
                同上I


                48楼2013-10-11 16:02
                收起回复
                  2025-07-18 21:23:19
                  广告
                  六·明末社会大动荡时期,本地兵乱灾害交加。据民国9年版《夏邑县志》记载;自崇祯八年到崇祯十七年[1635年---1644年]十年间,干旱蝗灾不断,大饥,兵燹,人相食。崇祯八年,李自成义军前哨至本县司道口,儒官多人被斩。进邑县东于归德武平卫世袭千户董玺相遇,董被杀其军溃逃,义军攻破县城,在追杀官兵时闯王之子‘小秦王’殉难于此。自此战乱不断,崇祯十四年义军迫使知县·典史皆逃。崇祯十五年李自成部将袁时中帅部进夏邑。九月本地农民聚义,营垒遍村落,县城门昼闭累月,官兵相持对峙数月。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李自成命尚国俊为夏邑知县,尚就任不久被俘,解自南都[南京]遇害。相传在此之间我刘氏族人再次寻亲逃难奔向山东海州等地,亦有沿途流失分散落后山东各地者,至今不知所向。根据以上有关史料分析:-1·南藏南镇刘家庄刘氏和胶南泊里镇小刘家庄刘氏:同于明中期来自砀山楡家山前大刘庄,同乡同祖。或许是明中期我刘氏官员遭陷被害,族人逃难,为避前嫌,故意隐瞒真相的宗亲后裔,不然,此地无此山,当时本地大量接受山西移民无外迁的可能,也无类似的记载与传说。2·山东青岛胶南琅琊镇刘家庄刘氏和日照海曲刘氏:同于元末来自砀山,琅琊镇刘家庄刘氏应是与草涧刘一同逃难来山东的我刘氏宗亲。海曲刘氏根据所载有关武官的传说及年代也许为我刘套楼迁出族人后代。3·山东青岛胶南刘氏刘卜疃村:也好像属于明前中期官员被害,受株连逃难来的宗亲的后人,只传‘祖先从砀山来’,年代·时期在隐瞒。4·青岛城阳区山角村刘氏:明弘治二年正是我族官员遭陷时期,只说“自砀山迁来”。5·胶南大村镇东龙古村刘氏与诸城石河头刘氏:共同点在于由四川来砀山再迁山东。但不知‘大刘滩黄山观’在哪里?‘河南党山’[砀山],砀山,从来未归过河南?他们可能故意造此错觉,又都称来自四川,可本地先民几乎全称来自山西,来自四川鲜有所闻。6·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枣沟头镇集西村刘氏;可能是元末明初自我刘套楼[大刘村]逃难于海州中途落伍失散的族人的后裔。至于日照刘氏,我们已经形成同宗同族的共识,无须再谈。以上分析仅属个人所识,望众多宗亲前来共同商榷并互相联系交流·研讨。
                  同上I


                  49楼2013-10-11 16:08
                  收起回复
                    青岛胶南市刘氏支派简介
                    (刘嘉东整理)
                    1、胶南曹戈庄刘,从诸城迁,据说是刘墉后人,族人手里有刘墉高中的报贴。字辈:….昌、春、清……
                    2、山东青岛胶南王戈庄刘氏:字辈:锡洪桂春(焕)文。据说从云南迁来;该村还有另外一支字辈:世、年、文、业、成、祥……,相传从云南大槐树移来。
                    3、山东青岛胶南东龙古刘氏:据家谱记载,元末刘禄由四川省吉子滩迁至安徽省砀山县大刘滩黄山观,(此处记载错误,应为砀山县大刘村迁山东黄县黄山观,三世祖刘禄迁胶南龙古村)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庄。因地处龙古山东北麓,亦称龙古。明末为与另一龙古(村)区别,改称下龙古庄。清后期,又改称东龙古。后裔分布西茶沟、阡上、石沟、水城等村。字辈:其、忠、绪、玉、瑞(德)、金(墨)、润(运)、荣(永)、耀、堂。
                    4、山东青岛胶南藏南岭西头村刘: 字辈:济、桂、焕、培、金、润,传说从琅琊一带迁出,现有家谱,不全(与诸城刘官庄刘氏字辈接近相同,是否同宗待考)。
                    5、胶南琅琊刘家屯刘氏:该村家谱是从6世开始记载的,全的家谱在琅琊镇五龙沟村,字辈。。。金、培、永、耀。。。,村里还有另外一支:堂,昱、术、……, 刘家屯据《灵山卫志》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诏书卫所屯田,此处属夏河城所(今琅琊镇夏河城自然村)管辖七屯之一,由刘姓居民从附近刘家村(今琅琊镇刘前、刘北、安子三村)迁此屯垦,故名。五龙沟村据传,明洪武年间,刘、王二姓从登州府迁来立村。因此地有五条山沟、状如龙,故名五龙沟,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五龙沟。从刘家屯和五龙沟两村的建村来历看,两者好象不是同谱同宗的两支,待考。
                    6、青岛胶南理务关高家庄刘氏:: 族谱记载,始祖自清雍正(嘉庆?)年间自山东省掖县莱州府龙旺乡(今莱州金马庄)从军之日照两城,后散居日照、胶南、诸城等地,现日照两城有刘家老林、刘家沽墩等坟茔。族谱现在还有,记载祖上曾经在清代任过长沙知府,始祖刘可,二世刘思中。此支在青岛胶南市已传至25世。家门有及第者,可能于清朝乙酉政变被杀。祖谱中多次记有此事,族中人被杀7人,族人为其痛,遂重修祖谱。。。。宴家和(子)启耀福金(振)(永)……或..象子启耀传永增庆德培希敦福…
                    7、山东青岛胶南藏南刘卜疃刘氏:家谱记载,祖上明初从安徽砀山迁来......,村志记载,弘治年,刘、董等从海州东门外迁来,因刘博为村主,取名刘博疃,字辈:兴、金…
                    8、山东青岛胶南刘氏:家谱记载,清初从胶南北边立柱村迁到胶南海青大岭村…字辈:鸿文惟永,瑞云同祥,明德肇基…
                    9、 山东青岛胶南海青镇刘黄崖刘氏:家谱记载,明初,刘氏奉旨移民,从海州荡芦村迁来后显沟,后人分迁该村,清后期称刘家黄泥崖,字辈:….殿 、长 、玉、 红 …..
                    10、山东青岛胶南琅玡镇刘家村刘氏:家谱记载,元末从砀山迁海州,明初,刘从海州荡芦村迁来诸城东南乡琅玡,立村之水村,后该村分出村刘前、刘北、刘家安子、刘家崖下等村,几个村的字辈未统一,洪是17世。字辈: ....... 相、中、瑞、全、本......,刘家崖下, 据传,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刘晓明从附近刘家村迁来立村。字辈:宝、凤、 仲(汉) 、洪 、术 、振、....
                    11、青岛城阳区山角村刘氏:《刘氏家谱》载,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刘氏从江南砀山县(今属安徽省)大刘家村迁此“山角”下立村,故得名“山角底”,又名“山角里头”。1961年后,逐步简称“山角”。村庄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西2.7公里处。大沽河下游自北向南从村西域内流经注入胶州湾,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和胶马公路横亘村南。
                    谱记刘氏始祖福、禄、敬兄弟三人于明弘治年间自江南砀山县迁徙山东,福迁高密市注沟镇逄戈庄村落户;敬迁即墨西南乡(今城阳区山角社区)立村;九三年六月五日,族人到齐河县考查证实,禄迁齐河县城北立刘家村。I


                    50楼2013-10-12 10:21
                    回复
                      我是荣字辈的 是小辈 我爷爷是胜字辈的


                      57楼2013-10-29 23:10
                      收起回复
                        据传,该村(西龙古村)原属诸城东南乡,嘉庆十九年刘港由外地迁到此地定居
                        从这一点看,可能与龙古刘没关系。
                        ——刘嘉东


                        58楼2013-11-05 13:23
                        收起回复
                          有知道山东五莲“槎河刘”族谱的宗亲请留言。谢谢!


                          59楼2013-11-11 17:14
                          收起回复
                            顶起来


                            60楼2013-11-16 10:44
                            回复
                              2025-07-18 21:17:19
                              广告
                              必须自己顶


                              61楼2013-11-18 1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