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范围与宽容度
既然有人问了,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这方面的定义相对混乱,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大一样,
所以我的论点不一定对,但是可以做为一个参考。
现行大部分讨论文中的动态范围其实就是宽容度,
包括我本篇前面几楼提到的,与宽容度并没分别。
但若要以底片(菲林)时代的严格定义,
宽容度代表你能记录下的明暗范围。
你现在可以正对著日光灯看,
虽然可能会有些刺眼,
但是你还是可以看到整只的灯管,
以及旁边的天花板。
但换成相机来拍摄,
要嘛就是整只灯管过曝死白,
要嘛就是整只灯管清楚,天花板非常黑暗,
这就是代表眼睛的宽容度比相机高。
而严格定义的动态范围则是在单位内,
可以将亮暗变化分成多少格,可以记录多少细部细节。
用底片(菲林)就很好理解,
负片就是宽容度高,所以你曝光不太正确还是可以冲出照片,
而正片就是宽容度低,如果非常容易过曝或欠曝。
但是正片的动态范围比较高,画面就比较细致。
我们用ev来作为能记录最亮与最暗的范围,
(数值皆为假设,非实际定义)
假设负片是±4ev,宽容度为8ev,每ev动态范围10,
假设正片是±1ev,宽容度为2ev。每ev动态范围20。
这时若我们遇到一个现场为6ev的场景,
负片可以记录这裏面的所有内容共60种明暗变化,
而正片只能记录2ev,所以只有40种明暗变化。
又假设我们遇到一个现场为2ev的场景,
曝光正确的状况下,负片得到20种明暗变化,
而正片却还是保有40种明暗变化,
这样说名正片的动态范围高,但是宽容度低。
数位时代,大部分图片都是转存jpg储存,
色阶也就是那麼1~255格,
严格的动态范围定义已经不再那麼重要了,
所以变成与宽容度统一来计算,
动态范围越高就是细节越丰富。
以上是我的理解,让有迷思的人参考参考,
若有其他想法也欢迎讨论,不存在谁对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