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本贴一开始提到的火星探测器的两个难点么?
印度航天专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接近极限的条件下解决了燃料匮乏的问题。
那深空测控一关是怎么过的呢?四个字:国际合作。
兔吧喜欢军事的网友非常多,貌似听到过若干次阿三试射导弹结果丢失目标的新闻。同样的,在印度航天历程之中,也闹过类似的笑话。某返回舱返回时官方按照既定轨道的分析发出了返回成功的消息,可让人遗憾的是,没有在第一时间将返回舱打捞回来。借用某位网友的评论“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对返回舱的控制不够精确,导致返回舱偏离预定溅落点。第二是测控站没有准确测算出飞船的实际溅落点”。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为了取笑三哥,而是为了说明,印度的空间探测能力的确不强,以至于在近地空间车测控也往往无法达到项目所需的要求,更不要说探索远在火星轨道的飞行器了。
当然,印度对此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在近几年建立了印度深空网(IDSN),并且配备了18米和32米的两台天线,投入工作的还有印度遥测、跟踪和指挥网络(ISTRAC),在这一次曼加里安号的旅程中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应当恭喜印度在这方面于近几年间有了相当的进步。
虽然进步明显,可是距离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最显著的一点,印度这两个测控基站都建立在印度本土,如果只是凭借于此,一天对于飞行器的测控时间将会相当有限。所以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印度在本次任务中寻求了国际同行的帮助。
所以就有了官方网站中的布局,先是介绍了IDSN和ISTRAN,之后放出的全球测控网点的图片,绝大多数的测控站都是由其他航天机构所提供:

就以图中俄罗斯提供的Bearslake测控中心为例,俄方提供了一台64米的天线投入到曼加里安号的任务中来,仅仅是这一台天线,就超过了三哥全部的测控能力。所以深空测控的难关,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印度人化解了~

不过,以此嘲笑印度同样不足取,理由有二:
1.测控间的国际合作是各国的常态,除了美俄具有完整独立的网络之外,其它航天机构都没有足够的基站的建设。例如嫦娥三号任务中,欧空局就为我们提供了帮助。
2.尽管测控依靠了国际同行的力量,不过最关键的控还是由印度独立完成,每一条指令发布都由印方独立完成。上面所说的“测控”一词过于宽泛,各国的帮助主要集中在“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