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摇头丸基述及危害。
摇头丸的化学名称是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methylene dioxy methamphetamine),英文缩写为 MDMA。由于吸毒者食用 MDMA 后,大脑皮层受到了药物的控制,在没有音乐的时候,头会轻微地晃动,有一种疲惫、欲睡的感觉。但当服用者受到音乐的刺激时,就会随着音乐的节拍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疯狂地摇头,音乐节奏越强烈,头晃动得越厉害,感觉越舒服,故此被服用者称之为“摇头丸”。
MDMA的兴奋致幻作用使神经系统受到侵害,曾有案例报道,服用 MDMA 者不能自控地摇头,甚至摇断了脖子。摇头丸这个名称很形象地表达了 MDMA 类药物的兴奋致幻作用。广义的摇头丸为地下毒品加工厂生产,在毒品市场中非法买卖、流通,主要在娱乐场所中使用的含有苯丙胺类兴奋剂成分,外观为各种颜色、各种图案、各种形状的片剂、丸剂、胶囊的总称。
据统计,全世界被查获的这类药物的片剂形状和图案已达至少数百种。
摇头丸的分类。
国外所流行的摇头丸是指含有 MDMA 的丸片,而在中国所查获的摇头丸中,摇头丸并非单一成分制成的片剂,而是含有若干种苯丙胺类衍生物与某些其它化学物质所制成的丸片,其成分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有的甚至并不含有MDMA,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含有MDMA、MDA(3,4-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MBDB(N-甲基-3,4-亚甲双氧基苯-2-丁胺)、MDEA(N-乙基-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MDA(3-甲氧基-4,5-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DMA(二甲氧基苯丙胺)等主要成分,还会加有LSD、咖啡因、巴比妥类、普鲁卡因、安替比林、甘露醇、硫酸镁、谷氨酸钠、葡萄糖、乳糖、蔗糖等次要成分。这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摇头丸,在夜总会和“迪吧”中价格较贵,称之为“上等货”。
第二类摇头丸的主要成分为MDMA,但也含有冰毒成分。与第一类摇头丸相似,在加工过程中还会添加一些咖啡因、巴比妥类等的掺杂剂。
第三类摇头丸的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作为次要成分的掺杂剂有麻黄素、咖啡因、氯胺酮、非那西汀、苯巴比妥、安定、扑热息痛等,这类“摇头丸”准确的称呼应当是冰毒片。在中国,非法市场上平常所称的摇头丸,其实大多数就是这类冰毒片。
第四类摇头丸是由氯胺酮制成的丸片,另外还添加了少量的咖啡因和赋形剂,与甲基苯丙胺和MDMA相比,显然它的功能主要是兴奋作用,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摇头丸。
需要说明,广义上的摇头丸就是苯丙胺类药物,也有将摇头丸类药品统称为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简写为ATS),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 4-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亚甲基二氧基乙基苯丙胺等。但这一分法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摇头丸和冰毒,在中国还不是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