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卫生学校吧 关注:39,648贴子:495,459
  • 2回复贴,共1

复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三步攻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复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三步攻略
现在距离2016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概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很多同学已经开始着手复习,那么大家复习的究竟有没有效果?思路到底正确不正确?下面的备考三步攻略是历年考过的人的经验总结,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
一、吃透考试大纲。
通过看书,做试卷,要领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复习的时候要边读边写,慢慢就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这个阶段的学习就是要以思考为主。千万要记住以书本和考试大纲为主。等到后期,大家可以借助张老师的2016《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速记宝典》来进行学习,这本书也是紧扣大纲,提取重难点和高频考点,比较适合后期进行汇总复习。
二、制定学习计划。
使知识再现、解题更熟练。按计划办事就会使生活和学习有规律,逐渐就会形成条件反射,生活和学习似乎达到了一种“自动”的境界。一切都要按自己订的复习计划来学习,相信你复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适应这种生活,直至到考试的时候,带着自己的信心去考试。
三、模拟练习,查漏补缺,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进一步巩固知识。
但要做模拟试题的话,千万要记住题不在多而在于精。每做一道题都要反复思考题目的类型,解题的方法及思路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运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已达到举一反三,提高解题效率的最终目的。


1楼2016-02-03 14:10回复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无论是在即将到来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还是我们未来的临床实践中,都会运用到,并且使用的频率会很高。
    (1)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按压一次可触摸到颈动脉一次搏动,若中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则应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如果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说明病人心搏已恢复。
    (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时,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3)其他:复苏有效时,可出现自主呼吸,或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甚至有眼球活动及四肢抽动。
    终止抢救的标准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
    (1)患者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2)无心搏和自主呼吸,CPR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EMS人员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
    (3)有EMS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


    5楼2016-02-15 16:23
    回复
      2025-05-11 04:22:19
      广告
      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突然,且与感冒类似,不易诊断,一旦治疗不及时,危险性很高,伴随各种并发症,猩红热是由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退疹后片状蜕皮为特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致热性外毒素“和疹毒素”,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痰和渗出物中可存活数周,但加热56℃30分钟及一般消毒剂可将其杀灭。
      ②溶血性链球菌及其毒素对人体可产生3种病变:化脓性病变,表现为咽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败血症;中毒性病变,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猩红热皮疹;变态反应性病变,表现为心、肝、肾、脾及关节滑膜等处非化脓性病变。
      (二)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的传染性最强。
      ②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偶可经伤口、产道污染而感染。
      ③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以3~7岁儿童发病率高。
      ④流行特点: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季多见。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12日,平均2~5日。
      ①起病急,畏寒、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及咽部红肿、扁桃体化脓性炎症。
      ②发热第2日出现皮疹,自耳后开始,经颈部、上胸部,在24小时左右波及全身,48小时达高峰,皮疹特点为弥漫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于病后1周末,按出疹顺序开始脱屑,躯干为糠皮样脱屑,手掌、足底呈大片状脱皮,脱屑后无色素沉着。
      ③特殊体征:腋下、肘窝、腹股沟处皮疹密集呈紫红色线状称帕氏线,面部潮红伴少量皮疹而口鼻周围无皮疹呈苍白色称口周苍白圈,舌乳头红肿突起称杨梅舌。
      ④并发症: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关节炎。
      (四)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
      ②咽拭子培养:可培养到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
      (五)治疗要点:
      ①抗感染:首选青霉素。
      ②对症处理。
      ③防治并发症。
      (六)护理措施:
      ①发热护理:卧床休息,适当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忌冷水和乙醇擦浴。
      ②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清洗,避免刺激皮肤,防止皮肤损伤,蜕皮时不可用手撕扯,应用消毒剪刀修剪。
      ③防止感染传播:患儿呼吸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后解除隔离;做好环境空气消毒和用物消毒;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7日。


      6楼2016-02-15 16: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