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遗址发现的“漆弓”,与跨湖桥文化遗址属于同一地层,编号为T0512⑨A:17。这件弓(残)长121厘米。截面扁圆,宽约3.3厘米,厚2.2厘米;两端(残)略细,宽3厘米,厚2厘米。中段(长17厘米)截面亦为扁圆,扁侧方向与弓身其余部位相左,拟为柎(抓手)的位置,柎宽3.2厘米,厚2.2厘米。除了柎手位置,均见有漆皮,漆皮带皱痕,局部脱落。弓材为桑木之心材。由于两端已残,弦未存。可能是长期淹埋,弓体出土时并未弓曲,而是呈挺直状态(见图)。据日本考古专家中村教授对漆皮的理化分析,确认为天然漆。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这把漆弓,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漆弓,这件漆弓将中国漆工艺的历史上推至8000年。
新石器时代弓箭更多地被用作战的武器,由打猎用的生产工具转变为军事作战用的武器,由战胜猛兽转向同类之间的竞争。随着部落战争的增多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原始弓箭的性能有所提高,于是出现了战壕和高出地面的围墙。
如属于龙山文化(公元前 3000 年至前 200 ( )年)遗址的河北磁县下藩汪居住地四周,就挖有两条平行的壕沟;河南安阳后屯和内蒙古包头阿拉善居住地四周,就砌有厚为 2 一 4 米的土围墙和厚为 1 . 1 一 1 . 2 米的石围墙。它的主要作用,是遮蔽敌人的箭矢,隐蔽自己的行动和迟滞敌人的行动。
在原始时代,兵器的杀伤力对战争的胜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易·系辞》中证论弓箭的武器效能时说“弧木为弓、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这说明在缺少有效防护的原始时代,锋利的箭矢是无法抵御的,谁掌握了弓箭力量上的优势,谁就能征服天下。
角弓的出现
先秦时期,中国的弓箭种类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新的弓形-反曲弓,也就是角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