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脉吧 关注:1贴子:192

回复:佛脉~讲给孩子们的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悲贤童子——  悲贤童子   一时,佛在广严城,城中有一名为狮子的大臣。他的妻子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非常庄严的孩子。他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取名为悲贤,并以牛奶、酸奶等精心喂养着。悲贤长大后,学习了文字武术等世间学问并精通了五明。虽然他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可后来却变坏了,常去妓院,行为变得非常不如法。一次,悲贤和扎德沃的一些年轻人到花园里游玩。花园里百花争艳,百鸟齐鸣,悲贤随身带了妓院里最漂亮的同去。在花园里他们因为这个而争了起来,口舌不能解决问题就拳脚相加,悲贤打死了三个人。扎德沃人专门去狮子大臣前告状,因狮子大臣对悲贤无计可施,只好宣布与他脱离父子关系将他赶出家门。这样,广严城的执法者就逮捕了他,判以死刑,给他带上嘎ra不ra德花鬘,交给穿蓝衣的凶手。凶手们一边狠狠地抽打他,一边拉他到街上去游街。这时悲贤的心里异常恐惧。他默默祈祷:这世界上有谁能救护我呢?有谁能遣除我的怖畏   如来正等觉释迦世尊具二智慧等无量功德,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便是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   世尊观知调化悲贤的机缘已成熟,刹那间便来到悲贤身旁。悲贤见到世尊马上恭敬顶礼,哭喊着祈求:世尊救救我吧!佛陀安慰他说:悲贤,你不要怕,我一定会救你。接着佛陀就告诉凶手们把悲贤放了,但凶手们说:如果他能出家我们可以放了他,否则,肯定要杀了他。因悲贤本人愿意出家,世尊就把他带到一个寂静的地方,给他剃度传戒,传授佛法。他自己精进修持,获得了罗汉果位。   时诸比丘赞叹曰:善哉世尊!悲贤虽已是临刑之人,仍被世尊救度,并使他出家灭尽烦恼,获得究竟涅槃的罗汉果位。世尊告诸比丘:不仅现在我救度他令他得到究竟涅槃的果位,以前我也曾救度他,使他得到四禅五通。很久以前,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旁边有一个小城。城中有一恶人,他虽天生拙嘴笨腮,但仍不肯安份守己,经常作一些损害他人的恶行。一次,他趁一施主不在家与其妻邪淫。当场被人抓住,交给国王。国王将他处以死刑。临刑时他非常害怕,祈求救命。时寂静处的仙人救了他,把他带回森林中,他出家跟随仙人修得了四禅五通。诸比丘,你们是怎幺想的,当时的仙人就是现证菩提的我,当时被处以极刑的恶人就是现在的悲贤。以前和现在都是在他临刑时得我救度。另有一段因缘,曾在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他是一位出家人,临终时发愿:我一生在迦叶佛的教法下出家,虽没有得到什幺境界,但愿将来我能在释迦佛教法下,令佛欢喜,出家证得罗汉果位。因他往昔愿力成熟之故,今生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7-01-16 15:33
回复
    无尽无限——  无尽无限   我们的观念里总觉得多比一大,多比一好,金钱愈多愈好,房地产愈多愈好,这种贪多的心理,转为信仰,便成为贪求、贪婪的宗教信仰。其实一比多还要大,一群酒肉朋友,不如二三知己;汪洋咸海,不如一滴清水可以滋润草木;妄想纷飞的杂念,不如专精一念的清明智慧;多神宗教的祈求膜拜,不如一心不乱的虔诚信仰。能懂得一的至微至大,才能拥有一切的无尽无限。   有两位相交多年的朋友,结伴到远地去经商,两人身上各自携带了大把的黄金和珠宝。由于他们要去的地方,一路上荒山恶水,时有盗贼出没抢劫杀人,因此两人把各自信奉的神明圣像,戴在身上,以避凶煞。   赵大明一家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信仰观世音菩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他平时走路、做事总是称念着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这趟出远门,他特别把一块用翠玉刻成的观音圣像,挂在颈项,以保平安。   王来发是一个脑筋机伶,善于察书观色的商人,他经常到各寺庙、教堂膜拜各路神明,保佑他财运亨通,事业发达,因此三教九流的神像,譬如妈祖、城隍、财神、土地公、孔子等都是他祈求的对象,甚至回教的穆罕默德、基督教的耶稣,他也礼敬有加。为了周全起见,他把所有神像、香火都挂在身上、藏在怀里,然后才安安心心地出门。   他们两人一路餐风饮露、昼行夜伏,走过人烟稠密的市镇,卖了一些货货品,攒了一些银子;也走过人迹罕至的僻壤,打尖住店,继续赶路。如此行行走走,有一天晌午,他们走到一处山间,放眼望去,荒草漫漫,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峭壁耸峙,飞鸟绝迹,一条银带从空泻下,愤怒地奔向山谷,两人迷失在草寇时常出没的恶山。烈日炽盛,两人无奈只好栖息在一棵大树之下,找出干粮疗治辘辘的饥肠。   两人正津津有味地嚼着大饼,突然问,从茂密的草丛中窜出一个头戴皂巾、手提钢刀的魁梧大汉,横眉竖目地大吼道:   「哈哈!留下你们的买路财,本大爷正缺银子花。」说完,伸手便抢两人的包袱。两人一看多日来的辛苦买卖,付诸泡影,不顾生命危险,抓住包袱紧紧不放,却因此惹恼了强盗,挥刀便砍。赵大明只觉眼前白光闪烁,吓出一身冷汗,慌乱中不觉脱口念道: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耳畔只听到「当啷」一声,钢刀结结实实地砍向自己的脖子,人顺势一倒,昏厥了过去。过了一个时辰,才悠悠醒来,以为已经身首离异,不在人间。低头一看,颈项的翠玉观音被钢刀劈成了两半。喔!原来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以身体保护了自己。再反观王来发正躺在血泊之中,原来在激烈的拉扯中,被盗贼砍去了一只手臂,只听到他正在埋怨身上的众神明说:   「各位神明!你们实在太不够意思了!平日我对你们大家多幺尊敬,三牲四礼祭拜你们,库银纸钱烧给你们。今天弟子我有难,你们没有一个挺身出来救我。人家赵大明只信仰一位观世音菩萨,菩萨就奋不顾身保护他。」   众神明听到王来发的牢骚不满,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最后妈祖终于站出来说话:   「王先生!你不要生气!不是我们众神明不救你,而是在这幺多的前辈之前,抢先出来搭救你,是非常僭越不谦虚。当盗贼拿刀要杀你的时候,我们也想推派一位代表出来救你,我们请玉皇大帝出面,玉皇大帝就请城隍爷,城隍爷推荐孔子,孔子就谦让给耶稣,耶稣请穆罕默德就在我们彼此推让举荐的时候,那里晓得你的膀子就被砍下来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7-01-16 16:17
    回复
      2025-07-28 06:02: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比丘出家——  比丘出家   出家学佛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解脱人生的生死等各种痛苦,了脱六道轮回,证得涅槃寂静安乐。生天。生死尚未解脱,还在六道轮回之中。   印度盘提国的国王————优达王。他在迦叶佛时曾经出家,修学佛法,后来又遇到释迦佛陀,因为宿世修行种植的福报,而转生得为人王。   优达王的第一王妃,名叫月明夫人。她的才能品德都很好,国王特别爱敬她。有一天,月明夫人忽然现出衰相,是寿命将尽的一种现象;国王的心中非常忧戚。月明夫人问王说:大王!你为何如此忧愁?   优达王说:你的寿命将终,我想到人生无常,生死恩爱别离的痛苦,不免忧闷烦恼。   月明回答国王说:佛陀曾经说过:高者必坠,存者必灭,合必有离,生必有死。这是一定的道理,死是每一个人所难免的事。人的身体,就像一座房屋,死就像搬家一样,这座房屋坏了,就搬到别家去住,只要有资本,就可以住进好房屋。大王如果有慈悲的心想念我,就请大王放我出家修行,使我能早点得到准备搬家所需要的资本。   国王说:你若出家修行,如果现世未能得到成就证果,也一定会生到天上。若生到天上,你要赶快回来与我相见。你能做得到,我就放你出家去修行。月明王妃答应了优达王的请求。   于是,月明王妃就在宫中设立精舍,恭请大德比丘尼入宫为她剃度圆顶,并受比丘尼戒。因为她出家而未离开王宫,时常有很多宫人前来问讯请安、恭敬供养等,使她无法精进修持,于是决心离开王宫,到远地去专精静修。   月明比丘尼离开王宫之后,在偏远之地精进苦行,经过六个月的用功修持,就证得三果————阿那含圣道。她得道后不久就在一个乡村中静坐圆寂,上生色界天,成为色界天的天人。   月明生天之后,即用天眼观察过去因缘,知道生前与王有约,应去赴约。她见国王沉迷于五欲之中,难施化度,需要先用恐怖逼他,否则不能调伏使他醒悟。于是她就变作夜叉王,手拿五尺大刀,于夜深时分来到国王身边,国王看见如此高大的鬼王,心里非常恐惧。夜叉向国王说:   你现在纵有千万军队,也无能救护,因为你的性命已在我的手中,死期已经到来,你怎幺办?   国王恐惧的说:我没有做坏事,我的一生遵守本分行善,修心清净,期望死后能够转生善处。   天人回答说:能够修心清净而行善的人,一定会依愿实现,转生到良好的地方去。这是一定可靠的,没有比修善更好的方法了。   国王觉得奇怪,这个恐怖的鬼王,为何有菩萨的慈悲心呢?优达王便问他说:你到底是什幺人?敢来使我恐怖畏惧?   天人答说:我是月明夫人,大王放我出家之后,我精进修持净行,得道生在色界天,今来赴约。   国王说:看你是一个恐怖的魔鬼,我不能相信你的话。你如果真是我的爱妃月明,必须现出原形,我才能相信。   天人就变回原形,她的衣服、容貌,均和过去一样,站在国王的面前。优达王看见她确实是月明妃,便生起欲念,想拥抱她。月明天人腾身飞上空中,为优达王说法。她说:   大王!人的色身是无常的,佛陀说:人命在呼吸之间而已,一弹指顷(极短的时间)就保不住了,又好像早晨草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会消逝无踪。   大王!你岂不是见过许多如花似玉年轻的美人吗?她们转瞬就会变成鸡皮皱纹的老人。人老的时候痛苦特别多,例如:两眼朦胧,看不清楚,双耳重听闻不聪,腰酸背痛,手足迟钝,出入都不方便。人的色身又好像酿酒一样,取去醇味,糟就无用处了。如此衰老的人身,死期将近,有什幺可贪恋爱乐的呢?人由生至死,一切都是无常。   大王!你岂不见人生无常吗?死不一定是衰老的人,有的尚未出生就死在母胎里。还有幼死、壮死均不一定,世间没有不死的人。一旦死期来临,一切财产都带不去,连自己最宝贵的身躯也要自弃,何况其他的财物?   大王!你是有智慧的人,既然人生有这幺多痛苦,你为什幺不寻求出离,厌离痛苦去出家修道呢?   国王听闻如此至诚苦切的告诫,顿有所悟,遂发心出家学道。月明天人又一再重申说:大王!你若出家以后,应该要好好求学佛法,求得妙法之后,更要日夜精进修持,用功修行,切勿懈怠,虚度宝贵的时日。天人说完话就回到天上去了。优达王把王位让给太子,割爱辞亲,扌舍离五欲,礼迦旃延尊者为师,决心出家学道。   国王出家修行的消息,很快地传遍全国,很多臣吏官员,以及人民都来供养,但却妨碍了道业,他就远行到王舍城外的灵鹫山,参加灵山法会,听闻佛陀说法。优达王见佛闻法之后,很快就证得神通自在的阿罗汉道。   有一天,他入城乞食,乞得夙饭,他就拿回林中去食用。这时,有一位萍沙王出游,来到林中与王相见问讯说:你本是大名鼎鼎的国王,如今出家当乞儿,乞讨别人吃剩的残物。我看你实在可怜!假如你罢道还俗,我可以分一半国家给你统治,你想好吗?   比丘(优达王)说:感谢大王的美意!我出家之后,心里没有任何挂碍,非常安乐。你为五欲所缠缚,如飞蛾投火,又好像蚕吐丝捆缚自身,死在乐处,没有援手,这样才是真正的可怜呀!萍沙王闻已,即便回去。   


      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17-01-17 07:02
      回复
        佛陀波利——  佛陀波利   唐朝时,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是罽宾国人。他怀着为教殉道的精神,到处探寻灵异的圣迹,由于听说震旦(中原)有文殊大士的道场,特地长途跋涉,渡过沙漠,要来礼拜参见,经过千山万水,到了仪凤元年才扺达中原。   到了五台山南边,阳岭的地方,放眼看去,但见林木参天,遍地名花异草,仰头五在望,心中感到非常的欣慰,于是五体投地的向着空中朝拜说:   「如来灭度以后,许多大圣菩萨都潜伏隐藏,祇有文殊菩萨,有着无尽的大慈悲心,在这个深远的大山里面,激励引度有缘众生,垂示大法,可是我自己埋怨生来遭受世上种种的磨难,却不得一见大士的圣容,从遥远千里而来,受尽了沙漠险难之苦,特地前来瞻仰参礼,恳乞大士大慈大悲,使我暂时得见您的圣容,听到您亲口的慈示!」   一面说,一面情不自禁的饮泣起来。   正在向空中顶礼时,忽然看到一个老人,从山谷中走出,却用婆罗门语对他说:   「你说的心存至道,远访圣迹,可知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人犯戒律的多得很,现在印度有一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够消灭众生很重的罪业污垢,你带来了吗?」   「我祇是一心要来礼拜大士,并没有带这部经来啊!」波利恭敬地答道。   「既然未曾带此经典来,空着手来有什幺益处?纵然见到了大士,大士怎幺能知道你是那幺样的恭敬虔诚?你应当赶快回去,把我说的这部经典带来,利益济度此中土众多苦恼众生,这就等于是面见了诸佛,亲奉供养一样,能这幺做到,还怕见不了一个文殊菩萨吗?」   波利听完这一番话,心喜异常,就在老人足下顶礼,尚未将头抬起,老人忽然不见了踪影。   于是他悲喜交集,自此加倍的虔诚,毕生立志将此四大假合的身体整个奉献给众生,回到印度后,求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他于永淳二年,回到长安,将以上实情向当朝皇上禀报,高宗皇帝听了龙心欢喜,就派了高僧日照三藏法师,和波利合译这部经典。等到经译好了,御赐波利法师上好绢布三千匹之多,译好的经典准备留在朝廷里面。   但波利却悲泣着禀奏说:   「贫僧奉皇命委派求取经典,是为了利济群生,使上中下根机的有情众生都能灭罪得度,并不图求富贵,但愿陛下能开启一视同仁的心,自利利他,使这一部经典能够广泛地流通,令一切众生都能受益。」   贤明的高宗怜悯他高超的利生之志,只留下译出的唐本,把原来的梵文经典归还给他了。   波利前往西明寺,和沙门正顺等再译此经。经译好了,波利就带着梵文原本,去参拜五台山。   「奇怪,法师进入了五台山以后,怎幺到现在还不见回来?」   「是啊!有人说,他自从进了金刚窟(五台山的一个地方),就不再见他回头了!」   「想必是已经见过文殊菩萨了吧!」   「应该是的!为要参见大士,也不知他受了多少苦呢!」   「希望他这次朝圣,能有很大的收获!」   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谈着,中间夹杂着恭敬、钦佩、关怀、向往的情绪。   后人传说,波利进了金刚窟以后,就见到极大的光圈像网一样密密地笼罩着,光网之内,正端坐着威赫庄严的文殊大士,这时真教佛陀波利喜出望外。   可是环顾身边,只有自己一人,回头看到同行的一些同道们都在外头,所以想再度出来招呼他们一同入窟朝圣,可是就在这一转眼间,圣境却消失了,祇有原来的山岩还留存着。   既已亲见了文殊大士,于愿已足,波利就在山岩边拣了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闭眼禅坐,渐渐入定,同道们见到他时,他已然不声不响的坐化了。   然而他所留下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从此就在娑婆世间盛行起来。   华严经上有一段经颂说:「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剎自在。」   由以上经文可知,金刚窟的圣迹,当然是不可以圣凡境界来思议的。假如说波利法师入金刚窟就不复出,那必然是诸圣化身无疑,这是权巧示现的感应了。既然在金刚窟而入定解脱,这就是表示他辞谢了凡夫的累赘,已经超凡入圣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17-01-17 08:41
        回复
          还俗和尚——  还俗和尚   一个和尚因为耐不得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   不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一个月,又因不耐寂寞还是去了。   如此三番,老僧就对他说,你干脆也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   这个还俗的人就讨了个小娘,支起一爿茶店。   老僧的指引很对,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   和尚与小偷   以前住在旧居,每次上下班总要经过一个路口,路口边有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挺拔屹立,浓荫蔽天。   不论晴天或风雨,不论早晨或黄昏,我总看到一位年轻和尚默默地站在大树下托钵化缘。尽管路口霓虹闪烁,车马喧嚣,他总是紧闭双目,纹丝不动地伫立着,他的神态与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   树下常有两三位蓬头垢面、敝衣褴褛的小孩在追逐嬉戏。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小孩竟公然窃取和尚钵里的缘金,而和尚却视若无睹。   往后经我仔细观察,小孩的偷窃行为并非偶然,而是一种习惯。和尚的缘金竟成了他们固定的一种收入。我气愤已极,真想将小孩绳之以法。但几经思量,最后还是成全了和尚的慈怀。   不久我迁了新居,就未曾再经过那个路口,以上的小事也就逐渐在脑海里淡忘。前天,我无意中又经过了那个路口,发现那位和尚仍然默默地站在那儿化缘,但旁边多了两位小沙弥。当我迈前仔细一看,发觉竟是那两位偷窃缘金的小孩,骤然间,我若有所悟。   儒家讲求有教无类,刑法追求有期徒刑,佛教主张普渡众生,无形中,我又上了一课。   正误真诀   一位云游的和尚晚上到了半山腰,见一小屋内放光,暗喜有缘遇到有功夫之人,于是推门入室,见一老叟盘坐于炕上,打过招呼便问:施主练的什幺功?老叟答曰:菩萨咒。和尚更为高兴,自思自己出家40年,尚未听过有菩萨咒,忙向老叟请教。老叟说:我练此咒60余年,尚未传授过一人,就是6个字:听唵、嘛、呢、叭、咪、牛。老叟把吽错念成牛。和尚一听笑了,告以此咒非菩萨咒,乃6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个字念吽(hong)而不念牛。   和尚走后,老叟按更正的去念,总是绕口念不好。3个月后,和尚又来到半山,心想老叟把牛改正念吽后,功夫当更高了,不料屋内一点光也没有,进门一看,老叟正念大明神咒,最后吽总念不好。和尚满腹疑团,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吽反而无光,回庙后求教于方丈,方丈说:你出家40年,为何不懂此理?念咒是把心定位,心定后身体的三昧真火出来,便有光了。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60年,念的一心不乱,三昧真火出来了。你让他改念,心乱了,三昧真火便出不来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17-01-17 08:45
          回复
            轮回的奥妙——  轮回的奥妙   什幺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所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对失眠的人而言,长夜漫漫;对满心忧郁的人而言,路途遥远,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人,生死轮回漫长。   波斯匿王有一天在城里巡视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伫立在她家门口。剎那间,国王就迷恋上她,而想要占有她。他探听到她是位已婚妇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宫中来服务。后来,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莲花与红土,而且在当天傍晚以前赶回舍卫城,以供国王沐浴。事实上,国王居心叵测,企图在她丈夫无法于规定的时间内返回时,予以杀害,然后横刀夺爱。   这女子的丈夫匆忙之际拿着她准备好的餐盒后就出发了。在路上,他与一位出门在外的旅客共享食物,后来他又向河中洒米,同时大声说道:「河的守护神灵和天龙们,波斯匿王派我去摘取一些莲花和红土。今天,我已经和旅人共享餐点,也喂养了河中的鱼,现在我和你们分享我今天所做善业的功德。请送我莲花和红土吧!」一位神灵听见他的话,就示现成一位老人,送他莲花和红土。   当天傍晚,国王唯恐他真的准时回来,就叫人提早把城门关了。妇人丈夫回来时发现城门已经上锁了,就把红土黏在城门上,花插在红土上,然后大声说话:「城内的人,请帮我作证,我今天准时完成任务,国王却无理的想杀害我!」说完话后,他就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寻求佛陀的慰藉与保护。   当天晚上,国王欲火中烧,无法入眠,脑子里想的尽是明天要如何杀死妇人丈夫而占有妇人。子夜时分,国王听见奇怪的声音,大吃一惊,居然不知该怎幺办,皇后末利夫人就劝国王去请教佛陀。佛陀于是告诉国王,过去佛时,有四个人因为在世时累积邪淫的恶业,所以现在地狱中受苦,发出这些诡异的声音。国王听完之后,明白其中的含意,知道自己的行为邪恶及造作恶业的可怕,他下定决心,不再迷恋他人妻女。   「毕竟是这样迷恋他人妻女的欲望在折磨我,使我彻夜无法安眠。」他如此自忖着,然后向佛陀表白:「我现在才明白对失眠者而言,夜是多幺的长。」这时候,站在旁边的妇人丈夫也说:「佛陀!这一整天奔波下来,我也才了解,心有牵挂的人,旅程多幺漫长。」经过这件事后,二人都获益良多。佛陀因此说:「轮回对不了解佛法奥妙的痴人而言,真是漫长!」   


            来自iPhone客户端26楼2017-01-17 09:00
            回复
              最容易被遗忘的爱——  最容易被遗忘的爱   从前有一个女孩子叫佳芬,有一次跟他的妈妈吵架后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了,什幺东西都没有带出来。   她走着走着看到前面有个面摊,突然就肚子饿了,香喷喷的,佳芬此时真的好想吃!这时她才发现她竟然身无分文,没办法只能干看着。过一会儿,面摊老板看到佳芬还站在那边,久久没离去,就问:小姐,请问你是不是要吃面?   佳芬不好意思地回答:可是可是我身上没有钱。   面摊老板热心地说:没关系,我可以请你吃呀!来,我下碗馄饨面给你吃!   不久,老板端来面和一些小菜。佳芬吃了几口,竟然掉下眼泪来。   小姐,你怎幺了?老板问。   佳芬擦着泪水,对老板说道:没有啊,我只是很感激!我们又不认识,只不过在路上看到我,你就对我这幺好,愿意煮面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你是陌生人都能对我这幺好,而我自己的妈妈,竟然对我这幺绝情   老板听了,委婉地说道:小姐,你怎幺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你自己的妈妈,煮了10多年的面和饭给你吃,我不过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幺感激我,你怎幺不感激她呢?你怎幺还可以跟她吵架?   佳芬一听,整个人愣住了!是呀,陌生人请吃一碗面,我都那幺感激,而我妈一个人辛苦地养育我,也煮了10多年的面和饭给我吃,我怎幺没有感激她呢?而且,只为了小小的事,就和妈妈大吵一架。   匆匆吃完面后,佳芬鼓起勇气,往家的方向走,她好想真心地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错了!   当佳芬走到家巷口时,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正在四处张望看到佳芬时,妈妈就先开口说:阿芬呀,跑哪去了还不回家!我饭都已经煮好,菜都凉了,你再不赶快回去吃!   佳芬此时不由得心里一阵酸,什幺都没说跑过去抱住了自己的妈妈,眼泪夺眶而出   


              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7-01-17 09:03
              回复
                三十九、肉团饿鬼——  三十九、肉团饿鬼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目犍连尊者经常去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界等五道中观察众生所受的苦难,例如:地狱中寒、热、烧、杀的苦痛;饿鬼的饥渴、燃烧的悲苦;畜生中的互相啖食、役使的痛苦;世间人们的求不得及生、老、病、死等的苦恼,以及天人堕落临死前的凄苦。他返回人间后,把各种苦的情形,一一告诉人们,使他们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因果道理生起信心。就这样,他经常以此方便教化众生。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到饿鬼界的大海边,看见一个像房子那幺大的肉团饿鬼,身体内没有骨头,也没有眼睛、鼻子等五官,身上长满许多铁嘴小虫,不停地咬它,它又痒又痛,难过极了。不得已它飞到空中,身体又开始燃火,极为痛苦;若回到大海里,小虫们又持续不断地啃咬它。就这样飞上去又落下来,一直没有间断地受苦。   目犍连尊者用自己的声闻禅定智能观察它的受报因缘,原来它曾经是迦叶佛教法下僧团中的一位大执事,把僧众财物、生活费与修建佛塔的钱财等拿来自己享用,并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若有余还一把火全部烧光,由于这样的因果,使它下堕成为一只肉团饿鬼。   目犍连尊者虽然了知前后因缘,但他想:「如果把这件事禀告世尊,世尊对许多眷属宣说这只饿鬼的因缘,那幺将能利益更多的人。」剎那间,目犍连尊者在海边隐没,回到舍卫城。   这时,世尊正在为许多眷属转*轮,目犍连尊者觉得这个机缘很适合,于是来到佛前请问:「世尊!弟子经常去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界各道中,一一观察众生的苦,再回到人间,把所见所闻讲述给大家听,让人们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也对因果生起诚敬信仰的心。   这一次,我到饿鬼道的大海边,看见一只庞大如房子般的肉团饿鬼,没有骨头,也没有五官,还有许多铁嘴小虫蛀咬它,极难忍受时,它跃入空中,在空中身体又会燃火,痛苦不堪,只得回到大海;但回到大海以后,又会继续受到虫子的咬食,如此辗转受苦。请问世尊,这是造了什幺恶业,而受到的报应呢?希望世尊宣说,我们想要听闻。」   世尊告诉他:「在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僧众的执事,掌管僧众的财物、修塔的功德款及僧众的生活费,他贪污享用了很多。后来,他生病没办法管理,就私下把财物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别人看他这幺做,好言相劝,但他不但不改过,反而生起大瞋恨心,并说:『你们竟然这幺对我说话!那好,这些财产我得不到,你们谁也得不到!』结果,他把僧众财物全烧光了。   由于这恶业使他转生成为饿鬼。因为他贪污享用僧众的财务、修佛塔的功德款及僧众的生活费,使他变成像房子般大的肉团饿鬼;因为他用火烧光僧众财物,使他现在的身体会自动燃火,承受难以忍受的痛苦。」   那些眷属听完世尊的演说,当下对轮回生起极大的厌离心,也对因果报应生起虔诚的信仰心。   世尊见他们已可以接受法的教导,就传授他们相应的法。他们闻法后,其中有些人得到加行道的暖、顶、忍、世第一位;有些人证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位;有些人得到金轮王位;有些人得了梵天、帝释天的果位;有些人获证独觉果位;有些人则是种下无上的菩提种子;有些原本不信佛法的人,也因此生起信心皈依佛门。   


                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17-01-17 09:08
                回复
                  2025-07-28 05:56: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让心灵如沉淀的水——  让心灵如沉淀的水   麦克失恋了,他的心情糟透了,无法平静,烦躁不安。为了排除心中的苦恼,他找到了镇上的牧师。   慈祥的牧师听完了麦克的诉说,把他带到了一个古旧的小屋,屋子惟一的桌上放着一杯水。牧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杯子,它已经放在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为什幺吗?   麦克认真思索,像是要看穿这杯子,他忽然跳起来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了。   牧师赞同地点点头:年轻人,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记住它好了。就像这杯水,如果你厌恶地震荡自己,会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宁,浑浊一片,这是多幺愚蠢的行为。而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17-01-17 09:15
                  回复
                    善观诸法——  善观诸法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世间的虚名假利、权势爱欲,就像水泡一样的变幻无常,无法掌握,过度的追逐,只有自陷于痛苦的深渊。面对五彩的水泡,要能清明地欣赏它的光彩,而不迷惑于它的绚丽,便是善观诸法的智者。   从前有一个国王,后宫的后妃为他生了一群白白胖胖的王子,好不容易,他最宠爱的妃子终于为他生了一位晶莹剔透的公主。国王非常疼爱小公主,视如掌上明珠,舍不得稍加责骂,凡是公主所要求的东西,国王从来不曾拒绝过,就是天上的星星,国王也要攀登太空,为公主摘下来,点缀为彩衣。   公主在国王的呵护纵容下,慢慢成长为董蔻年华的少女,渐渐懂得装扮自己。有一天,春雨初霁的午后,公主带着婢女徜徉于宫中花园,只见树枝上的花朶,经过雨水的润泽,花苞上挂着几滴雨珠,显得愈发的娇艳;蓊郁的树木,翠绿得逼人眼睛。公主正在欣赏雨后的景致,忽然目光被荷花池中的奇观所吸引住了。原来池水热气经过蒸发,正冒出一颗颗状如琉璃珍珠的水泡,浑圆晶莹,闪耀夺目。公主看得入神忘我,突发异想:   「如果把这些水泡串成花鬘,戴在头发上,一定美丽极了!」打定主意,于是叫婢女把水泡捞上来,但是婢女的手一触及水泡,水泡便破灭无影。折腾了半天,公主在池边等得忿忿不悦,婢女在池里捞得心急如焚。公主终于气愤难忍,一怒之下,便跑回宫中,把国王拉到了池畔,对着一池闪闪发光的水泡说:   「父王!你一向是最疼爱我的,我要什幺东西,你都依着我。女儿想要把池里的水泡串成花鬘,做为装饰,你说好不好?」   「傻孩子!水泡虽然好看,终究是虚幻不实的东西,怎幺可能做成花鬘呢?父王另外给你找些珍珠水晶,一定比水泡还要美丽!」国王无限怜爱的看着女儿。   「不要!不要!我只要水泡花鬘,我不要什幺珍珠水晶。如果你不给我,我就不想活了。」公主骄纵撒野地哭闹着。   束手无策的国王只好把朝中的大臣们集合于花园,忧心忡忡地商议道:   「各位大臣们!你们号称是本国的奇工巧匠,你们之中如果有人能够以奇异的技艺,以池中的水泡,为公主编织美丽的花鬘,我便重重奖赏。」   「报告陛下!水泡剎那生灭,触摸即破,怎幺能够拿来做花鬘呢?」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哼!这幺简单的事,你们就无法办到,我平日如何善待你们?如果无法满足我女儿的心愿,你们统统提头来见。」国王盛怒地喝斥道。   「国王请息怒,我有办法替公主做成花鬘。只是老臣我老眼昏花,实在分不清楚水池中的泡沫,那一颗比较均匀圆满,能否请公主亲自挑选,交给我来编串。」 一位须发斑白的大臣神情笃定地打圆场。   公主听了,兴高采烈地拿起瓢子,弯起腰身,认真地掐取自己中意的水泡。本来光彩闪烁的水泡,经公主轻轻一触摸,霎时破灭,变为泡影。捞了老半天,公主一颗水泡也拿不起来,睿智的大臣于是慈蔼地对一脸沮丧的公主说:   「水泡本来就是生灭无常,不能常住久留的东西,如果把人生的希望建立在这种虚假不实、瞬间即逝的现象上,到头来必然空无所得。」   


                    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17-01-17 09:19
                    回复
                      尊严——  尊严   你见过活着的珊瑚吗?它生活在幽深无比的海底,在海水的怀抱里。也只有在海水的怀抱里,它是柔软的,是柔若无骨的那种柔软,所有小小的触角都在水中轻轻地一张一合,似乎每一阵流水的波动都在柔柔地拨动着它们的心弦。在寂寞宁静的海底,珊瑚就像是一个沐浴在爱情之中的女子,每一丝每一缕都是生命,每一分每一寸都是光彩。可是,如果采珊瑚的人出现了,如果那双习惯攫取生命的手将珊瑚带走,毫不怜惜地把它们带出水面,那幺这时珊瑚就会变得无比的坚硬。在远离大海的灿烂阳光下,珊瑚只是一具惨白僵硬的骨骼。   有一种水獭,它有着令世人惊叹的美丽的皮毛。在阳光下,那是深紫色的,像缎子一样,闪烁着华美、神秘而又高贵的光泽。如果你在林间看到它,如果你看到它静静地栖息在水边的岩石上,你也会惊诧,造物主原来是如此的神奇,他竟然造出了这样完美的有生命的宝石。可是水獭的美丽却给它带来了灭顶之灾。总有一些人,想把它的皮毛剥下来,制成帽子,戴在某位绅士的头上;制成大衣,裹住某位淑女丰美的身躯。于是,有人带着猎枪闯进了水獭的家园,在阳光下,他眯起眼睛,扣动了扳机。枪响过后,水獭死了。让人奇怪的是,水獭的美丽也消失了。躺在岩石上的只是一只普通的水獭,它的皮毛干涩粗糙,毫无光泽。   谁都知道麝香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也是一种珍贵的香料。而实际上,麝香不过是雄麝脐下的分泌物而已。想要获得麝香,就必须捕杀雄麝。雄麝生活在密林深处,身手矫健,来去如风,如果不是一流的猎手,根本无法捕捉到它的踪迹。而即使找到了雄麝,取得麝香也是极困难的事。有经验的老猎手说:靠近雄麝时,千万要屏息凝神,不能让雄麝感觉到你的存在,否则,它会转过头来,在你射杀它之前,咬破自己的香囊。   在自然界里,有一些生物比人类还要有尊严。当生命遭到无情的践踏时,它们会用改变、放弃,甚至死亡捍卫自己的尊严。   


                      来自iPhone客户端31楼2017-01-17 09:24
                      回复
                        无上福报——  无上福报   语业能成就无上福报,亦能成堕泥犁恶道之因。日常中,若能隐恶扬善,欢喜赞叹他人,即是以言语行布施。不仅能舍掉心中的忌妒心、悭吝心,使自心清净,亦能广结善缘,获无量福报。故用少分力而收获大,何乐而不为呢!   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佛陀尚未进城,五百天人早已吹拂香风于各街道巷弄中,使污秽臭粪等不净物自然隐没于地;不仅如此,还以香雨飘送润泽街道,并且散花供养,城内处处清香洁净。   舍卫城的国王、大臣及人民见到如此瑞相,知道佛陀将要进城,大众立即放下手边的工作,欢喜扫地、散花或燃香,也有人以布铺地、解发覆地、持举幡盖,或演奏音乐、表演舞蹈,欢迎佛陀的到来。   佛陀与众比丘一行进城时,大众皆一心合掌,至诚恭敬地瞻仰佛陀的庄严相好。当时有一位婆罗门见此场景,虽想买香花供养佛陀,却因贫困无法圆满心愿,于是随众在欢迎行列中,以最清净恭敬之心迎接佛陀的莅临。当婆罗门见到佛陀时,以偈赞叹说:   表容紫金耀,三十二相明,   一切众生类,睹者莫不欢。   见佛心踊跃,忧愁皆销除,   永度生死海,稽首礼大安。   这时佛陀欣然而笑,五色光从口中出,每道光芒又散发出无数道光明,光光顶端皆有七宝莲花,莲花上亦有化佛遍照十方;下至诸大地狱,上至三十三天,无处不在佛光照拂中。三千世界诸天人民,见佛光明莫不踊跃,纷纷离开宫殿,来到佛前;当中有听经闻法得度者,有见其光明得度者,有闻化佛说法得度者,亦有寻光来至佛所而得度者。而在地狱受苦的众生,亦因此暂时解脱;畜生禽兽善心增长,不相伤害;饿鬼道众生得百味美食,悭心不起。更有无量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语、驼背者能挺直、行动不便者能行,身体有疾病者悉皆除愈,牢狱系闭者全获解放。而大千世界诸天人民,见此瑞相,内心无不欢喜清净,有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有人证得辟支佛,也有发大乘心,于菩提道上坚住不退转,得道证果者不可称计。   佛光遍照十方,最后绕佛三匝,还入世尊眉间。阿难见此殊胜景象,长跪合掌请示佛陀:世尊,诸佛如来无因缘是不会身放毫光、破颜微笑的,今日世尊以何因缘微笑?希望世尊能慈悲为我们开示。佛陀告诉阿难:你有看到那位以偈赞佛的婆罗门吗?他以极清净虔诚的心赞叹如来。往后十三劫中,天上人间自然受生,不堕三涂八难之处,相貌端严、辩才无碍、智慧明达,人人赞叹。日后出家修行,将成就辟支佛果,名为欢悦。   大众听闻开示后,法喜充满,歌咏称扬赞佛的殊胜功德。   


                        来自iPhone客户端32楼2017-01-17 11:06
                        回复
                          讲究正因——  讲究正因   佛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凡事有因必有果,正因结正果,邪因也必结邪果。所以凡做一件事,讲一句话都必讲究正因,才是做人的道理。譬如日日的做事是不是正当的事。讲话有没有妄言、绮语、骗人的话,也就知道,将来的果报如何,是故世间的每一件事,是祸是福,是苦是乐,皆有过去的因,而感受现在的果报。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人,但他非常的勤劳工作,都是给人家做苦工,得到一点点的报酬,勉强维持生活。他想要添一件衣服,却拼命的省食俭用,努力工作几年后才勉强做了一件粗布的衣服。   有一天有一个远亲对他说:你为何穿这样粗布的衣服?他说:粗衣有什幺不好,只要心里满足粗衣与凌罗绸缎有什幺分别呢?你不想穿更好的衣服,过更好生活吗?想,有什幺用呢?命运如此有什幺办法?不,您是贵族的后裔,只要你肯求神,神会赐给你幸福的。怎样求法?把您那件粗衣焚烧掉,虔诚的祈祷求神赐给你一件新的妙衣,更赐你幸福,神就会给您如愿以偿。   这位穷人本来虽生活穷苦一点,也过得心安理得,自听那位远亲一番话,即新燃起幸福的美梦,于是请这位远亲主持求神的仪式,把那件粗衣焚烧了,也至诚的祈祷,可是无论怎样求,妙衣也不会出现,才后悔的说:我为什幺这样愚痴呢?把自己的衣服烧掉,而去求渺不可知的神赐与幸福和新衣?   这是一个譬如的故事,穷苦的人譬如我们一般的众生。粗衣譬如生活苦虽,衣服虽是粗劣,但也必须做了很多的苦工才能有一件衣服穿。现实的人生虽是苦难,也是过去生,修诸善根才能够得到人身,不利用这人身好好修出世了生死,而去造诸恶业使未来生生世世受更多的痛苦,乃至生死轮回不息,不是很愚痴吗?   


                          来自iPhone客户端33楼2017-01-17 11:11
                          回复
                            此身不为己有——  此身不为己有   此身不为己有,更何况儿子和财富呢!   阿难达是舍卫城中非常富有的人,但却吝于布施。他常常对儿子牧拉斯里说:「不要自以为有钱,我们不应该花钱,反而要更努力累积财富,否则,财产会日渐减少。」他甚至在屋里埋藏了五瓮的金币,但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告诉儿子埋藏的地点。   富人死后,往生到离舍卫城不远的乞丐村。从他投胎的母亲开始怀孕起,所有乞丐的收入就减少,他们认为其中一定有个不祥的人,就逐步过滤,最后判断这怀孕的妇女就是祸首,她于是被驱逐离开村子。后来这妇女生下一个丑陋、人见人厌的儿子。每次她单独外出乞讨,就能得到与从前一样多的施舍,但若带着儿子一起乞讨时,就什幺也得不到。所以等儿子长大后,她就要儿子单独外出乞讨。当他走到他前世的房子时,他前世的孙子们看见他丑陋的外表时,心生恐惧,就叫仆人把他赶走。   这时候,也在城里化缘的佛陀看见这件事情,就叫阿难前去请牧拉斯里(乞丐前世的儿子)前来一谈。佛陀告诉牧拉斯里,这年轻的乞丐实际上是他前世的父亲,但牧拉斯里不相信,佛陀就叫乞丐去挖出那五瓮金币,牧拉斯里这才相信。此后,他就成为佛陀虔诚的信徒。   


                            来自iPhone客户端34楼2017-01-17 11:26
                            回复
                              2025-07-28 05:50: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必解释——  不必解释   办公室主任让部下去办事,部下匆忙走了,一会儿打来电话,说遇到麻烦。主任就给部下说该如伺如何,说完挂断电话。一会儿,部下又来电话说还是有麻烦。主任就说:我不是给你说了该怎幺办吗,按我说的去做。说完没等部下开口就挂断电话。几分钟后,电话又响了,主任估计还是部下打来的,拿起听筒,果然不错:不是叫你按我说的去做吗?说完放下话筒。接着电话又响了,主任生气了,抓起话筒就骂:你个王八羔子,怎幺这样哕嗦,你有完没完?骂完要挂电话,但这时电话里说:公主任脾气不小嘛,我可不是王八羔子哟。   主任一听,声音很熟,坏事了,是上级领导打来的。于是忙道歉说多有得罪,我不是骂您。领导也没有继续扯下去,只说半月后要进行新一轮领导班子竞聘上岗,让他做好准备,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主任越想越不对劲,骂领导可不是一件小事,自己有必要解释一下。于是他拿起了话筒,拨通了领导的电话说:胡局长吗?我是老公,公主任,刚才在电话里我实在不是骂您,是骂一部下,请您不要见怪。电话里说:我知道,你怎幺可能骂我呢?说完放下了电话。   主任心情舒畅了,但这种舒畅没有持续几分钟,就又觉得不对劲了,他忽又想到领导并不知道自己为什幺骂部下,会不会对自己骂部下有什幺看法?果真这样的话,对半月后的竞聘就可能有影响,自已有必要告诉领导为什幺骂部下,以便让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缘无故骂部下。想着就接通了领导的电话说:局长肥,刚才忘了向您解释一下,我刚才骂那部下是因为太气愤了,我让他办一件小事,他居然不停地来电话,很烦人,我一气,就骂了起来。   电话里说:公主任,不必解释了,我知道,我知道。说完就挂了电话。   主任放下电话长舒一口气,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几分钟后又觉得不对劲了,他又想到不管怎样说骂人是不对的,这样会给领导留下自己粗鲁的印象,如果这样的话,后果有些严重,自己还有必要解释一下,以便挽回影响。想到这里,他又拨通了领导的电话说:胡局长吗,我还要解释一下,我刚才骂的那个人是我的一个表弟,我们平时很随便,才这样骂他,对别的部下,我从来没有这样骂过。   电话里说:还是这事,还有别的吗?   主任忙说:没有,没有。领导立即放下了电话。   主任放下话筒,觉得这回彻底轻松了,真的没什幺可顾虑的了。但一会儿又觉得不对劲,刚才的解释固然不错,可会不会给领导留下一个任人唯亲的印象呢?他又坐立不安了,觉得还有必要解释一下。于是又接通了领导的电话说:局长吗?我还要解释一句,刚才我骂的那个表弟是我妻子的表哥的表妹的侄女的儿子的侄子的是一位远房亲戚。   这回那头的领导生气了:你个王八羔了,你有完没完!哐的一声就挂断了电话。   主任傻眼了,拿着话筒的手停留在空中,半天没有放下来。   


                              来自iPhone客户端35楼2017-01-17 11: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