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脉吧 关注:1贴子:192

回复:佛脉~讲给孩子们的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白观音和黑观音——  白观音和黑观音   某位信徒拥有一尊白瓷观音。整尊观音圣像质地细致,塑工精巧;纯白庄严的光泽,任何人看了都赞叹不已。   这位信徒听闻佛像都要在寺院里开光,如此才会有感应,使斋家所求如愿。于是他带着心爱的白瓷观音到寺院。   到了寺院,他看到佛殿的供桌上,已经摆满供品和等着开光的佛像。他自私地把别人的供果、佛像移到旁边,将自己的白瓷观音摆在中间,开始烧香祝祷。   香烟随风四处飘送,这个信徒不甘心自己烧的香给别的佛像享用,因此就把香环绑在白瓷观音的鼻子上,心里得意,如此自己烧的香,就不会被其他的佛像闻去。经过几小时的熏染,一尊晶莹纯白的观音,顿时变成了黑鼻子观音。   人的自私心,造成人我之间的伤害,从家庭到公司到社会,甚至引发国际间的战争,都是由于太保护自己的利益造成的。自私的信徒将一尊庄严无比的观音,熏成丑陋的黑鼻观音,故事看来好笑,但是我们反观自己,不也是由于自我的执着,把原本纯白的心地,染成浊恶无明?   佛菩萨要的不是我们的供品,而是我们的一点心意。纯白无玷的观音,人人本具,只因被贪心之色染污。黑白观音的差别,就在我们肯不肯放下自私的一念。   


来自iPhone客户端85楼2017-01-22 21:04
回复
    忍的功夫——  忍的功夫   《贤愚经》记载,佛陀尚未成佛前,曾在地狱中看到一位驼背的老人,拖着一辆冒着烈焰的铁车,于心不忍,便上前要替老人拖车。狱卒拉开他说:这个老人在人间无恶不做,堕入地狱,是罪有应得,这也是他的业报。   他有业,理应受罪,但我不忍心,愿意替他受罪。话语一出,所有车子的火立刻熄灭冷却了,监督执刑的狱卒也起了不忍之心,停止刑罚。   人人都喜避苦就福,唯有诸佛菩萨堪忍人间苦难,愿意来来回回度化众生。能堪忍人间苦难进而付出的人,也就是菩萨啊!   如何看身外的境界?如何听内在的声音?都要用心。遇顺境,要把握住心,不受欲乐诱引;遇逆境,要调整好心,不受挫折影响。要用心转境,莫让境界转了心。   


    来自iPhone客户端87楼2017-01-24 19:05
    回复
      2025-07-27 03:25: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阿难的因缘——  阿难的因缘   一天,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比丘们兴起这样的疑问:贤者阿难过去生是修持何种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胜果报,能将佛陀所宣说的微妙教法,全部忆持不忘,一字也不漏失?于是众比丘便前往佛陀的住所,请求世尊开示。慈悲的佛陀于是将阿难尊者过去生的因缘果报娓娓道来。   无数劫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弥住在一起修行。师父爱徒心切,要求非常严格,除了须托钵外,每天还规定弟子精进用功,背诵经典。这位沙弥原本就很喜欢诵经,只是苦于饮食等资具不足,需要外出托钵。托钵若是顺利,便有充足的时间用功,若是不顺利,回寺时间晚了,便会耽误功课而见责于师父。   一天,沙弥托钵时间结束得晚,想到今日又无法完成师父所规定的功课,回去必定会被师父呵责一番,于是心里越想越愁苦,不禁落下泪来。这时恰逢一位长者经过,见到这位沙弥边走边哭,便上前关心询问。沙弥回答:长者,您有所不知,我师父非常关心我的道业,所以规定我要每天诵经。如果诵经足数,师父便很欢喜,如果没有完成功课,便会加以责备。不过,因为我每天还要外出托钵,所以诵经时间的多寡,就端看托钵顺不顺利。今日我托钵结束得晚,想到回去无法完成功课,必定会惹师父生气,所以才忍不住难过掉泪。   长者听了之后,很恳切地告诉沙弥:请您不要再难过了,以后就请您天天到我家来接受我的供养,我很欢喜能供养您饮食,让您能专心诵经用功。从此以后,沙弥在长者的供养下,每天都能专心诵学,师父规定的功课再多,也都能如期完成。   佛陀告诉大众:故事中的那位比丘,即是定光佛,沙弥即是我,供养饮食的长者就是阿难。阿难由于过去生诚心护持修行人用功办道,修了大福报,所以今生才能听闻法音一字不失,获得如此殊胜的果报。诸比丘听佛宣说阿难的总持因缘,都生大欢喜心,信受奉行。   菩萨行者于护持他人修行中,不仅开阔自己格局,超越自我限制,无形中也成就了菩萨道业。儒家云:君子有成人之美,因为有成就他人的心量,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令人景仰的君子风范。故事中,长者因一念真诚护持沙弥用功,也成就将来听闻法音一字不失的殊胜功德。俗谚:量大福就大,护持他人不计自己得失,这样的心量就是大。在这广大的心海中,智慧如日,日光普照能孕育无限生机。无限生机利益了众生,也利益了自己!   


      来自iPhone客户端88楼2017-01-24 19:08
      回复
        身为苦本——  身为苦本   老子说我们人类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有身体的缘故,佛教则说「身为苦本」。因为有身体,所以每天要奔波忙碌,给它吃美味可口的食物,穿着华丽昂贵的衣服,甚至为它汲汲钻营,珠光宝气一身戴。生病了,要为它诊断治疗;衰老了,要为它延续青春。因此有人为它整容拉皮,希望留住少年岁月;有人为它辟谷炼丹,企图永远长生不死。其实这种对身体的爱恋,就是我爱、我执、我见,而我爱、我执、我见的烦恼,正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佛教说人生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憎相会、爱别离、五阴炽盛等八苦,这八苦都和身、我爱离开不了关系。身体危脆如芭蕉,虚幻如泡影,我们应该了知身体的虚幻不长久,好好运用有质碍、有极限的肉体,开创有意义的智慧生命,才不枉为「人身」一场。   有一位出家人坐在石窟里面,结跏趺坐,敛目摄心,屏除一切杂念,用功精进,观照自己的本性自心。出家人正在全神贯注,努力参究本来面目的时候,耳畔突然传来一阵吱吱喳喳的嘈杂声音,仔细一听,原来是四只动物对于世间的痛苦现象,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只听到鸽子说: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像我们鸟类每天为了觅食,要展翅飞翔数里之遥,甚至要越过海洋,飞跃山峦,才能找到裹腹的食物。有时找不到食物,就要忍受饥饿的痛苦,因此世间上什幺最苦?求不得的贪婪欲望最为痛苦。」   鸽子的话才说完,盘踞在树上的蟒蛇懒洋洋地答腔:   「贪欲固然痛苦,但是瞋恨对于身心的侵逼更是巨大。像我们蛇族是最具有瞋恨心的动物,我们伸着长长的蛇信,固然能够惊吓人类走兽,但是我们自己每天也生活在瞋恚之中,饱受愤怒之火的焚煎,因此我认为瞋恨才是世间最难忍受的痛苦。」   鸽子、蟒蛇相继发表高论,一只刚刚失掉猎物的狐狸垂头丧气地定过来说:   「在贪、瞋、痴、慢、疑的五大烦恼中,怀疑最为痛苦。我们狐狸生性多疑,当我们在猎取食物的时候,总要经过缜密的判断、敏锐的观察,然后才迅雷不及掩耳地付诸行动。但是有时我们的猜疑个性,却也让我们功亏一篑,留下憾恨,因此我觉得怀疑最痛苦。」   一旁攀着树藤,在丛林间摇荡跳跃的猴子,突然静止了下来,意味深长地对着鸽子、蟒蛇、狐狸说道:   「你们都错了!贪婪、瞋恚、怀疑,虽然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是比起我猴子的痛苦,你们的烦恼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们猴群每天生活在树林里面,吃的是野果,喝的是溪水,那里比得上你们的珍肴美味?但是我们却要时时提心吊胆猎人那支死亡的箭,什幺时候会射中我们,夺去我们的生命。因此,恐惧才是世间最可怕的东西,」   四只动物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坚持自己的看法,谁也不相让。禅坐中的出家人被吵得无法安定,只好出定对着四只动物说:   「各位仁者!你们对于痛苦的认识都不够彻底,只看到了枝末的问题,其实身体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来源!」   


        来自iPhone客户端90楼2017-01-25 08:26
        回复
          长住安乐的方法——  长住安乐的方法   人是自己真正的护卫者,人是自己真正的皈依,因此人应调御自己,一如商人驯服良驹。   难迦拉苦拉是一位贫穷的工人。有一天,一位比库看见他穿着破旧的衣服正在耕种,就问他是否愿意出家为比库。他答应了,就把犁和旧衣服挂在一棵离精舍不远的树上,而出家为比库。   出家后不久,他对比库的生活心生不满,想还俗。每次生起这种念头的时候,他就到那棵树下去,并且谴责自己:「你还想穿上这老旧的衣服,再恢复工人的艰困生活啊!」如此自责之后,他对出家生活的不满就消失了。所以每次有所不满,他都去那里自我检讨。   其他比库问他为什幺经常到那棵树下?他告诉他们:「我去找我的老师。」后来,他证得阿拉汉果,就不再去那棵树下了。比库们就略带讥讽地问他:「你现在怎幺不再去找你的老师了呢?」他回答说:「我以前去找老师,是因为有需要,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比库们就去请教佛陀,难迦拉苦拉是否说实话?佛陀告诉他们:「他说的是真话,由于自我责备,难迦拉苦拉事实上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   自我警惕,自我反省,自我护卫,正念现前的比库,才能长住安乐。   


          来自iPhone客户端92楼2017-01-25 08:38
          回复
            耶输陀罗 为夫殉身——  耶输陀罗 为夫殉身   一时,佛在迦毗罗城,佛子罗睺罗和父王净饭王亲来此拜见世尊,世尊也回父王净饭王宫受供。一次,世尊在昔日王妃的宫殿里应供毕,返回时,王妃耶输陀罗登上二楼依依不舍地目送世尊的远去,直至不见世尊的身影,她当时难忍内心的感受,便纵身从楼上跳了下来,然而承蒙世尊的加被,大地变成柔软的棉絮一般,耶输陀罗王妃安然无恙。   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王妃耶输陀罗为您而甘愿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请为我等演说。世尊告曰:不仅是今生,往昔她也曾为我殉身过。很早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位梵施国王,一日率军去林中狩猎,突然国王的马脱缰狂奔,他又不敢松下缰绳跳下来,只好任马跑,众眷属也望尘不及,他便单身匹马到了一个寂静的地方,觉得身心疲乏,准备依树小憩,却见一对人非人的夫妇,悠闲地弹着琵琶,享受着舒适甜美的生活。他对此非常羡慕,又见人非人夫人娇美非凡,不禁生起了猛厉的贪心,想:杀掉她的丈夫,我就可以得到她。便当下射了一支毒箭杀死了她的丈夫。梵施国王上前恳求人非人的夫人共享生活,人非人的夫人说:丈夫的尸体在我身边,我是不可能与你共享生活的,待我安置好丈夫的尸体后,再满你的心愿。国王信以为真。人非人的夫人堆积柴薪,将丈夫的尸体放上,点燃柴薪,当火燃得正旺时,即纵身跳入火堆,为夫殉身。见此,梵施国王深感失望,便作了一偈:为得他人妇,而使其夫亡,妇为夫殉身,妇亡吾不得,使夫妇丧命,吾罪重苦痛!诸比丘,当时的人非人即今行持菩提的我,当时的人非人夫人即今耶输陀罗,当时,她也是为我而置自身不顾,今生亦如是。   


            来自iPhone客户端93楼2017-01-25 08:41
            回复
              能忍得自在——  能忍得自在   佛经上述:我们此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译为堪忍就是说此世界的人堪忍受种种的痛苦的意思,堪忍受什幺痛苦呢?   台风地震啦,天灾地变啦,气候有春夏秋冬、寒冷啦、炎热啦种种的痛苦。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啦,精神有喜怒哀乐啦,爱别离啦,怨憎会啦,求不得啦种种的痛苦都堪得忍受叫娑婆世界。若不能忍受呢?即自我毁灭(自杀),怨天尤人或杀盗淫妄,造诸恶业来逃避痛苦,反而苦上加苦。   从前有一只野狐和一只野鹿,同住在一颗大树下。树因风吹嫩枝被折断而打在野狐和野鹿的背上。野鹿没有感觉到什幺,因为风吹而树枝折断乃是平常的事。可是野狐就忍耐不住了,打算迁到别处去。临走的时候野鹿说:这颗大树能为我们挡风遮雨,更供给我们甜美的果实,你为什幺要到别处呢?不,我忍耐不住了,你认为好那你就住在这里好了。野狐头也不回就走了。   野狐到了一个旷野,白天气候很热,到了晚上气候又变冷,它感觉到忽冷忽热很难受,住了几天便挨不下去了。当它要走的时候,另一只野鹿说:狐兄,你为什幺要走?这里虽气候差些,但没有虎狼出没不是很安全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到什幺地方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你还是安心的住下来罢。   不,这种忽冷忽热我已经忍受不了,我还是到别的地方去。   野狐又到了一处翠绿的山坡上,这里气候好,环境优美就决定住在这里,住了没有几天,又想这里又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了,因为这里有凶猛的狮子,也有阴险的豺狼,时时都听到他们吼叫的声音,使它心惊肉跳,可是贪着这里环境优美,勉强的住下来,有一天出去觅食时,给野狼抓住了才懊悔为什幺不听朋友的劝告,才有今天的下场。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环境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这就叫娑婆世界。世界有寒带与热带,出生在那里,自然适应在那里的气候与生活。各个民族有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习惯即生自然,应受多少苦,多少快乐皆有过去的业因。   人人都有贪嗔痴,种种恶习气。也有慈悲喜舍种种的善良习惯,何者为多,即成何者的习性。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性清净何时去惹着尘埃呢?皆因慢慢习染而来,已然染习抑不是自性,不是实在的,人人都可以改变不良的习性,只是肯不肯而已。   各人有各人的个性,智识好欲和生活习惯不同,互相忍让即可以同住。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和嗜好,必须顺从来顺从去,才能够相处下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希望,而将来也有每个人的成就不同。每个人都希望他人事事皆顺从我,所以才有相争之事,若是人人都顺从他人即没有是非和斗争了。   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因为习重的关系而不是不可改。若是有智慧,有用功什幺习性都可以化消。不良的习性统统修完了才能超六道了生死。是故习性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不可改,须靠智慧去照破,须靠用功把它消灭,即天下就太平超出轮回得大自在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94楼2017-01-26 08:32
              回复
                文殊菩萨哪个才是真的——  文殊菩萨哪个才是真的?   在高齐那个时代,定州有一位叫做释明勖的法师,在年轻的时候潇洒倜傥,还怀着一股大志气。他经常读诵华严经,知道了清凉是文殊菩萨所驻锡的地方。   于是他就背起简单的行囊一路游方参访,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深山幽谷之中,一路走一路探询,都没有人知道大圣究竟驻锡何处。   无意中他遇到一位面貌奇特的出家人,由于彼此都是出家人,互相顶礼过以后,他就问道:「大圣!弟子渴望见您一面很久了,祈愿您能度化弟子的愚痴无明。」他认为眼前这个人,从深山无人处突然冒了出来,相貌又奇特,想必是文殊菩萨化现的吧?   不料对方开口也和他所说完全一样。唔,对方想必也以为明勖是大士化现的了?   两人互问对方是从什幺地方来的?当彼此说出原先所栖居的道场时,明勖心中的疑团才得到解答。「这不是菩萨的示现,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出家人,毕竟彼此志同道合,何妨引为知己!」   这位奇僧就和明勖结伴而游,一连三天形影不离。   有一天他们来到了东台的半山腰,见到一间简陋的房子,房子里面也有几个出家人,可是论相貌差得太远,个个都很难看,气质不好,也没有什幺威仪。   明勖心中起了骄慢心,瞧不起这几位僧人,可是天色已晚,也祇好将就寄宿在这里了。   睡到半夜,那一位跟他同行的僧人突然生起病来,而且一下子病得很严重,整个晚上呻吟不停,一直到天亮,周身并散发出臭秽之气,令人难以近身。   同行的僧人眼看自己的病好不了了,就对明勖说:   「我病得这幺沉重,我??我实在不行了。」   「不,你会好的。」   「好不了,我本来有意陪你到底,共同参拜大士的,恐怕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了。」   「别这幺说,你??你一定会好的。」   一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因为三天来的相处,彼此意志相同,言语投机,茫茫天涯,何处再能觅得这样的一位知己呢!   但是,那位病僧却对明勖说:   「你不用等我了,你先走吧!」   「可是你————」   「别管我,反正我好不了,希望别因此耽误了你的行程,朝圣要紧,不是吗?」   「不过......」   「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可要生气了。」   「好吧,等我游访礼拜过大士后,我会再回到这里来看你的。」   明勖辞别后心里仍然挂记着,悒郁不已,离开这房子才几步,忽然听到背后有声,回头看看寄宿过的房子,剎那间竟消失于无形。   这一切难道是海市蜃楼,怎幺都不复存在呢?啊!我明白了,原来这都是文殊大士变现出来试探我的。   这时觉悟已迟了,自己感慨着:何以如此愚蠢不明?一时痛哭欲绝。   这样哀诚恳切地祈求了十来天,希望能再度见到大圣垂慈,却始终不见任何圣迹现前。   明勖法师回到故居以后就向寺里的长老禀告,长老对他说:   「你的过错有两点:第一、看见面容不好行仪较差的几位僧人,起了我慢之心。第二、不该在友僧病重时放下他只顾自己去朝圣,由此虽入圣地如同隔了一座山岳啊!」   然后,长老教诲了明勖,一生谨慎恭敬修持,还特地为病人服侍,成为他一直修持的课目。   


                来自iPhone客户端95楼2017-01-26 08:36
                回复
                  2025-07-27 03:19: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相遇都是因缘——  相遇都是因缘   在佛世时,舍卫国有一条河,河的彼岸有一座小村庄,村里有五百位女众修行者住在小山丘下。   这五百位修行者,所修行的是外道的教法。她们体会到人生之苦、生命的短暂,尤其生为女身,事事不得自由,因此她们有了出世的思想————希望能够求得解脱的道路。所以,这五百位妇女就在一起修行,一心向道,可惜的是她们不曾听闻佛法,所奉持的是外道教法。   她们每天都要爬到山丘最顶端的地方,去采集一种名叫天香的香料。然后设台祭天,每天叩拜祈求梵天加被她们,祈求有一天她们过世时,可以生到梵天,永远不要再来做人。所以她们每天都不辞辛苦山顶、山下两头奔波,还花费很多其它的物资来祭天。   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佛陀知道这群妇女求道心切,便决定去度化她们,将她们求道的热心,转向正知正见的道路去实行。于是带着弟子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河,抵达那个小村庄。   当时,刚好是这些妇女祭天的时刻,佛陀带着弟子们忽然间降临,这些祈求膜拜的妇女,一看到佛陀庄严的形象,眼前又是一片光芒,以为是梵天王降临,大家赶紧膜拜,求梵天赐福!   那时,有一位天神说:他不是梵天王,而是三界的导师、世间的慈父————释迦牟尼佛。这些妇女修道者,虽然以前不曾听过佛陀的名号,也不知世间有这位圣者;不过,现在佛陀出现在她们面前,又听到释迦牟尼佛这个名称,她们内心欢喜雀跃,无法自制地膜拜!   佛陀慈祥地对她们说:久违了。   这些女众修行者听了心想:我们从来不曾和佛陀见面呀,为什幺佛陀会说久违了呢?但是她们觉得像是迷失的子女在外面流浪,忽然看到慈父慈母那般亲切。大家不由自主地痛哭流泪,请求佛陀救她们、为她们皈依。佛陀就慈悲地为她们皈依和说法,让大家心会意解,当下很多人就证果解脱了。   那时,佛的随行弟子们看到这些妇女,心想:她们为何这幺有福呢?让佛陀亲自来到这里度化她们,又为她们说法,而且立刻有这幺多位能心会意解、证得果位,大家觉得很不可思议;尤其是佛陀说:久违了!这句话让大家心中都有疑问,所以便请佛陀为大家开示这段因缘。   佛陀说:对呀!众生会与佛相遇,一定有其因缘。佛陀就为弟子细说过去的因缘————在迦叶佛的时代,当时有一位长者非常富有,称得上是富甲天下,他的家中有很多奴仆,他的夫人身旁就有五百位采女在伺候她。   这位夫人向来善恶分明,她知道人应该向善,假如有人不守本分、心中有恶念、行为不端她一定是嫉恶如仇;因此,平时她和这些采女,生活在自己所设定的境界范围之内,很少和外界接触。   有一天,国王设宴招待大臣,也邀请地方上的长者,当然,这位长者也是被邀约的对象。长者接到国王的邀请函,就向夫人说:这是国王的邀请,不得不去参加呀!他恳切地要求夫人和他一起到皇宫去,他的夫人只好随着长者带着这五百位采女去赴宴。   当时,国王也很尊重迦叶佛,所以迎请迦叶佛来为宫中的大臣和长者说法。在皇宫说法时,迦叶佛身旁有一位弟子精严戒律,是智慧慈悲具足的修行者,他也度化了很多人。   迦叶佛演说妙法之后,旁边的弟子也在那里助缘,这位长者的夫人听到佛法,心生欢喜。迦叶佛就向大家说:你们看!这位长者的夫人多幺端庄!她的心行端正,谨慎分辨善恶,她是有善根的人,若是一路精进修行,将来必能解脱终至成佛!   这位夫人心里很欢喜,赶紧叩问迦叶佛:佛啊!我可以修行是吗?将来谁可以度我?   佛就指着旁边的弟子说:你看,这位比丘将来要在娑婆世界成佛,是未来的释迦牟尼佛。你若能好好修行,一路精进,到那时,即可适逢释迦佛在世,释迦佛可以引度你,化导你的道心,你们的因缘就是————在娑婆世界相会呀!当时,迦叶佛旁边的修行者听到佛陀为他授记,他也心生欢喜。   释迦牟尼佛说到此,就回过头来对他的弟子们说:这就是过去的一段因缘。我和这五百位妇女是在迦叶佛时就见过面,从那时候见面到现在,已经过无量劫————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所以我说久违了!   弟子们听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人与人之间,会相遇真的都是有因缘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96楼2017-01-30 19:40
                  回复
                    诸法无常——  诸法无常   诸法无我,就是指一切需要因缘才能存在的现象或道理,因为都是会随因缘而变化,因此在宇宙间,虽然有这些属于因缘造作现象,但不可以说这些属于因缘造作的现象中,有哪一个现像是有自己永远的体性的。诸行无常,就是指一切需要因缘才能存在的现象或道理,都会随因缘而变化。   诸法无常,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道。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迦叶佛时,曾修习无常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常(注)。」   明白观照这永恒定律的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和平与满足。   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不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遵守无常、苦和无我的永恒定律,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变或停止这永恒定律。众生的所有问题和苦,都根源于我们执着于瞬间的感觉,以及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贪欲和无常之间的冲突,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   


                    来自iPhone客户端97楼2017-01-30 19:42
                    回复
                      迦叶宿命(出付法藏因缘传)——  迦叶宿命(出付法藏因缘传)   【经文】昔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部弟子起七宝塔,时彼塔中有佛形像,面上金色少处缺坏。有一贫女,游行乞,得一金珠,见像面坏,欲傅像面。迦叶尔时作锻金师,女即持往,请令修造。金师闻福,欢喜为治,用傅像面。因共立愿,愿我二人常为夫妇,身真金色,常受胜乐。从是以来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人天中,快乐无极,最后托生第七梵天。时摩竭国有婆罗门,名尼俱律陀,过去修福,聪明多智,巨富无量,金银七宝,牛羊田宅,奴婢车乘,比瓶沙王千倍为胜。瓶沙王有金犁千具,彼婆罗门恐与王齐,畏招罪咎,其家但作九百九十九具金犁,唯少一具。其家有毡,最下之者其价犹值百千两金,有六十箪金粟,一箪有一百四十斛,其家虽富而无儿息。于其舍侧有一树神,夫妇常往祈请祭祀,求乞有子,多年无应。瞋忿语曰:『今更七日尽心奉事,若复无验,必相烧树。』树神恐怖,告四天王,王告帝释,释观阎浮提无堪彼子,即诣梵天王,广宣上事。梵王即以天眼遍观,见一梵天临当命终,即往日锻师迦叶也,即往语之,劝其往生,梵天受教,即来托生。满足十月,生一男儿,颜貌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四十里。相师占曰:『此儿宿福,必当出家。』父母闻之,甚怀愁恼。夫妇议曰:『当设何方断绝其意。』覆自思惟,世所耽着唯有美色,当为聘娶端正好女,用断其情,至年十五,欲为聘妻。语父母言:『我志清净,不须妇也。』父母不听,儿知难免,便设权计,语父母言:『能为我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当纳之。』父母即召诸婆罗门,遍行聘求,诸婆罗门铸一金女,端正奇特,舆行村落,高声唱言:『若有女人,得见金神礼拜之者,后出嫁时必得好婿,身真金色,端正殊妙。』女闻悉出。唯有一女,躯体金色,端正殊好,即是往日施金女也。以昔胜缘有此妙身,志乐清净,独不肯出。诸女强将,共见金神。此女即到,金色光明映夺金神,婆罗门见,即为聘得。既到夫家,夫妇相对,各皆清洁,了无欲意,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知已,毁除一房,令共同室,安置一床。迦叶语妇:『我若眠息,汝当经行,汝若眠息,我当经行。』后次妇卧,垂手床前,毒蛇入室,欲螫其手,迦叶见已,以衣裹手,举着床上,妇便惊寤,而责之曰:『共我立誓,要不相近,今复何缘窃举吾手?』迦叶答曰:『有蛇来入,恐伤汝手,故举之耳。』即指蛇示,妇意乃寤。夫妇节操,深厌世间,启辞父母,求欲出家,父母见已,遂便听许。于是夫妇俱共出家。来至佛所,佛与分座,佛为说法,即于座上得阿罗汉。妇于后时亦得罗汉。迦叶在世,常与如来对坐说法,佛灭度后,所有法藏悉付迦叶。后时结三藏竟,至鸡足山入般涅槃,全身不散。候弥勒佛出世之时,从山而出,在大众中作十八变,度人无量,然后灭身,未来成佛,号曰光明。   【译语】从现在倒数上去,九十一劫之前,有毗婆尸佛出世,即是「过去七佛」之第一佛。毗婆尸佛入涅槃后,他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造起宝塔来,用七宝庄严,供奉佛身舍利。渐渐年深月久,宝塔旧了,塔中原有佛像,遍身涂以真金,这时佛像面上的金剥落了一块。有一贫女,乞丐度日,难为他乞得一金珠,他看见佛像面上坏了金色,就发心把金珠涂补上去。那时有一锻金匠,便是迦叶的前身,贫女把金珠送到金匠那里,请他涂补佛像,金匠见是装修佛像的功德,非常喜欢地涂补好了,他们两人,一人出财,一人出力,共成这份功德。就在佛前立愿:『愿我二人生生世世常为夫妇,身体作真金色,常常享受胜妙快乐。』从那时起,一直经过九十一劫,这二人总是投生于天道人道中,身体果然作真金色,快乐得说不尽。最后,那金匠投生于第七梵天,那时阎浮提洲的摩竭国有一婆罗门种族,名叫尼俱律陀,也因过去生中修有福德,所以今生聪明多智,财产大富。他的金银七宝,牛羊田宅,奴婢车乘,比国王瓶沙还多千倍。瓶沙王有一千具金犁,那婆罗门不敢僭越,便只打九百九十九具金犁,算比国王少一具。他家里许多毡毯,最下等的也值百千两金一幅,家中有六十囤金粟,每囤一百四十斛。可是富虽富得极顶,只一样美中不足,便是没有儿女,他们宅傍一株大树,一向有神灵,很显灵异的,夫妻二人常去祭祀祈祷,求生儿子。可是祈祭了多年没有影响,两口子恼怒起来,便向树神提出最后通告道:『如今再奉事你七天,七天之后倘仍不灵,不让我们怀胎有子,那就要得罪了,把你这树放一把火,烧个精光。』树神着急起来,去求告四天王,四天王也办不了,给树神再上去求告帝释。帝释一看所管的阎浮提洲众生,没有这样大福的人,可给这婆罗门做儿子,便上奏梵天王,细细说明上述的事情。梵天王用天眼四面一看,看见一位梵天(生在梵天的众生也)正值命终,快要死了,这人即是金匠的后身。梵王便去给他说明,劝他往生婆罗门家,梵天领命,即下来托生。而尼俱律陀的夫人,果然在七天内怀胎了,十月满足,生下男孩,便是迦叶,颜貌端正,身体色如真金,闪闪发光,直照四十里远,许多给人看相的术士,都说这孩子有宿福,将来须出家做和尚的。那父母听了,反发起愁来,好不容易祈祷得来的儿子,出了家还不是照旧没有后代。于是两口子商量怎样堵塞他出家的路,想到世人所最贪爱的莫如美色,便决计给这孩子聘娶一房绝色的媳妇儿,好叫他恋着妻房,不生出家之念。到孩子十五岁时,就要给他娶媳妇,孩子道:『我心向清净,用不着妻房。』父母不听,只管央媒觅配,孩子知道免不了,便设个计较,语父母道:『若有像我一样金色的女子,端正绝俗,我就收纳为妻。』父母即招请许多婆罗门,托他们满处访求。诸君试想,许多上等人给最富的上等人办事,有个不出力的幺?那些婆罗门商量出个办法,用黄金铸成一尊女神,抬着像赛会一般,游行于诸村落,叫人高声呼唤:『小姐们若礼拜过这位金神,将来一定嫁得好女婿,身色如真金,面貌非常端好。』女子听了,一齐出来礼神。只有一女,身体也是真金色的,相貌也端正殊好的,即是九十一劫前施金贫女之后身。因为过去装补佛像的胜因缘,世世得妙色身,直到现在也志乐清净,不肯出去礼神,禁不起女伴们做好做歹强拉出去,共到金神前。这女子的金色光明,比金神更耀眼,许多婆罗门见了,如获至宝,即给尼俱律陀家聘得,娶到夫家。夫妇俩皆是清洁的独身主义者,丝毫没有恋爱情欲,他俩商定各住一室,避不同房。那父母知道了,把他们所住的二室,撤除其一,逼令同室,而且室中只置一张床。迦叶便与新妇说定:『两人轮流睡眠,我睡时你便经行,你睡时我也经行。』什幺叫经行?便是踱方步苏散身体。有一回轮着妇卧,无意中一手垂于床前,适有毒蛇入室,张口吐舌,欲啮妇手。迦叶见了,急拉衣角包裹妇手,给他举放床上,这样一动,妇惊醒了,便责怪道:『君与我立誓,不相亲近,如今怎的又偷举我手?』迦叶答道:『有毒蛇来,恐汝手被啮,故举放之,蛇今尚在。』便指给他看,妇始不怪。他们这样的节操清洁,十分厌恨世间诸法,后来到底请求父母许他们出家;父母知道强留无益,即便许可。于是夫妇同出家,来到释迦牟尼佛前,佛即让出半个坐位来,命迦叶坐,这是佛教中有名的故事,叫做「佛分半座」,所以表示三乘同一解脱也。迦叶坐了,佛为说法,迦叶即于坐上得阿罗汉道,其妇后来亦得罗汉。迦叶在世时,常与如来对坐说法,佛灭度后,所有经典法藏,悉行交付迦叶。迦叶结集三藏已竟,到鸡足山中入般涅槃,肉身至今不坏,直要到弥勒佛出世时,他还要出山,在大众中显十八神变,度脱无量聚生,然后灭除色身,再后也要成佛,号曰光明佛。   【释义】迦叶为当时之族姓,佛弟子姓迦叶的有好几位,皆于姓上加名以分别。然佛书中单称迦叶者,皆指摩诃迦叶,头陀第一,传法藏之第一祖也。现在各庙大雄宝殿中所塑佛像,中间趺坐者释迦牟尼佛,两傍侍立者两尊,其一尊面貌较老者即是摩诃迦叶。叶字音摄,便是中土的叶姓也当读摄,不当读树叶之叶。   「宗教」二字,令人看作佛道耶回等等的总名称,但在佛门中,二字各别的有意义。宗是禅宗,教是法性法相诸宗之总称,所谓「宗门」与「教内」也。教须研究三藏意义,宗则不依经论,直指本心,故称教外别传。迦叶尊者便是教内第一代祖师。   第七梵天,乃色界十八天之第七天,即三禅之第一天也。(三禅以下之色界,为二禅初禅各三天。)色界天已无饮食男女之欲,十分清净,故名梵天。梵者净也,而其身体宫殿等等的物质,又十分殊胜,故名色界,色犹言物质形质也。三禅天众已无眼耳鼻舌身之前五识,但有第六意识。要之,其生活与环境,决不可据吾人之生活环境以比量想象也,色界且如此,何况无色界,何况超出三界之罗汉菩萨与佛,真所谓「不可思议」耳。   贫女与金匠,以一次装修佛像功德,所得福报,这样的大而且久,似乎出于意外。须知佛法是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的唯一法门,第一正当,第一澈底。是故一切有情对于佛法,或弘扬,或赞叹,或随喜,乃至以散乱心入佛塔庙,而有意无意的念一声佛,皆有极大功德,皆得毕竟成佛;这一点,诸经论中时时阐发证明,是绝无可疑的事。贫女金匠本是欲界众生,其发愿时,愿二人常为夫妇,亦未离于欲。然九十一劫之后得生梵天,又再入欲界仍为夫妇,而竟不动欲念。可知九十一劫中必经努力修持,其所以能一路上达而无堕落挫折,仍是装补佛像时钦敬佛法之一念有以致之耳。   


                      来自iPhone客户端98楼2017-01-30 19:45
                      回复
                        婆罗门儿子 一——  婆罗门儿子 一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附近有一大施主,富如多闻天子,与妻子共享美好的生活。妻子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非常庄严的孩子,施主夫妇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用牛奶、酸奶、油饼等精心喂养着。幼年时期,他便开始学习文字和婆罗门行为等十八种学问,且已通达无碍。十六岁时,他已精通一切论典,具足智慧辩才,到处辩论,许多婆罗门都败在他的手下。这样,他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生大傲慢(atimana):现在世间的人能与我相提并论的都找不到,更何况胜过我的。他常常恃才欺人或者蔑视其他的婆罗门。后来,这些婆罗门实在无法忍受,心想:只有沙门果达玛能调伏他,或许因见到世尊他会出家的,就不会给再我们带来很多痛苦。之后,他们就告诉婆罗门的儿子说:现在世上有位释迦牟尼佛,他遍知一切,辩才无碍,身相庄严,慈悲无量,你不要自以为世上无人能及于你,无论辩才、智慧、相貌、慈悲等哪一方面,你跟世尊相比,简直是百分、千分、百千万分所不及其一的,你有什幺值得骄傲的?婆罗门儿子听到这番话后,很想亲见世尊,一睹世尊的风貌。后来,他就去见世尊,在很远的地方,他就遥见世尊的三十二相,身色金黄闪闪发光,他不由自主地对世尊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这个喜悦非十二年的禅悦所能及。此时,他心想:身相自然我是不及于世尊的,但智慧辩才方面不一定不及于世尊。他为了观察世尊是否有大彻大悟的智慧,准备了一些问题想去试一下世尊。世尊知道他起骄慢之心,还是悲怜地摄受了他,和颜悦色跟他交谈了很长时间,知道他心存疑难,便一一为他解答了。此时的婆罗门儿子对世尊的慈悲、智慧、辩才钦佩得五体投地,不存在丝毫的慢心对世尊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在世尊前祈求:请佛陀及僧众能纳受我七天的供养。世尊默许了。他恭敬顶礼而返回自家,准备一些饮食。待准备好后,他再亲迎佛陀及僧众,依次入座,亲自供养佛陀及僧众,供养圆满后,他对僧众一一供养了僧衣(kasaya),并供养了世尊一件无价妙衣。   他于佛前求法,世尊为他传了相应的法,他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了预流果位。又经父母同意,于世尊前再三祈求出家受比丘净戒。世尊乐意地摄受了他,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辞为他授了比丘戒、纳受戒体后,他精进修持,灭尽了三界轮回的烦恼,获证了阿罗汉的果位。   诸比丘请问:世尊,婆罗门儿子以何善业,生于富贵之家,年且尚幼,已精通一切论典,胜服一切辩论家?又以何因缘对佛生欢喜心,在佛教法下,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请为吾等宣说。   


                        来自iPhone客户端99楼2017-01-30 19:46
                        回复
                          论因果报应——  论因果报应   雍正年间,苏斗南先生在白沟河边的酒店里,见到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一边喝酒,一边发牢骚,讲什幺天理无存,善恶无报的话。   忽然,有一个骑马而过的神秘人物进来,对他说:您埋怨世间因果不兑现?请想:好色之徒,必然得病;嗜赌之徒,必然输贫;抢劫之徒,必然被抓;杀人凶手,必然抵命;这些都是因果报应。当然,同是好色,禀性有强弱之分;同是好赌,手段有高下之别;同是抢劫,有首恶与胁从之差;同是杀人,有故意与误杀之分。那他们的报应,自然应该各有区别。即使报应,有的是功过互抵,有的是以明显的方式得报,有的是以隐晦的方式得报。有的人,功罪表现,还没有完结,须待他日。势不能齐,理宜别论。非常玄奥精微!您依目前所见,而怨天道不明。说话太不谨慎了。再就您本人来讲,您的命中,应做到七品官。因工于心计,趋炎附势,上天削为八品。您从九品升为八品时,心中暗喜,自以为得计。殊不知:是您的心性不够,神将你从七品给削降下来了。   接着,那位神秘人物,又走进那个朋友的身旁,耳语了好一会儿,再大声的说:您的这些事,全忘了吗?那个朋友听后,吓得满身是汗,问道:我这些隐私,你怎幺都知道啊?那位神秘人物笑着说:人之所为,神灵尽晓。岂独我知!说完话,出门上马,转眼就不见了。   这件真实的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一个人,不承认、不相信有恶报,仅仅是他个人的感觉,也可以说是错觉而已。宇宙中有没有神佛的存在,人做了坏事恶事是否会遭报应,那就不是人能说了算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00楼2017-01-30 19:47
                          回复
                            王舍城的由来——  王舍城的由来   过去,在印度,有一位具有怪癖的国王,常喜欢以人肉为食,但是又怕这个癖好泄漏出去而王位难保,所以经常命令他的厨子:「你们趁夜半时,悄悄的出去,抓些人来烹煮给我吃。但是,要注意,不要泄漏行踪。」   日子久了,纸包不住火。宫中的大臣都知道国王为了自己的嗜好,竟然杀害子民,是这样的残忍不仁!大臣们共同商量之后,决定把食人肉的国王放逐到深山,并且推举一位贤明、仁慈的君子为王,称号是「信达王」。   被放逐到深山的食人王,非但不知悔改,更是变本加厉,生出邪恶可怕的想法,他向树神祷告祈求:   「伟大的树神啊!我愿意奉上最尊贵的国王五百人来祭祀您,请给我力量,助我恢复王位!」   食人王的身上竟然长出了翅膀,可以更快速找到他的目标。他用石头封住山谷的出口,把抓来的国王都关在谷里。很快地,谷里已经关有四百九十九位国王,只差一位就凑齐五百人了。这时,他看到正在池里沐浴的信达王,立刻俯冲下来,把信达王抓进山谷。   被抓到的信达王,神色安详,不像其他国王那样的惊恐。食人王不禁好奇地问:   「我抓到你就凑齐五百人了,你和其他人都要被杀来祭神,一个也不能幸免,你难道不怕吗?」   信达王回答:「世间的万物,本来就无常,都有败坏的时候;人也不离这个轨则,从出生以后,总有一天要面临死亡,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害怕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只是我来这里之前,已经答应供养一位道人,可否请您让我去履行承诺,完成我的心愿,几天后我一定回来。」   食人王心想:我抓他是易如反掌的事,就成全他吧!于是,信达王回到宫中,打开皇库,不但供养道人,也对百姓大行布施,并宣布太子继承王位。一切都安排好之后,就依照约定的时间回到食人王的山谷里。   食人王看到信达王居然真的回来了,难以置信地问道:   「生命是世人最爱惜与不舍的,而你却为了信守承诺,宁愿回来送死。是什麽道理要这样做?说给我听听。」   「这一切,我都是依照佛法所说的道理来作。」信达王回答。   「佛法到底说了那些道理?」   于是,慈悲的信达王将五戒、十善、四圣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种种道理,仔细讲述给食人王听;食人王的善根与佛性就这样被启发。心开意解的食人王,放下屠刀,发愿受持五戒,并放出囚禁的四百九十九位国王。   这四百九十九位国王,在生死的边缘走了一遭,感受到即使贵为国王也无法避免人命的无常。他们都被信达王的教化感动,为了报答救命之恩,都愿意追随信达王。   慈心广大的信达王,就为每一位国王盖一栋宫殿,并且供给奴仆、美食及一切生活所需。邻近的百姓蔚为奇观,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各个国家。最后,全天下的人都称此地为「王舍城」。   


                            来自iPhone客户端102楼2017-01-30 19:48
                            回复
                              2025-07-27 03:13: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炎——  炎   佛说:炎很孝顺,爸爸、妈妈老了,没有牙齿,不能咀嚼东西,身体瘦弱。才想:爸妈年纪老大,没有东西吃,怎麽办呢?他披上鹿皮,戴上鹿角,扮作鹿儿,天天到山上,躲在鹿群中,榨取鹿乳,拿回家给爸妈吃。     


                              来自iPhone客户端103楼2017-01-30 19: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