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脉吧 关注:1贴子:192

回复:佛脉~讲给孩子们的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愿力成熟 听闻第一——  愿力成熟 听闻第一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位大婆罗门名叫月乐。长大娶妻后,共享美好生活。不久,其妻怀孕,突然生起了一个念头:与任何人辩论都能获胜,自己辨才无碍。就对丈夫说:我现在很想跟别人辩论,并且我有把握胜过任何一个对辩者。这位擅长观相的婆罗门观知这是一个祥兆,肯定是胎儿不共的缘故。心里非常高兴。九个月后,妻子生下了一个十分端庄秀丽的女孩,家人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因父名月乐,故给她取名月亮,用牛奶、酸奶、油饼、酥酪等精心喂养着,她如海莲般迅速地成长。自幼她学习文字等,就显现出与常人不共的智慧,从其家父前听授了诸多论典,全都通达无碍,辩才胜过任何一个人。后来,她听说在舍卫城有位能仁遍知的释迦牟尼佛,一听到佛陀的圣号,她就不由自主地想前去朝拜。征得父母的同意,她便前往祗陀园,遥见世尊庄严的身相时,她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胜过了十二年的禅悦,急去世尊足下恭敬顶礼。世尊观察她的根基意乐,宣讲了与她相应的法,月亮女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了预流果位。她又于世尊足下顶礼,祈求世尊传授比丘尼戒。世尊把她交给众生主母,众生主母摄受了她,为她传授了比丘尼戒和一些教言,她自己精进修持,灭尽了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   世尊当时吩咐众比丘:从现在开始,比丘与比丘尼诵经和作羯摩时要分开。众生主母于足下顶礼祈求:世尊,比丘有别解脱经,而尼众没有,请世尊为尼众另外传授。世尊说:我可以为你们传授,但我只说一次,你们能否全记住?此时在一旁的月亮比丘尼毛遂自荐,到世尊前祈求道:祈请世尊为吾等传授,我能全记住。世尊应许并为尼众传授了别解脱经。月亮比丘尼一字不漏地记住了,同时还记了三藏佛法。世尊授记⑴:月亮比丘尼为我教法下尼众中的听闻第一者。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月亮比丘尼生于富裕之家,自幼智慧超人,于世出世法无所不通,辩才无碍,后来令佛欢喜,未作令佛不欢喜之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并得授记为尼众中听闻第一?请世尊为吾等演说,愿乐欲闻。世尊告曰:这是她前世的发愿力。贤劫人寿两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有一比丘尼,她的堪姆在迦叶佛的教法。   注:⑴授记:   音译昆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莂、记别、记莂、记说、记。   下是听闻第一者。她临终时发愿:我在迦叶佛教法下一生出家,虽然没有证得什幺境界,愿我将来在释迦佛出世时,令佛欢喜,不作令佛不欢喜之事,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象我的堪姆那样成为尼众中的听闻第一。诸比丘,你们是怎幺想的?当时的比丘尼即今月亮比丘尼,以往昔愿力成熟故,今在我的教法下令我欢喜,未作令我不欢喜之事,出家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并成为听闻第一的比丘尼。世尊如是宣说毕,众比丘欢喜信受,作礼而退。   


来自iPhone客户端104楼2017-01-30 19:50
回复
    释迦牟尼佛转世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转世的故事   佛教指修善果之法。《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内除贪爱,外行布施,内外相应,获福德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心无能所,即善法。《师子经》:即于现世断诸不善,得众善法,修习作证。   往昔,于印度鹿野苑梵施国王执政之地上,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净饭施主,财富广积犹如多闻天子。他经常前往大海取宝,以种种珍宝满众生所愿。他有次将从宝洲中所得之一串珍珠项链送与国王,国王非常欢喜,而施主恰于此时听到国王公主以美妙音声正唱诵善说之偈。他一听闻便立刻生大欢喜心,以致汗毛直竖。回到家后,他对任何美食都失去兴趣,只整日琢磨佛法大义。他心中想到:我于十二年中积聚财宝,但却从未获得过善说法宝,辛辛苦苦积累这些石头有何意义?善说方才堪称真正珍宝。   施主立即派人前往公主处寻求善法,公主却说:所谓善说者必得以财富为代价才可换得,将你十二年中所积珍宝全部送与我后,我才可将善法传授与你。施主闻言心中大喜过望,他连忙把多年积累所得全部取出,又亲往王宫欲听受善说。国王此时向施主询问道:如此善说可谓遍满大地,而财富却需历尽千辛万苦获取,你这样做有何企图?缺乏财富、只拥有善说,难道可以之为食?   施主回答说:能引生贪嗔痴三毒之珍宝究有何用?唯有善说才能遣除过失、成办功德。善说之宝,大地即便遍布珍宝也无法与其等价。得到所求善说后,施主将教言书写于金纸之上,并到处广泛弘扬。   当时为施主传授教言之公主,即为后来之舍利子比丘。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西吾国王,居住于四宝所成宫殿里。他一直如理如法主持国政,又喜行布施,对病人及无依无怙之人更是格外关爱照顾。在其倡导下,大众皆厉行十善法,以致转生天人者愈益增多。帝释天为观察他发心真伪,就幻化成罗刹形象来到王宫顶上说道:诸行无常,有生有灭。   国王听到后惊喜万分,他心想:是谁在为我打开涅槃之门,宣说菩提之道?他连忙合掌恭请道:好友,请继续宣说偈文。罗刹趁机要挟说:我现今饥饿至极,必得以人新鲜血肉为食后才可宣说。国王则想到:损害别人当然不合理,为得佛法我必须布施自己!   得到国王施身允诺后,罗刹完整将偈文说出:诸行无常,有生有灭,生后灭尽,寂灭即乐。国王得法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心想:此法乃真实涅槃门、菩提道,是诸佛菩萨所修持之圣道。一想到这些,他便立刻用刀割下自己胸口之肉奉献与罗刹。罗刹吃下之后感觉未饱,他就欲将全身血肉供奉罗刹。施主在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后就对罗刹说道:我可将全身割舍与你。此时大地六次震动,天人亦降下花雨。帝释天心中想到:我再如此刁难下去恐非合理,还是到此为止。于是他便对国王说:你割舍身肉,心中是否有不悦情绪?国王回答道:我绝无不悦之意,我只不过对地狱众生心生悲悯而已。你如此说来有谁会信?国王答道:我所说者皆为谛实语,当然会令人相信。帝释天穷追不舍:既如此,你不妨以谛实语令身体恢复。   国王就发愿说:我舍弃身肉并无不悦心态,对受苦众生我反而更增上悲心。以此谛实力加持,愿我身体恢复如初。言毕身躯即告复元。帝释天高兴地现出天身,并解释道:我非以恶心损害你,我为令你心生欢喜才如此行事。以你所有之精进力,你必会有所成就。待你证果时,请勿遗忘我,并请常垂怜忆念我。帝释天说完即隐身不见。   又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另一西吾国王,日常行持事迹均与上文大同小异,所不同者在于:帝释天对国王说:你作我弟子对我有何利益?我欲加害你,如你答应此要求,我即可为你传法。国王答应说:不管你欲何求,只要能为我传法,我可满足你一切愿望。帝释天随即说道:为得此法,应在两木板上各钉千根四寸铁针,你应夹于其中安眠。在如此惨烈酷刑中,国王依然不忘发愿得无上菩提。此时大地震动,而国王亦以说谛实语之力令自身躯体恢复如前。无量劫之前,当另一位释迦牟尼佛出世宣说《涅槃经》时,释迦牟尼佛那时转生为一菩萨。他听到佛陀说法后心生欢喜,极欲对佛陀有所供养,但因身无分文而无法实现。贫穷之菩萨便想到卖掉自己以换取钱财,但因福德浅薄竟未遇买己之人。后来当他回家时果真碰上一人。他就对来人说:你愿不愿意买我身躯?那人回答说:我有件事需有人代做,如你肯为,我就可将你买下。是何等事情?菩萨追问道。来人小心翼翼回答说:我患有一怪病,医生嘱我每日必吃三两人肉才会治愈。你若愿舍身,我可付你五枚金币。   菩萨闻言欢喜雀跃,他对那人说:你先将金币给我,七日后我即可满你愿望。七天太长,我最多给你一天期限。那人如是要求,菩萨连忙答应。他得到金币后立即前往释迦牟尼佛处顶礼问讯,又将金币全部供养,然后便诚心诚意、专心致志听闻《涅槃经》。因他本属钝根,故而听完后只记得一个偈子:佛陀现涅槃,断除诸轮回,何人诚心闻,恒得无量乐。将此偈牢记于心后,菩萨高兴前往病人家中,每日割下三两身肉供奉与他。因他脑中所思只为偈颂意义,故而并未感受任何伤痛。一月之中,他无有一天间断,那病者也日益康复起来。看到病人日渐好转,菩萨内心深感欣慰,他又发愿未来必获无上菩提。菩萨心想一个偈子都有如是巨大威力,整个经典若能圆满闻受,功德更无需多言。亲身感受到佛经真实不虚之功德后,菩萨信心更加增上,他发愿道:将来我获无上圆满佛果时,佛号也应为释迦牟尼。他后来成佛时便开始在人天诸眷属前广泛宣说《涅槃经》法门。   无量劫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大胜仙人,居住于深山密林中,具有五神通及大慈大悲心。他有日心想:我这所谓大慈大悲心既不能令众生心生欢喜,又不能熄灭他们于无量劫中所积聚之三毒烦恼,亦无法令众生生起圣者正见,要这虚名大悲心又有何用?大胜想到这里便开始思索圣者正见到底从何而出,经过几番观察后,他认定正见需通过他人传讲与自己亲身观修而生。于是为获殊胜教言,大胜仙人就开始前往大小城市四处寻觅,但一直都无法找到。   此时有一魔众天尊来到仙人前说道:我曾于佛陀前闻听过含有佛号之偈颂,如你能剥下自己皮肤,并于日光下曝晒后做成纸张,再以自己鲜血为墨、骨骼为笔,将偈子记录下来,我则可将此偈传授。仙人听到天尊所提要求后则思量道:流转轮回中,为得财富与妙欲,国王、怨敌、凶手等人都曾砍断过我无数身躯,但如此献身对任何众生都无些微利益。此次为得有意义之佛法而将这有漏不实之身舍弃,这可算作所有舍身行为中收获最大者。   心生喜悦之仙人就将天尊观为上师,自己将皮剥下后于日光中晒干做纸,然后又抽出鲜血以为墨、取出骨骼以为笔,在天尊前合掌请求他能宣说此偈。魔众天尊看到仙人以极大恭敬心希求善法后,自己羞愧难当,以至于最后竟消失不见。仙人找不到他,只能无可奈何想到:看来我已无法听闻此首偈颂。随后他又发愿道:我以对佛法所起之恭敬心而用自身制成笔墨纸张之善根,定不会耗尽亦不会虚掷。以我清净心对一切众生所生之悲心,我不顾惜自身皮、血、骨而为纸、墨、笔,愿凭此真实语之谛实力,此世界或其它世界,所有能宣讲佛法之大导师前,我都能亲聆法要并得佛法真谛。   仙人刚刚说完,从此刹土往下方过三十二个世界,有一刹土名为无垢清净刹土,无垢称王如来正住世传法。他一刹那间就已了知仙人清净心,同时亦明了瞻部洲众生日后可因仙人而得度。如来便与五百菩萨一起飞临仙人面前,此时整个世间光芒遍布并降下花雨,森林中草木枝、叶、花、果皆自然发出佛法妙音,成千上万、难以计数之天人集中此处。如来光芒接触仙人身体,他整个身躯立即恢复如初,未留下任何伤痕,颜色也与过去无有二致。   仙人于如来脚下顶礼、绕转,然后合掌说道:佛陀为我真正导师,从今日始,我开始正式皈依佛法僧三宝。我听法后必能遣除众生邪见无明黑暗,为获正见,请佛陀慈悲传法。   如是请求后,无垢称王如来便对在场眷属宣说积累福德等持法门,以及金刚八句、法门八句、种子八句等正法。仙人立刻获取辩才无碍、不忘正念、天尊护佑、摧毁怨魔等境界,他随即就开始在一千年中,于大小城市宣说佛法,度化无量众生,并于死后转生无垢称王如来刹土。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转轮王,在印度灵鹫山、无数劫中以鲜花、妙香、胜幢、飞幡、乐器、珍宝、宝殿等物于成千上万如来前做供养、承侍,并听闻、受持诸法自性平等等持法门,又将此法缮写、受持、为他人广泛宣说。无数如来中最后一位名为萨拉自在王如来,住世七十六万年。转轮王即以无法计数之天人檀香、珍珠等物对其广行供养,后又出家求道,于千百万年中守持、修行、及为他人宣讲诸法自性平等等持法门,还为此法门而舍弃无量头、手、足、妻、儿、珍宝、饮食等人与物。   其后又有恒河沙数如来住于灵鹫山上广宣此法门,诸世尊皆名为释迦牟尼佛,所有释迦牟尼佛均有名为舍利子比丘等两大弟子及众多眷属,众如来都于五浊恶世出世传法,后为释迦牟尼佛之转轮王在如是如来前一一听闻此等持并精进修持。   再往后又有无边妙音如来出世传法,世尊前世亦曾在无边妙音如来、名称妙音如来等众多如来前受持诸法自性平等等持法门,此等道理在《月灯经》中有广说。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山兔时,为求正法,曾在一仙人前跳入火坑,此种经历确有其实。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国王时,为得半偈法曾于一猎人前奉献自己所有衣饰并举身跃入深渊。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国王公主,名为妙智,她为说法上师身体能早日康复,竟以自身血肉配制食物供养上师。   释迦牟尼佛如是舍弃寿命、生命、王位之次数已不可胜数;他为半偈佛法而以自身做成千灯并点燃,然后在身肉所成光芒中听闻后半偈法语,诸如此类之行迹实难以算数譬喻而得了知。   世尊于无量劫中不顾及自己所受痛苦,精进寻法、苦行不辍,真可称之为为佛法而苦行之安忍度,亦是行持摄善法戒,也可算作铠甲精进与加行精进,同时也是为佛法而行之舍施法门,并能生起听闻智慧,间接也算对众生之法布施,且为出世间禅定之因,故而此寻法品真可谓具足六波罗蜜多。他在行持任一波罗蜜多时,实际上都直接或间接具足六波罗蜜多所有内涵。我们都了知菩萨所有作为实乃依心为主而行之,也即以心来安立六波罗蜜多。   


    来自iPhone客户端105楼2017-01-31 09:16
    回复
      2025-07-27 20:42: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盗用三宝物的罪业——  盗用三宝物的罪业   佛寺或精舍以及所有出家人的财物,尽皆是十方众施主所共同布施供养的。拿出家人的钱财去做私人俗事,就是违犯不得忏悔的十方罪。此人死后,一定堕落无间地狱,惨遭无量剧苦。遭受千万亿年的惨苦之后,还要再堕落畜生道中去做牛,偿还所亏欠的业债。   从前,浙江杭州的西湖,是中国佛教的圣地,不但佛寺林立,而且在家信佛学佛的人也相当之多。特别是杭州各地,盛传着一位居士护戒的佳话。这段史实,可做为一切修行人的良范。   据说:有一位在家学佛的居士,天性好静,专心修学佛法,他在西湖附近,自己盖了一所茅屋,就在其中静修,每天除了自行料理一餐午饭之外,其余的时间,都在精进修持佛法。   有一天,快近中午的时候,他走进厨房煮饭,把各种蔬菜混在一起,想煮成一锅罗汉菜,以备数天的佐食。当一切都已准备停当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所准备的盐,已经不够用了。在此临急之际,他就匆匆忙忙跑去向邻家借了一汤匙的盐,以便应急。   可是当他跑到邻家去借盐时,邻人刚好有事外出,家里没有人在。烧蔬菜没有盐又不行,怎幺办呢?他心想:盐是本地出产的粗俗物,反正一汤匙盐,价值也不到一毫钱,拿人家一汤匙的盐回去应急,大概没有什幺关系吧!于是他就私自走进邻家的厨房,随便拿了一撮盐。   依照一般世俗来说,借一撮盐,是一件小事,所以这位居士根本就没有把借盐的这件事记在心里。因此,也就忘记把一撮盐送还给人家。   借一撮盐虽然是件小事,但是非予而取,这在因果律上,已经构成严重的问题。因为佛说三毒之中,以贪为首。凡是一花一草,非予而取者,就是犯了偷盗之罪。   居士借盐这件事,经过一年之后,他有一天在修法的定中,忽然看见面前有一大堆浓重的阴影,而且从此开始每天都是如此。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个阴影,并非别物,而是像山一般的盐堆。他一再详细研判,终于省悟昔日向邻家借盐的往事。   他非常惊骇的说:拿人家一汤匙盐,一年未还,利息竟然生了这幺多!如果亏欠人家一块钱,一年的利息,可能会生出千万块钱,业债果报真是一本万利啊!   他急忙准备了很多钱,亲自到产盐区去购买数千包盐,盐价钱及运费,均一齐付清,嘱咐产盐的主人,把这如山的盐包,运到他昔日借盐的邻家之后园,说是偿还他的旧欠。   盐债还清之后,浮现在他面前的盐山,即时消散无踪。从此以后,他的面前就不再浮现盐山了。此时,这位居士终于彻底了悟因果业报的严重,他经常把亲身体验的这件事告诉大家,使他们有所警惕,他说:   一点也不会错。我向邻家拿一汤匙盐,忘记送还人家,想不到一年之后,一撮盐竟变成如山之大。如此一本万倍的严重利息,真使我心骇胆裂!好在盐是本地出产粗俗又便宜之物,否则如果是金钱或珍贵之物,那后果就难以设想了!   居士又再郑重的劝告大家说:拿俗家一撮盐,尚且有如此严重的因果,假如有人盗取三宝物(佛寺或精舍以及出家人的财物),那罪业就更加严重了。地藏菩萨说:若有众生,侵损常住(佛寺或僧众常住的地方)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来自iPhone客户端107楼2017-01-31 09:22
      回复
        业力——  业力   从佛教的立场出发,我们现在的精神、道德、智力、脾性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自己过去、现在的行为及习气所致。   依不同的业力,有情众生出生高低、贵贱、苦乐不等;不同的业力,有情个人的丑美,身材的高低,相貌的英俊和畸形不等;不同的业力,有情众生世事的得失、善恶、毁誉和苦乐不等。依业世界转,依业众生住,依业有情缚,如辐附车轮。依业得荣誉,依业被束缚,依业而毁损,依业而为虐。晓知业生诸因果,何言世间本无业。   轮跋,是一位年轻的求道者,被人世间存在的历历可数但又无法解释的不平等现象搞得迷惑不解。他来到佛陀跟前,向佛陀提出这样的问题。   世尊,在人类有情中,我们发现有的人长寿,有的人短命,有的人病魔缠身,有的人健壮安康,有的人丑恶,有的人漂亮,有的人弱不禁风,有的人身强力壮,有的人一贫如洗,有的人家有万贯,有的人出生低贱,有的人出生高贵,有的人愚昧无知,有的人聪明智慧,这是什幺因缘?   佛陀回答说:一切有情众皆有自业,以业为其果报,以业为其生因,以业为其亲依,以业为其依怙。有情众生的贵贱是由自业来加以划分的。   接着,他依因果规律解说了他们之间的差异。   若有众生伤害生命,以打猎为生,双手沾满鲜血,从事杀生之业,残害有情,当他再获人身时,因杀生之报,即受短命。若有众生远离杀戮,放下屠刀,慈悲一切众生,再获人身时,因戒杀之报,即得长寿。若有众生惯以拳头、瓦块、棍棒、刀剑伤害他人,再获人身时,百病缠身,此乃损伤之报。若有众生无害人之习,再获人身时即得享受健康之乐,此乃无害之报。若有众生暴躁易怒,常被微不足道之言激怒而大发雷霆,嗔恚怨恨,再获人身时,面目狰狞,此乃易怒之报。若有众生不燥不怒,不为阵阵诋毁声恼怒,无恶意怨恨,再获人身时,相貌庄严,此乃慈爱之报。若有众生嫉妒成性,看不惯他人的成功、荣誉和受到的尊敬,深藏嫉恨于心,再获人身时,身体虚弱,此乃嫉妒之报。若有众生心胸豁达,不嫉妒他人的获取,随喜他人所受的尊敬和荣誉,无嫉妒之心,再获人身时,精力充沛,身强力壮,此乃无嫉妒之报。若有众生不善行布施,再获人身时,穷困潦倒,此乃贪婪之报。若有众生乐善好施,再获人身时,即得家富盈满,此乃好施之报。若有众生顽固不化,骄傲自大,不敬应敬之人,再获人身时,生于低贱之家,此乃其贡高我慢,无恭敬之报。若有众生恒顺众生,谦虚待人,尊敬应敬之人,再获人身时,生于高贵之家,此乃谦虚恭敬之报。若有众生不亲善知识和善德之人,不求知何为善恶、对错。应修非修,应做非做,何为自利自毁之事,再获人生时,愚昧无知,此乃不善求好学之报。若有众生亲近善知识和善德之人,善于向他们求学,再获人身时,智慧圆满,此乃上求好学之报。   至于这些行为及其行为果报的相应性,读者也许会对格姆博士的以下这段文产生兴趣。   所有这些皆一展无余地显现了一种亲和规律,死人在临终一瞬间,这种亲和规律作为一调节系统,攫取一种新的菌体。任何一个丧志慈悲,残杀人类和牲畜之人,其内心深处附有减短生命的趋向习惯,他以缩短其他有情生命为满足,甚至从中得到快乐。短暂生命的菌体具有同一性,在其生命终结后,在获取另一菌体之时,就是这同一性给自己带来伤害。同样的,此菌体自身带有一种演化而成为残破不全知形的能力,在那些乐于残忍对待和毁坏伤害其他有情之人身上寻找到一种亲和体。   相貌丑陋之人自身就带有丑陋之形及其各种菌体的亲和体。正如发怒时的特征使一个人的脸部丑陋不堪。   一个嫉妒成性。吝惜傲慢之人,他的身上带有不愿向他人布施,轻看小瞧他人的习性。因此,注定要进化为贫穷,堕落至困境的菌体,二者之间具有亲和性。   当然,正由于以上原因,性别的改变才正为可能。   《长部》第二十一经中说,乔皮诃原是释迦族的一个女儿,死后升天,而名乔皮克,因为她生有厌恶女性之想,而在自己心中发展了男性之想。   当然啦,我们出生时带有遗传的性格,与此同时,我们本具一种科学无能为力的内在功能力量。我们来自于父母,是他们精卵细胞和合而构成了所谓的人身的核心部分。这种核心部分处于一种潜伏状态,一直到具有潜在发育能力的组合体得到产生胚胎时所必须的业力的作用。因此,业的力量是有情在怀孕时必不可少的因素。   累世而成的业力之流承接前一生所有经历,在肉体和心智性格的构造方面,它有时要比父母的遗传细胞起着更大的作用。   佛陀同其他人一样,有他父母再生细胞和基因的遗传,但是,在其源远流长,荣耀显赫的祖祖辈辈中,没有一个能与他的相貌、道德、智慧相提并论者。佛陀自己曾说过,他不是王族世家的后裔,而是属于高尚的佛陀家族。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圣人,他用自己的业力造就了自己不可思议。   根据《三十二相经》,佛陀相貌庄严,具足三十二伟人相,这是他过去无数的功德果报。此经有条有理地解说了他获得如此相貌的功德圆满。   由此独特的事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业力的流势不但可以影响我们的肉体器官,而且也能使我们父母细胞和基因的潜在力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因此,佛陀说:我们为各自众业的继承者,此语寓意深远、奥妙无穷。   


        来自iPhone客户端109楼2017-01-31 09:29
        回复
          诡计——  诡计   话说有一个魔王跟他的魔子魔孙讲:「我看到一个农人很快乐,你们三个有没有办法让这个农人痛苦?」   魔子魔孙就讲:「那还不简单。」   其中一个魔就变戏法,把农人的地变成很硬很硬的。结果这个农人就天天去锄啊挖啊。   魔王就去问他:「阿伯,你快乐不快乐?」他说:「我很快乐啊。这个地以前软软的,我都不用力气,所以我的身体不能练的很好,现在的地很硬,你看我拼命的锄地,锄的满头大汗,我想我的身体会越来越健康。」魔王就回来跟他的魔子魔孙讲:你出这个怪招没有用,农人还是很快乐啊。魔王就改派第二个徒弟。   第二个徒弟去以后,这个农夫不是有带饭包吗,他就把那个饭包偷走。这个农人中午要吃饭的时候,发现饭包不见了。一般人觉得饭包不见,被小偷偷走了,一定会难过,可是农人就在菜园的地方拔青菜、地瓜吃一吃。   魔王又去问他:「 你的饭包被偷了,你快乐不快乐啊?」   他说:「哇!真好。我的饭包今天跟人家结了缘。我师父叫我要布施,难得有一个穷困的人拿我的饭包去享受,我跟他结了善缘,将来我成佛的时候,我就可以度他。」魔王就又回来骂第二个徒子徒孙,说第二招也没有效果,改派第三个魔子魔孙。   结果第三个徒弟就去跟阿伯说:「天气慢慢干燥了,你现在赶紧把你的五谷贮存起来,不要卖掉,等明年春天大家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没有种子的时候,没有母种可以下种。明年会干旱会饥荒,你要先做好水池积一点水,好让你的田可以耕种。」   这个农人问:「你怎幺这幺好心,告诉我这些?」   魔说:「我有神通,我知道明年会有灾难。」农人心地很直,他真的去挖一个水池积水。第二年真的干旱,别人的田地都枯死了,可是这个农人丰收了。一丰收以后,他变成很有名的人,因为大家都这幺穷困,只有他最有钱。一有钱以后,大吃大喝,吃喝唱跳,慢慢的三妻六妾、风花雪月的。   第三个魔子魔孙就回来跟魔王讲:「魔王,你看我这个招数如何呢?这两三年内让他大富大贵的,你现在可以去看他。」   魔王就去看他。这个农人因为大吃大喝、酒色财气样样都来了,结果病倒在床上。魔王问:「你现在快乐不快乐?」他说:「我现在不快乐。」   所以,逆境容易过,顺境难度,因为逆境当中你有警惕。 能让我们感到快乐或哀伤,不是地点、不是财富、也不是生理,而是我们的心。   


          来自iPhone客户端111楼2017-01-31 09:38
          回复
            回头不难——  回头不难   大和尚与小和尚结伴下山去镇上购买寺院一周必需的粮食。去镇上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远路,需绕过一座大山,趟过一条小溪,来回近一天的路程;一条是近路,只需沿山路下得山来,再过一条大河即可,不过河上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未知哪天会桥断人翻。   大和尚和小和尚自然走的是近路。他们轻松下得山来,正准备过桥,突然细心的大和尚发现独木桥的前端有一丝断裂的痕迹。他赶紧拉住抬头一路走的小和尚:慢点,这桥恐怕没法过了,今天我们得回头绕远路了。小和尚经大和尚的提醒,也看到了桥的断痕,但他甚是迟疑:回头?我们都走到这儿了,还能回头吗?过了桥可就是镇上了?   大和尚知道小和尚性格倔犟,便不再言语,只是抢道走到了小和尚的前面,并随手捡了块石头扔到木桥上。砰的一声,腐朽老化的独木桥应声而落,碎入三四丈下湍急的河流中。   在回头的路上,小和尚感激而又疑惑地对大和尚说:师兄,刚才幸亏你的投石问路,要不然,我可要葬身鱼腹了。大和尚不无深意地说:只要懂得放弃,其实回头并不难。   只要懂得放弃,其实回头不难。人生的很多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来自iPhone客户端112楼2017-01-31 09:44
            回复
              求法的妇人——  求法的妇人   从前,有个聪明、善良的妇人,深信佛法,经常在家中做好斋饭,款待僧人,以便学习佛法。   有一天,她又在家中做好斋饭,招待云游的行脚僧和附近寺庙中的僧侣来用斋。   僧人们用完斋饭,对妇人说些祝福的话后便告辞而去。此时,妇人见其中二位师父尚未用完斋饭,就热情地为他们添饭加菜,并对其中一个老和尚说:「长老,您用过这斋饭之后,能不能为我讲解佛教的教义呢?」   老和尚抬眼看看她,问说:「女施主,请问妳是出于好奇,还是真心想学习佛法?」   妇人双手合十说:「长老,我是真心想请教,所以设此斋饭供养僧众,只盼有位大师前来为我宣讲佛法,指引迷津。」   老和尚点点头说:「既是如此,我用过斋饭,便讲与妳听。」   妇人欣喜异常,更加殷勤地招待,等最后一位僧人吃完斋饭,她才收拾好碗筷,请老和尚坐在上座,自己恭恭敬敬地坐在一旁聆听。   妇人闭目静默,听着听着,渐渐入了神,一动也不动,看来仿佛熟睡一般。   老和尚见了,以为她根本没听进去,只是在那里佯听,实则是打瞌睡,心中不觉气忿起来,想:「原以为她是个一心向佛的信女,谁知却是个顽愚之妇,我还给她费什幺口舌?」于是站起身,拂袖而去。   那妇人正听得入迷,却没有了下文,睁开双目,却不见了老和尚,不知是怎幺回事。等她追出门外,却连老和尚的踪影也不见了,不免深感遗憾,倚门感叹:「唉!长老怎幺走了呢?他讲得多好哇,可惜只讲了这幺一点儿。」   第二天,老和尚又来了,妇人非常高兴,热情地款待他,并说:「长老!您昨天怎幺没有讲完就走了呢?」   老和尚看都不看她,道:「女施主自然明白,何必问我!」   妇人不解地问:「我自然明白?」   老和尚不再答话,低头吃着斋饭。妇人不便再问,只好去招待别的僧人。   这时,有个行脚僧走进门来,坐在老和尚身边,边吃斋饭,边与老和尚谈论佛法。   那妇人听了,便留意于他们的对话,一边招待其它僧人,一边认真听着,顿觉收获不少。   从此,妇人在招待僧人时,就留意听他们的谈话,自己慢慢领会。也是她天性聪颖,悟性极高,日子一久,倒也学会了不少东西。   后来,过了一些时日,老和尚又来吃斋饭时,妇人便将自己对佛教的理解,说给老和尚听,请他加以指点。   老和尚听了妇人的见解,大吃一惊,心想:「原以为她不过是说说而已,不像是真正有心学佛,没想到,她居然有如此精辟的见解,倒是我误解了她。」   老和尚道:「女施主是从何人学习,有如此精深的学识?」   妇人笑道:「全是听您与其它长老的谈论,慢慢领悟而来的,我还没有礼谢过恩师呢!」说罢,就要叩头跪拜。   老和尚连连挥手,说:「使不得、使不得!女施主,老纳愧疚得很,倒是女施主的好学精神令人敬佩。」   妇人谦虚地笑着说:「还恳请长老多多指教,让我早日修成佛道。」   从此,老和尚每日都来与妇人讲演教法,使妇人在修行上进步神速。   老和尚深感敬佩,每每向弟子们教授佛法时,都以此妇人为例,说:「心诚则精学,灵至则彻悟,似此妇人这般学习,必有所获,我佛门弟子当更胜于她才对。」   


              来自iPhone客户端113楼2017-02-01 08:13
              回复
                小王子当国王——  小王子当国王   佛教徒的真应当是依于真理之真、慈悲之真。   波罗奈的梵施王有一百个儿子,最小的王子是一位聪明而又有善根的人,他心里想要如何做才会成为波罗奈的国王。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辟支佛,他乘机寻求他的意见。辟支佛告诉他将要成为塔卡西剌(takkasila)的国王,除非他能在七天以内到达那里,但是他必须穿过一座极危险的大森林,在森林里住着许多吃人的妖魔。   辟支佛教导他善于调服自己的六个根门,若能这样,他将会平安无事。然后他给小王子一条线和一些细沙作为保护吉祥物。小王子就与他的五个仆从波罗奈出发去塔卡西剌国。   在森林里走了一段路程,第一个仆从见到一个夜叉变的漂亮女人,结果他爱上她,不愿跟随小王子上路,那夜叉尽情娱乐了那位愚迷的仆从后,把他杀了吃掉。第二个仆从听到一个夜叉变的女人的歌声,他听得入迷,不愿上路,结果也给夜叉杀了吃掉。他们继续在森林中前进,见到一座很华丽的大厦,第三个仆从见到后进入屋内,嗅到各种微妙的香味,他也不要上路,结果也给夜叉吃掉了。后来他们见到一座大餐馆,飘出诱人的食物香味,第四位仆从被吸引进入餐馆后,再也没见他出来。剩下的仆从随着小王子继续前进,他们遇到一座大屋,卧室里面备有极舒适的床舖,第五位仆从坐上之后,不想起身,小王子劝他也没用,他只好自己上路,第五位仆从也被夜叉杀了吃掉。   其他跟在后面的夜叉想这小王子心意坚定,不能引诱他,因此他们都放弃引诱他。只有一个夜叉说她不信小王子会这幺坚定,她决定化作小王子的新娘子,追在他后面,樵夫见到问小王子为何不与新娶妇同行,小王子说她不是新娘子,是夜叉,樵夫听了就跑了。女夜叉又变为一个怀孕大腹便便的新娘子,跟随在小王子后,另一个樵夫见了问小王子为何不帮扶孕妇同行,小王子说她不是他的妻子,是夜叉,樵夫听了也跑了。夜叉不能碰小王子是因为辟支佛给小王子的吉祥物保护他的缘故。   最后小王子走出了危险的大森林,到了塔卡西剌国,他住进一座宾馆,夜叉因为不敢碰小王子,只好獃在门外。塔卡西剌的国王从皇宫看下来,见到这个貌若天仙的女夜叉,决定要她作为嫔妃,因此派人把她带进皇宫里,女夜叉知道这国王是好色之徒,因此她要国王答应立她为皇后,给予她后宫的权力,国王被女色迷了心窍,只好答应,因此女夜叉抖擞全身狐媚之本事,尽情娱乐国王,喝酒唱歌,最后国王烂醉如泥,女夜叉跑回森林,把大小饥饿的夜叉都召来了,他们把皇宫的窗户都关闭后,将宫里的人,上自国王,皇后,下至婢女,仆人,甚至鸡狗都不留,全部都被夜叉杀了吃光。   第二日早上,市民见王宫深锁,知道出事了,他们撬开宫门,见到满地都是鲜血,到处是人骨头,还有鸡狗的骨头,他们只找到国王染血的外袍,但找不到尸体。   市民见到宾馆里的小王子,认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善于调服五个根门,因此他们要求小王子做他们的新国王。   佛陀结束了他的故事,告诉比丘众,那一世菩萨是梵施王的小王子。   


                来自iPhone客户端114楼2017-02-01 08:27
                回复
                  2025-07-27 20:36: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可以超越生命的母爱——  可以超越生命的母爱   父母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湛蓝的天空,父母为我们铺起了走向成功的道路,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他们所有的一切!我们应当以优秀的作为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爱意!让父母为因我们的存在而幸福!   母亲超越生命的爱我所做医学实验中的一项,是要用成年小白鼠做某种药物的毒性试验。在一群小白鼠中,有一只雌性小白鼠,脑根部长了一个绿豆大的硬块,便被淘汰下来。我想了解一下硬块的性质,就把它放人一个塑料盒中,单独饲养。   十几天过去了,肿块越长越大,小白鼠腹部也逐渐大了起来,活动显得很吃力。我断定,这是肿瘤转移产生腹水的结果。一天,我突然发现,小白鼠不吃不喝,焦躁不安起来。我想,小白鼠大概寿数已尽,就转身去拿手术刀,准备解剖它,取些新鲜肿块组织进行培养观察。正当我打开手术包时,我被一幕景象惊呆了。小白鼠艰难地转过头,死死咬住自己拇指大的一块肿瘤,猛地一扯,皮肤裂开一条口子,鲜血汨汨而流。小白鼠疼得全身颤抖,令人不寒而栗,稍后它一口一口地吞食将要夺去它生命的肿块,每咬一下,都伴着身体的痉挛。就这样,一大半肿块被咬下吞食了。我被小白鼠这种渴望生命的精神和乞求生存的方式深深感动了,收起了手术刀。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来到它面前,看看它是否还活着,让我吃惊的是,小白鼠身下,居然卧着一堆粉红色的小鼠仔,正拼命吸吮着乳汁,数了数,整整10只。小白鼠的伤口已经停止了流血,左前肢腋部由于扒掉了肿块,白骨外露,惨不忍睹,不过小白鼠精神明显好转,活动也多了起来。   恶性肿瘤还在无情地折磨着小白鼠。我真担心这些可怜的小东西,母亲一旦离去,要不了几天它们就会饿死的。从这以后,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来到鼠盒前,看看它们。看着10只渐渐长大的鼠仔没命地吸吮着身患绝症、骨瘦如柴的母鼠的乳汁,心里真不是滋味,我知道,母鼠为什幺一直在努力延长自己的生命。但不管怎样,它随时都可能死去。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在生下仔鼠21天后的早晨,小白鼠安然地卧在鼠盒中间,一动不动了,10只仔鼠围满四周。我突然想起,小白鼠的离乳期是21天,也就是说从今天起,仔鼠不需要母鼠的乳汁,可以独立生活了。面对此景,我潜然泪下。   


                  来自iPhone客户端115楼2017-02-01 08:29
                  回复
                    魅——  魅   顿丘城外有一片乱葬岗。城里的穷人家若是死了人,又买不起棺材安葬,就用草席一捲,抬到这里,随便挖个坑埋下。久而久之,这里乱坟遍布,杂草丛生,野兽时常来挖食没葬好的尸体,骨骸因此遍布其间。   城里相传有一种叫魅的怪物事在夜间的坟场伤人,所以即使白天,也很少有人走过这里,使这片乱葬岗显得更加荒凉可怖。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坟冢间点点鬼火闪着绿莹莹的光,远处还不时传来野兽的嚎叫。   达达达这时,路上忽然传来马啼声,原来是一个赶路的商人。阴风森森、鬼火点点,商人不禁感到毛骨悚然,一心想快点赶到城中。   忽然,路边窜出一只怪物,大小像小兔子那样,两只眼睛如灯笼般闪闪发光。它一下子跳到马前挡住了商人的去路,商人惊恐万分,身子一软就从马上掉了下来,昏了过去。   原来,那怪物就是魅。魅见那人倒在地上,也没伤害他,在他身边蹦蹦跳跳一阵子后也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夜里的寒风吹醒了商人,他睁眼一看,周围一片寂静漆黑,只有自己的马儿还站在身边。商人坐起来头脑慢慢清醒了,这才想起来刚才遇到怪物挡住马前。于是,他连忙跳起来,爬上马背飞也似地向前逃去。   跑着跑着,前边路上又出现一个黑影,商人心惊胆战,以为又遇到怪物了。待走到近前,才发现原来也是个赶路的旅人。   商人又惊又喜,急忙跳下马来对那个人讲述了刚才自己遇到的事,并要求两人结伴而行。   那人听后说:我早就听说这一带有一种叫魅的怪物,专门在夜里出来吓人。我独身一人行路心中也是十分害怕,现在遇到你,正好咱们互相为伴,也好有个照应。这样吧,你骑着马走在前面,我快步跟在后面。   于是,商人走在前面,那人紧随其后,两人边走边聊。那人问商人:你看见的那个怪物是什幺样的,怎幺会令你受到如此的惊吓?   商人心有余悸地回答:那怪物十分可怕,身子像是兔子般大小,双眼如灯笼般闪亮,走路一跳一跳的十分吓人。   后边那人说:是像这样吗?   商人听后感到很奇怪,忙回过头来观看。没想到,后边那人竟变成魅的样子,瞪大两个灯笼眼便跳到马背上。   啊!商人一见原来这个人是魅变化的,尖叫了一声,就从马上掉下来被吓死了。   魅见人已死,又蹦蹦跳跳地跳回坟冢间消失。马儿独自向前跑去,逕自跑到家里。   马回来了!人呢?   家里人正在无急地等待商人归来,忽然听见门外有马蹄声,急忙跑去开门,却只见商人的马孤伶伶地站在外边,家里人察觉到商人可能遇到不幸,连忙到外面寻找,最后在城外的荒冢间找到了商人的尸体。   当大家正忙着收拾商人的尸体时,有个年轻人正遥遥望着他们自言自语:这商人贪婪无比,品德又极为不好,做生意常减斤短两,专卖假货坑骗他大。虽然因此致富,却从来不肯拿出一文钱来做善事,也从不肯布施僧人。要不是他阳寿已尽,我才不屑出来吓他!   


                    来自iPhone客户端116楼2017-02-01 08:31
                    回复
                      裸体迦叶 一——  裸体迦叶 一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的附近有一户贫穷的农民。其妻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孩子。家人为孩子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贺生仪式,因这家人是外道迦叶种姓,故为孩子取名为迦叶。家人用牛奶、酸奶、酥油饼等喂养着迦叶。他长大后,与父母一同忙于农务。但他看到父亲杀死成千上万的众生时,便劝告父亲说:父亲,您杀害那幺多的众生,怎幺忍心呢?父亲对他说:孩子,你不要这幺说,你还小不懂这些道理。迦叶听了,非常难过,心想:如果一直与父亲这样生活下去是没有意义的。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随缘度化无量的众生。一次,世尊来到王舍城,人们互告释迦世尊将普降甘露妙法的好消息。迦叶闻讯很想跟随佛陀出家行持佛法。他征得父母同意后,便往王舍城去拜见佛陀。可在途中,他遇上了一位外道行者,误以为就是世尊,便随其出了家。(师言:现在这种情况极多,欲求正法的人却常遇邪知识的误导。)   迦叶跟外道修学,学得很不错,颇有名气。因他皈依的是外道裸体(nagga samana)派,所以,人们都称他同姓裸体迦叶。一次,他观察自己的寿命,只剩七天了,(外道修行后,也可以得一些神通。)心中更是痛苦,痛悔自己选错了路,至今没有修证佛法,却已濒临死亡。后来,有一位对世尊教法极有信心的天尊告诉他:你何必如此痛苦,要想得解脱(vimutti),就应该去王舍城,那里有世尊,肯定会传授给你解脱的法。裸体迦叶听了,便立即前往王舍城去。途中,他前思后想觉得:世尊的眷属都是有惭有愧的,而我无片布遮身,如此前去肯定会遭人讥笑。想着想着,他不敢再继续前行,就找了个地方住下来。但他心里一直在想:世尊啊世尊,您是否知道我的心情?   如来正等觉具有二种智慧等无量功德,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便是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   佛陀观知这个外道被调化的机缘已成熟,便着衣持钵去了迦叶藏身之处,迦叶见世尊到来,顿时生起极大的信心。他来到佛前,请教了问题后,对佛陀祈求:果达玛尊者(gotama thera),我有一些疑问,您能否现在给我解答?佛言:现在我要到王舍城去化缘(pindapata),没有时间,以后你到我经堂外面来,我可以给你答复。迦叶又请世尊马上给他回答,世尊未开许。迦叶第三次请求世尊,(因他自知寿命将尽,心中很着急。)仍未得到开许。迦叶第四次于世尊前祈求,世尊也不得不答应。(译者: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上师或其他人面前再三祈求,一次不行,但再三祈求就把他人感动了。)迦叶在世尊前请问:大尊者,痛苦是自己造的还是他人造的,是自他共同造的还是非二者所造无因而生?佛陀给他解释道:在胜义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在世俗中是如梦如幻以因缘而生的。一一为他传授了顺行十二缘起(藏文《百业经》中广明)。世尊传法后,迦叶得到了无垢法眼,并对佛法生起了不退转的信心,得到了殊胜的境界。他感激世尊的恩德,赞叹随喜之后,皈依了三宝便返回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17楼2017-02-01 08:36
                      回复
                        不可忘本——  不可忘本   有恩于我不可忘,施恩于人不可求。   佛陀说法的法音,遍满十方,能够使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各类众生,同时听闻到佛语。所以,佛陀说法,圆音遍彻。   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大弟子中,号称神通第一。有一天,目犍连暗自思惟:佛陀每次欲说大法之际,佛身即发出祥光,遍照十方世界,无量菩萨都来集会,恭聆法音。佛光能够遍照于十方世界,佛陀说法的声音,是否也能够遍布于十方世界呢?   于是,目犍连尊者就以他的神通力,向空中飞腾而去,一刹那间,到达须弥山顶的忉利天界。这时,佛陀说法的声音,仍然在他的耳边。   他又再飞腾,经过了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卢洲等四大部洲的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声音还在他的耳边。   释迦世尊早已知道目犍连的发心,是想探测如来圆音的远近。这时,佛陀就以佛的神力协助目犍连,使他自在飞腾,朝向娑婆世界的西方飞去,经过了九十九恒河沙数那幺多的佛世界,有一个世界名为光明幢,其中有一尊佛,是该世界的教主,佛号光明王如来,正在说法,教化众生。   目犍连来到光明幢世界之后,再次试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法音,还是像在自己身边似的,听得很清楚。   光明幢世界的佛身高大,佛坐在狮子法座上,坐像尚有一千六百里高。光明王佛的莲花座下诸菩萨听众,其身立像高达八千里。   目犍连运用神力,飞腾在一座光明耀目的高山上,听佛说法。猛然听到如雷鸣似的声音说:奇怪!什幺地方来了一只小虫,竟然身现比丘相,在我们这个钵上行走呢?   光明王佛告诉诸位菩萨说:你们不应该生此轻慢心,他是东方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   此时,释迦世尊以神通力(好像打无线电似的),告诉目犍连说:目犍连!这个光明幢世界的菩萨,身高五百由旬(一由旬十六里),而你的人身微小,他们把你看成小虫似的。你应该化现神变,来转他们的轻慢之心。   目犍连于是就到光明王佛的座前,以头面接足礼佛,环绕光明王佛七周,然后依照释迦世尊的教导,踊身虚空,立即变成身高四千万丈,并且身放百千光明,光中出现无量莲花。每一莲花座上,都有释迦牟尼佛在宣说妙法。   彼国诸菩萨众,看见目犍连身现神通瑞相之后,非常惊奇,大家都合掌恭敬,咸生稀有难得之心,禀白光明王佛说:这位尊者,为什幺会来到我们这里呢?光明王佛告诉诸菩萨说:目犍连尊者为了要试闻他的本师释迦如来的法音,所以来到这里。   目犍连禀白光明王佛说:我来到这幺遥远的世界,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回去,惟愿如来慈愍,帮助我东返娑婆世界。   光明王佛说:以你目犍连的能力,纵经一劫,也不能回到娑婆世界。但是有一个妙诀,就是不可忘本。你应该至心观想你的本师,心不离师傅,竭诚顶礼,称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圣号,便得安返。   目犍连依照光明王佛的教法,至心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面向东方,竭诚顶礼,称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念之顷,便回到娑婆世界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18楼2017-02-01 17:39
                        回复
                          修道人弘扬佛法——  修道人弘扬佛法   要知道我与众生的关系,也就是要努力觉悟众生。如果菩萨不度众生,永远也不能成佛,所以《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为花果。惠能也说:若识众生则识佛性;若不识众生,则万劫觅佛难逢。所以弘扬佛法,就一定要度无边众生。   从前有两个修道人,一位叫题耆罗,一位叫那赖。他们在深山中专心修行,经过长期修炼,他们越过欲界的诱惑,获得了神通。   一天夜里,题耆罗起来诵经,累了便躺下来休息。这时,那赖也起来诵经,在狭窄的石洞里,不小心踩到题耆罗的头。题耆罗疼痛难忍,脱口骂了一句:   「谁踩了我的头?明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的头会裂成七块。」   那赖一听,十分生气地说:「是我误踩了你,你发这幺重的咒干什幺?你说明天太阳出来后,我的头会裂成七块,那我就不让太阳出来!」说完那赖便施了一通法术。   第二天,太阳果然没有升起来。   连续五天不见天日,大地一片黑暗。全国人民人心惶惶,到处是火把和蜡烛,大家议论纷纷,都觉得一定是发生了什幺可怕的事。   国王把全国有学问、有道行的人都请到王宫,询问这到底是怎幺回事。其中一位道行极高的人对国王说:「大王,据我的观察,这件事情是由山中两个得了道的修道人干的。他们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执,施法压住了太阳。」   「那我们该怎幺办呢?要是他们一直争吵下去,我们不就完蛋了吗?」国王焦急地说。   「大王别急!我有一个办法。明天清晨,请您率领全国百姓一起到那两位修道人的地方,恳求他们和解。他们是慈悲厚道的修道人,为了百姓的利益,我想他们会答应和解的。」   隔天清晨,国王立即带领全国百姓来到山中。国王先见到那赖,立即跪在地上,诚恳地说:「我们的国家富饶,百姓安定,全蒙两位高人的护佑。现在两位发生了争吵,全是因为我的过错。请高人看在百姓的利益上,重新和好吧!」   那赖说:「大王,我是有心要和解,只要题耆罗愿意,我立刻把太阳放出来。」   国王一听,马上去找题耆罗,传达了那赖的意思。   题耆罗说:「我也没有意见。不过,请你们马上用泥巴制造七个那赖的头,做好后,太阳就会升起来。」   听了题耆罗的话,国王照办了。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光芒四射,老百姓雀跃欢呼。只见那七个泥造的那赖头「砰」一声裂开,在地上裂成碎片。之后,两个修道人和好如初,共同帮助国王治理天下。   原来,两位修道人的争吵不过是一个计策,因为国王和百姓都不信佛,不知因果。为了弘扬佛教,帮国王治理国家,他们才想出这个主意。从此之后,全国上下都渐渐深信佛道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19楼2017-02-02 22:21
                          回复
                            迦叶佛的前身——  迦叶佛的前身   在一座山上有一茅舍,住着一个比丘僧。比丘对佛法真可谓精进持戒,毫不懈怠。   从日出到日落,从日落到日出,他足不出户,只是一心诵读般若波罗蜜经。   他那朗朗清脆的读经声,从窗户、门口、壁缝传出来,在山间回响着,似鸟语花香,如淙淙清泉,遍布整个山麓。   却说这山中,每天清晨和黄昏,都有一个七岁的牧牛郎在山麓放牛,听到朗朗经声,心中甚为欢喜。   多美妙呀,念得多好呀!牧童每次到山麓放牛时,都听到诵读声。   渐渐地,他入了迷。在一个黄昏时分,牧童循着诵经声来到比丘的门前,说道:请问,您读得是什幺呀,这幺好听!   比丘正读得入迷,猛听得一个声音叫他,便抬起头来,只见一个小孩倚在门柱上。   孩子,进来说话。比丘招呼道。   您读得是什幺呀?牧童走到比丘的面前再次追问,然后靠着书桌,眼睛放出智慧而渴求的目光。   是佛经般若波罗蜜。你年纪太小,长大了就懂了。比丘答道。   牧童一听,却说:用不着长大,我现在就懂!   你才多大就懂了?比丘大为惊奇。   七岁了,我觉得您读得美妙极了!   比丘心里赞道:真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童,绝非凡人!   没过多久,小童便告辞回去了。   牧童回到原地,一看牛不见了。   呀,肯定进山去了。牧童便进山找牛。他走了很远,也没有找到牛,太阳已下山了,但他怕回家被父母打骂,不给饭吃,便硬着头皮继续往深山里走去。越走天色越黑,他不禁朝山里喊了起来:牛啊,牛啊,你在哪里一   忽然,从林间深处传来一阵响动。牧童以为是牛在里面,忙走上前去,却朦咙地看见前面正有一只饿虎朝他走来。   妈呀!哇一牧童吓得大哭起来,转身就跑。   但已经迟了,一幕惨不忍睹的悲剧发生了,那牧童被猛虎吃得连骨头都不剩了。   而那比丘还在等着这个有绝顶大智的非凡神童呢。当然,比丘失望了。再也没有牧童经过他的门口了。   牧童死后转世到一个长者贵族家里。   那长者家里应有尽有,只是无儿无女。此番长者闻听妻子怀孕,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只是自从妻子怀上孕后,嘴里老 是唠叨着什幺,一副昏昏迷迷的样子,如同做梦一般。   他见妻子总是躺在床上,不断地哼着什幺,长者心中疑惑:莫非是妖孽作怪?便赶紧让仆人去请相师来占卜。   相师占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道:我也说不清是什幺原因但肯定不是鬼怪!说罢惊慌而去。   长者见状,不知是凶是吉,整日愁眉不展,但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一天,山中那比丘化缘到了这个长者家门口,远远地就听到长者妻子嘴里的哼哼声,心里不禁欢喜起来。 这不是我天天念得般若波罗蜜经吗?   比丘即快步走入长者家门,见长者一脸的愁云,便问道,请问,贵府是谁在念佛经呀?   什幺?什幺?长者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惊讶地看着比丘。   贵府谁在念佛经呀?比丘又问。   没有人念佛经。   那声音我非常熟悉的,贵府一定有人在念佛经!比丘边说边坐下来,长者莫名其妙,心里很不高兴。   那是我妻子得了病,在胡乱哼哼呢厂长者没好气地说。   您妻子在念般若波罗蜜经啊!   什幺般若波罗蜜经?   就是佛经。   可是真的?   您该放心就是,您的妻子不是害了什幺病,而是在诵读般若波罗蜜经,她怀的必是佛家弟子!说得长者心花怒放,急忙告诉全家人,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转眼便到了婴儿出生的时候。那婴儿刚出母腹,即从产床下到地上,双手合十地跪着,嘴里不停地念着般若波罗蜜经。   全家人惊奇地看着婴儿,再回头望望长者之妻,见她已不哼哼了,也完全醒了,像从长梦中醒来一样,根本不知此前自己的情形。   长者急忙跑到佛所,去请众僧来看自己的儿子。   众僧来到长者家里,都惊奇地看着地上的婴儿,被他那连读带讲得诵经声吸引住了。   众僧一起向长者合掌施礼,道:这是真正的佛弟子,施主千万不要干扰他。好好抚养吧,这孩子以后可以为天下众生之师,包括我们这些比丘。   七年过去了。前世的牧童已成为一位贵公子,但他一心只诵读般若波罗蜜经,已完全悟解了经义,同时背诵了所有的经典。可谓无人可比,智慧超众。   更令人刮目相看得是,所有经典中原来错误或脱落漏掉的字句,他都一一给予纠正补充,完备了原经中的不足。   于是,比丘僧众均随他诵读经文,听他讲解经义。   从此,长者的儿子更是身体力行,讲经授法无怠,举止言行为人师表,经常开化弟子们,使他人发大乘心。   他的足迹遍及整个城市、乡村、大街、小巷,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他的弟子。经他启发得大乘心的人共八万四千,直接学佛法的着名弟子共五百名。   佛告诉阿难说:阿难,那时的牧童就是我的前身,那个比丘就是迦叶佛的前身呀。   ————据《小儿闻解经》   


                            来自iPhone客户端120楼2017-02-02 22:38
                            回复
                              2025-07-27 20:30: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破灶堕和尚——  破灶堕和尚   破灶堕和尚是老安国师的弟子。破灶堕这个奇怪的名字起源于他因砸烂了嵩山的一个以灶为神、烹宰祭祀的外道活动而得名。从此,人们直称他破灶堕,而不称他的真实姓名和法号。久而久之,他的真名逐渐淡化,被人们所遗忘。连后世编写《景德传灯录》、《指月录》等传记,也以破灶堕这个古怪的名为其立传。   传说破灶堕隐居嵩山修行时,嵩山有一座巫庙,灵验得很。庙内并没有供奉佛像,只在正殿上安了一只灶,远近山民前来祭祀者络绎不绝。为此,不知杀伤了多少猪、羊、鸡的生命。一日,破灶堕和尚率徒进入此庙,用禅杖敲灶三下说:咄!这个泥瓦合成的灶,圣从何来,灵从何起,凭什幺烹宰物命,弄神弄鬼?说罢,又用仗敲灶三下,这个灶随即就被砸烂堕落了。一会,一个青衣峨冠者,进来向师礼拜说:我是本庙的灶神,久受业报,不得正果。今蒙大师说无生法,使我得脱此处,往生天界,特来拜谢。师说:这是你的人之本性,非我强言。灶神再拜而去。   事后,弟子们问破灶堕:我们久在和尚左右,未蒙指示,而此灶神,得何旨便能生天?   破灶堕说;我只说是泥瓦合成,别无道理与他说。大众无语。师问他们:你们会不会?众说:本有之性,为什幺不会?遂礼拜而去。师说:破也破,堕也堕。大众之中,也有闻言而悟玄旨的。   后来,义丰禅师把此事告诉老安国师。国师叹道:此子会尽物一如,可谓如朗月当空,无所不见了。   破灶堕和尚这一行动,受到人们及后世的称赞和传颂。宋代龙门清远写过一首颇具讽刺意味的《破灶堕》诗:   福祸威严不自灵,   残杯冷炙飨何人?   一从去后无消息,   野老犹敲祭鼓声。   宋代佛灯守的《破灶堕》诗写得更好。诗云:   依灶为灵不自灵,   灵迹断处一堆尘。   野老不来敲祭鼓,   打正固邪别是春。   破灶堕和尚的这种去邪匡正的护法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来自iPhone客户端121楼2017-02-02 22: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