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脉吧 关注:1贴子:192

回复:佛脉~讲给孩子们的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经故事大全——  和尚与鬼   从前,有一个和尚,因为犯了戒规,被赶出寺院,十分懊恼,一边叹息,一边痛哭流涕地向前走。半路上,他碰见了一个鬼。这个鬼也是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他们相见后,鬼问和尚:你有什幺不幸的事,一边走,一边痛哭呢?   和尚回答说:我违犯了佛门的清规戒律,被和尚们赶了出来,所有施主们的布施我一点儿也得不到了,而且,我的坏名声传到了远近各处,所以我伤心痛哭啊!   鬼对和尚说:我能够让你去掉坏名声,而且能得到许多供奉的东西。你可以骑在我左肩上,我把你扛起来,在虚空中行走,别人只能看见你,却看不见我。这样大家就以为你得道成仙了,纷纷供奉你;你如果得到大家许许多多的供奉之物,可要首先给我一些。   于是,鬼扛着和尚,在先前和尚被赶走的村庄上空行走。村庄里的人见到都十分惊奇,认为这个和尚得道成仙了,互相奔走相告:那些和尚们太不应该了,平白无故地把得道成仙的人赶走了。这时,村庄里的人都来到这所寺院里,大声地指责那些和尚们,和尚们又立即把这个和尚迎接回来住在寺院内。   这个和尚就得到了许许多多的供奉的东西,他把所得到的衣食等物,经常送给鬼享用,从不违背原来的协定。过了些日子,鬼又扛着这个和尚在空中行走,正好碰见毗沙门天王属下的官员。鬼见到官后,十分害怕,就扔下和尚,拼命地逃走了。和尚被扔到地上,头也摔破了,身子也摔烂了,就这样死了。   每个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按既定的志向修行,不应当依靠豪强权势。豪强权势一旦倒台了,下场就和这个和尚一样。   一句恶言就能招来苦报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好的饮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   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时候,从树上跳下一只猿猴,求借佛陀的钵具。猿猴接过佛钵后,速去速来,并且在钵中又盛满了甜蜜,双手恭敬奉给佛陀。佛陀接受后,又把它分施给众僧,令猿猴多得福报。猿猴看了,欢喜跳跃。   过了不久,猿猴死了,转世为人,生于师质的家中。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食具,都满装蜜糖。师质夫妇觉得奇异,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胜。光阴如箭,岁月奔驰,一转眼,溜过了几年,蜜胜已长大了,他厌烦尘俗,要求父母,允许他出家,父母高兴地答应了。   得到父母的赞许后,蜜胜到祇园精舍,投佛出家。因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的证了果。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们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热渴异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饮料。   这时蜜胜比丘,将空钵向空中一掷,然后,双手去接时,钵中已盛满着佳蜜,送给众僧解渴。回到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请教道:蜜胜比丘,过去修的是什幺福?为什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够方便求得蜜糖?   佛陀答道:你们记得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猿猴,求借钵具,装了佳蜜,来供养佛和僧众吗?由于他的喜心施舍,死后就转生为人;由于他的诚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蜜。   佛陀说过以后,比丘又问道:佛陀!蜜胜的前世,又是什幺因缘,才堕生为猿猴呢?这时佛陀的四周,已围绕着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们后,才说道:蜜胜会堕为猿猴,那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也就是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间,看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态,如猿猴一样,因此犯了恶语的罪。   所以他堕落为猿猴,后来他知道自己的错,曾向那比丘求忏悔,免堕地狱受苦,并因此胜缘,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的证了罗汉果。佛陀讲完以后,诸比丘们都知道了,一句恶言,就能招来苦报,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戏言和恶口。因为因果是不会饶过人的。   愚痴者只看外表   很久以前,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在前往舍卫城化缘的途中遇见一个漂亮的女孩。他不由得动了爱恋之心,相思成疾,终日茶饭不思,卧病在床。同参们都去探望他的病情,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模样,十分担心。   年轻修行者就把一切心中的苦恼一古脑吐露出来。同参们虽然同情他的单相思,但都帮不上什幺忙,只有用言语来安慰他。然而,单恋的修行者实在听不进好言劝慰。大家决定把这件事禀告给世尊。于是,带着病人向世尊讲述了一切。   世尊知晓内情之后,出乎意料地说:你不必如此忧虑,好好吃饭休息,我一定会帮你,你的愿望就会实现的!大家都很诧异世尊的作法,那位年轻修行者心花怒放,精神为之一振,他饱餐一顿之后,跟随世尊离开祗园精舍,前往舍卫城去。   原来,世尊率领一群弟子赶往那位少女家。大家一抵达家门,就听到从屋里传来悲哀的哭泣声,骚乱不已。上前一问,原来那少女在三天前死了。因父母眷爱,舍不得埋葬,致使尸体发出奇臭,惨不忍睹。   世尊回看年轻的修行者,谆谆告诫说:你迷恋的那位姑娘,现在成了这个模样。你应当知道万物无常,生灭变化,瞬息之间,迫不及待的道理。只有愚痴者才只看外表,不顾真实,才会因此而痛苦自伤。   看见美色,内心迷惑,对于无常,心不在焉。以淫乐毁灭自己,无异作茧自缚。智者能够当机立断,敢于消除一切苦恼。如果纵情放逸,耽于淫乐,溺于情爱,无异自造牢狱。只有内心觉悟,断绝淫欲,才能冲破邪欲的牢狱,彻底断绝生死的苦难。   年轻的修行者目睹少女腐烂的尸体,又听到世尊诚挚恳切的说法,顿生悔悟之心。他五体投地,向世尊礼拜,表示谢罪。然后跟随世尊回到精舍,努力修习,终于成了正果。   修行的苦恼   很久以前,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在前往舍卫城化缘的途中遇见一个漂亮的女孩。他不由得动了爱恋之心,相思成疾,终日茶饭不思,卧病在床。同参们都去探望他的病情,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模样,十分担心。   年轻修行者就把一切心中的苦恼一古脑吐露出来。同参们虽然同情他的单相思,但都帮不上什幺忙,只有用言语来安慰他。然而,单恋的修行者实在听不进好言劝慰。大家决定把这件事禀告给释尊。于是,带着病人向释尊讲述了一切。   释尊知晓内情之后,出乎意料地说:你不必如此忧虑,好好吃饭休息,我一定会帮你,你的愿望就会实现的!大家都很诧异释尊的作法,那位年轻修行者心花怒放,精神为之一振,他饱餐一顿之后,跟随释尊离开败园精舍,前往舍卫城去。   原来,释尊率领一群弟子赶往那位少女家。大家一抵达家门,就听到从屋里传来悲哀的哭泣声,骚乱不已。上前一问,原来那少女在三天前死了。因父母眷爱,舍不得埋葬,致使尸体发出奇臭,惨不忍睹。   释尊回顾年轻的修行者,谆谆告诫说:你迷恋的那位姑娘,现在成了这个模样。你应当知道万物无常,生灭变化,瞬息之间,迫不及待的道理。只有愚痴者才只看外表,不顾真实,才会因此而痛苦自伤。   看见美色,内心迷惑,对于无常,心不在焉。以淫乐毁灭自己,无异作茧自缚。智者能够当机立断,敢于消除一切苦恼。如果纵情放逸,耽于淫乐,溺于情爱,无异自造牢狱。只有内心觉悟,断绝淫欲,才能冲破邪欲的牢狱,彻底断绝生死的苦难。   年轻的修行者目睹少女腐烂的尸体,又听到释尊诚挚恳切的说法,顿生悔悟之心。他五体投地,向释尊礼拜,表示谢罪。然后跟随释尊回到精舍,努力修习,终于成了正果。   逆风的香   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有一天,阿难独自在花园里静坐,突然闻到园中的花,随着黄昏吹来的风,飘过来一阵一阵的花香。平常有风吹着花香的时候,由于心绪波动,不一定能闻到花香。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又不一定有风吹来,所以也嗅不以花香。   那一个黄昏,阿难的心情特别的宁静,又是春天————花朵最香的时节;正好春风飒飒,缓缓吹送。在这幺多原因的配合下,阿难闻到了有生以来最美妙的花香。花香围绕着阿难,花香流过他的身心,然后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这些花香使阿难从黄昏静坐到夜里舍不得离开,这些花香也使阿难非常感动。   在感动中,阿难宁静的心也随花香飘动起来,他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草木都是开花的时候才会香,有没有不开花就会香的草木呢?花朵送香都限制在一个短暂的因缘,有没有经常芬芳的花朵呢?春花的香飘得再远也有一个范围,有没有弥漫全世界的香呢?所有的花香都是顺风飘送,有没有在逆风中也能飘送的香呢?   阿难想着这些问题,想到入神,竟然使他在接下来的几天无法静心。有一天,阿难又坐在花香中出神,佛陀走过他静坐的地方,就问他:你的心绪波动,到底是为了什幺呢?阿难就把自己苦思而难解的问题请教了老师。   佛陀说: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即使没有智慧之花,也会有芳香。有禅定的心,就不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被时节范围所限制。一个透过内在开展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呀!   阿难听了,垂手肃立,感动不己。佛陀和蔼地说:阿难,修行的人不只要闻花园的花香,也要在自己的内心开花————有德行的香。这样,不管他居住在城市或山林,所有的人都会闻到他的花香!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来自iPhone客户端139楼2017-02-09 15:21
回复
    四十、一位老人——  四十、一位老人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老人。这位老人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过去,想抱住佛陀。这时,旁边的比丘上前阻拦,不让他这幺做。   「你们不要拦他,否则,他会立刻吐血而死。」佛陀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于是让开,这位老人忙着上前,紧抱着佛陀的脖子,就像是久别重逢的父亲终于见到自己的儿子一样,急切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啊!」过了很久,这位老人松开手,激动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此时,佛陀为他传授相应的法,这位老人当下证得预流果位。   接着,这位老人向佛陀祈求:「我希望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请佛陀慈悲摄受。」世尊欣然答应,并摄受他,以「善来比丘」为他授了具足戒。   出家后,他着衣持钵,成为一位很如法的出家人。后来,世尊又为他传授一些相应的法要,他勇猛精进,很快就灭尽三界的烦恼,成为阿罗汉。   这时,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在您面前顶礼的成千上万男人中,没有一位像这位老人一样如此对待您。今天这位老人的行为究竟是什幺样的因缘造成的呢?希望世尊为我们解说。」   世尊告诉他们:「这位老人在今世以前的五百世中曾经做过我的父亲。因为他以前的习气现前,所以才会有今天这样的行为。」   比丘们又问:「世尊,既然他五百世中曾做过您的父亲,为什幺今生不做您的父亲呢?」   世尊回答:「我以前行菩萨道时,好行布施,具足出离心。可是,这位老人在这五百世中,常常趁我作布施、或生起出离心时,故意制造许多的障碍逆缘。后来,我发了一个愿:『希望他以后不要再做我的父亲。』此外,我今生的父亲净饭王,他曾经发愿希望以后能成为佛陀的父亲。由于这两个因缘,所以他今生没有做我的父亲。」   「那幺请问世尊,净饭王过去生时是怎样发愿的呢?」   世尊说:「早在九十一个大劫前,拘留孙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大商主供养拘留孙佛,见到佛三十二相金色身,十分庄严殊胜,就发了一个愿:『希望我将来能有一位像佛陀一样的儿子。』当时的商主就是今世的净饭王,由于他的愿力,使他今生能做我的父亲。」   比丘又问:「世尊!那位婆罗门老人是什幺因缘,造成今世贫穷,且直到老年,才得遇佛陀出家呢?」   「因为他生生世世障碍大菩萨的广行布施与生出离心,尤其是为了阻止我的出家,造作不少的恶缘。所以,他今世贫穷,且直到年老时,才能遇佛出家。」   「他以什幺因缘能对佛生欢喜心,并在佛的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呢?」   世尊回答:「这是他往昔的愿力,今世已经成熟的缘故。贤劫人寿两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在临终时发愿:『我一生出家修学佛法,虽然没得到什幺境界,只希望我将来能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让佛欢喜,出家断尽三界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因此,他能在我的教法下出家,成为阿罗汉。」   


    来自iPhone客户端140楼2017-02-12 22:37
    回复
      2025-07-27 08:31: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过往的五位母亲——  过往的五位母亲   古时候有一位大和尚,他刻苦修行佛法,终于证得阿罗汉果,但他仍旧留在深山中,不断精进追求至高无上的大道理。   这天,有一位七岁的神重来向他请求,希望能做他的弟子。大和尚知道这位神童不是一般的小孩,非常聪明又有悟性,便答应了。   小神童很努力修行,八岁时就得到神通力,眼睛能透视到一切地方,耳朵能听到每一个角落的声音,还能在空中自由飞行走动,也能随着自己的心意变化形体,更能了解过去的事情,观照前几世的一切因缘。   有一天神童在禅坐,观照到自己前几世的事情,不禁微微笑着,老师看见了,就问他:   你在笑什幺呢?   神童回答:笑我的前世今生啊!我一共做了五位寡母的儿子,每一位都悲伤愁苦,早晚为我哭泣。我想到她们的痴心,所以忍不住笑了。   我在人世共投生了五个家庭。第一个母亲生我的时候,邻居家在同一天也生了一个儿子,我生下没几天就因为世间因缘尽了,死了。我的母亲每次见到邻家的儿子学说话、学笑、学走路的模样,就忍不住暗自掉泪。邻家母亲欢喜高兴的时候,也就是我母亲悲痛的时候。   我在第二个母亲家做儿子的时候,也是早早就死了,所以我的母亲看见别人家的幼儿在喝奶时,便触动她悲伤的思绪,哀痛的不能自己。   我在第三个母亲那里当儿子时,因为因缘有限制,到了十岁,离别的时候一到,很快就死了。母亲每逢吃饭的时候,都哽咽的说:   我的儿子如果还在,现在应该和我一起吃饭。说着说着便流下泪来。   我当第四位母亲的儿子时,也因为缘份尽的缘故,还没到十五岁就死了。邻居的同伴长大成人,还娶了媳妇。我母亲看见了,悲伤的说:   我的儿子如果还在,这时候也应该娶了媳妇。可是我不知道做了什幺,得罪了苍天,杀死我单独抚养的儿子。说话的时候悲伤中带着恨意,怨恨着老天爷。   我当第五个母亲的儿子时,才七岁,就因为喜爱佛道而辞别孤独的母亲,来亲近大师您。我的母亲在家中天天哭泣着说:   我的儿子随老师修习佛道,不知道现在在哪里?他是饿了、饱了?还是太冷或太热?是生还是死?往后的日子还很长,只是我们再也没机会相见了。   我一次次当了五位母亲的儿子,先后都因为生离死别的缘故,带给五位母亲无限的痛苦。人世间的感情苦恼着人也绑缚着人,悲欢离合的因缘迷惑着也牵累着所有的人,我已经摆脱这些情欲束缚,母亲应该为我高兴,但是她们仍然想念、痴恋着,这就是我今天笑的缘故。   老师笑着说:人生下来就会有死亡,生离死别是转眼间就会来到的事情。我怜悯五位母亲看不透这一点,不能解脱,反而感叹自己命苦。我更怜悯世上的人,追逐着名利、情欲,让自己受苦却不知道觉醒开悟。不离开情欲的障闭,要怎幺解脱生死呢?众生的因缘都已经根生蒂固,劝化他们也无法使他们了解。什幺是真正的因缘种子,只有靠他们自己体会觉悟了。   老师说完,便起身离去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41楼2017-02-12 22:38
      回复
        地藏灵感二则——  地藏灵感二则   (一)   唐代僧人法尚,三十七岁出家于华州慧日寺。   在家时他是个猎人。一天,他打猎的时候看见树林里有异物放光,下马仔细察看,发现一段一尺多长的朽木,就没有理会它。等走远了回头再看,原来的地方还在放光,心中觉得稀奇,便把朽木放置在树杈上。   回家途中,他发现一只老虎,策马追赶,不料弓弦竟然断了!老虎回头扑来,他惊惶逃跑,谁知胯下的马突然跌倒,把他掀翻在地。他吓得魂飞魄散。   迷茫中,他看见一位形状丑陋的和尚出来把老虎赶跑了。   他问和尚:「你是什幺人?」   和尚回答说:「我是地藏菩萨。树林里的朽木就是我的身体。你的曾祖父曾在这里建寺造像,现在寺院已经破败,我的像也朽坏了,只剩下像内的木心。你是他的曾孙,所以能看见我的光明。」   他把朽木粘合上泥土,塑成地藏菩萨像,同时着手在放光的地方建造慧日精舍。   法尚在七十八岁那年的二月十四告诉众僧:「地藏菩萨来到我的房里,说我即刻舍报可生忉利天。我对菩萨说:『天上是五欲境界,快乐无比,万一迷失菩提,难望遇佛。我只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菩萨回答说:『随你所愿吧。如果想往生西方净土,应当专心称念阿弥陀佛一日一夜。』我听后,从昨天起,专念阿弥陀佛,现在我就要往生净土了。」   说完,他合掌面向西方,安然而逝。(释惟方《地藏菩萨本迹录》)   (二)   不久前,有一个二十八岁的男子去世了,八十岁的老爸爸伤心欲绝。   他为爱子诵《地藏经》,诵着诵着,他看到地藏菩萨锡杖顶端有个明晃晃的光圈,光圈里,地藏菩萨手里抱着他的儿子,把他交给了阿弥陀佛。   老爸爸这时觉得很安慰。(《莲花会刊》第67期节录)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佛名号品》中,释迦牟尼佛将称佛名号的方法付嘱地藏菩萨,以度脱未来众生,满足大悲本怀。   念佛一法,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当谨遵佛语,专心行持。   


        来自iPhone客户端142楼2017-02-12 22:39
        回复
          度众的印光大师——  度众的印光大师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位辨聪的僧人到五台山游历,寄驻清凉寺,渡过一个夏天。在僧众中有一位老比丘,举止疯疯颠颠,大众都轻视他,唯独辨聪对他恭敬事奉。   夏天过后,辨聪即将离寺,老比丘拿一封书,嘱咐他说:到开封城北,找到叫勃荷的,把信投给他。辨聪拜别离去,一路上心里嘀咕:地址不详,从何找起?信里头不知写了什幺要紧的事?拆开一看,信上说:你在世间游化日久,那些众生容易调伏吗?若已调伏,度生的事就完成了,可速返回,待太久,恐被强缘打失,流入世间的业报,至祷,至祷。辨聪看完大惊,赶忙把信再封起来。   一天,辨聪在开封广济河畔经过,远远听到有小孩在呼唤:勃荷!勃荷!辨聪过去问:勃荷在那里?小孩指着一间赵姓人家的猪栏,说:猪栏内脖子上带个铜铃,金色鬃毛的大猪,就叫勃荷。辨聪问赵姓主人:这条猪为什幺叫勃荷?主人说:这条猪很特别,只吃勃荷(薄荷),所以村里的小孩都叫他勃荷,平常有屠户来捉猪时,其他的猪都怕得四处奔跑逃逸,勃荷能够把逃出去的猪,安安然然引回栏内,一家人很爱惜他,多年来都舍不得杀。   辨聪听完,就叫一声:勃荷!大猪闻声前脚跃起来站着,辨聪将信投过去,猪一口吞下,保持像人站的姿势,随即就迁化过世了。   这个故事出自印光大师的清凉山志,勃荷猪原来是乘着悲愿来度众的大士啊!世间的人为烦恼所困,乱想纷驰,难得清凉。有幸接触佛法,深心信解佛陀的言教,如法去作,诸佛菩萨便会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现种种身份,启发众生心中的无尽藏。   


          来自iPhone客户端144楼2017-02-12 22:41
          回复
            沙门教化吝妇——  沙门教化吝妇   古时候,在舍卫国有一户人家,夫妇二人都不信佛法、不讲道德。尤其是那妇人,既吝啬无比又贪得无厌,左邻右舍的妇人都不想与这户人家往来。   世尊得知后,十分怜悯这夫妇俩的愚昧无知,决心教化他们,就化作沙门,前往那户人家化缘。   正巧,那天丈夫不在家,只有妇人在家,那妇人见有沙门前来化缘,深感厌烦,便骂沙门说:「你来我家干什幺?好个不知羞耻的僧人,竟想白吃人家东西,快走开!」   沙门听了妇人的辱骂并不气恼,仍心平气和地说:「我等僧众化缘自居,并不妨碍他人,我只是希望您布施些食物,怎能开口骂人呢?」   那妇人见僧人与她理论更加愤怒,便恶狠狠地说:「哼!想要饭啊,你就是站到饿死,我也不会给你一粒粮食,何况我丈夫身材魁梧,饭量极大,我做的饭仅够他吃,你怎能奢望得到饭食呢?你若是聪明人,与其站着傻等,还不如趁早离去。」   沙门听了妇人这番言词,知道这妇人悭吝心太重,便站在她面前,暗施神通,顿时气绝身亡,全身膨胀,口鼻生出虫子,腹破肠烂,五脏六腑滚滚而出,其状惨不忍睹。   那妇人见了,惊吓得几乎昏倒。此时沙门随即恢复原状,从容离去。妇人这才知道沙门变化神通吓她,气恨不已,连忙去找丈夫。   那丈夫在路上遇到妻子,又见她神色惊惶,便问其原因。妇人便上气不接下气地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全部向丈夫说出。   男子听了愤怒非常,大声叫着:「那秃驴现在在何处?我要去把他宰了!」   妇人回答说:「人已经走了,想必还没有走远吧!」   男子听了立即返家,背上弓箭,带着大刀,循着沙门的足迹追了上去,眼看沙门就在前面不远处,当他追上沙门,举起大刀欲向沙门砍下时,那沙门四周突然现出琉璃小城,把沙门围在当中,并绕了数圈,男子根本进不去。   男子质问沙门:「为何不开门让我进去?」   沙门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想要开门,你必须放下弓箭和大刀。」   男子心中暗自骂那沙门,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放下手中弓箭和大刀。但他心中暗想:「只要我能进去,即便用拳头也要打得他半死,这沙门怎能敌过我?」   不料,男子将弓箭、大刀放在地上后,门却仍然未开。他又问道:「我已照你的话做了,可这门为何不开?」   沙门说:「我要你放弃的是心中的恶念,即心中的弓箭和大刀,而非你手中的弓箭和大刀。」   男子一听,惊讶万分,浑身颤抖,暗想:「原来这沙门是得道圣人,能知道我内心所想。」便跪下叩头,自责悔过。   他对沙门忏悔说:「我等不识圣人,不明事理。妻子不贤,使我跟着造恶。您大恩大德,不要跟我等小人一般见识,还望慈悲垂怜。从今天起,我们一定诚心向善。」   说罢,他站起身来,满面惭愧地回家去了。   男子一进门,妻子立刻问他:「你可找到那沙门?惩治他了吗?」   男子根本不理会妻子的话,反而数落妻子一番,并且兴致勃勃地夸赞沙门之德,还劝妻子说:「那沙门就居住在前面不远之处,我们应该亲自前往顶礼忏悔,以赎自身罪业。」   于是,夫妇二人一同前往沙门住所,才知那托钵沙门乃世尊所示现,夫妻俩大惊失色,连忙跪伏于地,乞求恕罪。   佛陀笑道:「你们能弃恶从善,乃大善之事。」   此时,男子问佛陀:「那琉璃城为何如此坚固?是什幺德行,使之如此神妙?」   佛陀回答:「我宿世以来精进修行,博学强记,从不厌倦;奉行佛法,坚持不懈;遵守戒律,从不违背;内心虔诚,从不放逸。所以,我修行得道成佛,直至泥洹。」这都是宿世以来功德的累积所现。   从此,夫妻俩在佛陀的教化下,渐渐改掉过去的卑劣行径,尤其是那妇人,一改过去吝啬无比又贪得无厌的习气,也变得敦亲睦邻,不再是人见人厌的恶邻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45楼2017-02-12 22:41
            回复
              江桂珠老居士高龄西归记——  江桂珠老居士高龄西归记   江桂珠是江苏六合县人,生于1889年农历十月初五。虚龄99岁,往生 于1997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下午五时四十分。老太太44岁守寡,以缝纫手工劳动,维持五口一家。家中贫寒,一无所有,生活艰苦。1955年随儿媳来宁定居,主动帮助操理家务,带孙儿女。   江老太太一家,五代同世,她于大儿子一门同居,四代同堂,代代和睦,代代信佛念佛,三代都有人皈依并持五戒。目前重孙及重孙女都信佛,能背诵心经,大悲咒,往生咒。由于常年念佛,一家人和睦相处,弘扬佛法,虔诚念佛,已持续十多年被评为五好家庭,其大儿媳熊凤珠于1996年被评为省养生堂百名孝星之一。   江老太太长年诵观音菩萨圣号,于1994年正式皈依,师父园霖法师。当年江老已高龄95岁。每天拜佛念佛,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佛号。不怀疑,不间段,求生净土。老人持戒也很好,吃素,狠抓修心,狠抓端正身口意三业。老人一生勤劳节俭,对人真诚,心地善良,助人为乐,邻里和睦。入佛门后,更是任劳任怨,事事总为别人着想,严责己,宽待人,在一个四代同堂家中,从未与晚辈红过脸,平时很少说话,但一逢佛菩萨圣诞日,就吩咐孙媳妇放阿弥陀佛圣号,至诚拜佛。学佛以来,一无所求,但天天求佛菩萨保佑她临终头脑清醒,能坚持念佛,正念分明,往生极乐世界。感应道交,果然,江老太太,虽已高龄,皈依佛后,从不生病,头脑清醒,每天还能操理一些家务,生活一直自理,干干净净。   临终前两天,突然咳嗽,有痰堵塞,儿媳就放《临终须知》磁带给她听,听后她就感到不喘不咳,不吐痰了,顿时好转,讲话清楚,她对儿媳说:我时间不长了,我走后你们不要哭,不戴孝,这是喜事,我无牵挂,我是高高兴兴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太苦,我不住了,到西方就是出家去念佛了。接着她又为往生事作了安排。   首先叫儿媳把她的佛珠洗干净,放在黄香袋里,要带去念佛哩!又嘱咐:有一床往生被,皈依证,手帕头巾,鞋袜都在香袋里,说明她早预知时至。   当晚,孙子值班陪奶奶,她精神很好,讲话宏亮,对孙子说:一要注意身体,二要节省,做生意赚了钱,不要大手大脚,省下的钱要救济穷人。接着叙述了她一生辛酸痛苦的经历,教育子孙好好学佛。她还说:我不想留在这世界,太苦了,我一心求佛菩萨带我去西方极乐世界。并把一串金砂石佛珠,一件毛衣,交给孙媳作纪念,叫孙媳节省用钱,供养寺庙的出家师父。次晨,儿媳用一盆热水替她抹身,她甚感舒服,跟着念佛机默念佛号。此时,二女儿从六合赶到,还喂她吃了一点粥。她又向二女儿提出具体报丧的对象,又嘱咐把她节省下的一点钱74元交给儿媳零用。二十七日在她临走前五分钟,还坐起来吐痰,吐完痰后,依然正念分明,坚持念佛,不一刻就走了。   临终时,未排泄粪便,身无污秽,干干净净,体态安详,犹如睡觉,面色发光,红润光泽,体软如棉,头部、四肢比生前还软,脚是冷的,头顶心是热的,次晨十时仍然如此。   江老太太往生后,家中设两部念佛机念佛,当晚,由亲人儿媳、孙、孙媳,排班念佛,白天组织居士们助念,做到二六时中佛号不断。   农历六月二十九日上午八时火化,在火葬场服务人员不允许拣的情况下,仍拣出了拾多颗舍利花,已摄印照片以作留念。   尤有甚者,即有一台念佛机,在火葬场举办告别江老太太遗体的仪式时,放唱了阿弥陀佛圣号,仪式结束后,被存放在雨花台新村的一家小店中,店主杨顺英过去并不信佛,当天以一种好奇心打开机子,突然闻到一种很浓的檀香味,并且立即被弥陀圣号所摄引,全神贯注,闭目静听,忘记一切,顾客进店打招呼,他才睁开眼睛,关了机子作生意。顾客走后,他又打开念佛机,依然异香扑鼻,   制心于弥陀佛号中。后来她又看见江老太太火化后的舍利花,更感到佛力不可思议。周围居士见其因缘成熟,及时加以开导,杨顺英从此就走上了信佛的道路,并劝家中人信佛。不久,听说要印《南京地区近年来往生事例初编》,他立即支出40元作印助费。江老太太往生及其在杨顺英身上的感应,这些事实深深表明:一个人的往生决不只是自度,而且也是一种威慑力量,卓有成效地度化着别人 ;这也说明度己和度人是同时的,度己才能度人,度人完成度己,度己和度人是一,不是二。   


              来自iPhone客户端146楼2017-02-12 22:42
              回复
                福德的力量——  福德的力量   昔日维卫佛带领比丘六万二千人,出山回其文王的国土。国王得知维卫佛归来,为了广纳僧人,便在城外划地大兴精舍,使六万二千比丘僧人得以安居修行。   有一位比丘,告诉左右住户人家,想请他们再亲自建造一栋房子,而不要全靠国王的力量。   当地有一家的男子不答应,而其老母却不顾自己年迈体衰,想亲自造屋。这位老母亲每日搬砖运土,收集建屋材料,精心建造,不久一栋房舍便建成了。   因为连日工程建造关系,老母亲的十指被土石磨破了,她毫不在意,能建造房屋供比丘居住,是她老人家最大的心愿。因此,在房屋完工后不久,老母便迎请僧人到家中长久居住接受供养。   有一天,在这老母房舍内居住修行的比丘,整日用功修行,入火光三昧禅定中,此时房舍就像是起了大火般的光亮。老母遥见火光熊熊,心中悲凄,念自己如此辛苦好不容易建造起来的房屋怎幺起火了呢?自己的福德是如何的微薄呀!   老母向着火的房屋奔去,入屋看比丘却安然坐在屋中,全身发光,甚感惊喜。但由于老母又惊又喜、悲喜交加,再加上长久以来的劳累过度,终于不支倒地,不久就去世了。老人家以此建造精舍供养比丘的功德,寿终生于天上,成为天人。   天人念及自己在世时广修供养的福德,得以成为天人,享受天上的快乐,便邀请其它的天人一同到人间请求释迦牟尼佛和僧众们明日接受他的供养,世尊默然应允了。   同一天,波斯匿王也来拜见世尊,想供养佛陀及圣弟子们,世尊回答:「我已受天人所请。」   波斯匿王惊奇地问:「我怎幺没看见天人所准备供养的食物呢?」   波斯匿王很疑惑,第二天派人去观察仍无迹象,仍不见供养所需之物。时近中午仍不见丝毫动静,波斯匿王便令属下准备佳肴,如果到时还没有丰盛的饭菜供佛,波斯匿王准备自己供养佛及僧众。   就快到日中了,天人还是没有准备饭菜,只见天人带了诸天女,鼓瑟齐鸣,前来顶礼佛陀。到了吃饭的时刻,天人举手拂袖则诸事皆成。眼看百味甘露从地而出,又举手拂袖,只见饮食饭菜,美味佳肴应有尽有,诸佛及圣众皆得满足。   波斯匿王见此情景,又惊又喜,顶礼佛陀开示:「我不识此天人,他有何宿世福德能手出百味甘露?」   世尊对波斯匿王说:「此天人前世为一位信佛虔诚,但却体弱多病的老妇人,比丘请人造屋,左右村庄健壮男子都借故不建,唯有这个老妇人亲自搬运泥土、木材,辛辛苦苦为比丘建一座房屋。房舍建好之时,她十指皆已磨破,血肉模糊,露出筋骨。由于她年老体迈,诚心所至,建起此屋,以此功德命终生天九十一劫,得享天福,能手出众物,其福德远不止如此呀!」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讲述天人的前世因缘,深深地敬佩这位老妇人,同时更坚定不惜身命,也要维护佛法、供养佛陀及圣众的信心和力量。   


                来自iPhone客户端148楼2017-02-12 22:43
                回复
                  2025-07-27 08:25: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找钵——  找钵   在天界上有二百位天人想要修道,可惜他们都想投机取巧。由于彼此互相影响,导致每个人都畏惧佛道的艰难,不愿努力修行菩萨道,甚至还说:   「这幺努力学菩萨道做什幺?不如学阿罗汉或辟支佛的修行悟道直入涅槃!」   文殊师利菩萨知道了,心想:「这些天人其实都是能成就菩萨圣道的,不过因为怕苦而想退缩。我得想法子教化他们,让他们坚定修行的意志才行。」   想到这里,文殊菩萨变成一个迦罗越行者,端着满满的一钵百味饭,前往世尊说法的梵天。   他来到佛陀面前,恭敬的将一钵百味饭献给佛陀,并合掌恭敬的对佛陀说:「世尊,应当为此报答您的恩德了。」   「这是什幺意思?」站在一旁的舍利弗尊者好奇地问。   「你就在旁边看看吧!」佛陀说完便从梵天上把钵往下一扔,装着满满百味饭的钵飘过诸佛的国土,飘得好远好远,一直飘到一个叫做汇阿沙的佛土才停住。   汇阿沙佛土的佛叫做光明王,他的侍者看到一只钵停在空中,惊奇地问:   「这是怎幺回事?」   光明王佛回答说:「这个钵是从梵天的释迦牟尼佛那里飘过来的,用意是想拯救那些不坚定学菩萨道而想退缩的人。」   侍者们听了光明王佛的话,心中对佛道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钵从梵天落下后,就失去了踪影。过了好一阵子,佛陀对舍利弗说:   「你去把钵找回来吧!」   舍利弗运用智慧神力寻找,却到处都找不到,只好灰心地回来,对佛陀说:   「世尊,我没找到钵。」   佛陀转身对目犍连说:「你去把钵找回来吧!」   目犍连立刻以神足通飞往诸佛剎寻找,过了一阵子,也垂头丧气地回来。   世尊又让五百罗汉去找,他们也没有找到。   弥勒菩萨眼看满天的阿罗汉竟没有一个能找回钵来,便自告奋勇,但他也一样空手而回。   佛陀看了看文殊菩萨,说:「是你去一趟的时候了。」   只见文殊菩萨仍坐在座位上,入三昧定法,用右手指地下,走过诸佛的国土。人们清楚地看到,文殊菩萨的手臂上一根根汗毛间都有亿百千光明与亿百千朵莲花,每一朵莲花上都坐着一位菩萨,所有人看了都不禁赞叹佛陀和菩萨的功德。   此时,世尊放出神足光来,照亮了整个人间,照亮了诸恒河沙剎土。   凡是看到佛光的天人,都得到了三昧定法,对佛道生起无比的信念。   这时,文殊菩萨看到钵了,马上用右手抓起,与无数个菩萨一同来到梵天上,手持饭钵献给佛陀。   世尊开口对舍利弗说:「舍利弗啊!让我告诉你一个无数劫前的故事:   从前,文殊菩萨是个叫慧王的比丘,他跟着一个叫勇莫能胜的佛修道。有一次,慧王比丘持钵来到一个城市,他得到了一钵百味饭后,便由城内往外走。   有个尊者的儿子名叫离垢王。那时离垢王的乳母正抱着他站在城门口,远远看见比丘拿着百味饭走过来,便从乳母怀中跑下来,追着比丘要那百味饭。   『比丘僧,比丘僧,给我点百味饭吃。』离垢王追在后面叫着。   慧王比丘立刻拿出甜蜜的饼给他吃。   『好甜、好香,好好吃喔!』离垢王边吃边跟着慧王比丘走,随比丘到了勇莫能胜佛的佛所,给佛叩头后便坐在一旁。   『孩子,你拿这钵饭去供养佛。』慧王比丘说。   离垢王照他的话去做了。勇莫能胜佛接到百味饭便吃,等他吃饱了,钵中还是满满的饭,像没吃过一样。   佛把这钵百味饭分给八万四千个比丘和一万二千个菩萨,他们个个都吃饱了,钵中还是满满的。   离垢王看了心里很欢喜,便说:『伟大的世尊,这真妙极了!』然后随慧王比丘受五戒,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就在离垢王跟着慧王比丘走后,他的乳母哭着追了半天也没有追上,便赶快回去告诉他的父母。离垢王的父母循着道路找到佛陀所在之地,恭敬顶礼后对佛陀说:   『尊贵的世尊,弟子有幸拜见您的慈容,承蒙您的恩德,我儿子平安无事。』   离垢王见到父母,高兴的说:『父亲!母亲!我现在已经得到菩萨法,我想要随佛陀出家做沙门。』   父母听了一阵欢喜,说:『儿子啊!我们也愿意随你入道。』」   佛陀说到这里时,停了一会儿,又对众人说:「慧王比丘就是现在的文殊菩萨,那个小孩子离垢王就是我。久远以来,无数佛土中如我等不计其数的佛,都是因为文殊菩萨教化功德而发起入道修行的,其实我们都蒙受过文殊菩萨的恩德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149楼2017-02-13 17:56
                  回复
                    真实的故事——  真实的故事   难陀尊者在舍卫城象华园中,静坐思惟:能值佛出世,且在佛陀座下出家,是多幺的殊胜一件事啊!就好比昙花一现般地难遭难遇。所幸今生我把握因缘出家修行,漏尽了烦恼,息灭心中种种的欲望,证得阿罗汉果,不再受生死轮回的痛苦。   就在此时,天魔恰好经过,知道了尊者心中的想法,于是飞到空中,向尊者俗家的妻子孙陀利说道:   汝今发欢喜,严服作五乐,难陀今舍服,当来相娱乐。   孙陀利一听,信以为真,欢喜雀跃,立刻忙着为自己梳妆打扮、打扫屋舍,安排各种歌舞表演等种种声色宴飨,等待难陀尊者的归来。天魔所散播的谣言,辗转传到波斯匿王耳中。大王一听,忧愁不已,立刻乘驾着白象,赶到了象华园中   尊者看到波斯匿王前来,关心问道:大王,您一脸忧心忡忡,是不是发生了什幺事?   波斯匿王回答:是这样子的,我听到尊者您将还俗的消息,不相信真有此事,所以特地来此与您当面确认。   尊者一听,脸上露出了微笑:大王呀,没有见到的事是不能随便听信的,只有佛说的才可以相信!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漏尽一切烦恼,三业清净,得解脱自在,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怎幺可能还俗?   波斯匿王听了尊者的回答,放下心中的大石,很不好意思地说:尊者,我不知道您已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才会听信这样的毁谤。我原先也是不相信,但因听到孙陀利夫人欢天喜地地布置一切,等您回家,彷彿真有此事,今天才会前来与您确认。   尊者进一步开示:大王呀,出家修行者向往着菩提涅槃的清净和法喜,是不可能再重蹈淫欲的火坑。您观察这个色身,骨头就像枷锁一般,身上的肉如成堆的石头笨重,欲爱更像涂在刀上的蜂蜜,贪求一时却后患无穷!贪念炽盛,如同果实繁盛,必令树枝折断;皮囊只堪暂时借用,却不能长久;淫欲好比剑树、毒药、毒果明白淫欲的诸多过患,就不会起贪着的心念。如果不明白这种种过患,妄想度脱生死横流,契入菩提涅槃,是不可能的。大王呀,诸修行人倾慕菩提涅槃的究竟快乐,觉察了知色身的障碍和痛苦,视淫欲如避火坑,便不会再被迷惑。所以,大王对没有见到、亦不明白的事,是不能随便听信的!   波斯匿王听闻难陀尊者的开示,疑惑全消,满怀欢喜地离去。波斯匿王离开未久,天魔也来到了尊者的处所,欲引诱尊者,而说出一偈:   夫人面如月,金银璎珞身,忆彼姿容颜,五乐恒自娱,   弹琴鼓弦歌,音响甚柔软,能除诸忧愁,乐此林间为。   尊者知道天魔的用意,便作一偈回应:我昔有此心,淫逸无厌足,为欲所缠裹,不觉老病死,   我度爱欲渊,无污无所染,荣位悉是苦,独乐真如法,   我今无诸结,淫怒痴悉尽,更不习此法,愚者当觉知。   天魔听到尊者的回答后,满怀忧愁地离去。   许多比丘听闻此事,将之转告佛陀,佛陀于是赞叹难陀尊者:难陀真是一位端正的比丘啊!他证得阿罗汉果,诸根如此清净,心中没有欲染;听闻毁谤,心不嗔恚;遇到境界,心不颠倒愚痴。诸比丘听闻佛陀所说,欢喜地依教奉行,向难陀尊者看齐。   是否曾经想过:色身的欢乐是真实的吗?因为要满足色身的欲望,我们追逐一切:希冀美名、欲得权势,口尝精致美馔、眼观风光美景、耳朵听悦耳音声、身着细软华服、鼻嗅馥郁馨香为达种种目的,不停追逐驰骋。得到了,暂时满足欲念,不久又会再追逐更进一步的目标,欲心不曾片刻停歇,然而得到了,又如何呢?一切终有坏灭的时候。倘若求不到呢?欲心不得满足,又堕入求不得的痛苦深渊之中直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此生在意追逐的一切,全是虚妄不实!   什幺才是真实?能见闻觉知的心,人人本具,不假外求,始终常在,找到了这念心,才是真正的富贵,亘古长存,照天照地,这才是最真实究竟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50楼2017-02-13 17:57
                    回复
                      嫔妃的果报——  嫔妃的果报   佛灭度后,在印度有一位国王叫乌斯迦,这位国王心地善良,对百姓施以仁政。他有一个儿子,眼睛非常美丽,几可媲美印度的一种美目之鸟──拘那罗鸟。国王便以「拘那罗」为儿子命名。   太子长大后,剑眉星眼,相貌堂堂,而且行为端正慈悲。国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有天带太子到寺院礼佛。长老耶舍尊者看着年轻的王子说:「人生无常,身体有生老病死之苦,有谁能永保年轻俊美?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就像王子这对眼睛,虽然看起来很美,其实是最垢秽不净,招灾惹祸之源。」   尊者这番话,令王子感到疑惑:大家都赞叹我的眼睛美,为何尊者却说它是招灾惹祸之源?这些话不断在太子脑海中盘旋。   王宫的众多嫔妃中,有位年轻嫔妃被王子的仪表深深吸引,而向王子求爱。却遭王子拒绝,后来又见王子跟别人结婚,因而妒火中烧,由爱转恨。   后来,国王生病,那位嫔妃在旁细心照顾。国王感念她,于是问她有何愿望。她说:「我只要求接掌国政七日就好了。」   国王心想:君无戏言,于是就答应了。   嫔妃登位后,写了封爱恨交织的密函给太子,要太子不要让她再看到他的眼睛,唯有此,她的怨恨才能消除。太子看了信,终于明白尊者的开示了,只不过一切已经太迟,现在嫔妃的话就如国王的旨令,无法违抗。   不得已,太子挖下一个眼珠,他把眼珠放在手掌上,恍然大悟「原来它这幺腥臭,为何这幺不净之物,会得到许多人的赞叹,又惹来这场大祸呢?」两眼挖掉后,他眼前一片黑暗,但内心一片光明,身心清凉。   太子妃听到通报,赶来时看到太子已经失明,不禁痛哭失声。太子安慰她:「人生无常,不要怨不要恨,也毋需忧愁,因为怨恨忧愁才是心中的大敌。」后来,太子带着太子妃逃出王宫,流落民间,以卖唱维生。   几年后,他们来到宫外弹琴卖唱,国王听到如此凄美的琴音,不由得想起突然失踪的太子,于是派人请来弹琴人。国王一见自己日夜思念的太子如今竟然双眼失明,沦落至此,激动地问太子:「是谁害你如此?」但太子绝口不提,只把心中所悟真理告诉父王。   王子身旁的侍卫忍不住,说出了原委。国王听罢勃然大怒,立刻传唤嫔妃,欲下令处死。但太子却哀求父王,怜悯他已是残废之人,希望父王让他保有完整的大爱,别再伤害他人。国王被王子的慈悲感动,于是赦免了她。然而嫔妃却受到良心谴责,撞墙自杀了。   国王的嫔妃因为心中不清净的爱,而生烦恼、怨恨,甚至伤害别人,毁灭自己,这是何苦呢?爱,如果能像清水一样清净、自在,普润一切众生,那该有多好。   


                      来自iPhone客户端151楼2017-02-24 15:21
                      回复
                        掌握呼吸——  掌握呼吸   生命虽然无常变异,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不灭的永恒;正因为生命是无常的,更能够激励我们转为勇猛精进,掌握每一刻实在的呼吸,成就自己清净的慧命。有时我们豪奢地浪掷青春,以为自己拥有享用不尽的年轻岁月,其实生命是输不起的。   早晨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得祇园精舍一地的碎碎圆圆。一早出去次第乞食的弟子们,踏着庄严的步履,鱼贯地回到精舍,为宁静的祇园带来一阵小小的声响。弟子们身上的袈裟,迎着晨曦,交映出一圈金黄的灿烂。   弟子们洗完钵、洗好脚,井然有序地进入讲堂。把尼师檀坐具整整齐齐地铺好,摄心正念,准备聆听佛陀的教示。放眼望去,佛陀早已结跏趺坐,端坐在高高的须弥座上,慈目垂视着弟子们,声音祥和、低沈,充满慈悲。   「弟于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幺呢?」   「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借着色身来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弟子们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回答。   「你们知道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呢?」佛陀清澈的绀目环视着座中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有数十寒暑。」一个弟子自信满满地回答。   「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佛陀圆满的脸庞有一丝的失望。   「佛陀!我们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归为尘土。」一个弟子一脸肃穆的神情说。   「你能够认识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也仅止于表皮的了解。」佛陀慈祥地启发弟子。   「佛陀!我觉得我们的生命就像蜉蝣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一昼夜罢了!」一个弟子语气无限悲怆地说。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可以说对佛法已有进入肌肉的认识。」   「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就像朝露那幺虚幻,阳光一照射,它便瞬间消逝。」一个年轻的弟子当仁不让地回答,清亮的声音响彻讲堂。   「生命譬如朝露,比喻得好,你对佛法已有入骨的体会了。」佛陀的脸上漾着笑意。   宽大的讲堂里,弟子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生命的虚虚实实、苦苦乐乐,座中突然有一个弟子站立起来,偏袒右肩,必恭必敬合掌,语惊四座地说:   「佛陀!依弟子看来,人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群情哗然,大家惊愣地看着佛陀。   「弟子们!人命就如呼吸之间那幺剎那无常,能够如此认识的人,才是真正体证生命精髓的人。我们切莫懈怠放逸,应该掌握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勤奋精进!」佛陀睿智的法音流入每个弟子的心田。   「诸行无常」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之一,意思是说世间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譬如山河大地的成住坏空、有情生命的生老病死、心理活动的生住异灭,都是无常迅速的现象。佛教虽然主张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但是尤其重视现在,特别是脉搏跳动、呼吸知觉的现在.当下即是的现在,才是生命真正的存在。   


                        来自iPhone客户端153楼2017-02-27 12:28
                        回复
                          两只蚂蚁的故事——  两只蚂蚁的故事   非常不幸,两只蚂蚁误入玻璃杯中。   他们慌张地在玻璃杯底四处触探,想寻找一个缝隙爬出去。不一会儿,他们便发现,这根本不可能。于是,他们开始沿着杯壁向上攀登。看来,这是通向自由的惟一路径。   然而,玻璃的表面实在太光滑了,他们刚爬了两步,便重重地跌了下去。   揉揉摔疼了的身体,爬起来,再次往上攀登。很快,他们又重重地跌到杯底。   三次、四次、五次有一次,眼看就快爬到杯口了,可惜,最后一步却失败了,而且,这一次比哪次都摔得重,比哪次都摔得疼。   好半天,他们才喘过气来。一只蚂蚁一边揉着屁股,一边说:咱们不能再冒险了。否则,会摔得粉身碎骨的?选   另一只蚂蚁说:刚才,咱们离胜利不只差一步了吗?说罢,他又重新开始攀登。   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攀登,他到底摸到了杯口的边缘,用最后一点力气,翻过了这道透明的围墙。   隔着玻璃,杯子里的蚂蚁既羡慕又忌妒地问:快告诉我,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幺?   杯子外边的蚂蚁回答:接近成功的时候可能最困难。谁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丧失信心,谁就可能赢得胜利。   


                          来自iPhone客户端154楼2017-03-04 11:39
                          回复
                            佛陀开示的故事——  佛陀开示的故事   有一次佛陀对一个外道开示因果的道理,城中有一大富长者,育有一子,今年十二、三岁。当长者夫妇往生时,其子年纪尚幼,不善理家,所以没有几年便散尽家产,落得以乞讨为生。一天,他父亲生前的一位好友,同样也是大富长者,在街头见到这位晚辈落魄的情景,询问详由后,心生怜悯,便决定帮助他脱离这样的困境。父亲的好友不但将女儿许配给他,并送给他车马、奴婢及巨额的财产;不但如此,还帮他建立房舍,另立门户。   但是长者子生性懒散,又不善于理家算计,所以不久又坐吃山空,家财耗尽。长者不忍女儿受苦,只好又给了他一笔钱,没想到长者子故态复萌,无可救药,最后还是将钱花光。父亲的好友认为既已多次救济他财物,他却始终挥霍无度,无法造就,便想要强迫女儿改嫁他人。正当父亲与族人商议此事时,女儿不小心听到这个消息,回去即告诉丈夫详情,并说:「我家财势强大,一定能够逼你答应。你又不会谋生,若不想分离,一定要赶紧想想办法。」长者子听到妻子的话,惭愧不已,心想:「我天生福薄,早年失怙,又不擅理家营计,今日必定失去爱妻,重当乞儿。往日恩爱,已难分难舍,若要生离,无异死别,情何以堪?」长者子想来想去,心生恶念:「死也要死在一起。」便将妻子骗入房中,并且拿出预藏的尖刀,刺死妻子后再自杀,最后双双毕命。奴婢发现后惊吓不已,飞也似地跑去告诉长者,长者知道后连忙前往探视,但已无法挽回。敛葬时,长者一家为女儿的猝逝哀伤不已,不忍离去。后来听说佛陀在世间教化众生,只要见到了佛陀,皆能心生欢喜,除去忧恼,于是长者带着一家大小前往精舍,参见佛陀。   长者一行来到精舍后,至诚礼拜佛陀。佛陀问长者为何而来,怎幺如此愁忧不喜?长者回答:「女儿嫁了一位愚痴的丈夫,因为无法自立谋生,又不愿分离,所以杀了自己的妻子后自尽,造成家门不幸。我们刚刚就是去参加他们的葬礼。因为听闻佛陀慈悲,能解人忧恼,所以特地前来觐见佛陀。」于是佛陀为长者及在场大众开示:「贪欲及瞋恚是世人的常病,愚痴无智是祸害之门,众生因此堕落三界五趣的深渊中,流转生死,无有穷尽,却仍不知悔改,更何况是愚痴之人,哪能看得清呢?此贪欲之毒能丧身灭族,害及众生,而不仅是这对夫妻。」接着,世尊说了一首偈语: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贪为财爱故,   害人亦自害。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   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伴少而货多,   商人怵惕惧;嗜欲贼害命,故慧不贪欲。」   长者听了佛陀的偈语后,忧恼顿消,法喜充满。与其他族人等在场听众,破二十亿恶,证得须陀洹果。   ————————自:《法句譬喻经卷四》   痴爱是生死根,很难得解脱;痴爱若能念念断,心心弥陀全身现。世间一切情欲贪恋,都是痴爱所造成,系缚着人们不得解脱自在。情痴爱染愈重,负担就愈重,如商人伴少而货多;又如牛负重行深泥中。远离生死苦恼系缚的根本,便是要以佛法的智慧光明破愚痴黑暗,最后才能解脱自己的自在。   


                            来自iPhone客户端155楼2017-03-04 17:25
                            回复
                              2025-07-27 08:19: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富贵不全”的牡丹——  富贵不全的牡丹   中国着名的国画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买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很高兴地挂在客厅里。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花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此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准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这个买主,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那人听了俞仲林的解释,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同样一件事情,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让我们凡事多往好处想,以致少生烦恼、苦恼,而多有喜乐、平安。两人同时望向窗外,一人看到星星,一人看到污泥。   


                              来自iPhone客户端156楼2017-03-13 15: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