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吧 关注:28,830贴子:176,001
  • 12回复贴,共1

【ruyi’s story】02-07 原创_深扒如懿传中运用十分巧妙的诗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在这个贴吧里很久了,但一直没怎么讲话,不知道大家人不认识我哈!
其实一直想发这个帖子来着,但前些日子从考试到放假回家考驾照,终是耽搁了。阿紫是汉语言文学科班出生,诗词底蕴自是丰厚。看甄嬛传的时候,我还上初中,从阿紫的作品中学到了很多的诗词,像《诀别书》、《饮马长城窟》等等。而追如懿传的过程,横跨了我的中学、大学时代,漫长的阅读历程中,我也有许多的感悟。感觉如懿传的诗词,没有甄嬛传引得多,但十分巧妙有画龙点睛之效,其中纳兰容若的词和渣龙的御诗也有引用,多了一份历史性的关照。当然最让我叹为观止的还是《氓》和《墙头马上》,细细通读两首诗,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诗中所写御青樱弘历命运的相似之处,更能从主题的角度探究作品的悲剧性。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楼2017-02-07 17:21回复
    《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典型,一个曾经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因为年老色衰而被丈夫抛弃,她对自己的命运做了深刻的反思,当然也有刚强独立的人格,懂得让自己不再沉沦下去去。那这样的女子和如懿有何相似之处呢。我们都知道古代父母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反而会被视作另类。青樱当然也是弘历明媚正娶,但这桩婚姻明显是甄嬛和宜修后宫斗争的产物,按甄嬛说的,之希望弘历“好吃好喝供着即可”,这样的婚姻,同样也是不被祝福的。起初不被人看好的两人,虽有最初的耳鬓厮磨、后来的相濡以沫,但还是难逃封建婚姻这一结构性力量的制约,盼不得花好月圆。再从恋爱过程来看,氓中的女子是质朴无暇的,大胆追求自己的情郎,还会因为不见情郎而涕泪涟涟,小女儿情态跃然纸上。那时的青樱因为显赫的家室而不免心高气傲,而这种骄傲又非关城府。这样的青樱在遭遇了退婚的尴尬以后,心性虽有所收敛,却依然能以一颗诚心对待弘历,她的率真与自然让从小生活在自卑与猜忌与谨小慎微之中的弘历眼前一亮,她的一颗真心又慰藉了一直以来寄人篱下的弘历。如果时间就此静止,那么《氓》中的女子会与自己的夫婿喜结连理,青樱与弘历也会常常去京郊过着他们的小日子,赏景观塔,“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然而,世事何曾有如果,氓中的女子会年老色衰,氓会暴露出其老实面孔下贪虐的本质,弘历会成为一代帝王,青樱也会成为那个贤淑敏慧的如懿。“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暴露了氓不懂惜取眼前人的粗鄙与肤浅。我记得,如懿传中也是有弘历打青樱(哦不早就是如懿了)的场景(好像是用扇子吧,LZ太懒了,懒得去找)。大概在弘历眼里,妻子就应该是那种顺服体贴的样子,妻子是奴隶,不能有半点自己的想法。我猜氓中的女子也是蛮有自己想法的人,这样的个性想法在恋爱阶段自然使男人觉得新鲜可爱,然而对于为人妻者,这也许是封建男性心中肆意僭越、不守妇道的表现吧。从两个故事的结局来看,氓中的女子被休回了家,其父兄也并不对这个弱女子的苦难表示理解,只有她独自一人默默地咀嚼命运的苦果,以及最后的幡然醒悟。如懿与氓中女子的共同点就在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仿佛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也可以说是一句谶语吧,道出了女子命运的根源,一个“耽”字当作溺于情爱解,氓中的女子太过相信自己的直觉,而如懿身在帝王家却不能放心所谓的帝王真心,以至于帝王夫妻渐渐离心,乾隆终也变得不是她心里的那个人,便用几缕青丝祭奠了自己曾经深爱的人。


    2楼2017-02-07 17:23
    回复
      2025-07-27 13:21: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口说无凭,现在把如懿传原文po出来。
       她记得《诗经》里的句子,皇帝曾经教过她,还是听翊坤宫中的人念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有些句子记得模糊,她还记得最末的诗句: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隔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那仿佛,是一个女子错付了终身的诗。
        嬿婉来不及喟叹,那是故事里的事,与她并不相干。人世花开花落,她顾着自己还来不及。
      她想着皇帝这回风寒突如其来,若能悉心照顾左右,说不得会勾起皇帝旧情,缓和她与他实则脆弱无比的关系。于是她上前细看皇帝,轻轻唤了皇帝几声,见皇帝只是熟睡,也不敢再唤。
      这段是如懿辞世以后,她生前的死敌魏嬿婉回想起来的。魏嬿婉出生地微,仅有的几首诗也是乾隆教的,十分符合人设。很显然,这首诗暗指乾隆与如懿的坎坷情路,与士耽的是如懿,二三其德的是乾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这说得多像彼时的青樱弘历啊,依稀记得是在青樱姑母那里的初见吧,弘历叫了句青樱妹妹,青樱笑得很甜。两人一起听戏,无意间对视一笑,心照不宣,也许还有“死生契阔”的约定吧。这些年少时的欢爱还历历在目,海不曾枯、石不曾烂,两人最终还是相看生怨了,还来不及及尔偕老,这桩曾经鲜花着锦的婚姻,却要以一人的决绝与一人的残酷作结了。
      我想阿紫在行将结尾之时,不谈“此情可待成追忆”的迷离与“取次花丛懒回顾”的怅惘,而只谈“老使我怨”的悲哀,定有其思量。前半首诗回溯少年夫妻的和谐喜乐的锦瑟年华,后半首诗揭露帝王夫妻的婚变过程并从两人性格与成长经历角度来分析悲剧爱情产生的根源,实是匠心独运。


      3楼2017-02-07 17:27
      回复
        自顶自顶自顶,有人看我就更新墙头马上的。


        4楼2017-02-07 17:27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2-07 18:37
          回复
            🆙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2-07 22:32
            回复
              计划周四更新墙头马上部分,请大家监督我!毕竟一立flag就打脸


              10楼2017-02-07 23:05
              回复
                墙头马上来了


                14楼2017-02-09 19:13
                回复
                  2025-07-27 13:15: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与《氓》异曲同工之妙的自然还有《墙头马上》,于我而言,唐诗较诗经距离现代汉语年代更近、音律更为和谐,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读来也更加摧心折骨。《墙头马上》可以说是帝后早期爱情的一种象征,是他们初相识之时共同欣赏的曲目。舞台西子倾情表演,两人会心一笑,就此种下一颗缠绵的种子。上文有说《氓》在主题风格上都存在着对如懿传的一些暗喻。那么《墙头马上》又是如何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呢,又以怎样的艺术魅力感染了古今痴儿女,又使得《如懿传》读来更哀感顽艳呢?与《氓》的悲剧收场不同,元曲《墙头马上》是一个历经劫难终遂初心的大团圆结局,符合古典文学的审美传统。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巧遇总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后历经坎坷终于夫妻团圆。该剧歌颂了对自由婚姻的追求,虽以爱情为题材,却别具一格。
                  联系作品,《墙头马上》可谓是青樱弘历爱情的催化剂。戏台上唱着一个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故事,戏台下的他们默契一笑,自然理解了剧的精髓也渴望自己的爱情能够有一个大圆满对的结局。浅澈的眼眸瞥见对方,大概也认定了彼此就是那个“一见知君即断肠”的人吧。恐怕每一个看过《如懿传》的人都不能正视“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这句句子吧,都会以为是白朴写的元曲的唱词。大概鲜有人知道,《墙头马上》改编自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井底引银瓶》吧。个人认为,青樱与弘历没有裴少俊与李千金的幸运,即使有最初相似的悸动,却因无情帝王家而不得圆满。而《井底引银瓶》的情节与主题更像是给青樱弘历的谶言与警策。


                  15楼2017-02-09 19:14
                  回复

                    《井底引银瓶》


                    16楼2017-02-09 19:15
                    回复
                      井底引银瓶,
                      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
                      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
                      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
                      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
                      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
                      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
                      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
                      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
                      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
                      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
                      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
                      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
                      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
                      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
                      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
                      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
                      慎勿将身轻许人!


                      17楼2017-02-09 19:15
                      回复

                        前方高能!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在不知道这个典故之前,我就觉得这句话里面很有故事,苏到爆!满足了多少少女心。只一眼,便是永恒。一堵高墙、一头大马这只是男女之间看得见的阻碍,而无形中的障碍,则是封建礼教的压迫,固有的门第观念。在古代,自由恋爱从来都不被祝福,女主后来的命运,自然是不忍卒读。男女双方都很坚定,男子指着南山的松柏,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忠心,女子也义无反顾地跟着郎君,来了一场说走说走的私奔。诸君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序“止淫奔也”,显然这首诗是有很强的劝惩教化的目的,所以女子自然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大家再看后来的故事。“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女主好不容易嫁入了男子家中,却不被南方父母待见。淫奔从来就被认为是不和伦理道德之事,女子在王府的地位自然不会名正言顺,也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妾。在祭祀的时候没有办法抛头露面,别的方面也自是被苛待。无路可逃的女主自然也不被娘家所容,遭遇了今日悲羞的尴尬,有一种“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悲哀。回顾青樱的成长历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曾经拥有过渣龙真真切切的交心,却始终都被人记得当初被退婚的尴尬,嫁给弘历的时候只是一个妾,这一点或许是青樱一生中过不去的阴影。因为只是妾室中面容模糊的一个,尽管后来她也站上了后位,但这个尴尬的起点,却一直被许多人记得。甄嬛可以让她步步为营,渣龙也可以气极之时当她是个奴隶,浪花、金鱼眼、高晞月也是不择手段地欺凌她。当然,在封后之时渣龙也给如懿补办了一个婚礼,如懿心中应该是感动的。是女子,心里怎能不在意这些呢?在看父母方面,青樱的娘家人是把她作为在宜修倒台后,宫中的唯一依靠,或者说是一颗筹码,自然寄予了很大希望的。而最后因为命运变故,青樱进了冷宫,她的父亲死于非命,在弥留之句说了一句“青樱你没用。”可怜的青樱啊,在婆家历经艰险,在娘家也没有得到一丝丝理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在如懿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夫君连最后的体面也没有给她,而娘家已经没有可以牵挂的人了。正与《井底引银瓶》中的女子一样孤苦无依,天地之大,再无一方园地可以留给这个可怜的女子了……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体会到青樱深深的悲凉。如懿传最大的特色在于能把人的伤心表现地很入骨,我以为然。
                        那么,白居易在诗的最后又说了什么呢?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古来痴情女子负心汉并不少见,汉武帝未曾兑现金屋藏娇的承诺,薛平贵也未能给王宝钏一世安稳。而那些女子,都心甘情愿守候无期。 为了那一日恩,痴情的人愿用一生回报。李千金是如此,如懿也是如此。最后的最后,白居易作出了严正的告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这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个道理啊,是对封建时代为爱痴狂而枉顾伦理道德女子的奉劝。阿紫在此,也算是给如懿的一个告诫吧。就像最近看的《大唐荣耀》里说的那样“帝王之家,感情是最奢侈的东西”。可怜如懿参悟此理时为时过晚,注定只能在那个幽暗的角落,卑微又不失高贵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青樱红荔绣了一半,《墙头马上》也翻了一半,说是为了保全儿子,实际上她也想把自己一生中最爱惜的人、最美好的年华定格永远吧。
                        只愿如懿来生,不要身在望门。山隐水迢之间,折一枝白梅,许一人共老,再勿将心轻许人。


                        18楼2017-02-09 19:16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2-11 1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