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8 上傳微博(篇206a)
2018/01/08
MW復原《哥哥》這首尹約原本叫《放生心事》的歌 談近代一個「捨生取義」的歷史人物--林覺民
2018/01/08
對不起!各位小友,對這首曲子《哥哥》所致敬的人物張國榮,奶奶並不熟悉。因我不常聽流行曲,加上代溝的關係,他初出道時,和其他香港紅歌星一樣,是翻唱日本流行熾熱歌曲而爆紅的。他們是我兒女輩的偶像,電影我只看過他主演很不錯的〈霸王别姬〉。對他46歲就離開人世感到很惋惜,四十多歲,還很年青啊!生命就如此灰飛煙滅了,除了他的歌曲電影外,留下的就是他歌迷無盡的傷痛!
這曲子也是高曉松老師十八年前,為景峰、袁娟(袁婭維)等摸仿大賽優勝者製作的(Fun)專輯裏其中一首,是袁婭維唱的告別她十七歲的歌《再見》,專輯裏的歌曲限於演唱者當時的名氣,未能熾熱起來。這些歌曲都是高曉松老師念念不忘的心頭至愛!今次多首歌曲都讓周深翻唱了。
現在這首《哥哥》由尹約填新詞翻唱,搜資料尹約解說了這首歌曲的誕生。身為製作人兼詞作尹約說:「有天早上醒來,我寫了一首長詩,之後在曲庫里找曲子,找出這首,改了幾個字,竟然完全契合。這也是這張專輯唯一一首先有詞、再有曲的創作。」
雖然我不熟悉曲子所致敬的人物,但歌曲旋律非常優美,配上小深深那極緻美的,自帶感傷屬性的嗓音,真是動聽得很!我一直都想寫點歌評,但正如前面我所說,沒有真實感受,寫不到啊!原曲為了配合向張國榮致敬,改了好幾個字。雖然歌詞改了,但仍然覺得歌詞充滿了詩意,滿懷悲壯,是首謳歌生命之歌。
今天,聽著歌曲,突然間靈光閃動,何不回復曲詞原有名稱《放生心事》,用我自己新的角度,另闢蹊徑,寫點這曲子但與哥哥無關的歌評。我按原有的名稱《放生心事》來解讀,我腦子搜索了一下,古代太遙遠了,當代不易找......卒之想到他了,就是清末時一個我尊敬的歷史人物--革命烈士林覺民。
說到林覺民,不得不說他的〈與妻訣別書〉及〈禀父書〉。清朝末年,革命志士反清起義的第一次革命失敗了,他是犧牲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一個。起義前三天(1911年),他給妻子陳意映寫了這封訣別信(見下面鏈接),感人肺腑,每次重閱都讓人掉淚。
鏈接:〈訣別書〉百度百科
http://t.cn/RHDwKDi
2011年電影〈辛亥革命〉有述及林覺民,胡哥主演林覺民是配角,主戲是被補後與兩廣總督張鳴岐的辯論。評論說電影一篇流水賬,未有深入反思歷史;革命黨人的理想和精神亦未有探討,只側重官能上死亡的慘烈!還有.....
林覺民1887年誕生於福建省福州書香門第,其父是林孝恂,其兄是林長民(林徽恩父親),他從小過繼給叔父林孝穎。林孝穎博學多才,清末科舉廢,被聘任為全閩大學堂國文教習。林氏幼承庭訓,天生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國學功底深厚。他15歲考入全閩大學堂,此時正值中華民族內憂外患歲月。他課餘喜閱讀書刊,尋求救國救民之道,深以為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他組織力強,因而被推為學生領袖。曾領導清末福州數次反滿革命行動。
林覺民遵父命成婚,其妻陳意映,父為舉人。陳意映通曉文墨,深明大義,夫妻恩愛。林參加革命,其妻亦知而默默支持。林在家辦學堂,妻子、堂嫂、弟媳、堂姐妹等人皆入讀。他親自編選教材、擔任主要課程,常講解世界大勢、抨擊封建禮教。她們思想因而覺悟,紛紛放腳,並投考福州女子師範成為女師第一屆畢業生。
1905年,林東渡日本就讀慶應大學,不久即加入同盟會。1910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先生制定翌年廣州起義。林從日回國,妻已懷孕。其時各戰友亦雲集香港、廣州等地。4月24日林待戰友入睡後,挑燈寫〈訣別書〉在一方帕上。婉轉千餘字,字裡行間,讀之斷腸,催人淚下。
林又取出紙張,寫道:「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也!」,寥寥數語,顯出林覺民「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決心。
林又對其他戰友說:「吾輩此舉,事必敗,身必死,然吾輩身死之日距光復期必不遠矣。」這是何等目光遠大,令人敬佩的殉國者!
辛亥年(1911)4月27日早,林與戰友直撲兩廣總督署,革命黨人將總督署付之一炬。惟隊伍退至東轅門時,與迎面而來的清軍肉博戰,林氏負傷被擒,其後在廣州天字碼頭就義,年僅24歲。
鏈接:林覺民 百度
2018/01/08
MW復原《哥哥》這首尹約原本叫《放生心事》的歌 談近代一個「捨生取義」的歷史人物--林覺民
2018/01/08
對不起!各位小友,對這首曲子《哥哥》所致敬的人物張國榮,奶奶並不熟悉。因我不常聽流行曲,加上代溝的關係,他初出道時,和其他香港紅歌星一樣,是翻唱日本流行熾熱歌曲而爆紅的。他們是我兒女輩的偶像,電影我只看過他主演很不錯的〈霸王别姬〉。對他46歲就離開人世感到很惋惜,四十多歲,還很年青啊!生命就如此灰飛煙滅了,除了他的歌曲電影外,留下的就是他歌迷無盡的傷痛!
這曲子也是高曉松老師十八年前,為景峰、袁娟(袁婭維)等摸仿大賽優勝者製作的(Fun)專輯裏其中一首,是袁婭維唱的告別她十七歲的歌《再見》,專輯裏的歌曲限於演唱者當時的名氣,未能熾熱起來。這些歌曲都是高曉松老師念念不忘的心頭至愛!今次多首歌曲都讓周深翻唱了。
現在這首《哥哥》由尹約填新詞翻唱,搜資料尹約解說了這首歌曲的誕生。身為製作人兼詞作尹約說:「有天早上醒來,我寫了一首長詩,之後在曲庫里找曲子,找出這首,改了幾個字,竟然完全契合。這也是這張專輯唯一一首先有詞、再有曲的創作。」
雖然我不熟悉曲子所致敬的人物,但歌曲旋律非常優美,配上小深深那極緻美的,自帶感傷屬性的嗓音,真是動聽得很!我一直都想寫點歌評,但正如前面我所說,沒有真實感受,寫不到啊!原曲為了配合向張國榮致敬,改了好幾個字。雖然歌詞改了,但仍然覺得歌詞充滿了詩意,滿懷悲壯,是首謳歌生命之歌。
今天,聽著歌曲,突然間靈光閃動,何不回復曲詞原有名稱《放生心事》,用我自己新的角度,另闢蹊徑,寫點這曲子但與哥哥無關的歌評。我按原有的名稱《放生心事》來解讀,我腦子搜索了一下,古代太遙遠了,當代不易找......卒之想到他了,就是清末時一個我尊敬的歷史人物--革命烈士林覺民。
說到林覺民,不得不說他的〈與妻訣別書〉及〈禀父書〉。清朝末年,革命志士反清起義的第一次革命失敗了,他是犧牲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一個。起義前三天(1911年),他給妻子陳意映寫了這封訣別信(見下面鏈接),感人肺腑,每次重閱都讓人掉淚。
鏈接:〈訣別書〉百度百科
http://t.cn/RHDwKDi
2011年電影〈辛亥革命〉有述及林覺民,胡哥主演林覺民是配角,主戲是被補後與兩廣總督張鳴岐的辯論。評論說電影一篇流水賬,未有深入反思歷史;革命黨人的理想和精神亦未有探討,只側重官能上死亡的慘烈!還有.....
林覺民1887年誕生於福建省福州書香門第,其父是林孝恂,其兄是林長民(林徽恩父親),他從小過繼給叔父林孝穎。林孝穎博學多才,清末科舉廢,被聘任為全閩大學堂國文教習。林氏幼承庭訓,天生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國學功底深厚。他15歲考入全閩大學堂,此時正值中華民族內憂外患歲月。他課餘喜閱讀書刊,尋求救國救民之道,深以為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他組織力強,因而被推為學生領袖。曾領導清末福州數次反滿革命行動。
林覺民遵父命成婚,其妻陳意映,父為舉人。陳意映通曉文墨,深明大義,夫妻恩愛。林參加革命,其妻亦知而默默支持。林在家辦學堂,妻子、堂嫂、弟媳、堂姐妹等人皆入讀。他親自編選教材、擔任主要課程,常講解世界大勢、抨擊封建禮教。她們思想因而覺悟,紛紛放腳,並投考福州女子師範成為女師第一屆畢業生。
1905年,林東渡日本就讀慶應大學,不久即加入同盟會。1910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先生制定翌年廣州起義。林從日回國,妻已懷孕。其時各戰友亦雲集香港、廣州等地。4月24日林待戰友入睡後,挑燈寫〈訣別書〉在一方帕上。婉轉千餘字,字裡行間,讀之斷腸,催人淚下。
林又取出紙張,寫道:「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也!」,寥寥數語,顯出林覺民「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決心。
林又對其他戰友說:「吾輩此舉,事必敗,身必死,然吾輩身死之日距光復期必不遠矣。」這是何等目光遠大,令人敬佩的殉國者!
辛亥年(1911)4月27日早,林與戰友直撲兩廣總督署,革命黨人將總督署付之一炬。惟隊伍退至東轅門時,與迎面而來的清軍肉博戰,林氏負傷被擒,其後在廣州天字碼頭就義,年僅24歲。
鏈接:林覺民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