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假的银行股-愚不可及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为了打新配置沪市市值的需要,我开始买入银行股。直到今天,最终发现自己买了一对假的银行股,哈哈。
我这个人对银行股的坏账天生带着三分警惕,所以以前十几年年投资生涯并没有中长线持有银行股的时候。可既然现在这个市场既然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稳定获利和打新,不能不配置一些长期持有的股票,市盈率最低的银行股当然也就成为了第一选择。买入前仔细研究了一番银行的基本面后发现,虽然一六年各家银行的不良率延续一五年趋势都大幅提升,但坏账率在一六年二季度达到顶峰,一六年下半年和一七年初开始下降。经济形势好转的趋势下,银行的坏账自然会逐渐好转,业绩即使不再大幅增长,可也免除了大幅恶化的可能。
有鉴于此,打新的第一配置当然要属银行股,能分红,又能打新,每年光净值就能增长百分之十五,妥妥的保险股啊。当然还有潜在的一种想法,就是银行股的估值可能回归,想想美帝那种已经完全没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中,银行股还能有1.5倍市净率十多倍市盈率,中国银行市场每年光内生的增长就可以达到百分之十,六倍市盈率和0.8倍市净率实在是有点低估。怀着美好的愿望,我开始买入了一只银行股,然后又加了另一只,期间新开了几个打新账户,于是银行股的市值越来越多。
一七年中,银行股的业绩果然如我预料的一般,开始好转,工行招行建行轮番大涨,一八年一开始,银行更是发了疯,大银行继续涨,小银行们也开始狂飙。
银行指数涨了又涨,我却笑不出来,我买那两只股票,一个涨了百分之十之后就开始歇菜,另一个更是全年没涨,说到这里,大家估计也知道是哪两只银行了,没错,一个民生一个兴业。
在银行股中,我是不喜欢四大行的,认为它们没发展,小银行又不放心它们的管理,所以想买银行时总是在招商浦发民生兴业四个中随便选一个。没想到去年这么随便一选就中奖了,买了民生之后,这货就坏消息不断一路跌,我一路从九块买到七块六。兴业也一样,开始买的还有点盈利,一七年下半年就只振荡不赚钱。
严格说来两个银行股我也都是赚钱的,民生赚了百分之十,兴业早期买的也赚了百分之二十,不过比起其它银行的涨幅,这点幅度实在是太小儿科了。期间朋友和老婆都劝我换股算了,可我干嘛换股啊,它不涨我再买点就是了,反正只输时间不输钱。虽然时间就是利润就是金钱,可在还有闲置资金的情况下,买点低估的银行股实际就跟存钱一样。
在我眼里,银行股是没两样的,存在的差别只是各个公司管理差异和管理层眼光。至于剩下别的什么,只是资金炒作的借口而已。比如大银行的不良率比较低,大银行的贷款对象更多是政府和国企,它们的坏账只会更多,只是不暴露而已。我实在没想到有一天这也能成为提高估值的借口。剩下的什么大股东客户资源,利差高等,更多是借口。因为这一切都已经体现在业绩中了,你各种估值高加利好,可业绩跟我一般多,凭什么你十二倍市盈率,而我只能六倍市盈率,这个真是很搞笑。
想想拿这些理由来狂炒某些个股,打压兴业民生的机构经理们,我也是醉了,只想说一句:智可及,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这个成语现在来形容人蠢的不可救药,可原本的意思却是夸人的,智可及愚不可及说的是精明强干(IQ)比得上,审时度势装傻(EQ)比不上。
我这人智商满分,情商不及格,装傻是不会的,所以智可及,愚不可及这句话很适合我。
银行股集体回归十倍市盈率是趋势,其中可能有差异,可这差异绝不会大到一个十二倍市盈率了还在涨,一个趴在六倍市盈率不动的地步。兴业最近的巨额换手,明显有机构在进货,有机构获小利就出局了。
经典的场景里面,买入和卖出的投资者檫肩而过,回头彼此看一眼,骂了句愚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