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考研中国舞蹈史参考书笔记——周代乐舞

第四章 周代乐舞制礼作乐
制礼作乐是西周在因袭夏商礼仪乐制的基础上,增订、修改、制定的一整套法定礼乐制度。这套礼乐制度实际上是治国手段,以相应的乐舞制度与当时的统治秩序相结合,通过乐舞礼仪来体现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由此规定着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之间的上下尊卑和亲疏关系,并以法律的性质将这套乐舞礼仪制度确定下来,不能违反逾越。
六代舞
六代舞又称为“六舞”、“六乐”或“六代乐”。指西周初制定的礼乐制度中的6种主要乐舞,即传为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的《大章》(或作《大咸》)、舜的《大韶》、禹的《大夏》、汤的《大濩》以及周武王的《大武》。其内容是歌颂6个不同朝代的王的功德,故称“六代舞”。
周代主要用于宫廷祭祀,所祭祀对象分别为:《云门》祭天神、《咸池》祀地示、《大韶》祭四望、《大夏》祀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
“六代舞”还可分为“文舞”、“武舞”两类,“文舞”有:《云门大卷》、《大章》(或作《大咸》)、《大韶》、《大夏》,舞时手执扇翟;“武舞”:《大濩》与《大武》,舞时手执干戚。
“六代舞”的总体风格是规范化、礼仪化,是后代宫廷雅乐的典范。
六小舞
“六小舞”是周代宫廷雅乐的一种,包括6个不同形式的乐舞。周代宫廷既用以祭祀,也作为贵族子弟的乐舞教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一环。它们分别是:
1.祓舞:执祓而舞(祓是一种羽饰舞具),用以祭祀社稷。
2.羽舞:执白色羽毛而舞,用以祭祀四方。
3.皇舞:舞者将羽毛覆盖在头部,身披翠绿色羽毛而舞,用以祈雨。
4.旄舞:执牛尾而舞,用以祭祀辟雍(辟雍是王室公侯子弟的学习场所)。
5.干舞:执盾牌而舞,用以祭祀山川。
6.人舞:为徒手舞,用以祭祀宗庙。
小舞与大舞相比,主要用于训练教育之用,是更为纯粹的周代舞蹈。

第四章 周代乐舞制礼作乐
制礼作乐是西周在因袭夏商礼仪乐制的基础上,增订、修改、制定的一整套法定礼乐制度。这套礼乐制度实际上是治国手段,以相应的乐舞制度与当时的统治秩序相结合,通过乐舞礼仪来体现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由此规定着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之间的上下尊卑和亲疏关系,并以法律的性质将这套乐舞礼仪制度确定下来,不能违反逾越。
六代舞
六代舞又称为“六舞”、“六乐”或“六代乐”。指西周初制定的礼乐制度中的6种主要乐舞,即传为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的《大章》(或作《大咸》)、舜的《大韶》、禹的《大夏》、汤的《大濩》以及周武王的《大武》。其内容是歌颂6个不同朝代的王的功德,故称“六代舞”。
周代主要用于宫廷祭祀,所祭祀对象分别为:《云门》祭天神、《咸池》祀地示、《大韶》祭四望、《大夏》祀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
“六代舞”还可分为“文舞”、“武舞”两类,“文舞”有:《云门大卷》、《大章》(或作《大咸》)、《大韶》、《大夏》,舞时手执扇翟;“武舞”:《大濩》与《大武》,舞时手执干戚。
“六代舞”的总体风格是规范化、礼仪化,是后代宫廷雅乐的典范。
六小舞
“六小舞”是周代宫廷雅乐的一种,包括6个不同形式的乐舞。周代宫廷既用以祭祀,也作为贵族子弟的乐舞教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一环。它们分别是:
1.祓舞:执祓而舞(祓是一种羽饰舞具),用以祭祀社稷。
2.羽舞:执白色羽毛而舞,用以祭祀四方。
3.皇舞:舞者将羽毛覆盖在头部,身披翠绿色羽毛而舞,用以祈雨。
4.旄舞:执牛尾而舞,用以祭祀辟雍(辟雍是王室公侯子弟的学习场所)。
5.干舞:执盾牌而舞,用以祭祀山川。
6.人舞:为徒手舞,用以祭祀宗庙。
小舞与大舞相比,主要用于训练教育之用,是更为纯粹的周代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