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300多个郡(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2000多个县(县级市、自治县、旗等)、3万多个乡(镇、民族乡、苏木等)
城市化有三种模式:美国模式(城市人口集中在大都市区)、德国模式(城市人口分散在中小城市)、日本模式(大都市区与中小城市均有大量城市人口)
我国的目标是全民富裕,因此不能忽视乡村地区的发展。
然而资金有限,不可能郡治、县治、乡治同时发展,因此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郡治,让先富带动后富。市管县就是集中整个地区的力量发展地级市。
最终结果可能是300多个郡都变成了地级市。
在市管县体制下,大量税收流向地级市,留在县里的税收少,形成市吃县现象。县里没钱县治当然发展慢喽。
待地级市发展成熟后(比如市民人口超过100万),再发展县治,给各县扩权(例如财政省直管县等)。就像计划单列城市那样,县里的经济由省直管,政治则继续由地级市管理。
地级市发展成熟后,肯定有很多县被改成市辖区,地级市的税收就主要靠自己的市辖区了,县里的税收就留在县里用于发展县治。
最终结果可能是2000多个县,大多数变成了县级市,其余的变成了市辖区。有些县级市可能会发展成地级市(非农人口25万以上可升级为地级市)
同理,待县级市发展成熟后,再发展乡治。地级市也要发展市辖区内的乡治。
最终结果可能是3万多个乡,大多数变成了镇,其余的变成了街道办事处。有些镇可能会发展成县级市【非农人口12万(或10万、8万)以上可升级为县级市】
(乡治非农人口2000以上可设镇)
最终,我国的行政区划可能是:省、自治省——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街道办事处、镇
延续2000多年的县制将会被市制取代。
地级市肯定是要设立市辖区的,让地级市代管周边县级市,就不用增设新省了,可节省开支。(如果县级市彻底由省直辖,势必要增设新省,这将造成郡级单位没减少,省级单位却增加了,运行成本更高)
城市化有三种模式:美国模式(城市人口集中在大都市区)、德国模式(城市人口分散在中小城市)、日本模式(大都市区与中小城市均有大量城市人口)
我国的目标是全民富裕,因此不能忽视乡村地区的发展。
然而资金有限,不可能郡治、县治、乡治同时发展,因此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郡治,让先富带动后富。市管县就是集中整个地区的力量发展地级市。
最终结果可能是300多个郡都变成了地级市。
在市管县体制下,大量税收流向地级市,留在县里的税收少,形成市吃县现象。县里没钱县治当然发展慢喽。
待地级市发展成熟后(比如市民人口超过100万),再发展县治,给各县扩权(例如财政省直管县等)。就像计划单列城市那样,县里的经济由省直管,政治则继续由地级市管理。
地级市发展成熟后,肯定有很多县被改成市辖区,地级市的税收就主要靠自己的市辖区了,县里的税收就留在县里用于发展县治。
最终结果可能是2000多个县,大多数变成了县级市,其余的变成了市辖区。有些县级市可能会发展成地级市(非农人口25万以上可升级为地级市)
同理,待县级市发展成熟后,再发展乡治。地级市也要发展市辖区内的乡治。
最终结果可能是3万多个乡,大多数变成了镇,其余的变成了街道办事处。有些镇可能会发展成县级市【非农人口12万(或10万、8万)以上可升级为县级市】
(乡治非农人口2000以上可设镇)
最终,我国的行政区划可能是:省、自治省——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街道办事处、镇
延续2000多年的县制将会被市制取代。
地级市肯定是要设立市辖区的,让地级市代管周边县级市,就不用增设新省了,可节省开支。(如果县级市彻底由省直辖,势必要增设新省,这将造成郡级单位没减少,省级单位却增加了,运行成本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