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吃下的食物,在消化道被吸收之后,其营养成分被肠壁吸收而进入血液,这些营养成分在体内大致有三种作用。一是作为“建筑材料”被用于新细胞的构建;二是作为“能源物质”用于躯体,脏器运动和各种新陈代谢活动;三是作为调节物质被用于各种生理反应或维持渗透压。但是,肌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往往超过身体所需要的分量,这些多余的营养成分就通过化学转化作用,贮藏于体内。如多余的血糖可转化成肝糖元贮于肝细胞之中;多余的脂肪贮于肝细胞之中;多余的脂肪贮于皮下“脂肪层”;多余的蛋白质存于肌肉中等。一旦断食,这些贮存的营养成分就会被肌体所动用,再次通过化学转化作用从贮藏部位“析出”而进入血液,经血液运至所需部位被利用之。
由于断食和体内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会出现体重减轻和身体消瘦以及浑身无力的疲惫感觉,如头重、全身懒散、沉闷等,这只是断食最初四五天会有的现象,随着肌体对断食的适应,体重减轻的幅度会变小,无力感会逐渐消失、精神亦能恢复正常,大致从第6天起开始出现 平静、舒畅、轻松之感。日本国立营养研究所,曾对5个人进行12至30天的六次断食实验,来分析身体所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
(一)体重变化
在断食的第1天到第5天时,体重减轻最为明显,一天平均会减轻1至2千克。从第5天前后,每天减轻0.5至1.0千克,10天以后则仅减轻0.3至0.5千克。以后几乎都是以一定的递减方式在减轻体重(有时也有例外)。由于肌体对断食的逐步适应,使身体的消耗趋于最小限度。当体重减少到原来体重的40%时,还不致于造成死亡,但会有生命危险。到这种程度,大约需要40天左右的时间。
(二)内脏器官的变化
从脏器体积来讲,随着断食天数的增加,肌肉减少较多。肺、骨骼、神经等器官系统的结构等不易减少。肾上腺和甲状腺反而增大。
从成分上分析,随着断食天数的增加,肝脏糖元减少。断食的头3天,胃液照常分泌,故会有饥饿感觉,是断食最难过的时期。3天至1星期以后,胃因长期没有食物,胃液分泌便会减少,饥饿感亦降低。体内脂肪降解,使血液中脂肪成分相对增加,为肝脏输送脂肪。
白细胞的数量在断食第一周之内没有变化,第7天开始增加,至第11天起急速增多,日增1.57倍甚至更多。说明断食能提高肌体免疫力。
在断食初期,由于缺乏食物的供应,肌体开始动用自身的贮存能源物质为各种代谢供能,在这个转化阶段体力下降十分明显,出现四肢无力、发懒等现象。当肌体对断食逐步适应以后,这种现象就会好转。
一部分人在断食期间,全身会释放出一种特有的臭气味,连呼出的气体亦有臭味。这是由于体内的代谢**、有毒物质经皮肤排出体外的原故。
现代有资料证明,饥饿刺激会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动物心脏、肝脏和胰腺等组织甲状腺素的转化率明显降低,此外还发现,血中甲状腺素水平虽然正常但周围组织使甲状腺转变为活性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能力减弱,这可以解释饥饿期代谢率和生热作用的降低。
(四)舌苔的变化
断食初期,口腔内粘着性增高,照镜子看舌面,长了黄白色的舌苔,甚至有些人呈现出黑色舌苔。10天以后,很少清洁,若继续断食,舌苔便会清洁,表示身心净化,可终止断食。
(五)排便与排尿的变化
断食期间大便次数减少,一般在开始断食后的最初1~4天内排一次便,这种大便叫宿便。宿便的颜色一般是黑绿色、黑色或茶褐色,呈泥巴状(也有少数的例外),且均有恶臭气味,与正常大便差异较大。宿便的排除只见于断食期间,宿便一经排出,顿觉全身舒爽轻松。
在饮水不多的情况下尿量会逐渐减少,颜色变浓,排尿次数亦减少。如果饮水适量,尿呈白色,尿量及排尿次数与断食前无甚差异。
(六)出现断食反应
如果不进食,人体便会自动使用人体内储存的营养成分,如肝糖元、蛋白质和脂肪。由于脂肪动员和不完全的氧化分解,会产生胴体等酸化物质而积蓄于血液之中,即时反映于断食者情绪上,并出现空腹痛、呕吐、无力、腹泻等症状。这时多呼吸新鲜空气并作循经推拿等,症状即可慢慢消失。血液的酸性化,在断食开始6~10日徐徐加强,达到一定酸度后突然于一小时左右发生逆转而又趋于正常,此时令人顿觉舒适。当肌体对断食产生适应后便可把体内的脂肪、蛋白质转化成糖等,然后完全氧化分解而供给肌体能量。这时血中的酸性物质减少,血浆PH值又恢复正常。
所谓断食反应,是指断食过程中出现的异乎寻常的现象。若断食后体重减轻、身体发懒、萎靡不振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在断食期间精神振奋,却是较为异常的现象,至于断食过程中出现发烧、呕吐等似乎与断食无关的症状,就更令人费解了,所以我们把这些反应叫做断食反应。我们已观察到的断食反应有:
1、出现失眠现象:在断食过程中多数断食者精神反而是振奋的,睡眠时间缩短而出现失眠现象。但失眠患者在断食期间睡眠时间却相对增加。
2、出现呕吐或腹泻症状:一部分断食者在断食过程中出现呕吐或腹泻现象,据观察以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出现此现象的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