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吧 关注:13,056贴子:207,236
  • 10回复贴,共1
两个大家都非常关心,但又矛盾的存在。那为什么矛盾?又应该如何抉择?这是本贴想要探讨的问题。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11-15 20:30回复
    在这之前,我们先以严谨的态度,分别了解一下超巡跟隐身。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11-15 20:31
    回复
      2025-07-12 21:08:14
      广告
      超巡即超音速巡航,是指具备不开加力保持1.5马赫以上速度的飞行能力。为什么需要1.5M,后续会说。
      隐身涉及很广,提到潜艇,我们会想到声波隐身,提到战机,我们会想到雷达红外等光学隐身,提到伪装,我们会想到可见光隐身。今天我们就针对雷达跟红外隐身探讨它跟超巡的矛盾点,以及如何抉择。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11-15 20:42
      回复
        飞行器在从亚音速到超音速的过程中,受空气压缩特性的影响,机身跟机翼表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激波,使空气动力特性发生急剧变化。
        飞行器在0.8马赫之前,流经机身跟机翼的气流还都是亚音速的,0.8马赫时,受曲面加速气流的影响,就会在局部形成超音速的气流,产生局部激波,一直到马赫数达到1.4之后,激波才会处于飞行器的后缘,同时前端出现脱体激波,这时的空气动力特性对飞行器的影响才开始减弱。(具体看下图)
        所以上面提到的超巡要达到马赫数1.5以上,因为这时候在之前由激波导致的气压、升力的急剧波动对飞行器自身的影响很小。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11-15 21:10
        回复
          这跟隐身又有什么矛盾呢?问题就出在跨音速过程中这一空气动力特性的急剧变化。激波其实是很薄的,那个锥面大概就是一个气体分子的厚度,但其后的膨胀波是快速加热迅速膨胀的空气,在跨音速的过程中,虽然其温度达不到超音速之后的温度,但其体积却是迅速膨胀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11-15 21:20
          回复
            打个比方,假设歼两洞体积73立方米,开加力加上尾焰假设是80立方米,但它在跨音速的过程中,由于这一空气动力特性,红外信号特征×3都打不住。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11-15 21:24
            收起回复
              大后掠角小展弦比的重型战斗机平台,通常是为了追求超音速性能这个大家都知道,为此它们大都选择薄翼型,这带来一个很直接的影响就是载油量的减少,而为了增加载油量,在不加厚机翼翼型的前提下,只能放大机身,但放大机身必然导致重量的增加,使发动机推力又达不到相应的需求,这时候又要考虑加大发动机推力,推力上来了,又发现油耗增加了,油耗增加又发现机体不够装油了,放大机体增加重量又发现推力不够了。这就是小展弦比重型战斗机平台追求超音速性能带来的面多加水,水多加面问题的出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11-15 22:03
              回复
                在已知跨音速空气动力特性急剧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之后,如何面对这段时间的隐身问题?因为即便开加力 0.8M~1.4M也是要几十秒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么长的时间就不可能逃过信息化的联合防空网,锁十次都够了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肥电放弃超音速性能,转而追求联合空战的原因。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11-15 22:33
                回复
                  2025-07-12 21:02:14
                  广告
                  而且现实中历次空战记录也表明,超音速下甚至开加力下的空战概率都是极低的,绝大部分都是亚音速下的空战。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11-15 22:37
                  回复
                    所以追求超音速性能的小展弦比薄翼型,还是重型战斗机平台,在我这里就是一个钻气动牛角尖的路线,在未来的信息化智能化作战体系里,它就是一个填不满摸不平的坑。
                    希望有不同意见或者支持超音速性能甚至超音速空战的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11-15 22:41
                    回复
                      说实话,战斗机是否应该追求超音速机动性能这个问题在我这里已经纠结好几年了,特别是高超声速平台出现以后,更加觉得“唯快不破”就不应该是临近空间以内的飞行器该追求的事儿了。之所以纠结就是总感觉超巡还是逃不过真香定律的,但这又多少跟低成本高产能的发展理念有一定相驳斥的因素在。所以长时间纠结之后,忽然觉得伪超巡的概念应该得到支持,开加力达到1.6马赫之后转军推,维持一段时间的超音速巡航,等速度降到1.3马赫左右(不要再进影响跟大的跨音速区)再开加力到1.6马赫,后转军推,以这样的伪超巡来发挥平台的超音速性能即可。不必过分跪求超音速机动性能。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11-16 09:00
                      回复